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简单介绍(孔融让梨的故事全文)

1、孔融让梨的故事全文

孔融,出生于孔孟之乡山东,小的时候吃梨,把大的梨分给自己的兄弟们,把小的留给自己。事情传了出去之后,人们都大为称赞孔融的品格,从此也留下来孔融让梨的极具教诲意义的故事。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这样一个在年少之时便极具优良品格人,在课业上也是兴趣斐然,十分刻苦努力,终于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汉献帝时期,孔融大大的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做过中郎将和杯军中候,也在岗位上做不了不错的成绩。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袁绍当政,把握朝廷,孔融因为与袁绍不和,被贬到了北海做了个官,正因为这样,他也被人们称为“孔北海”。虽然是仕途不顺,被贬到北海这偏僻之地,反孔融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作为,招揽了很多贤德的人才,大大的推行了儒家的学问,也为当地的孩子建了很多的学校。在北海的6年时间里,孔融把北海治理的狠繁盛,人民生活的也很富足,提起孔融来,百姓也是大为称赞。孔融在后来被刘备所得知,知道了孔融的事情之后,刘备十分的欣赏,马上让孔融去做了青州的刺史,做青州刺史期间,孔融也是功绩无数。在孔融的一生中,得到了非常多枭雄的重用,去过很多的地方任职做官,也在自己的为官之地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只是最后孔融的命运并不好,最终他被曹操所杀害。孔融,曹操,袁绍都是同一个时代里的人,在那个刘家天下大势已去,诸多官员为了掌权明争暗斗之时,学习了多年儒家文化,深知忠君爱国的孔融是看不上当时野心勃勃的曹操和袁绍的。当时的汉朝并不太平,多年打仗,有一年,又遇到了天灾,将士们都要吃不上饭了。为了支撑下去打仗,曹操写了一封信给皇帝,希望可以禁酒,减少酿酒浪费的粮食。这个想法,确实也符合现实情况,毕竟酿酒的的确确是需要很多粮食的。只是当时孔融并不满意,孔融是个喜欢喝酒的人,再加上本身与曹操不和,孔融直接就在朝堂上嘲讽了曹操一番。当时虽然曹操并没有做出什么反驳,只是以曹操的性子,自然是要记住此事,以后要百倍奉还的。如果这个事情只是让曹操心里记恨的话,那接下来这个事则是让曹操对孔融的记恨又多了几分。一次战争中,曹操的儿子曹丕遇到了袁熙的妻子甄宓,甄宓十分美丽,曹丕看到便起了将其纳为己有的心思,最终不顾众人的反对,将甄氏带回了府邸。这种事情实在是不符合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理念,孔融知道了之后更是觉得荒唐不已,简直是有辱先人。于是孔融对曹操父子的行为大为指责,一个正儿八经的君子,绝对不会做出纳有夫之妇为姬妾的行为。孔融的大肆指责,让其在曹操父子两人那里都被大为记恨,为后来曹操杀气孔融有了很大的原因。紧接着的这件事情,则是这直接让曹操抓到机会,直接一举除掉多年心头之患。当时孔融得罪了时任御史大夫的郝虑, 郝虑是个相当记仇的人,便找到了曹操说了许多孔融的坏话,然后又做了许多的假证据,让孔融没有办法去辩解。最终孔融在被冤枉的情况下被杀,为了以绝后患,曹操和郝虑便想要斩草除根,把孔府上上下下全部都包围了,要把所有的人都杀掉。那些到孔府斩草除根的士兵杀了很多人,最后在一棵树下,看到了两个正在下棋的小孩子。生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时,两人却是平淡如常。这些士兵觉得奇怪,便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不害怕,为什么不跑。两个孩子没有说话,过了许久,一盘棋下完了,一个孩子说道:“父亲曾说过,君子是要从容不惧的,更何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虽说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而这八个字却是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被后世所铭记。

2、孔融让梨的故事简单介绍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上过小学一年级的朋友都知道,别说你没上过学,丢人。我们都知道孔融小时候特别懂事,吃个梨都吃出了一个流传两千年的大道理,可是他死的时候却是以不孝之罪处死的,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呢?看完不就知道了。孔融是东汉末年时的人,字文举,来头很大,是孔子的直系后人,从小就很聪明,自从让梨的故事发生后就被称为“神童”,后来十六岁时与哥哥同时掩护被宦官迫害的张俭,被人们视为义士,名满天下。三十八岁就当了北海相,后来又做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官大,才大,名声大,脾气和架子也大,简称四大。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曹操一看机会来了,趁这个机会正好公报私仇,可以把与袁术有亲家关系的政敌太尉杨彪干掉。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理论,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而已,如果滥杀无辜,恐怕您这聪明仁智,办事公道的口碑可就不保了,您这是准备要寒了天下人的心吗?曹操推诿说:这是上面的意思,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就不杀杨彪了。孔融心想:什么上面的意思,瞎扯淡,明明是你小子想杀。从这开始曹操就给孔融记上了一账。孔融从此也看着曹操不顺眼,一有机会就用讽刺、挖苦、用故意捣乱的方式找曹操的岔子,以发泄对曹操的不满。有一次曹操的儿子抢了人家老婆,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你们父子是抢人家老婆专业户。还有一次曹操下令禁酒,说要节约粮食,酒不是好东西,喝多了容易亡国。孔融又跳出来唱反调,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酒不能禁,自古只有因女人亡国的,那怎么不禁女人?这些话曹操听了如刺在喉。孔融的来头大名气高,曹操也不能奈孔融何。除了这些,在政治路线上两人也不和,曹操的每一次重大决策孔融都要表示反对,这下曹操心里有点毛了,心想你孔融和刘备关系不错,我正好要发兵荆州,留着你在朝中我真是放心不下。于是曹操决定先把孔融干掉,在去找刘备算账。紧接着曹操就暗地里派人调查孔融的底细,很快就收集了几条孔融的罪证:第一不忠,孔融说过一句话,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劉)。意思是拥有天下不必都是姓刘的,这就是想谋反了。第二不孝,孔融又说过,父与子,有什么恩,有什么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如果闹饥荒时,有点吃的,父亲若不好的话,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言论被曹操全都登在布告上,并恶狠狠的批判:孔融违反天道,拜伦乱离,不但该杀,还杀晚了。很快孔融被缉拿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统统受到株连。曹操杀孔融用了很深的心计,汉朝历来主张孝道治天下,那么孔融被杀就是维护孝道,维护汉室,这就把私仇变成光明正大了,同时不仅把自己想要谋篡的嫌疑洗的很白净,而且在政治上又捞了一票。其次不仅干掉了孔融的肉体,连孔融的荣誉也被毁了。你想,孔融是孔子的直系子孙,他居然能说出这等不忠不孝的话,可见孔融真的是人品低略,罪该万死,死有余辜,杀了孔融就是在替天行道。曹操这一招挺毒辣的,一举两得,杀人都杀出了艺术。孔融死的也挺冤的,谁让你是个直性书呆子呢。

3、孔融让梨的故事表演

语文课,老师问大家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里,孔融让梨的动机是什么。一阵踊跃,诸如:梨烂了、当时孔融牙疼了、拿梨让人帮他做作业、为了要成名……争先恐后的出炉了!在老师内心正怅然时,一位学生慢腾腾站起来回答:孔融正在做作业,他爸妈吵架,孔融大吼一声:你们能过过,不能过就离 ,这就是孔融让离!老师气绝!#头条创作挑战赛#

4、孔融让梨的故事英语

孔融,孔子第20世孙,是汉末文人的领袖,曾任北海太守,为一方诸侯的人物。无论其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僚职务、声名学问,在汉末都称得上众望所归。小时候,孔融让梨的美名,古今人人皆知,大人小孩皆知。孔融死后,曹丕向全国悬赏他的文章,有上交者“辄赏以金帛”。在《典论》中,曹丕还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其实,曹操早就想杀孔融,因为孔融得罪他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另一方面,孔融对曹操也早就心生不满,有意跟他对着干。一个大权在握,碍于对方的名望一忍再忍。一个大名远扬,仗着自己人气很高无所顾忌。曹操曾颁布过禁酒令,目的是节约有限的粮食,保证战争所需,孔融给曹操写信非要争论一番,从尧舜到先贤,到他的祖上孔子,再到刘邦,引了一大堆古人,其中不乏有名的酒鬼,说明饮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纯粹是想搅局。孔融是名士,曹操还不能不回答,曹操耐着性子给孔先生回了封信,阐明禁酒的现实意义。哪知孔融不理,一连给曹操回了好几封信,语气越来越不友好(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曹操与袁绍相争于官渡,孔融不出来帮忙也就算了,他还说风凉话,大谈什么和平主义,劝曹操不要兴兵。曹操曾经想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孔融马上对着干,提出要恢复古制就要把所有古制一块恢复,比如古制中的王畿制,以天子为中心,千里之内应由天子直接管理,不能再封给别人,导致九州制泡汤,曹操的不满可想而知。最让曹操不能容忍的是孔融也搞人身攻击,曹操娶儿媳妇孔融也不放过,要嘲讽一番。曹丕娶甄宓,孔融听说后马上给曹操写来一封信,却不是来贺喜的。孔融在信里阴阳怪气地写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一句出自何典,又是何意,连饱读诗书的曹操也搞得一头雾水,后来曹操见到孔融还当面请教过这出自哪个典故。谁知,孔融竟然回答:“是根据当时的事情,顺手现编的。”武王跟周公是兄弟,曹操跟曹丕却是父子,这里面似乎隐含着暧昧之意,似乎暗示甄宓原是曹操所爱,后来给了儿子,在这件事上曹操和曹丕父子不像父子,兄弟不是兄弟。孔融在一些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曹操。我们可以想象,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与曹操意见不一,但曹操要想除掉孔融还是应该有所顾忌的。他要安排一个非常合适的罪名戴在孔融的头上。那么,曹操安排的罪名是什么呢?——不孝!也就是说孔融说了两条不孝的言论:其一是父母子女之间是没有恩情的;其二是在饥荒时期,如果手里有点吃的,与其给不好的父亲,还不如给别人。根据曹操公布的证据来看,孔融首先跟祢衡说了,然后是祢衡到处散布。要知道,祢衡现在已经死了,你怎么不说是孔子到处散布的呢?这不是莫须有的罪名吗?而曹操不容孔融辩护,其实,你直接说我想杀你不就得了。曹操这不明摆着是想从政治到道德、从肉体到声誉彻底打倒孔融吗?在那个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孔子的后代不孝这是什么概念?曹操用不孝来杀人,对于一个文人、一代精神领袖孔融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合适的借口啊,对己对人都可谓是一箭双雕。但是,曹操这一罪名并不能服众,找不到确切的人证物证你就一口咬定是真的,这到哪也说不过去。曹操这一招,确实有点狠毒,不过,换成哪一个帝王,孔融恐怕也免不掉会招来杀身之祸。跟孔融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子女。孔融被杀的消息传来,他的儿子、女儿正在下棋,听说父亲被害的消息,这两个孩子表现出成人都少有的风度,一动不动,继续下棋,就好像没有这件事一样。别人急了,说你们两个傻孩子,老爸都被杀了,你们还不赶快跑?这两个孩子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鸟巢都毁了,鸟蛋哪有不破的呢(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当时,曹操本不想把事做得那么绝,想免这两个孩子不死。不过,曹操听人报告说这两个孩子在家里突遭大难的情况下如何镇定自如,又说出了“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这样的话,曹操觉得太可怕了,还是把他们杀了。孔融被判的不仅是死刑,而且是在市场上人多的地方公开处斩,之后尸体进行展览(弃市),不许收尸,不许悼念。曹操杀孔融这一案,其实没有输赢之分!曹操为此稳固了自己一时的绝对统治权,但也为此在文人的世界里落下了一世的“骂名”。孔融在帝王面前狠狠地高傲了一把,但也死得极其冤屈和悲惨!#孔融让梨的故事简介#

5、孔融让梨故事动画片

【文言文打卡day 6】《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6、孔融让梨的故事简介是真的吗

原来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捂脸]

7、孔融让梨的完整故事

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谁能想到长大后的孔融竟然“弑父弑母”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称赞这孔融知礼数,懂谦让,中国有句古话就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孩子小时候的行为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小时候是个好孩子,长大了也错不了,可是现实真的是那样的吗?这孔融到了后来怎么样了呢?小编为大家详细解答: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四岁的时候孔家一家人在一起吃梨,小孔融主动拿了小的,把大的留给哥哥。从此孔家的大人们都觉得这娃娃这么小就知道谦虚礼让的道理,长大了必定有出息!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只知道孔融让梨,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让梨的孔融在后期却拒绝赡养自己的父母,可以说是颠覆三观的改变,所以说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一个人品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鲁国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曾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太中大夫等,并逐渐成为他们之中的代表。这个四岁就懂得谦让的名士孔融,却因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多次挑衅讥讽与他,最终被其以“弑父弑母”罪名处死,实在是令人惋惜!那为什么会以这个原因处死孔融呢?当时毕竟孔融是名士之代表,又身份特殊,即使曹操大权在握 ,但若想杀他,也需要找到合适的理由。没曾想,偏偏不善言辞的孔融,直接说出了“父母无恩论”,就是说,孩子与父母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感情,父母对孩子也并没有恩情。他又表示自己有粮食,即便赠予陌生人也不会给父母。就是这样的言论,为孔融招来了“杀身之祸”。再一点,孔融自己说话太随便了,著名的亲自亲论就出自孔融。他说,父亲儿子有什么感情呢?只不过是父亲情欲的需要罢了。母亲又有什么感情?只不过像一个花瓶一样,生下来之后就没什么关系了。其实孔融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的假孝,却被曹操大肆宣扬说他“不孝”,毁了他的名声。这样给曹操找到了一个杀孔融的理由。因为孔融的此番言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颠覆了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曹操便直接给孔融找了一个不孝不敬的罪名,称他这是“弑父弑母之举”,就将其处死了,连带着他的两个幼子。曹操是非常重视名声的,但是孔融却总是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怒斥曹操的各种行为,渐渐两个人互相都看不惯对方,曹操在当时碍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对孔融动手,但是却弄死了孔母,很多人以为是孔融杀死了孔母,虽然不是他动手杀害的,但可以说孔母是被孔融间接害死的。而在后来曹操对孔融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便将孔融杀死了。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被大家一直挂在嘴边教育孩子的故事背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他的孝顺被人知晓,但最后也因为这个被害死。孔融让梨是一个很好的行为,但却是一个错误的教育方式。#孔融让梨的故事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融让梨的故事简单介绍(孔融让梨的故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