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亡原因(大清风云多尔衮)

1、大清风云多尔衮

1645年夜宴后,多尔衮见四下无人,一把将孝庄搂进怀里,嘟囔着“你是我的女人!”。怎料,一转头却看见顺治站在门口。年少的顺治帝眼见着多尔衮怀里的女人正是自己的额娘,他的心中五味杂陈,他不敢恨额娘,因为他知道,没有孝庄太后,他的龙椅早就是多尔衮的。所以他恨多尔衮,恨他霸占了自己的额娘,恨他对皇太极不忠,更恨他对自己皇帝权威的藐视。“我要杀了多尔衮,我要让他身败名裂,我更要让他万劫不复。”少年顺治从此在心里埋下了一个饱含恨意的种子,但在多尔衮眼中,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即使黄袍加身,即使文武百官跪拜,可那又如何?要是没有他多尔衮,这大清的江山怎会容得他顺治来享受国泰民安?一想到这,多尔衮更是毫无顾忌的思念孝庄,如果没有天意弄人,这女人应该是他的,这皇帝的宝座也应该是他的。多尔衮虎视眈眈的盯着玉玺,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孝庄,更是水到渠成的契机,终有一日,他要坦荡的站在金殿之上,收受万民景仰,百代流芳。孝庄与多尔衮究竟是不是青梅竹马,在皇太极死后,孝庄究竟是否按照满族历来的风俗下嫁小叔多尔衮?孝庄与多尔衮的私情是电视剧中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不仅让编剧脑洞大开,拉着一根野史的线索信口开河,也让很多观众在吃瓜的同时,为多尔衮鸣不平,都说无毒不丈夫,若是多尔衮心一横,又何来日后自己被掘坟鞭尸的下场。无论如何,从多尔衮的下场上来看,顺治对多尔衮的恨意是毋庸置疑的。曾经权倾天下的多尔衮究竟为何给自己招致了无妄之灾,就连死后的安宁都得不到?用一句话来概括多尔衮一生的功绩,那么可以这样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天下,就没有日后的盛世太平。”昔年满清入关,若是没有多尔衮横刀立马征战四方,可是还要晚上个若许年。多尔衮的第一大功绩就是加速满清入关的进程,但没有人提及这第一王爷的战功赫赫,反倒是开始忌惮他。多尔衮本是后金皇帝的第14个儿子,马上赢天下对于多尔衮来说一点都不夸张。14岁开始,多尔衮就已经开始随努尔哈赤征战。睥睨四方的同时,多尔衮心中早有了宏图愿景。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心中的那个无与伦比的战场天才,从为后金斩断察哈尔部进攻的后顾之忧,再到征战蒙古,兵不血刃就让苏泰太后投降,夺回玉玺让后金名正言顺的中原逐鹿。如果没有多尔衮,后金的蛋糕或许早就被瓜分殆尽,但正是因为多尔衮的存在,后金变成了大清。面对与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帝位之争,多尔衮计较的不仅仅是个人得失,更是心怀整个大清天下。这才有福临的登位契机。两虎相斗对于大清局势来说,实在是动摇根本,如今天下初定,大清的利益必须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拥护福临登基,一来摆脱豪格的困兽之斗,二来福临年岁尚小,必定对自己言听计从。多尔衮的如意算盘打的实在是精妙绝伦。权倾朝野上下的多尔衮实际上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份虽为皇叔父摄政王,但实际上的待遇已经凌驾在顺治之上。对于顺治,多尔衮也可以称得上是仁至义尽,在这个傀儡皇帝面前,多尔衮仍旧是念及血缘亲情。但超于常人的严厉管教早就让顺治对于多尔衮恨之入骨。换言之,多尔衮功高震主,小皇帝的威仪是他一手托起来的,他把小皇帝当成侄子来教管,但顺治却把多尔衮当成了意欲谋权的臣子。1650年,机关算尽的多尔衮却没算过天命,39岁的多尔衮意外从马上坠下,死在了他征战杀伐夺来的疆土之上。仅仅在多尔衮死后的两个月,就被顺治帝掘坟鞭尸,生前不可一世手握重权的多尔衮被削爵,黜宗室,顺治能想到的报复手段都被用在了死后的多尔衮身上。身败名裂的多尔衮变成了大清的禁忌,只有人人唾骂才能相安无事。直到百年后,乾隆登基,才为多尔衮明证平反,赐给多尔衮名副其实的谥号“忠”。对于大清来说,多尔衮担得起“忠”这个字。而对于多尔衮自己的一生来说,他也吃亏在“忠”这个字上。

2、多尔衮死亡原因

【以史为鉴】多尔衮对进兵中原犹豫不决,满洲当时总人口数十万,八旗兵仅十万 中原人口却千万计,范文程谏曰:奸其妻女忍,刨其祖坟忍,夺其地屋忍,此等贱民何足惧哉?多尔衮猛然醒悟,清兵入关,摧枯拉朽,役汉三百年。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描述东方文化时说:这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3、多尔衮与皇太极

1648年,36岁多尔衮不仅处死了39岁的侄儿豪格,还带着人瓜分了他的老婆们。孝庄暗中盘算:时机已到,该清算多尔衮了。1648年,顺治五年年末,36岁的多尔衮权倾朝野,位及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且其母亲也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之一,所以,多尔衮自从出生之日起,就颇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在努尔哈赤的厚望之下,多尔衮早早便接触了军事和武艺,从小便练就出了一身不凡的武力。努尔哈赤对多尔衮不止一次的表露出了喜爱之情,更是对多尔衮说道:“将来我这一旗,必非你莫属。”可还没等到努尔哈赤兑现他的承诺,他就突然去世了,而彼时的多尔衮年仅15岁,根本撑不起一旗的职责。还好其母在死前为多尔衮争取了不少,在其母阿巴亥为努尔哈赤陪葬前夕,她逼迫继位的皇太极立誓,要皇太极今后善待多尔衮,并且要把努尔哈赤许诺过的一旗留给多尔衮。皇太极对于阿巴亥的临终遗言通通应下,阿巴亥这才放心的“赴死”而去。公元1628年,皇太极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正式册封多尔衮为贝勒,并赐予了与之匹配的权力和财富。为了更好的使用多尔衮的军事才能,于同年,皇太极在亲征蒙古察哈尔部之时,便让多尔衮随之同行出征。多尔衮在此战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军才能,并且屡获战功,还成为了镶白旗旗主。从此,多尔衮开启了征战天下的步伐,有了多尔衮的骁勇善战,皇太极的前进之路变得顺畅了不少。公元1636年,在群臣的拥护之下,皇太极称帝,多尔衮看着那个皇位,深深地低下了头,率领众文武百官向皇太极行臣子礼。大清建立之后,皇太极开始分封百官,因为多尔衮军功卓著,则被册封为了和硕睿亲王。后来,在与明军的对战之中,多尔衮又率获战功,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皇太极更定官制之时,多尔衮又被授予了统领吏部的权力。在这个阶段,多尔衮又极大的锻炼出了执政管理能力,变得更加全能,势力也变得更加庞大。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入关的前夕,猝死在了盛京的清宁宫。由于皇太极死的实在过于仓促,所以并未来得及立下储君的人选,此时的多尔衮手握两白旗,又有一身的军功傍身,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多尔衮,终于有了对皇位冲击的实力了。可这一切还不足以让多尔衮真正的掌握皇权,当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便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了。若是与豪格竞争皇位,多尔衮倒是不惧,但唯一让多尔衮忌惮的,倒不是身份差距而导致的舆论冲击,而是清朝的两黄旗,乃是皇太极的亲兵,他们是坚定的站在长子豪格一旁的。所以多尔衮清楚,一旦豪格成功继位,自己将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多尔衮联合了孝庄,一同拥护皇太极的儿子。果不其然,在福临和豪格的竞争当中,皇太极的两黄旗没有做明显的站队,在一心向往皇权的孝庄的左右逢源之下,六岁的福临就此登上了皇位。豪格此后却与皇位越来越远,因为多尔衮不会再给豪格任何机会,为了永绝后患,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令豪格外出征战,待把其的利用价值榨干之后,多尔衮开始对豪格进行了清算。公元1648年,多尔衮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豪格关押了起来,豪格在监狱当中绝望至极,最终自尽而亡。豪格死后,他的老婆们被多尔衮带人尽数瓜分个干干净净,连豪格的正妻都成为了多尔衮的五福晋。多尔衮的思路很清晰,先扳倒豪格,最后再对付福临,可他小看了孝庄。孝庄知道豪格死的冤枉,但她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孝庄知道清算多尔衮的时机到了,多尔衮的所作所为使他彻底的站在宗室的对立面,注定将与皇位无缘。而自己的孩子福临再也没有了可堪一决的对手。令人唏嘘的是,在公元1650年,38岁的多尔衮在打猎之时,意外坠马受伤,不久便撒手人寰了。如此结局令人难以想象,但多尔衮为清朝所做的贡献是谁也无法磨灭的,只不过他所做的一切都为他人做了嫁衣。参考文献:[1]《清史稿》[2]《清世祖实录》#历史开讲#

4、多尔衮和大玉儿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突然坠马受伤,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哥哥大喜过望,连忙带着儿子包围皇宫,却只求摄政王之位。顺治怒极反笑:“愚不可及!”多尔衮的哥哥,名叫阿济格。他和多尔衮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可两人的智商差距却很大。若不是阿济格太愚昧,或许这天下,早就是多尔衮的了。阿济格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也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正因如此,他自小受宠,十多岁时,还拥有了镶白旗(另说正白旗)。他有多受宠?这么说吧,阿济格排行第十二,但排行第四的皇太极,都要暂避他的锋芒。1612年,皇太极19岁的原配夫人钮祜禄氏,因为看见7岁的阿济格没有下轿,就被努尔哈赤下令给休掉了。作为嫂子,看到弟弟不下轿,虽然有些失礼,但远没有达到要被休弃的地步。而钮祜禄氏还是开国功臣之后。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到底有多宠爱儿子阿济格了。或许正是因为被这样娇惯,阿济格还受不得半点委屈,脑子也不如弟弟好用,被皇太极耍得团团转。1626年,67岁的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带着人把唯一知道遗言的大妃阿巴亥逼着殉葬,此后接过了大任。这一年,22岁的阿济格已经掌握了镶白旗,算是非常有实力。只是,事发突然,他来不及护住母亲,又在皇太极的怀柔政策下,彻底相信了他的鬼话,跟着皇太极四处南征北战。可以说,在皇太极开疆辟壤的日子里,阿济格是他手上非常好用的刀。但随着多尔衮渐渐长大,皇太极的烦恼来了。他当年在逼大妃殉葬时,当着众人的面发誓,一定会把属于多尔衮的一旗给他,即当年父亲努尔哈赤亲自承诺的亲兵。可此时,阿济格手握镶白旗,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手握正白旗,若再给多尔衮一旗,这兄弟三人的势力就更大了。就在皇太极一筹莫展之际,阿济格干了件蠢事。他以哥哥的身份,帮着弟弟多铎迎娶了阿布泰的女儿。阿布泰是母亲阿巴亥的哥哥,对于阿济格而言,这是亲上加亲的好事,但他完全忘记了,皇太极和阿布泰关系不好,当年登基时,直接下令不许皇室贵族和阿布泰联姻。就这样,皇太极抓住话柄,下令:剥夺阿济格镶白旗旗主的位置,并让多尔衮当了旗主。说实话,正常人会对皇太极恨之入骨,或者非常自责,毕竟是自己做错了事,大意了。但阿济格却恨上了弟弟多尔衮。在他心中,弟弟多尔衮的得势,是以自己失势为代价的。只是,阿济格也不想想,皇太极怎么可能真心对他,皇太极登基后,就直接把他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丢出了太庙,不让她享受后人香火,若不是碍于誓言,早就对他们兄弟三人赶尽杀绝了。但阿济格这个人吧,带兵打仗能力非凡,可权谋算计就好像睁眼瞎。后来,皇太极去世,6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手握摄政大权,又给了哥哥带兵打仗的兵马。只是,对弟弟恨之入骨的阿济格,开始干非常多的蠢事。比如,奉命攻打李自成,他就谎报李自成死亡、胁迫宣府巡抚、擅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之马、称顺治帝为“孺子”……桩桩件件,都是死罪。为了保住哥哥性命,多尔衮主动当“恶人”,先一步把哥哥从亲王贬为郡王,让想要收拾他的人没话可说。等风头过去,多尔衮又把哥哥的亲王之位给恢复了。只是,在阿济格眼中,这就是弟弟在故意针对自己,于是,他开始了和多尔衮作对的日子。后来,清军入关,多尔衮提意定都北京,阿济格带头反对,认为应当趁机屠杀一番,抢点东西回辽东,否则就是“忘本”。(《李朝实录》:“(阿济格) 不欲留北京……乘此兵威,大肆屠戮”)顺治六年,阿济格眼见弟弟多尔衮大权在握,成了摄政王,小弟多铎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心中越发不平衡。他给多尔衮写信,表示自己才应当是“叔王”,多尔衮见状,规劝他老实一点,结果,阿济格不顾场合多次发表这样的言论,被百官弹劾为“妄思越分及私除职官”,要求要削了他的爵位。这一次,又是多尔衮站出来,力保了他。顺治7年,即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不治身亡。此时,阿济格不为弟弟难过,反而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大喜过望的他,带着儿子逼宫,打算趁乱夺权。只是,可笑的是,他逼宫不是为了皇位,而是为了要弟弟多尔衮的摄政王之位。顺治怒极反笑,从没有见过这么愚昧的人,当即派人把他抓了起来,丢进了监狱。但顺治还没来得及处理他,他就在监狱里大喊大叫,嚷嚷着要放火烧监狱……暴怒的顺治,直接派人赐了他一杯毒酒,自此,阿济格结束了他的一生。【灵枫历史阁】你们说,都是一个妈生的,智商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后来,顺治把多尔衮打成逆臣,而乾隆为多尔衮沉冤昭雪,但连乾隆都觉得,阿济格罪有应得。有句话说得好,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蝼蚁。若是阿济格明白这个道理,或许这江山,都是他们兄弟三人的。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打卡挑战局#

5、多尔衮孝庄秘史

1649年,豫亲王多铎病逝,年仅36岁。多尔衮嚎啕大哭,匆忙带兵从大同返回,身着素衣进入京师,扶柩痛哭,兄弟之情可见一斑。多尔衮奋斗一生,手握重兵,却无缘继承大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多铎英年早逝,带走了多尔衮称帝的希望。多铎,努尔哈赤的第15子,骁勇善战,深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时代,多铎的地位比兄长多尔衮高,麾下牛录也最多,有35牛录。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随即以阿济格、多铎分兵征讨各路诸侯,夺取天下,问鼎中原。形势一片大好,多尔衮威望高涨,同样是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如同“虚设”。清朝军政事务,多尔衮说了算。登上皇帝宝座,多尔衮准备了很久,也下定了决心。多尔衮决定推翻“崇政殿决议”,不当周公,要做燕王朱棣,夺取侄子福临的皇位。多尔衮准备充分,但豫亲王多铎染上天花,突然病逝,带走了多尔衮称帝的希望。多铎病逝,多尔衮获胜的概率大大降低。八旗制度下,清朝的军队由各位旗主掌握。单纯看“单旗”的力量,多铎的镶白旗实力最强悍。多铎的镶白旗,前身是正黄旗,是努尔哈赤的亲兵卫队。努尔哈赤晚年,让多铎接管正黄旗,努尔哈赤的亲兵,也由多铎打理。努尔哈赤死后,手中的20牛录,一起给了多铎。如此,多铎便拥有35牛录,是八旗中最强大的部分。代善手握正红旗、镶红旗,合两旗的力量,比多铎强。但是,正红旗、镶红旗单独出列,比不上多铎的镶白旗。多铎麾下兵马众多,皇太极十分忌惮,对八旗做了调整。几次调整后,多铎的正黄旗,变成了镶白旗;颜色变化,人群构成不变,多铎依然很强。满洲八旗,还得看镶白旗。山海关之战、潼关之战、河南之战、扬州之战,都是镶白旗打头阵,无坚不摧。多铎麾下兵马众多,本人战斗力强悍,实力不容小觑。乾隆评价:开国诸王,豫亲王多铎的战功最显赫。李自成的主力,南明的精锐,都是多铎带兵去消灭。凭借显赫战功,多铎册封“辅政叔德豫亲王”,成为仅次于多尔衮的二号人物。如前所述,阿济格年纪大,桀骜不驯,跟兄弟关系一般。阿济格纵容士兵劫掠,还想当摄政王,多尔衮大怒,废了他英亲王的爵位。多尔衮、多铎则是铁杆兄弟,关系非常好,情同手足。清朝初年,内部相互倾轧,多铎是坚定站在多尔衮一边,支持兄长。1643年,皇太极病逝,多尔衮、豪格争夺皇位,崇政殿上剑拔弩张。多铎率先发言,建议让睿智的多尔衮当皇帝,继承太宗的事业。多铎摆出事实,从军功、理政、带兵等角度分析,认为多尔衮是最佳人选。可惜,两黄旗坚决反对,索尼、鳌拜手握佩刀,准备决战,多尔衮没有表态。无论怎样,多铎敢于表态,就是对多尔衮最大的支持。要知道,八旗中,有6旗支持皇子继位;多铎建议多尔衮继位,是冒着八旗决裂的风险,但他不在乎。清军入关后,两白旗、两黄旗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圈地问题”上相互攻击,甚至出现械斗,成为清朝初年的一大特色。“圈地之争”,多铎支持多尔衮,公开偏袒两白旗,断了驻守河南的两黄旗将士的饷银,事情闹到孝庄太后哪里。随着矛盾激化,多铎找来何洛会、谭泰,建议多尔衮以“调解圈地”为由,俢永平城,随时攻入京师,取代顺治帝。麾下兵马众多,能力强悍,对兄长又忠心耿耿,还是清朝的二号人物,多铎是多尔衮称帝的依靠。有多铎在,即便八旗勋贵反对,多尔衮也有把握击败各路对手,坐稳皇位。但是,多铎病逝,带走了多尔衮的希望。多铎能力强,豫亲王又是“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换句话说,多铎死后,镶白旗旗主由儿子继承,多铎家族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多尼,多铎的儿子,继承豫亲王爵位,也是支持多尔衮。问题是,多尼能力一般,碌碌无为,没有遗传父亲丝毫的军政素养。多尼的支持,仅限于“口号”。至于阿济格,没有惹事已经是万幸,多尔衮从不希望这位兄长能给自己助力。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不顾自己人缘太差,居然想当摄政王。顺治大怒,将阿济格及其儿子劳亲一块处死。1649年,多铎染上天花而死,年仅36岁。此时多尔衮正率领8位王爷,6万大军攻打大同,讨伐姜瓖,战事焦灼,八旗进攻受挫。闻知多铎病危,多尔衮急忙赶回。抵达居庸关时,多铎病逝消息传来,多尔衮嚎啕大哭,换上素衣,奔向京师。多尔衮来到豫亲王府,扶柩痛哭,差点昏迷过去,兄弟之情可见一斑。多铎病逝,多尔衮一度消沉。1650年,多尔衮外出打猎,在古北口坠落马下,受了重伤,不治身亡。顺治很伤心,亲自迎接灵柩,追封“成宗”。三个月后,顺治秋后算账,处死多尔衮的亲信谭泰、刚林、巩岱阿等三十几人,并掘墓开棺,剥夺宗籍。乾隆继位后,恢复多尔衮的爵位、宗籍。多铎也恢复豫亲王爵位,子孙后代继承。

6、多尔衮十世子孙

1645年夜宴后,多尔衮见四下无人,一把将孝庄搂进怀里,嘟囔着“你是我的女人!”。怎料,一转头却看见顺治站在门口。那么,孝庄和多尔衮之间到底有没有私情?顺治为什么那么恨多尔衮,甚至在多尔衮死后,将多尔衮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进行鞭尸呢?孝庄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个蒙古部落首领的女儿,后来被父亲送到了姑姑哲哲身边生活,而哲哲即是后来皇太极的皇后。孝庄在姑姑身边生活了很多年。在那里,她与年龄相仿的多尔衮两小无猜,有过一段非常甜蜜且情窦初开的恋情。可是后来,皇太极听说,有一个游方僧人曾说过孝庄是母仪天下的命格。所以,皇太极认为如果能够娶了孝庄,自己的命里就有做皇帝的机会。因此,虽然皇太极对孝庄并没有多少情谊,但是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还是决定迎娶了孝庄。可是,当时孝庄正与多尔衮两情相悦,内心也并不愿意嫁给皇太极。然而,当时人们都传言多尔衮因为内部的派系斗争死在了战场上。孝庄觉得不能让多尔衮枉死,她要让那些害死多尔衮的人付出代价。于是,为了报仇,孝庄嫁给了皇太极。后来,多尔衮竟然神奇的从战场上回来了,可是孝庄却已经成为了他的嫂嫂,两个人就这样擦肩而过。直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争抢皇位。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8岁的福临最终成为了得利的渔翁,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福临能够坐上皇位,完全是因为有多尔衮的支持,之后,多尔衮也成为了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满族的风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迎娶寡嫂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多尔衮和孝庄还有很不错的感情基础。所以很多人认为孝庄当初是嫁给了多尔衮的,这样才有后来的顺治称呼多尔衮“皇父”。但也有人认为孝庄没有嫁给多尔衮,因为当时的满清已经入主中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已经开始遵从汉族的一些习俗。因此,小叔子娶嫂子的事情在当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就没有下嫁。可是不管怎样,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亲密的,因为多尔衮在当时是有机会自己做皇帝的,可是多尔衮一直都没有迈出那一步,这一点很多人都认为与孝庄和多尔衮密切的私人关系有关。这是因为,顺治帝福临小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听多尔衮的,随着福临逐渐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再听。这样顺治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就出来了,而多尔衮对顺治的管教是十分严格的,顺治不愿意听多尔衮的,多尔衮却要严格管教顺治,双方的矛盾就逐渐激化,甚至一度剑拔弩张。而孝庄则一直都在努力的化解顺治帝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为了儿子的皇位,孝庄只能是尽力的笼络多尔衮。如此一来,跟多尔衮接触的多了,旧情复燃,他们走到一起也是十分自然的。如此种种原因,影视剧里自然会添加一些冲突比较强烈的情节,让顺治帝看到孝庄与多尔衮苟合,在心里萌发对多尔衮的恨意,给观众也带来很好的观看体验。但其实这是影视剧情的需要,影视剧中的情节是不能全信的。至于多尔衮的结局,也是有些悲惨。就在顺治帝与多尔衮关系十分糟糕的时候,多尔衮在1650年出去打猎的路上,坠马身亡了。其实多尔衮坠马身亡是非常奇怪的,要知道多尔衮一生都在马背上给大清朝打天下,这样一个马背上的英雄式的人物,竟然会坠马身亡,让人不可思议。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恨意全部爆发,他清除了多尔衮一d,将多尔衮从坟墓里挖出来,进行鞭尸。孝庄对此没有阻止,儿子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是为娘的无法左右的。当然正史当中并没有记载多尔衮和孝庄有私情,也没有记载孝庄下嫁多尔衮,但是野史当中关于孝庄与多尔衮的感情有很多描写,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史学上的悬案。#清朝多尔衮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多尔衮死亡原因(大清风云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