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历史性贡献(蔡廷锴的英雄事迹)

1、蔡廷锴的英雄事迹

纪念蔡廷锴诞辰130周年。蔡廷锴一生曲折。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任国民d军队第十师师长的他率军起义,还当了左翼总指挥,却在8月4日临阵脱逃了。1932年,蔡廷锴率领第19路军队与蒋光鼐一起,浴血奋战40天,粉碎了日军“4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与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福建事变,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订抗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蔡廷锴在香港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主张联合各d各派一致团结抗日。1946年,他再次见到周恩来,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d,并坚定跟着中国共产d。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先后担任了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位,为祖国的统一、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去世。

2、蔡廷锴历史性贡献

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一个人擅自带走了起义部队的5000多名官兵,投奔了蒋介石,按理说,他本该是“革命的罪人”,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却当上了副主席,还成了人人颂扬的“抗日名将”。他是谁?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此人名叫蔡廷锴,“北伐”名将,北伐期间,他和共产d一直走得很近,本来他是想跟着叶挺一起参加南昌起义的,但就在起义前夕,发生了一些意外。当时,蔡廷锴认为武器装备太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起义部队难以取得胜利,叶挺却对这支部队很有信心,还公开批评蔡廷锴“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蔡廷锴好面子,一怒之下当场拉着5000多名官兵离开了起义部队,投靠到了蒋介石麾下。蔡廷锴带走的这支部队算是起义军的“主力军”,他的离开直接影响到了南昌起义的最终结果,蒋介石对他的到来自然十分欢迎,当场奖赏了军饷和粮草,后来这支部队也成为了“剿共”的主力军。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采取“不抵抗”,蔡廷锴瞧不上蒋介石这一套,当日寇的铁骑来到上海城外的时候,蔡廷锴在城内做起了战前的最后动员,并立下誓言,要与上海共存亡!当时蔡廷锴带领的国民d第19路军,算是国民d中装备较好的队伍了,但是面对日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仍旧压力巨大。蔡廷锴便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展开了阻击战,与日军顽强抗争。当时,敢于反抗日军就已经是国民d内很了不起的存在了,国际上对蔡廷锴的呼声很高,纷纷称赞蔡廷锴赢回了中国军人的声誉,蔡廷锴也认为,只要军民团结,战胜日寇只是时间问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的电话又打来了,蒋介石决定让这支“抗日部队”赶往福建大山,“围剿”同为中国人的红军,蔡廷锴对蒋介石失望万分。1948年,中国国民d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蔡廷锴就转身进入了民主阵营,出任了民革中央常务委员。蔡廷锴非常有先见之明,在这一刻,他就料定国民d没有未来,于是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民主事业上。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又出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虽然不是共产d员,但蔡廷锴却像个共产d员一样,时刻牵挂着劳苦大众的安危,他不辞辛劳,前往全国各地基层展开调查,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后来,蔡廷锴又跟着中国代表团,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的,蔡廷锴确实犯过错误,但他同时也是抗日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人,不能以偏概全,对于他的错误,我们不能忘记,对于他的功绩,我们也应铭记于心!#历史##头条创作挑战赛##蔡延楷生平简介#

3、蔡伯喈是什么样子的人

蔡廷锴的第10师虽然门名义上参加了南昌起义,但是蔡廷锴本人是国民dd员,心里是不愿意参加起义的。在南昌起义成功后,蔡廷锴时刻都在想着如何脱离起义的队伍。第10师是以第4军第10师的第28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的一个师,因此和第4军其他部队一样,队伍里的共产d员非常多。尤其是该师第30团,包括团长范孟声在内的大部分军官都是共产d员。蔡廷锴担心一旦自己宣布脱离了起义军,如果队伍里的共产d员反对,到时候恐怕控制不了部队。于是,蔡廷锴秘密召见其心腹第29团团长张世德讨论对策,张世德表示:“如今该怎样办就怎样办,全凭师长慎重处理,我是十二万分服从的。”两人最终决定在部队开到江西进贤县后,开始清共产d员。为了保险起见,行军过程中以张世德的第29团监视第30团。1927年8月4日,第10师全部到达进贤县后,蔡廷锴集合第30团所有军官讲话说:“为保全本师,我不得不请本师的共产d员离开部队。大家的薪饷照发,并且安全护送大家离开。”与此同时,蔡廷锴已经把第30团的军官都换成了非共产d员。第10师在清理完了部队里所有的共产d员后,立即宣布脱离起义军。由于蔡廷锴部的离开,一下子就使得起义军的总兵力减少了四分之一,为南昌起义的失败埋下伏笔。

4、蔡廷锴是什么人物

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还放出狂言三天拿下。蔡廷锴将军却说:“给我500个板凳,管叫日寇有来无回”。9.18事变之后,日寇只用了几个月就占领了东三省,气焰十分嚣张。接着日寇再次放出狂言,要在三天之内占领上海。当时上海正是蔡廷锴的19军驻防,就在日寇对上海发动攻击的时候,老蒋却下令蔡廷锴率部撤退。听到命令,蔡廷锴拍案而起:“上海是中国的领土,19路军是中国抗战武装力量,必将誓死保卫上海!”当时,日寇无论是装备和兵力都要比我军强。海陆空精兵数量就有7万余人,而蔡廷锴的19军和前来增援的第5军,一共才4万余人,而且没有重火力。日寇万万没想到,拥有如此大的优势,不仅没有快速攻下上海,反而遭受有史以来最强的阻击。日军更换了4次指挥官,还被消灭了上万人。双方整整打了33天,蔡廷锴部给了日寇沉重的打击,使它们三天占领上海的妄想破灭。随后,恼羞成怒的小鬼子开始调集重兵,并派出轰炸机和数十艘军舰同时火力支援。面对强敌,蔡廷锴率领的19军却愈战愈勇,蔡廷锴将军甚至拿起了枪,冒着枪林弹雨来到了前线。就是受伤也没有离开前线。但是,将士再勇敢,也掩盖不了装备的劣势,面对日军海陆空的轮番轰炸,19军还是损失惨重。就在这时,蔡廷锴将军心生一计。他命令士兵把战壕挖得很深,然后19军士兵们拿着小板凳站在战壕里向日寇开火。等到日寇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拿着板凳撤出战壕,小鬼子不知是计,一个个嗷嗷叫着,冲进了深坑战壕里,就出不来了。原来这是蔡廷锴针对日寇矮小的身材,特意设计的战术。数千名日寇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掉进了深沟里。他们一个个的就像瓮中之鳖一样,想爬也爬不上来,想开枪也找不到目标,只能在战壕里转圈。这时候蔡廷锴命令早已准备好的士兵向战壕内的鬼子扔手榴弹,将他们炸得血肉横飞,侥幸逃出来的日寇也被早已守护在旁边的19军战士全部开枪消灭。进攻受阻的日军只能签下了《淞沪停战协定》,灰溜溜地撤出了上海。【夜空漫谈】这次淞沪会战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成功的阻击了日军的进攻,沉重打击了它们的嚣张气焰,也延缓了日寇侵华的计划。蔡廷锴将军也成为了头一位战胜日军的将领,他带领19军在淞沪会战中与日军血战33天,破灭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他在出征前,曾经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抗击日寇的决心和爱国情怀:“戎马倥偬到此间,身心劳瘁任艰难,家书两载叮咛寄,不扫倭寇誓不还。”

5、蔡廷锴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亲口承认:“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而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却说:“高兴圩之役,诚我军生死存亡之战,本人亦是庆得生还,可谓百战余生”。1931年6月下旬,蒋介石调兵30万,亲任总司令,坐镇南昌指挥第三次“围剿”,参战的大部分是嫡系“中央军”,第十九路军就在其中。毛泽东急调彭德怀回师中央苏区,伺机歼敌。红三军团奉命到达兴国高兴圩,蒋介石忙令第十九路军向高兴圩实施包围。当年中原大战时,第十九路军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为此,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曾一再强调要避开第十九路军。当时红三军团西临赣江,东南北三面临敌,情势非常危险。国民d军虽然包围了红军,但是因为中央苏区坚壁清野,他们没有稳定的粮盐供应。有的部队长时间断盐,慢慢地士兵腿软无力,连道都走不动了。毛泽东敏锐地洞察了这一点,决定在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调动敌人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根据部署,彭德怀率部从蒋鼎文部和第十九路军的空隙里跳出。突围时红军先后碰上了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和驻守黄陂的毛炳文师,三战全胜,杀得敌军大败。连损三个师,蒋介石这才意识到红军主力已跳出包围圈,忙令各部掉过头来,重新实施包围。红军转眼又陷入重围。为了突围,红军一部假装向东移动,吸引敌军主力,彭德怀趁机故技重施,悄悄返回兴国。直到半个月后,国民d军才发现主力红军,但此时部队已被红军拖得疲惫不堪,士兵个个面如土色。指挥官一个劲地在上呈文中抱怨:“肥者拖瘦,瘦者拖垮、拖死!”与此同时,反蒋风暴再起,张发奎也出兵北上,搞得蒋介石焦头烂额,只好传令收兵。红军顺势反击,在高兴圩包围了第十九路军的总部和前卫五个团。蔡廷锴赶紧催促后面的张炎部向他靠拢,却发现交通线已断,只得硬着头皮顶住红军的攻势。蔡廷锴久经战阵,经验丰富,派两个团抢先占了高兴圩的后山,地形上也占了优势。后山前面是高兴河,大雨后河水猛涨,红军无法绕行,只能正面强攻。战斗十分激烈,连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都负了伤。最后红军终于夺下木桥,向山头发起进攻。等蔡廷锴与张炎联系上时,才知道张炎正与林彪的红一军团交战,一时无法前来增援。红军越攻越猛,蔡廷锴不得已亲自阵前督战。紧要关头,张炎竟派一个营突破林彪,赶来增援,双方再次陷入胶着。红军全被压在山腰下动弹不得。彭德怀放下望远镜,提起大刀,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冲!”红军官兵不敢怠慢,全都跟着冲了上去。在红军的猛烈攻势下,第十九路军的防线全线动摇。第六十师师长沈光汉竟擅自向兴国县城方向溃退了10余里。这样一来,局面更加混乱,蔡廷锴的总部人员和卫兵也有逃跑的。蔡廷锴只好发“SOS”(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急电。结果,这封急电被红一方面军的电台截获。当时毛泽东和朱德在后方得到侦听报告后,都松了口气,认为第十九路军已经在劫难逃。然而,事实竟有如此的戏剧性。前线的红军突然想到要采用心理战,战士们摇旗高喊:“士兵不打士兵。”对方应声:“士兵不打士兵。”按常理,有了这番互动之后,红军以为敌军必定缴械投降,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向前跑去。蔡廷锴曾经几度绝望到要拔枪自尽,不想竟有这样的局面出现,转念一想,横竖一死,自杀不如战死。当红军靠近,他立即下达了冲锋口令,把冒冒失失跑上去的红军全俘虏了。接着,蔡廷锴也像彭德怀那样身先士卒,发起冲锋,一下就激起了部下的血性,红军猝不及防,竟被击退了20多里,其防线再度稳固下来。那边张炎部也控制了战局,从火力到兵力全面占优,林彪撤退。于是,张炎缓过劲来向蔡廷锴支援。战场形势剧变,彭德怀就此罢兵。战斗结束后因减员太多,红三军团所辖四个师缩编成了三个师,红一军团由三个师缩为两个师。就伤亡而言,双方大致一样。这也难怪蔡廷锴认为双方打了个平手,更是庆幸“百战余生”。但是对于红军来说,高兴圩一战非常不划算,因为红军缴了20支枪,反而损失了1200支枪,这样的战斗,只能是败仗。这也正是毛泽东承认“高兴圩打了败仗”的原因。高兴圩一役是高手对决,双方在此后的战役中,都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以提高自身水平。第十九路军在淞沪会战时,就明确强调:与火力极强的日军作战,一定要学习红军的作战方法。红三军团多次冲锋,在第十九路军面前却屡屡受挫,这在以往并不多见。第十九路军不仅拼杀勇敢,而且刺杀技术过硬,红军很佩服。于是此后,红军对刺杀技术训练更重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倘若所有的国民d军都像第十九路军那样难啃,国共对抗的结果就很难说了,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胜利永远属于人民。1946年,蔡廷锴与李济深、何香凝等组建中国国民d民主促进会,并出任主席。随后从香港到南京会见了周恩来,从此就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了一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蔡廷锴历史性贡献(蔡廷锴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