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平生(鲁迅平生的照片)

1、鲁迅平生的照片

一代文坛巨匠鲁迅,一生非常节俭,但其实他是一个隐形富豪,大家想知道,鲁迅先生到底每年有多少收入呢?民国时期,鲁迅每月工资360块大洋,他花3600大洋买了套四合院,按照现在的房价来算的话,相当于今天的至少一个亿。我们来看一下鲁迅这个富二代的收入吧。先说说鲁迅的家世。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周家家大业大,住的是有着80多间房间的山水庄园,面积超过4000平米,百草园都只是他们家后院。另外,闰土是他们家长工,阿长是他们家佣人,都叫鲁迅一声少爷。最后还有上学这件事儿,鲁迅小时候读的三味书屋,乃是绍兴城里数一数二的私塾。而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则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长大后,鲁迅先生任职于北京的高等学府,鲁迅作为当时顶尖大学的高级教师,一月360块大洋的工资水平,收入是非常高的,这个收入,远远高于现在的大学老师的工资收入,和现在公务员的收入如果大家没有概念,那我们横向对比一下,当时一个小学老师的工资是每个月10块大洋,就算是小学校长,每个月的工资也就20块大洋而已,普通学徒工,一年的工资也就3块大洋,北京巡警,月薪7块左右,上海普通工人,月薪3块大洋,北京中学老师,月薪40左右。不仅仅是工资高,鲁迅还在各大高校兼职讲课。,鲁迅每个月能拿到差不多36块大洋的讲课费。另外在世界语学校,鲁迅的月薪是15块大洋,在女子师范学校则是13块半,还有黎明高中6块……翻开鲁迅先生的账本,他1924年的讲课收入大概是826块,1925年则是700块左右。除了这些,鲁迅还写作,通过写稿著书来赚取稿费和版税。当时杂志报社的稿费都是按字数计费,一般是千字两到三块大洋。而鲁迅先生的稿费却远超这个数,一度达到了每千字二十块大洋。在1924年,鲁迅的稿费收入大约是700大洋,1925年则是425块大洋。差不多一两个月的工资。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来看,他在1929年拿到一笔稿费,高达20000多大洋。总而言之,鲁迅是很能挣钱的。陈明远先生曾专门做过一个统计,仅仅只是鲁迅在教育部任职的这14年时间里。他的本职薪俸,外加写作、讲课等各种兼职的薪水,收入总计超过4万块大洋。对于这个4万块,估计许多人没有什么概念。在那个年代,仅一块大洋,便可以买到二三十斤大米,或者是七八斤猪肉。而十五块大洋,便足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前些年北京城西郊一处944平方米的四合院买出了2.55亿的高价,按照这样的购买能力来看,鲁迅每个月360块的工资,在当时可以在北京租18套拥有17间房间的四合院,可以在河南租30到120亩地,只需要十个月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一套有20间房间的四合院。我们就按照现在北京的正常住宅来计算,就按照120平米的房子来算,鲁迅一年的工资可以买一套,现在北京120平米的房子,中档一些的都要一千万左右,换言之鲁迅的工资,在今天相当于一千万左右一年。虽然鲁迅收入不菲,他却极为节俭,甚至说是一个对自我“极为抠门”的人。1923年,他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给学生上课,一身穿的是褪色又极显破旧的蓝色夹袍,且衣服上还打着补丁,脚下也是一双再普通不过的胶底帆布鞋。随手夹了一个破旧的印花包袱。看到这样的鲁迅,学生都是大吃一惊,没想到鲁迅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人,一点没有名人的架子。其实先生一辈子节俭,除了要求住的房屋好一些,大一些,敞亮一些以方便他看书以外,对其他的东西没有太多的要求,平时常用的糖和烟都是最普通的,他说,只要能抽能吃就可以,因为先生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鲁迅对自己节俭,对朋友却是予求予助,不少人慕名前去北京找他,鲁迅也不拒绝,给他们租房子,帮他们找工作,萧军求助鲁迅,鲁迅与他素不相识,但是也热情的帮他联系出版社和报社。朋友生病,没了收入,鲁迅听到了赶紧寄钱救助。虽然鲁迅一生都在批判民族的劣根性,但是他在生活中又格外关心百姓与体察民生疾苦,他热爱中国,他更深深的热爱着中国的人民,并对中国彼时的状况和下层人民深深感到悲痛。一辈子悲天悯人,这就导致了他早早离世。总结作为杰出的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鲁迅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心,不为金钱所动,无论何时何地,都积极地为国家教育做出贡献,也突出了鲁迅真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呀!

2、鲁迅平生

1912年,留学归来的鲁迅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务员。然而枯坐终日,百无聊赖。虽是体面的工作,但对于一个有救国心的有志青年来说,甚是无聊。不过他工资很高,没几个月鲁迅就拿到了220元的薪水,后来涨到月薪300元,相当于现在月入2万了,真香啊!因为鲁迅觉得工作太闲,所以他白天当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晚上当爬格子的作家,早早地做起了斜杠青年。1918年,他以笔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一经发表,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于是,周树人37岁那年,又以“鲁迅”的名义出了《呐喊》、《彷徨》两本书后,他彻底在当时的文坛站稳了脚跟。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身处乱世,敢于以笔为武器,在黑暗中披荆斩棘,为中国人民摸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为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逝世85周年,10月19日上午,以“鲁迅的道路”为主题的“鲁迅生平陈列”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式亮相。这次展览展示了518件文物展品和600余幅历史图片,完整地呈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紧扣“鲁迅的道路”这一主题,向观众呈现从青年时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晚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道路选择。鲁迅为人民的觉醒而呐喊,为新文学的建设苦干,为社会的进步奋斗,成为一代宗师,影响深远。#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博物馆奇遇记#

3、关于鲁迅平生资料

翻翻鲁迅的文章和生平,中医狂热粉黯然神伤。可惜鲁迅不在了,不然看到网上这些吹牛的要喷die

4、鲁迅平生光荣事迹

1927年,46岁的鲁迅瞒着妻子,和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许广平怀孕后,她羞愧难当疯狂地捶打肚子,鲁迅也不拦她……这是为何?许广平突然怀孕的消息,让鲁迅也瞬间变得有些不知所措。毕竟家里还有一位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即便自己再不喜欢她,可如今他与许广平做出这样的事情,还怀了孩子,无论怎样都会伤害到她。许广平也深知自己做的事情不光明,她十分痛苦又不舍得鲁迅。1927年,她随着鲁迅来到上海后两人便彻底确认了情人关系,之后他们便一直以夫妻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在这之前鲁迅早已经有了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只不过他一直对妻子都没有任何感情,因此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时候她认识了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并随之对她产生了好感。许广平第一次见到鲁迅的时候便被他身上的博学所吸引,因此便经常去听他的课。再后来许广平认为自己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便大胆的写信表达自己的爱意,鲁迅被这个和自己相差十八岁的小女孩吓到了。但是随之他也感觉到了爱情的感觉,只不过碍于师生这个身份,鲁迅一直努力的克制自己的感情。直到许广平毕业后,鲁迅才从厦门大学辞职。为了能够和许广平在一起,鲁迅宁愿屈尊在广州的一所大学内授课,为的就是能够离许广平近一点。之后两人便一起前往了上海定居,确认关系后两人的生活十分甜蜜。鲁迅在许广平的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爱情,两年后的某一天,许广平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消息瞬间让两人都呆住了,因为他们的关系并不光明,甚至还有可能会被世人唾弃。许广平想到了鲁迅的原配妻子,她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有可能深深伤害到另外一个女人,此时的她感觉到无比的自责。她疯狂的捶打着自己的肚子,鲁迅并没有阻止,因为此时即便他再不爱自己的妻子,但是这件事情确确实实伤害了她。无奈之下,鲁迅只好将母亲接到了上海来。当周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倍感无奈,但是同时也希望能够留下这个孩子,为周家留下一个种。因为不爱,所以鲁迅与原配妻子一直没有孩子,想要一个孩子其实一直都是鲁迅的心愿,只不过如今的局面,让他不知道这个孩子来的是否是时候。在周母的坚持下,许广平留下了这个孩子。十月怀胎后鲁迅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初为人父让他倍感欢喜。许广平看着鲁迅面对孩子满面春风的样子,自然也不觉得辛苦了。但是好景不长,1936年鲁迅病危,此时孩子还未长大,鲁迅却已经离开了她们母子俩了。面对爱人的离开许广平十分痛苦,但同时她也痛定思痛,没有过久的陷入这份悲伤之中。她利用自己这些年所思所学,将鲁迅的手稿全都收集了起来,最终整理成了《鲁迅书简》发表了出去,这些文章对于后世的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和帮助。之后她又担起了照顾周母和鲁迅原配妻子的重任,按道理说她是“小三”,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去照顾自己爱人的原配妻子呢?这个问题身为儿子的周海婴也曾问过她,她只说了:“这是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做你爸爸在下面才会安心。”许广平也曾是北师大的才女,最终却因为情爱成了一个没有追求的人,还要替鲁迅赡养老人和原配妻子。如果当初她没有选择和鲁迅在一起,或许前路会更加光明。

5、鲁迅平生经历

读懂鲁迅的第一步,是阅读他的人生。《鲁迅传》作者:刘小川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品:博集天卷鲁迅应该算是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的作家。我很喜欢许子东老师的描述: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小时候读不懂鲁迅,长大后再读,这种心情可以用蒋捷的一首词来形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我现在是还没到“鬓已星星也”的程度,但是到这个年纪再来读鲁迅,次次都有新收获。所以这次一拿到《鲁迅传》,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口气读完了。我认为可以为鲁迅写传的人,必定是要有两把刷子的。作者刘小川是畅销书作家,研究了三十余年的海德格尔,其文笔和思想的力度肯定毋庸置疑。《鲁迅传》这本书的内容翔实,从1881年鲁迅诞生写到1936年在上海逝世,一些关键的人生节点都囊括其中,非常适合对鲁迅生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书里的很多细节都写得不错,有的令人读来捧腹:比如写小鲁迅是捣蛋鬼,又写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书的鲁迅给新校长取了个“夏木瓜”的称号;有的地方让人读着读着就想哭,比如写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以及鲁迅是如何搬出八道湾的。值得一提的是,书的补录二收录了所有语文课本里的鲁迅作品,仔仔细细又读了一遍,仿佛在读我的童年(以及我的工作呜呜呜)。作者刘小川在书里写:“本文写思想家之鲁迅,会有思之生发。”写作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作者的观点未免太多了些。书中多处可见作者的说教(比如苦口婆心劝诫不要让小孩玩太多手机),或者卖弄知识,且卖弄得不合时宜。其实读书最大的妙处就是启发读者独立思考,把什么道理都掰开揉碎了讲给读者听,多多少少有点“爹味”。如果作者能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鲁迅的叙述上,读者的阅读体验应该能更上一层楼吧!总体来说,这本书作为阅读鲁迅的入门读物,还是很合格的。但如果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进一步阅读相关学术作品,可以参考我列出的“延伸阅读书单”。在中传读书的时候,学院开了一门“鲁迅研究”的课程,还请过钱理群先生来开过讲座。可惜那时候我少不更事,老是在课堂上开小差,现在真的很后悔。下下周就要给学生们讲鲁迅了,希望他们能在我的帮助下爱上鲁迅吧!

6、鲁迅平生日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鲁迅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家境富裕,但鲁迅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再婚后,继母对他不好,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和痛苦。鲁迅在上海读书时,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批判。他在《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文化革命的先驱”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鲁迅逝世后,他的思想和作品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被誉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和“文化革命的先驱”。他的故事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发展。#鲁迅平生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鲁迅平生(鲁迅平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