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生平事迹300字(谢安王羲之生平事迹)

1、谢安王羲之生平事迹

王羲之抄写的《道德经》,曾换了一笼白鹅,上有褚遂良的鉴定证书!在今天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有一件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小楷作品,此作总计5000余字,极为珍贵,乃是目前王羲之存世字数最巨的小楷作品。很多人都曾经通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里有一个典故,说的当年王羲之为了换取一个道士养的一群鹅,给这个道士写了一卷《黄庭经》。其实根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当年所抄写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黄庭经》而是老子的《道德经》,作为虔诚的道教信奉者,王羲之生平曾多次抄写过《道德经》,将此作写得精熟之极,而且盛名在外,前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所以才有了王道士“以鹅换字”的事情。此作从晋到唐一直流落于民间,到了唐代的时候,唐太宗大力搜集散落于民间的王羲之真迹,此作辗转流入到了内府当中,而在贞观十五年的时候,褚遂良作为唐太宗的“侍书”,负责校验内府所藏的王羲之真迹,并且对其进行一一编号,去伪存真,并且对于一些极为优秀的作品,褚遂良往往会在卷尾的地方,题上自己的跋文。这件王羲之《小楷道德经》便有一段褚遂良题写的跋文,讲述了这件作品的源流:“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历宋、齐、梁、陈四朝,令入秘府遂良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 贞观十五年廿八日,谏议大夫知,起居注,褚遂良奉敕书。”从这段话当中不难看出此作的源流,乃是当年王羲之写给山阴道士的作品,后来几经辗转,流落到民间,到了唐代的时候,藏于皇家内府当中,被褚遂良鉴定为了真迹。从书法的技法角度来讲,此作虽然是拓本,但是有着极为明显的晋人结字的意趣,古雅、精稳而生动,同时此作还有后人标注的红色“句读”,其中有极个别字的缺损,也被后世名家“补救”了上去,全篇5162个字,无一字缺损。此作在清末的时候,不知何故流落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国内已经不见踪迹,应该是存世唯一的拓本了。对于学习小楷的朋友而言,“取法乎上”乃是第一要务,而王羲之存世的小楷论质量和字数,此作堪称魁首,并且《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哲学当中的核心经典,也值得每一个国人反复抄读。倘若你能够将这件王羲之《道德经》的5000余字抄写精透,你的小楷无论是技法还是气质都将卓然于众人之上。而今,我们通过多方找寻,将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这件王羲之小楷《道德经》进行了1:1超高清的博物馆基本的复原,还原出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并且配以纯手工装裱,以供大家学习临摹欲购此王羲之《小楷道德经》,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2、王羲之生平事迹300字

王羲之写给友人的草书信札,典雅平和、气象超然,碾压怀素、张旭,这才是中华高级审美!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当中有一句夸赞杨贵妃的话:“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句话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也正合适,境界高远,千百般变化尽在其中,在他的作品面前,别人的作品都黯然失色。王羲之的行书,写得最好的自然是《兰亭序》,最适合大家学习的,是后人集字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有一件草书,他的地位相当于草书中的《圣教序》,被后世书家誉为“书中龙象”,这件作品就是他的《十七帖》。《十七帖》之所以被誉为“书中龙象”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最高级的中正平和式的审美。“草书似跑”,在许多人的固有认知当中,草书总是要热烈奔放,潇洒恣肆才好看,草书史上的众多名篇、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包括黄庭坚的《砥柱铭》、《李白忆旧游诗卷》都是如此,然而这些作品,在这件《十七帖》面前,都变成了“庸脂俗粉”。《十七帖》是由王羲之写给朋友沈周的草书信札集合而成,成书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347年—361年),横跨了十几年的时间,全篇一千余字。因此这件作品也是我们研究王羲之本人书法的发展变化、王羲之生平的重要资料。在这一千余字当中,重复的字不少,但绝无一点雷同,有的字甚至有几十种变化,看了这件草书,各位就能明白,为什么后世人人尽学“二王”,但是最后的风格、境界却各不相同。《十七帖》绝无狂怪怒张之气,当中展现的正是最高远的,以不变应万变,中正平和、典雅庄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美学风格。比如在用笔上,此作将方笔与圆笔完美融合,刚柔相济,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在章法上,它不是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作品的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欹侧,笔画的粗心变化来实现气脉贯通,意断神连。难过唐太宗会说此作章法“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南宋朱熹评价这帖草书:“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学习《十七帖》对于提高我们的草书技艺,艺术境界和审美眼光,都有绝佳的帮助,这件作品是真正不可错过的绝佳作品。可惜王羲之真迹已不在人世,后世苏轼、董其昌等众多名家都曾临写过《十七帖》,但大多都是意临,个人风格较强。书法家朱大有所临写的《十七帖》,是众多版本中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临本。我们将其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3、王羲之练书法简短事迹

隋朝初期,在浙江省吴兴县一带有个非常诡异的寺院。这个寺院表面上看,来往香客特别多,多到寺院的门槛都被踏破。但来人却都不去求神拜佛,而是一股脑儿的往后院塔林的坟地里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寺院叫永欣寺,三十年前,这里来了一个云游的禅师。这个禅师身份可不一般,他法号“智永”,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被人们称为“智永禅师”。智永禅师在永欣寺一住就住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里,他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然后磨上一大盘墨,临摹祖先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禅师极为钦佩王羲之,想继承祖辈的书法,并使之流传千古 ,为此他苦苦练习。苦到什么程度?苦到练字练得笔头都写秃了。这支秃了就再换下一支,下一支秃了就再换另外一支,如此往复不断。为了方便放置这些写秃的破笔头,他还在屋内准备了好多的瓮,笔秃了就丢进瓮里。可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瓮,实在没地方放了。智永禅师便在永欣寺后院的塔林里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做成了一个墓,他还为这个墓写了墓志铭。后来这座特殊的坟墓被称为──退笔冢。我们现在所讲的“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禅师的书法终于写得气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名气也智永禅师的书越来越大。从此寺院每天都门庭若市,前来的人不烧香,不拜佛,都是为求字和题匾而来。拜访的人越来越多,以致于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成语,叫──户限为穿。说起智永禅师对书法界的影响,明朝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里曾说,智永禅师的《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清朝的何绍基也说过:“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如此精湛笔墨从何而来?总有年轻的书生慕名来寺,求教写字的秘诀。智永禅师四字笑答:“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书生们闻言,都大失所望。智永禅师便继续耐心开导: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的先祖王羲之以东汉的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洗笔的水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我的祖先王献之练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而我练书也是靠退笔成冢、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几位书生听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若你以一双慧眼,纵览古今中外,并不难看破成功的真相。现如今动不动就喊压力大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没有退笔成冢的勇气,哪来上户限为穿的能力!#历史开讲#

4、王羲之的故事

他是书法界第二位圣人,把行书写到了化境,这种天才800年才出一个!有人曾经将古代的书法名家做出过一个排名,东晋以前的书家因留存作品极少,并且没有墨迹本传世,所以不在排序之列,而自王羲之之后,基本每一个后世成名的书家都是在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王羲之是当之无愧的“书圣”,而有人将书坛第二把交椅给了颜真卿,第三则是苏东坡。但如果从书法的全面性以及书法的天分和艺术领域的博涉来看,赵孟頫在整个书坛可以说无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在书法上,赵孟頫精通诸体,唐以后的名家基本都是擅长一两种书体,其余书法往往有所涉猎,但并不精擅,而赵孟頫则是在每一种书体当中都达到了一种造极之境,他的篆书和隶书极合古法,大有两汉遗风,不弱于唐宋。杨载这样评价他的篆隶: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他的行草书是真正的“二王”衣钵的集大成者,他的楷书则被列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是唯一一个非唐代的楷书名手。除了书法之外,他还能够博涉诸艺,在文学上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代文宗,在绘画上,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集大成者和枢纽人物,此外在训诂、音律、考古甚至于经济、农学等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建树,堪称书法界的一位通才。赵孟頫的书法学习之路也堪为后世所借鉴,他早年学习自己的高祖赵构,从其书法当中学到了儒雅之贵气,以及从智永的字当中窥见古人的用笔之道,中年学“二王”,并且入其门径,晚年的赵孟頫则是将李北海作为修正“二王”一路书风不能做大字的标准,并且巧妙融合天成,成就一代书宗。在赵孟頫目前存世的行书作品当中,有一件堪称其生平行书的集大成者,这件作品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一生书法成就的成功总结,这件作品也更是对于《集王圣教序》的进一步阐释。这件作品就是他的行书作品《朱子感兴诗》。这件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初学者行书书法入门最好的一部范本,从内容上来看,此卷抄录的是宋代大儒朱熹的二十首诗,已经超脱,格调纯雅。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此卷笔法极为精妙,简约而不简单,贵气十足,雅气十足,学习这一类作品能够极大提升你书法的格调,同时此卷通篇虽然写得是行书,但皆是楷书的用笔,是真正能够助学习者打通楷书与行书的壁垒的绝好法帖。同时这件作品书写于公元1313年,这时候正是赵孟頫中晚年创作的高峰期。这件作品更是这个时期赵孟頫行书的扛鼎之作。妙契古人,精妙绝伦,用笔秀润劲挺,结字疏密有别,肥瘦互参,是真正的上乘法帖。而今,我们将台北故宫这件赵孟頫《朱子感兴诗》的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刻,极度清晰地复原出跟原作毫无差别的作品,就连最为细微的牵丝映带和墨色变化都与真迹无二。见此作如见真迹。欲购此赵孟頫《朱子感兴诗》全卷超清版,请点击下面“看一看”#王羲之简介及生平事迹#

5、王羲之学习书法事迹

曹操听说好友钟繇气得捶胸顿足、口吞鲜血,连忙带上5颗救命的灵丹给他服下,才捡回一命。曹操质问钟繇:你这又是何苦呢!钟繇愤愤不平,指着一旁的韦诞说:他有蔡师之笔法,却要独吞,死活不愿借我观摩!钟繇,字元常,乃是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也是曹魏重臣。东汉末年,人们所书写的汉字正由隶书向楷书进行演变。钟繇的书法兼收并蓄,汲取百家之所长,在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均有所涉猎,又敢于推陈出新,首定楷书。后世将钟繇的“铭石书”(正楷)、“章程书”(隶书)、“行押书”(行书),并称为“钟繇三体”,钟繇本人也被称为“中国书史之祖”,与东晋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能在书法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对书法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传说钟繇小时候曾跟随行书开创者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的书法,而后钟繇又向蔡文姬、曹喜、刘德升等名 师学习。自此钟繇便痴迷于书法,刻苦钻研练习,无法自拔。钟繇一生中至少有30余年的时间,集中精力勤学苦练。不管白天晚上,不管书房厕所,不管走路卧床,只要是有空闲时间,钟繇便认真临摹学习。即使条件不允许提笔写字,钟繇也会细心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景物,从中感悟笔法。后来,钟繇走上仕途,结识了更多趣味相投的朋友,其中就包括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众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运笔之道,相互借鉴学习。有一次,钟繇听闻好友韦诞竟然收藏了蔡邕的《蔡伯喈笔法》,顿时心痒难耐。蔡邕表字伯喈,仍是蔡文姬之父,其“飞白体”乃是当世一绝,算得上是钟繇的师祖。钟繇兴冲冲地跑到韦诞家中,欲借之一观。但韦诞却不知为何,死活都不愿意拿出来。钟繇再三央求,韦诞只是不肯,气得钟繇当场捶胸顿足、口吞鲜血,就此晕倒在地,嘴中还喃喃念道:蔡伯喈笔法、蔡伯喈笔法……韦诞被钟繇突如其来的疯狂举动吓懵了,又是掐指尖,又是按人中,一顿操作下来,钟繇仍是死死地躺着。韦诞连忙派人去找曹操,毕竟曹操位高权重、见多识广,指不定能将蔡邕救回来。曹操听闻钟繇在韦诞家中倒地不起,也是满脸诧异,急急忙忙就跑来察看情况。所幸曹操经常随身携带救命灵丹,连忙取出5粒给钟繇和水服下。一会儿后,钟繇才悠悠转醒。曹操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便质问钟繇:“人家不借就不借,你又何必如此糟贱自己!”钟繇怒气未平,又指着韦诞说:“蔡师之墨宝,自当传之于众人,我不过想借来观摩学习一下,韦诞却只想独吞!”韦诞沉默不语,曹操只能好言宽慰钟繇,又差人将钟繇搀扶回家休息。众人不欢而散,都以为一场闹剧就此作罢,却不料钟繇在未来几十年里仍惦记着这《蔡伯喈笔法》。在韦诞去世后,钟繇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派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在陪葬品中发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师祖墨宝。从此,钟繇便刻苦钻研《蔡伯喈笔法》,使自己的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钟繇与韦诞关于《蔡伯喈笔法》的争夺故事,出自于《笔阵图》,而《笔阵图》的作者据说是卫夫人(即卫铄,传说钟繇师从蔡文姬,卫夫人师从钟繇,王羲之师从卫夫人)。这个故事可信度不高,尤其是钟繇在韦诞死后开棺盗书一事。历史上,钟繇死于公元230年,而韦诞死于公元253年,韦诞比钟繇还晚死23年,谁盗谁的墓还不一定呢。但这故事也的确向世人展现了钟繇对书法的痴迷与酷爱。有意思的是,在《笔阵图》中要求韦诞出借秘宝的钟繇,在《书苑菁华》中也被写成了敝帚自珍之人。《书苑菁华》中写钟繇在临终前,将自己年仅6岁的小儿子钟会叫来跟前,以自己年幼勤奋的事迹激励他,又偷偷地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只是不知道这部秘术是前面偷盗来的《蔡伯喈笔法》,还是钟繇自己撰写的心得体会。钟会虽是钟繇在75岁时才生下的儿子,父子两人相处时间不长。但钟会仍因父亲的谆谆教诲,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父子两人也被后世合称为“大小钟”。素材内容来自白泽述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羲之生平事迹300字(谢安王羲之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