唐玄宗李隆基年青时英勇睿智和太平公主联手诛杀韦后,保住了李氏江山,他的父亲李旦继位后,面对太平公主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历经无数艰险才登上皇帝宝座,賜死了太平公主,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这些都是他年青时的功劳,唯一让世人垢病的是他晚年抢夺儿媳杨玉环,并充入后宫最后给封为皇贵妃,如果不是因为怕舆论可能会封为皇后,如果不是贪恋女色加上政策失误,唐朝后期不会发生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也不可能由盛转衰。可见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2、宋璟主要事迹据说,宋璟做宰相时,大行仁政,爱惜物力,朝野上下交口称赞,都说他是“有脚阳春”,意思是说他走到哪里,就会把春日的暖阳带到哪里,万物因此滋长生息,人民因此安居乐业。作为唐朝四大名相的最后一位,宋璟不愧为贤臣良士的集大成者,开元盛世的中流砥柱。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宋璟的一生,那就是:“正”。首先宋璟的出身就很正,从小勤奋好学,工于文章,唐高宗朝时,不到二十岁就进士及第,是正经的科举出身。不像同时期的姚崇、张说等人,都是走的制举,也就是武则天在大批杀害前朝旧臣的情况下,为弥补官员不足、也为收买人心而经常性组织的临时科举。虽然他们也不乏真才实学,终究不如宋璟来的这么正路。而且宋璟当过上d县尉,从基层一步步干到监察御史、中书舍人,一贯以居官正色著称,连武则天都对他非常敬重。要知道,那时他还不过是个六品小官而已。有一次,他在宫中侍宴,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位列三品,也很敬畏宋璟,于是请他上位就座,并说:“宋公乃当朝第一人,怎么能屈居下座呢?”宋璟回答:“我才疏位卑,张卿为何说我是第一人?”这里有个背景,因为张易之很受宠,朝臣都不称呼他官名,而是称为五郎,以示亲近,只有宋璟不同。吏部侍郎郑善果在一旁赶紧说:“你怎么能称五郎为‘卿’啊?”宋璟说:“论官位就应该叫卿,如果是亲友,可以叫‘张五’,你又不是他的家奴,为什么要叫五郎?”张易之当时气焰很盛,但宋璟照样敢于正色以待,满座为之惶恐不安。张易之果然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常在女皇面前中伤宋璟,但武则天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并没有怪罪。神龙政变,李唐复辟,宋璟升任吏部侍郎。中宗李显同样很欣赏他的正直,让他兼任谏议大夫,退朝后与他讨论朝政得失。然而不久,韦后乱政,武三思得宠,在这个更为混乱的时期,宋璟这样的正人君子无法立足。他得罪了武三思,被排挤出朝廷。不过,他历任杭州、相州刺史,始终不改清正严明的本色,下属和百姓没有一个敢冒犯他的。唐隆政变,睿宗即位,宋璟荣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终于成为宰相。他和姚崇一道,整顿吏治,选贤任能,一度使朝政再现贞观之治的气象。可是,太平公主这时又开始恃宠而骄,左右朝政,甚至图谋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她曾经在退朝后公然拦住诸位宰相,强迫他们接受废立的建议。宰相们都大惊失色,只有宋璟慷慨直言:“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怎能有此异议!”并与姚崇一起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到洛阳。但睿宗过于仁慈,有所不忍,李隆基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也只得将姚崇和宋璟双双贬黜。宋璟再次辗转于各州,依然多有惠政,在广州都督任上,那时的广州还属于蛮荒之地,百姓多以竹子茅草建屋,时常发生火灾。于是宋璟便教大家烧制砖瓦,从此再无火灾的隐患,当地百姓心怀感恩,为他树碑立传。“有脚阳春”的典故,想必就是这时得来的。先天政变,太平公主伏法,宋璟回朝。开元五年,接替姚崇的位置辅政。他在姚崇对朝政进行及时矫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唐朝体制性的恢复,由此也使我们得以窥见唐朝朝政体制的先进之处。按照贞观朝的惯例,中书省、门下省及三品官入朝议事,必让谏官和史官跟随,有过失则随时予以匡正,无论善政恶政,必定予以记录。各部门上朝奏事,都在正殿进行,御史弹劾百官,全部当面指出。因此,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对事的谏权、对人的监察权,再加上史官的记录权,以及政务公开,就初步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皇帝和大臣都不能擅权,官员难以徇私舞弊,是一种具有分权制衡特征的开明政治模式。这套体制,是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是李唐迅速由乱入治,重塑中华文明辉煌的根本。但是在武则天时期被一定程度破坏,历经中宗、睿宗,仍然没有恢复。直到开元年间,由宋璟提议,玄宗同意后才正式恢复。开元盛世,就是得益于这一点。宋璟做宰相时,务求选人用人恰当,因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同时赏罚公平,敢于犯颜直谏,匡正玄宗的过失,一切出于为国为民的公心。宋璟为人也十分正派,个性凝重深沉,掌管吏部多年,从不接受请托。所以说宋璟之“正”,就在于他的公正无私,正大光明。姚、宋二人相继为相,辅佐玄宗,使得赋役宽松,人民富裕,刑罚公平,人人向善,的确是盛唐的柱石,让中国再次进入一个美好的春天。《资治通鉴》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虽然姚崇和宋璟先后被免去相位,但玄宗对两人始终非常尊重。两人晋见,玄宗必然起身迎接,离去时也必会送到门外。政者,以文至正也。宋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所说的“正”字,他也因此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开元二十五年,宋璟病逝。随着一代名相的逝世,李隆基开始安于享乐,开元盛世戛然而止。#历史##隋唐#
3、关于宋璟的资料今天来说说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宋璟的故事。姚崇离任后,他的位置由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宋璟接任。在大家看来,姚崇之后,宋璟是最合适的接班人,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行政理念,同等的个人才华,同等的资历。唯一不同的是,宋璟比姚崇更诚实坦率。他冷落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反对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还得罪过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从宋璟之前的一系列表现来看,“直”是他为官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因为正直,宋璟多次被贬,但又多次被提拔。直到他接替姚崇担任宰相,才逐渐达到他辉煌人生的顶点。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在姚崇的推荐下,宋璟从广州回到了的阔别多年的长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召回长安,因为在宋璟身上,李隆基看到了魏徵的影子。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吏治最清明的时代之一,李世民倡导的纳谏之风正是李隆基想要效仿的,而魏徵更是堪称所有诤臣中的典型代表,李隆基想要成为唐太宗一样的皇帝,还需要有像魏徵一样的贤相。宋璟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宋璟开始了他大唐帝国的首席宰相的生涯。开元五年(717年)正月,李隆基按原计划从长安前往洛阳。这是一次李隆基期待已久的旅行。皇帝也是人,在皇宫里坐久了,想出去游玩也是很正常的。正是这次外出让他又一次看到了宋璟的刚毅和正直!本来心情很好的李隆基,一路上欢歌笑语,可是到了崤谷的时候,他的脸上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原因是崤谷的道路崎岖狭窄,年久失修。巡幸队伍来到这里的时候,寸步难行,搞得李隆基和众多随行大臣多狼狈不堪。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首先被当作出气筒的当然是地方官员,李隆基立即下令河南尹和护卫总监当场免职。皇帝当然可以对官员可以说免就免,但气头上的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这个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这个问题被一直跟在他身边的宋璟想到了。就在李隆基下令之后,宋璟站了出来。“陛下巡幸出来,还没有走多远就罢免了两位官员,接下来陛下要路过的那些地方,当地官员一定会闻风而动,进而拉民工大修道路。在臣看来,恐怕百姓们很快就要遭罪了啊!"宋璟面无表情地说道。他声调不高,但话语铿锵有力。此时,李隆基已经冷静了一点。听到宋璟的建议后,李隆基意识到这个决定并不合适。沉吟片刻后,他说道:“那就算了!爱卿,你去通知那两个被免的官员,让他们官复原职吧!”“我认为陛下应该亲自和他们说!”宋璟进一步说。“嗯?为什么?”“依我看,陛下降罪于他们,现在您因为我的建议而赦免了他们。如果我让他们知道了,这两个人一定会感激我的,而不知道其实是陛下的恩德。所以让他们过来,让陛下亲自告诉他们。”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李隆基交谈时,宋璟的脸色始终是平静如水。但面对宋璟的平静,李隆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李隆基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能让他感到温暖的大臣了。此刻,他突然发现,在宋璟身上除了能看到刚直的一面,还有一种宽仁和理解藏在他的心里。从宋璟的话语中,李隆基感受到了一种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修饰,这是李隆基在姚崇身上感受不到的。宋璟就是这样一个人,把责任留给自己,好名声留给皇帝。这不仅是一种为官之道,更是他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历史##历史故事##唐朝#
4、宋璟性格特点一日,唐玄宗对宰相姚崇问道:“爱卿的儿子,都担任了什么官职啊?”姚崇心里一惊,马上跪下请罪:“微臣糊涂啊!”姚崇历经五朝,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的才智过人,能力更是毋庸置疑,可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庸才,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没有在朝中担任官职。只是前段时间,魏知古曾去洛阳选官,姚崇的两个儿子见是他来选官,很是高兴,因为魏知古和自己的父亲姚崇,颇有渊源。原来魏知古以前只是地方小吏,但因他有真才实学,并且刚直不阿,备受姚崇喜欢。后来在姚崇的举荐下,他才得以重用,之后更是做了参知政事,和姚崇的地位不相上下。魏知古官是越做越大,但却因为意见不合,和姚崇有了嫌隙,魏知古也已然忘了当年姚崇的提携之恩,对姚崇很不待见。(魏知古起诸史,为姚崇所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这次去洛阳选官,正巧遇到了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崇的两个儿子,本来希望魏知古可以顾念旧情,给他们安排个一官半职,也算是报答父亲当年的知遇之恩。魏知古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但心里却是嫌弃不已,当即就上书弹劾,说姚崇的两个儿子以权谋私。唐玄宗很是气愤,所以才会直接向姚崇问话。姚崇听唐玄宗这样一问,脑中早已闪现了所有可能对自己不善的人,最终确定是魏知古。姚崇赶忙跪下请罪:“微臣糊涂啊!”唐玄宗抬眼瞥了姚崇,并未说话,只见姚崇继续说道:“微臣有3个儿子,2个不成器的正在洛阳工作,只是他们年轻,做事也不严谨,定是知道自己早先对魏知古有恩,所以便仗着这点恩情,向魏知古求官了,若不是陛下提醒,微臣,微臣都不知道此事!”姚崇的话滴水不漏,既点明了自己不知情,又向唐玄宗说明了魏知古为人处世的不地道。唐玄宗并不知道姚崇和魏知古还有这番情谊,可这魏知古在背后搞小动作,确实不该,怎么说也是自己的恩人,怎么能在恩人背后捅刀子呢?唐玄宗立马决定将魏知古罢免,此时,姚崇不仅不落井下石,反而向唐玄宗求情。“皇上,这件事情本就是我那两个儿子的错,他们扰乱了朝廷法度,皇上若能不追究,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若是皇上处罚了魏知古,不知情的人会误以为皇上偏袒微臣,岂不是坏了皇上的名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姚崇这番劝诫更让唐玄宗感动。唐玄宗认为,明明姚崇才是受害者,却还想着自己的名声,甚至为了自己的名声,甘愿放过陷害他的魏知古,可见其忠君爱国之心。经过这件事情后,唐玄宗对魏知古已然没有了信任,过了一段时间,将对方罢为工部尚书,而魏知古还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得罪唐玄宗的。其实,姚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逆转局面,靠的就是自己的惊人的智慧与他的巧言善辩。而且他对唐玄宗很了解,知道他不会说废话,他说的每句话都有特殊的含义,因此,对唐玄宗看似简单的闲话家常,他都能立马嗅到危险的气息,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此外,姚崇说的每一句话,句句都是为他人着想,但也处处透着高手段,既体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又将魏知古置于不仁不义的位置,使得唐玄宗对其厌弃,从而葬送了魏知古的大好前程。姚崇的智慧,不光如此,他在临终前,还给张说“上了一课”。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然而,姚崇比张说大17岁,英雄也有迟暮的一天。721年,姚崇重病在床,奄奄一息之际,他对儿子说道:“我与张说积怨已久,恨不得鱼死网破的地步,如今我要离去,为保家族无忧,到时候你们把家里的珍贵东西都拿出来摆在灵堂。”看到儿子不解,姚崇继续说道:“张说喜好珍宝,到时他若盯着某样东西后,便赶紧将其送到他府上,并让他帮忙写碑文。写好后,你们要立刻递交给皇上,否则他必然会后悔。等他想明白时,找你们碑文的话,就告诉他皇上已经看完,并且已经刻好了。”结果,事情果然按照姚崇说的发展,死前还摆了张说一道,张说都叹道:“我不及他啊!”智慧是个好东西,用对了能保命。出谋划策是为谋,急流勇退也为智,看的是故事,学的是谋略,学会其中的智慧,方可得人生。#宋璟简介#
5、宋璟有哪些历史事件七百五十五年,宋璟在大殿上宣布,张昌宗被处死!衙役连忙将张昌宗拖了出去,准备处死,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一声大喝:“陛下,饶了他!”宋璟见自己的猎物被人抢走了,顿时捶胸顿足,长叹道:“这辈子,我都要把张昌宗的人头打爆。宋先生为什么要将张昌宗的头颅打爆?张昌宗与张易之,都是武则天的宠儿,在后宫里胡作非为,被群臣所憎恶。那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八十多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随时都有陨落的危险。太后只是让张昌宗、张易之伺候在床边。太后一死,张昌宗和张易之就会假借诏书造反,说不定武周就会成为张氏的天下!于是,群臣忧心忡忡,先是有大臣对太后说:“太子、相王,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亲人。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守着呢?”不过太后只是一笑,对众太官说:“诸位的好心,我都会收下的。”对于张昌宗和张易之的所作所为,她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群臣一看,这可如何是好,不把他们俩打垮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用强,那就用强。许州人杨元嗣上奏:“张氏兄弟造反,曾请李弘泰算命,说张昌宗有帝相,劝他在定州建一座寺庙,以示臣服,以示臣服。”老佛爷充耳不闻,没有回答。司刑少卿桓彦范上奏:“张昌宗无功不受禄,藏恶毒,有谋逆之意,老天不容,若此贼不除,周将亡,还请太后下令!”太后还是不信,说:“你只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这么定了他们的罪,只怕天下都会有怨言!”群臣一听,想要证据,行,我就帮你查,果然,张宗昌的寝宫里,龙袍、龙冠都被他们搜了出来,太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太后无奈之下,只好让宋璟来审问张昌宗。宋璟大喜,生怕太后反悔,便加快了审讯的速度,一审完就下了斩头的命令,免得节外生枝。可现在,圣旨来了,却杀不死,任由他跑了!群臣这才明白,要想把二人干掉,就得把他们身后的武则天给拆了。这时,又有一位重量级人物登场,他便是张柬之,年届八十。张柬之是狄仁杰在临死之前,向老佛爷推荐的一个治国之才。狄仁杰当年举荐姚元崇,桓彦范,敬晖,这些人一起出手,将武则天从历史中拉了下来,狄仁杰似乎是武则天的天敌。那时候太后病重,病情危急,不能让群臣耽搁。张柬之,崔玄韦,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都在暗中策划,要置二张兄弟于死地,以迫太后下台。他们要发动政变,必然要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李多祚。他麾下的御林军,负责在皇宫的各个关口,保护着皇宫的安全。张柬之走到李多祚面前,问道:“今日是何人赐你荣华富贵?”李多祚泪流满面,“高宗陛下对我有恩,我愿意为李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解决了李多祚,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说服太子了。当时,太子住在北门,桓彦范、敬晖见了世子,用他的话向太子告密,世子答应了。当天晚上,张柬之带着文武百官和五百名羽林军来到了玄武门,派了驸马都尉王同蛟和李多祚去见他。此时的太子,已经吓得不敢出去了。众人都劝了他几句,太子这才答应下来。同皎带着太子翻身上马,冲出了玄武门,将张易之和张昌宗两人斩杀,这才来到了太后宫。老佛爷猛地从床上跳了起来,“是谁要造反?”张柬之道:“张易之和张昌宗造反,微臣奉了太子之命,要将他们处死,只是怕消息泄露,不敢向太后禀报。”老佛爷看着他,问道:“你做了什么?这两个叛徒已经死了,你回去吧。”桓彦范见状,哪里还能离开,如果现在就离开,那今天晚上的努力就白费了,搞不好还会丢掉小命。“还能回哪去,先帝将太子托付给了皇上,现在他年纪大了,在东宫呆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不满。愿陛下能继承皇位,是所有人的心愿。”太后见事已至此,长叹一声,望向崔玄韦,对他道:“其余几位都是举荐,你是我一手提拔,为何要和他们混在一块?”崔玄韦战战兢兢地答道:“小人也是想要回报陛下的恩情。”事已至此,太后不得不下令,让太子监国,大赦天下。数日后,继位为唐中宗。至此,武周王朝结束了13年的统治,大唐重新回到了李氏的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宋璟主要事迹(宋璟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