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悲是孔子的学生吗(孺悲欲见孔子原文及翻译)

1、孺悲欲见孔子原文及翻译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大意: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你心中的孔子和儒家是这样的吗,读了论语以后,我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才有了真正的了解,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对所有人都施以仁慈而待之,反而是爱憎分明,有所为之,有所不为,做人做事懂得灵活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2、孺悲是孔子的学生吗

【家长的哲学】 三年不言 万事不难14.1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智慧明达足以穷理,取用廉洁足以养心,行动勇敢足以力行,多才多艺足以泛应。节之以礼,合之以乐,一个人就能德成于内,文成于外。这样的人,见到利益时能想到道义,面对危难时能拼命拯救,时光过了再久也不会忘记自己之前的诺言。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一节的重点是“厌”字,贪得无厌的厌。所谓厌,是一个人得到太多而周围的人苦其太多。假如他适可而止,谁能生厌?该说的时候才说,别人不讨厌他的话;快乐的时候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乐;该取的时候才拿,别人不讨厌他的取。14.20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大言不惭的人,既没有志在必得的行动,也没有自我量力的度量。他想要兑现自己的话,是十分困难的。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行相符是一个人的基本德行。在某些时期,在某些地域,在某些场合,夸夸其谈的、招摇撞骗的、自我吹嘘的、大言不惭的,能够博取实际利益。这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颠覆或混乱了人们的三观,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也。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喜欢讥讽人,孔老师说:你真有才能啊,我就没有这个闲工夫。孔老师并不是全然否定藏否人物的得失,他是主张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藏否人物上面。议论他人的目的在于弄清是非、观察时政,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坚定自己的作为。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愬通诉,毁谤。这一段话的要义在于祸从口出。一个叫公伯寮的人,向鲁国执政大臣季孙打小报告,说子路的坏话。这件事被一位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听到了,子服景伯属于亲近孔老师的官员,他义愤填膺,准备以极端形式对公伯寮下手。所幸,孔老师阻拦了他。公伯寮仅仅是多嘴多舌,他可能压根不知道自己因为多嘴多舌,差点丧了命。14.37 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贤德之士,有的避世隐居,有的远走他乡,有的避而不见,有的不通声气。种地的长沮、桀溺,荷蓧【挑竹篮子】丈人、晨门、荷蒉者【挑草筐子】,为避世者。避世者选择一个普通的职业谋生,不表白自己的志向,不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参与社会的治理,不逃到深山老林,更不出家当和尚。所谓,大隐隐于市。《微子第十八》里讲到,鲁国礼崩乐坏之后,宫廷乐队的演奏家逃离了。这些人属于第二个层次,避地。为了阅读顺畅,我把人名隐去了。大师适齐,亚饭适楚,三饭适蔡,四饭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翻译一下就是:乐队指挥跑到齐国,副手到楚国,三手到蔡国,四手到秦国。击大鼓的到河内【黄河河套以内】,敲小鼓的到汉中,演奏助理和击磬的,逃到海岛。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也属于避地。第三个层次为避色。不见面、不看脸色即为避色,孔老师对阳货避色而未得,对孺悲就是避色成功了。最好操办的一个层次就是中华鳖精、闷声不响。他既不在意和主动听取别人的话,自己也不说什么有价值有倾向有意义的话。跟外界不交心,不通声气。大家似乎知道:这个世界上似乎有这么一个人,他在想什么说什么,别人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说什么,他也不知道。14.38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这个高宗是殷高宗武丁,他在居丧的三年里,既不藏否人物,也不指点江山。他这属于“避言”了,而且一避三年。看来,当家长的憋住嘴巴不说话,并不难。因为,靠说话为生的皇帝老儿都做得到。

3、孺悲欲见孔子翻译

读经典悟智慧《论语》阳货篇第十七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4、孺悲欲见孔子读音

[心]论语与幸福力450——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才会敢于说不一个叫孺悲的人,曾经受君王之托向孔子学习过礼,但孔子对他的学习态度不满意,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于是懒得教他。这次他又来拜见孔子,在门口等着,门人进来通报,孔子说:“这个孩子不值得去教,让他自己去领悟吧,你就跟他说, 我生病了,不见。”传话的人还没来得及走到大门口回话,孔子就开始鼓瑟,自得其乐。孺悲听见孔子在房子里演奏,又听到门人传话,他知道孔子故意不见他。所以孺悲很知趣地走了,边走边想老师有意这么刺激他,他要好好想想,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老师这么生气。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爱憎分明,一心扑在学问上,敢于向所有人说不。他认为一个人在社交上,倾注太多心力,容易错过更多有意义的事。所以要把圈子收拾干净,断绝无效社交。面对慕名而来的读者,他总是大门紧闭避而不见。一位美国的女读者因为仰慕钱先生的才气,想要亲自拜访他,可钱钟书在电话里打趣地说道:“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还不错,何必一定要去找那只下蛋的鸡呢。”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 中央电视台 《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第十七修身篇

5、孺悲欲见孔子译文

1、 做人要爱憎分明孔子对待孺悲的态度,从拒绝见他,再到故意让他知道自己装病不见他,是想表达自己对孺悲的极度不满。孔子认为好人的标准是,既有赞扬他的人,也有批评他的人,说明他不怕得罪人,爱憎分明的人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或者不好,反而应该好好调查下是否真实,是否是真好人,真坏人。其实,孔子做事外圆内方,是一个说软话办硬事的人,给别人面子的人,从他对待孺悲的态度来看,他对弟子极度失望,或许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吧。2、 对父母的思念可以用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子贡作为当时成功的大商人,在孔子去世之后,在孔子坟墓旁的小草屋守孝6年,而正常守孝三年就可以了,可见子贡的虔诚,对老师的敬重。而宰我则说守孝一年就可以,孔子说既然你觉得心安,这个道理就没法讲了。记得,曾国藩的母亲去世后,当时因为国事繁忙,皇帝“夺情”他才得以没有“丁忧”三年。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放下工作和生活守孝三年,因为时代不同环境变化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已经比起古人要大得多,辛苦得多。但我们可以做到内心保持对父母的敬意、怀念,平时衣着简朴,行为庄重,心里做到默默地缅怀他们,感恩养育之恩,永远记在心间,我想父母也会在另一个世界感受我的爱和思念的。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备注:“女”同“汝”。

6、孺悲欲见孔子原文

抄书打卡134天。孔子也是性情中人,亳不掩饰对别人的好恶。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拒绝接待,托说自己有病。孔子还故意把瑟拿下来弹唱,还故意让孺悲听到自己在家,真不知当时孔子是怎么想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孺悲是孔子的学生吗(孺悲欲见孔子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