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2年12月15日,河南巡抚田文镜奏上一道谢恩折,雍正看后情绪异常激动,他动情地批复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奏折朱批下发到各部堂官,众官员们都很吃惊,皇帝怎么能用如此粗鄙的乡间野语来回复朝廷大员的奏折呢?国之大事,庄重严肃,如此言语成何体统!直到大臣们看了田文镜的奏折后,才明白了皇帝为何会这么说!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雍正2年夏天,江南省遭遇旱灾,粮食颗粒无收,雍正下旨令“山东、河南二省买米运送至江南平粜”,就是令两省巡抚,在民间以官方名义购买小米,然后运到江南,以平价再卖给当地百姓,以此赈灾。河南巡抚田文镜收到这封谕旨后,总觉得哪里有点儿问题,他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左思右想,怎样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把买米赈灾的事情办好办扎实,切切实实替皇上分忧呢?过了两天他才想到,江南省不产小米,当地百姓亦不食小米,如果买小米运过去,恐怕无法解决当地的粮食问题。于是田文镜上奏折,建议皇上允许河南省采买小麦运往江南。雍正帝事先没想到这一层,他又不是南方人,所以没想这么仔细。于是就叫来他最信任的两位内廷大臣,吏部尚书朱轼及户部尚书张廷玉,问此法是否可行?是否亦应让山东省也照此办理呢?然而朱轼、张廷玉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清实录》中记载两人的回答是:小米煮粥甚好,江南人亦多食之。雍正帝看了这俩人一眼,毕竟是自己信任的人,就听了他们的,未令山东效法,而只是令河南采买小麦送往。谁知,一个多月后,署理江宁巡抚何天培六百里加急奏折送到雍正面前。奏折中说:江南小米不能发卖,请易小麦。此举证实田文镜意见正确,朱轼、张廷玉判断错误,而山东巡抚陈世倌则敷衍草率、办事不力。雍正于是发下谕旨:嘉奖田文镜尽心办理,交部议叙;陈世倌草率从事,山东所买小米,着其照依时价在江南地方自行发卖,不敷之价,由其赔补。没过几天雍正又为此批评朱轼、张廷玉、年羹尧、隆科多四位朝廷重臣:朱轼、张廷玉不过因张廷璐之事归怨田文镜,欲使所奏不行尔。大将军年羹尧曾奏田文镜居官平常,舅舅隆科多亦曾奏过。此皆轻信浮言,未得其实,现在请买一事,即是田文镜实心办事之确据!意思就是田文镜以前弹劾过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因此张廷玉和朱轼怀有私心,处处为难田文镜,不想让田文镜把事办成!而大将军年羹尧曾经对朕说过,田文镜做官很平庸,没啥能力,不是实心办事的人!隆科多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12月6日,吏部向田文镜转发了这道谕旨,田文镜接旨后诚惶诚恐,深感皇恩深重,于是上了一封谢恩折,表示他对皇上交办的事情向来不敢马虎,一直抱持着勤谨的态度来办事,采买小麦一事都是为了报答圣恩而已。他在奏折中写道:臣随时随事恪遵圣训,心体力行,不敢稍留一毫心血,亦不敢旦夕苟且偷安。至买米一事,臣实愚昧无知,并不识如此料理方免贻误。此皆蒙圣恩多方教导之故。因此而仰邀旷典,惟感戴圣恩深重!田文镜的这封谢恩折,堪称做官处世的行为规范,谦逊有加,不敢居功(这一点可与居功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尧相比),而是将所有的功劳都推给皇上,自己实心办事都是为了报答皇上。皇上您对我好,信得过我,我不能负了您啊。雍正就是看了这封奏折后,批出了“朕就是这样汉子”的话。当然,这件事还有一个大的政治背景,就是雍正当时正在全国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并首先在河南试点推行,此举遭到满朝上下文武大臣强烈反对,就连雍正的铁腿子张廷玉此时也在耍滑头,没有明确表态支持雍正。所以此时的雍正,与田文镜君臣二人,更像是两个为国为民但又孤立无援的孤胆英雄一样。而且雍正本人的性格,正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人,只要他认定对国家有益的事,即使全世界反对,他也要全力推行。这时候,只有田文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在帮自己办事,所以这对君臣之间,此时便有一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感觉,如同民间江湖好汉那种讲义气的关系。不过,从田文镜买米一事上,也能看出一个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用心”。你用心办事,领导都是看在眼里的;你用心去对待你的朋友、你的爱人,她们也都是能感受到的。凡事用心、细心、尽心,不会错。你看田文镜在办理买米赈灾这件事上,就比山东巡抚陈世倌用心多了,甚至比中枢大臣张廷玉、朱轼都用心。而陈世倌的心理就是,您皇上给我怎么说,我就怎么执行,想让我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把事情办好,那是不可能的,我也不愿意担那个责,到时候事情即使没办好也与我无关。可他万万没想到,他这个不用心的,碰上了一个用心的,也就别怪雍正帝斥责他了。所以,像田文镜这样一片公心、用心办事的官员,也就难怪雍正一直宠着、护着了!
2、田文镜简介资料1723年,61岁的田文镜对雍正说:“我要10万两黄金,还要3个女人。”说完,雍正把头一抬,眼一眯。田文镜此人颇为奇葩,前半生默默无名,临死前几年突然在官场节节高升,青云直上直接封顶。他一生争议巨大,两个皇帝对他的评价呈现褒贬两极分化。其中雍正皇帝对他的恩宠可以说是令人艳羡,所以田文镜才能和雍正皇帝说出“要黄金和女人”这样的气话,并且雍正皇帝也不怪罪于他。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可以说得上是开局一手烂牌,21岁以监生入仕,任福建长乐县县丞。30岁迁山西宁乡县知县,此后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才升任直隶易州知州,转年才内迁为吏部员外郎。至此,田文镜已经历任州县官二十余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基层行政工作经验,而其本人此时也已经四十五岁,步入了中年。康熙皇帝辞世的时候,田文镜已经是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县官、郎官而已,可以说是官当的一败涂地,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下级官员。转机出现在雍正皇帝即位后,雍正元年(1723年)春天,田文镜奉命告祭华山,路过山西,见到该省平定、晋阳30等州灾情严重,而巡抚德音却匿灾不报,以至于百姓饥馑流离,返京以后随即向皇帝“激切敷陈,备极周详”,据实报告。这一年,田文镜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且身后没有子嗣,只有女儿,因为性格原因也鲜有朋友。其实雍正帝对山西灾情已经有所耳闻,但还是称赞田文镜“直言无隐,深属可嘉,若非忠国爱民之人何能如此”,于是派他前往山西会同德音赈济灾民,田文镜在山西统筹策划,多方核查,一丝不苟的处理赈灾事务,由于赈济及时,灾民因而得救者达七八十万之多。田文镜也因此得到雍正帝的信任,赈灾结束以后,官途之路仿佛做了火箭,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最后几年里青云直上,一冲到顶。田文镜得到重用,是从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署理山西布政司开始的。当时山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吏治腐败,府库空虚,官员们荒勤怠政,积案如山,田文镜到任以后协同新任巡抚诺敏清理积案,剔除积弊。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协助山西巡抚进行亏空的清查整顿工作,并琢磨出一套“审追之法”,一查到底。所谓“审追之法”,就是采取将各州县通行调任、互相核查的方式彻底清查各州县府库的亏空情况,对造成亏空的官员,不论在任还是前任,一律清查,核查他们在任所和在原籍家乡的财产,令其变卖赔补,对查出亏空较多的官员,本人还要夺官勒追回,这一行为正中雍正下怀。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调河南布政使,八月署河南巡抚,十二月实授;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特授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并由正蓝旗抬入正黄旗;六年(1728年)五月又加授为河南山东总督;十年(1732年)底,病卒于河南任所。雍正帝特命设立专祠祭祀,并准入豫省贤良祠,谥端肃。雍正帝与田文镜二人的关系可谓是“君臣相得”。自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祭告华山揭告山西巡抚德音匿灾得到雍正帝的赏识开始,一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去世,雍正帝对其一直恩宠不衰,基本上每岁都有升迁其职,除了对其进行加官进爵之外,雍正帝还在各种场合褒扬田文镜在河南不计嫌怨、实心任事。雍正帝对田文镜的宠信还不止如此,还表现在他在田文镜处于政治危机或者出现行政过失时对其大力的支持和袒护上。在“封丘罢考事件”中,田文镜十分孤立,几乎“无人不怨,无人不恨”,但是在雍正帝的支持下,风波迅速得到平息。但是更多的评价是贬义诋毁,田文镜在世的时候就饱受攻讦,死后更是被指责为“苛责”,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评价,他在即位之初就指责田文镜是一个“苛责搜求”的“酷吏”,这和雍正皇帝的评价截然相反,能被两代皇帝给予相反评价,田文镜真乃奇人也。参考文献:《论雍正帝专宠田文镜》《雍正帝政策的执行者—田文镜》#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3、田文镜被骂公元1732年,田文镜70大寿,雍正皇帝特意送了他一些自己炼制的丹药,并且喜滋滋地说道:"田老爱卿,虽然你已经年近70岁了,但朕还是希望你能够老年得子。这个丹药效果特别好,朕都吃过了你怕什么?"不知道雍正皇帝是怎么知道田文镜有老年得子的这个想法的,但足以见得雍正皇帝对田文镜还是十分重视的。这位田文镜可是雍正时期四大宠臣之一,不过田文镜的出身并不怎么好,只是汉军正蓝旗人。在康熙二十二年时,22岁的田文镜只是凭借着监生的身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丞。只是田文镜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足足九年后才升为了一名知县,十三年后当了一名知州。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已经两鬓斑白,服务了康熙朝将近四十年时间,勉勉强强才做到了监察御史。按照正常的升迁来说,已经花甲之年的田文镜已经是没有什么机会了,只能退休回家含饴弄孙了。可谁承想对于苦命的田文镜来说,他的春天才刚刚到来。雍正皇帝继位后,给他提供了出山的机会。而雍正皇帝重用田文镜只是纯属偶然,他是凭借监察御史一职的职位经验被雍正皇帝所认识。雍正元年,田文镜被提拔为了内阁侍读学士,并且以这个身份前往华山告祭。田文镜途径山西时,发现山西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导致大量的灾民被饿死,可当时的山西巡抚德音却上奏山西无灾。当时其他官员明知德音欺上瞒下,却依旧包庇他。只有田文镜回京复命的时候立即报告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得知实情后勃然大怒,立马任命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派田文镜去山西赈灾。而田文镜的举措挽救了七八十万灾民的生命,雍正皇帝感慨道:"如此能干之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夸赞他呢?"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情。第二年河南又发生了灾荒,田文镜又升任河南布政使,终于成为了真正的封疆大吏,六十岁的他在政坛稍微有了点名气。田文镜做官一向是向民不向官,向贫不向富,做事雷厉风行,相当激进。在河南期间,他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奏了22人左右,收回了拖欠款将近40万两,使吏治为之一新。不仅如此,田文镜还革除陋规,他以身作则,谢绝私交,严格约束家人,不仅不容许送礼,就连瓜果等特产也一概不收,违反者都会受到他的严惩。因此,雍正皇帝称他为"模范疆臣"。只是由于田文镜敢于解决官场最棘手的问题,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面,只讲立场不讲私利,触犯了一大批官员的利益,因此田文镜受到了一系列的攻击,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孤立无援。不过,雍正皇帝还是力挺田文镜,毕竟田文镜与那些科甲出身的官吏相比,更加务实,更有成绩。因此,田文镜在河南理政的第四个年头,雍正皇帝对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称他为巡抚中第一。雍正皇帝深知田文镜在地方推行新政的时候用力过猛,所以他在给田文镜的批示中,颇为动情的安慰他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个脾气!就是这样的皇帝!你们这些大臣要是不辜负朕,朕也不会辜负你们。共勉!"至此,田文镜终于成为了雍正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只是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自然会惹的大家眼馋。当时江南遭遇灾害,田文镜主张送小麦,张廷玉等人却坚持送小米,雍正选择听从了后者的建议。可谁承想,小米送到南方后无人问津,雍正皇帝得知后忧心忡忡,便下令嘉奖了田文镜。此后不久,田文镜被提拔为了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一年后,又兼任河北总督,成为了雍正十三年期间最受重用的三总督之一,可谓是达到了政治事业的巅峰。在此期间,田文镜先后被直隶总督李绂和监察御史谢济世的弹劾。田文镜委屈不已,雍正皇帝却劝慰道:"朕晓得事情的原委,你不用担心钱,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小人的话何必放在心上,心胸开阔一些。"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0多岁了,在地方摸爬打滚了二十多年,调到京城又到外出巡,在地方担任大官时夜以继日的工作,身体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的身体着实吃不消了,只能请求退休。可雍正皇帝不准他退休,只是让他休假去了。等到田文镜病愈后,雍正皇帝又任命他回河南任职。只不过此时的田文镜年纪大了,难免会做一些糊涂事。当时的河南又一次出现了水患,有官员向雍正皇帝报告了灾情,雍正皇帝询问田文镜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可以免除当年的税收。可田文镜深知要是如实汇报,这可是不小的罪名,索性回复雍正皇帝虽然有灾,但影响不大。田文镜不仅打肿脸充胖子,还严令禁止百姓卖儿鬻女,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导致好些个人家只能活活饿死。而这也是田文镜被后世所诟病的重要原因,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此时的田文镜已经走到了自己的生命尽头,一个习惯了当模范的人必然不容许自己有不光彩的历史。雍正十年,田文镜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只能再次上疏请求退休,雍正皇帝这才不情不愿地同意了。没过几天,田文镜在河南去世,死后家里没有一丝余钱。田文镜死后,雍正皇帝为其加谥,立碑,祭奠,还将他入了开封贤良祠进行追悼,可谓是极尽哀荣。
4、田文镜抄家1730年,雍正得到了一个秘方,立马兴冲冲地给68岁的田文镜送了过去,还附上了一对鹿角,说:“这方子听说很管用,爱卿你一定要试试!”田文镜看后,老脸通红,这竟是一个生子秘方。当时的田文镜尴尬的五体投地,好在他当时远在河南,没有跟雍正面对面。田文镜是清朝比较有名的大臣,深受雍正的重用和信任。此时已经加封了太子太保,担任河东总督,位极人臣。雍正关心大臣,无可厚非,可亲自给一个快古稀之年的臣子送生子秘方,这是皇帝应该做的吗?但回顾历史上的雍正,一向以肉麻著称,好像也不是说不通。毕竟雍正曾给田文镜写过这样一句风靡网络的话:“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也不负尔等也。”这句话现在看起来都肉麻,但却是雍正内心的真实想法。众所周知,九子夺嫡的时候,雍正并不被看好。他的声望比不过满朝拥戴的皇八子胤禩,军功比不过大将军王皇十四子胤禵。即便康熙在去世前,曾当着七位皇子,以及九门提督隆科多的面留下了口谕,但仍有不少人怀疑雍正是篡位登基。而康熙晚年又留下了不少烂摊子急需处理,雍正要改变许多不合理的制度,将康熙年间国库的亏空给追缴回来,是需要人手的。可当时的雍正除了怡贤亲王允祥能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帮手,所以他必须通过打感情牌来拉拢朝臣,拉拢敢得罪官僚阶级的大臣,田文镜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或身份显赫、或功名加身的大臣不同,田文镜其实在朝中没什么人脉。首要原因,是因为田文镜没有参与过科举,他是通过捐纳才当上官的。在清朝的时候,做官有两条途径:一就是正儿八经地参加科考,成为进士之后,被分派到地方做官,这种叫“正途”。而另一种就是花钱捐纳,也就是买官了。在清朝,有60%的官员都是走的捐纳这条路,田文镜也不例外。1683年的时候,他以监生的身份担任了福建长乐县的县丞。在基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709年,他才升为了刑部郎中。而等到1723年,雍正继位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也只是个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在田文镜心中,自己这辈子应该就这样了,但没想到的是,雍正却对他十分看重。雍正刚登基的时候,他就命田文镜去华山祭拜。就在田文镜出差的那段时间,山西正好闹了灾,年羹尧请求朝廷赈灾。可当雍正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灾情如何的时候,没想到德音却胆大包天,隐瞒灾情。雍正一时不知谁在说谎,等田文镜路过山西回京后,雍正才特别询问他山西的灾害情况。而田文镜早有准备,《清史稿·田文镜传》记载,“及文镜还,入对,备言山西荒歉状。”田文镜不仅对灾情调查的很清楚,甚至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他早年间在基层积累下的经验,此时发挥了大作用。雍正一听,非常高兴,直接让田文镜连升四级,担任从二品的山西布政史,亲自去山西赈灾。这对田文镜来说,不仅是意外之喜,还是新皇打算重用他的信号。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田文镜于是铆足了劲地工作。在完成赈灾任务后,他还整顿了山西的吏治,从此成为雍正的心腹。当雍正后来想要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制度时,也只有田文镜率先站出来,开始在河南推行,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之后江南饥荒,物价飞涨,朝廷打算从河南和山东收购小米运过去的时候,田文镜就建议说,江南的百姓吃不惯小米,还是小麦比较好。但因为得罪的人太多,许多官员都不喜欢他,山东官吏没听他的话,送了小米过去。但没多久江宁巡抚何天培就上奏:“小米在江南卖不动,还请换成小麦。”雍正于是对田文镜更加信任了,还为此表扬了他。田文镜十分感动,给雍正回了封感谢信,也就是在这封奏折上,雍正写下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这句传世名言。其实对于忠臣,只要你别犯大错,雍正一向都不吝啬自己的关心和偏爱。对田文镜来说,雍正还特别关心他的身体和他的家庭。田文镜一直都没有儿子,妻子和小妾只为他生了两个女儿,雍正也一直都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所以在后来意外得到一份生子秘方时,雍正看过没什么大问题后,就兴冲冲地给田文镜送了过去,顺便赠送了两只鹿角。雍正在信中好生嘱咐:“朕最近得到了一个生子的方子,觉得没什么问题,爱卿不妨试试看。”并且还贴心的说:“这药虽好,你还是要咨询一下大夫,适不适合你吃,别因为是朕给的你就逼自己强行吃。虽说你都快七十岁了,但说不定吃了真的能多生几个孩子……方子里需要鹿角,朕怕你找不到真的,给你送了一对,你看着用。”田文镜看的是面红耳赤,一边对雍正感激涕零,一边赶紧给雍正写感谢信。对雍正更加忠心了。当然,田文镜后来也没有儿子,至于当时有没有按照方子吃药,这就没人知道了。参考:《清史稿》《田文镜奏折》#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开讲##雍正#
5、田文镜最新结果康熙处分田文镜,并非只是因为田文镜“处事操切”。那,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那次处分,也包括胤禛——被罚俸一年。《雍正王朝》里极为精彩的一幕,就在乾清宫里上演。一场朝会,成为追比国库欠款的结束。康熙面对跪满一地的王公大臣,也是一脸的无奈。特别是浑不吝的十阿哥胤䄉,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罚他去宗人府圈禁半年。这让给胤䄉出坏主意的九阿哥胤禟非常不满,当众咬出田文镜,认为胤䄉之错源自于田文镜逼迫太甚;还有,他(指田文镜)逼死老功臣、羞辱老状元,斯文扫地、大奸似忠。此话一出,全场默然,大家都在看着康熙。康熙知道,田文镜的事绕不过去了。于是当场发落田文镜:去陕西当知县,限三日离京。胤禛一时不理解,想为田文镜辩解两句被康熙,也被康熙堵了回去。只好委屈地跪那儿不吭声了。在这样一个忠臣受屈、佞臣弹冠相庆的时刻,竟然真的冒出了一嗓子佞臣的声音:圣上以仁德济天下,以忠恕之道育化臣下,感佩天地,令臣等不胜钦服。听到这句马屁调,本来心情也是沮丧到冰点的康熙,慢慢抬起头来。他不用看,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不由得火冒三丈:尔等以为朕处分田文镜,仅仅是因为他处事操切吗?(大家语结。康熙开始点名了)桑佩、图伦深、邓元方!你们的钱还了吗?(听到这三个人支支吾吾说“正在筹钱还债”,康熙大怒)可恶!你们也要借钱。接着,康熙将此三人借国库的钱去做买卖、在民间放高利贷、利用漕运搞走私的行径,当众一一揭穿。此时,胤禛的表情是万分惊讶:这几个大蠹虫才是真正该追比的对象,自己竟然一无察觉?待康熙下令把这几个人拔翎夺顶、交都察院处置时,胤禛当众检讨并自请革去郡王的处分。康熙的心情是复杂的:胤禛是实心办事的,但心急气躁,又容易被带跑偏(后面的剧情也有体现),看事不透、看人不准,所以,还是需要狠狠地历练一番的。康熙虽然把胤禛批评了一番,还真舍不得处分他。八阿哥胤祀关键时刻的解围,让康熙如释重负。于是,对胤禛自请革去郡王一事免议,只做罚俸一年的处理。这整一场戏,其实只围绕着一个中心:如何保护胤禛?头一天,在户部,太子当众卖放,获得欠款众官员的欢呼,却把四阿哥胤禛当场出卖。康熙就意识到必须要自己亲自出马来保护四阿哥了。怎么做才好?康熙展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在乾清宫大殿上,又是处分又是褒贬地一番操作,令所有的人都无话可说,心服口服。只是,一场斗争下来,太子在他心中又失分不少,而四阿哥则加了分。康熙曾想过匡正自己的得失,但自我纠错又谈何容易?他只能寄望于未来的继位者。胤禛继位后果然不负康熙所托,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在不扰民的前提下,令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可惜天不假年,他只在位十三年就去世了。我个人觉得胤禛的政治成就小于康熙(开疆拓土),但大于乾隆。如果他在位时间能长十年,可能会更大得多。
6、天下粮仓田文镜简介田文镜是康熙、雍正时期的官员,雍正即位后,更是委以重任。1723年,山西巡抚德音向雍正皇帝报喜,粮食收成甚好,当地百姓丰衣足食。田文镜奉命告祭华山,途经山西,见到的却是歉收景象,闹饥荒。田文镜回京,将所见所闻一一向雍正汇报。雍正觉得田文镜虽然并未主政山西,但是却能将一方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直言不讳,是真正“忠国爱民”的人。于是,雍正派田文镜前往山西赈灾,后任命其为山西布政使。田文镜上任后,从人、财、物方面逐一整顿积滞于当地官场中的弊端,吏治焕然一新。雍正非常欣赏田文镜,称他为“巡抚中之第一”。当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奏田文京“d私负国、贪虐不法十罪”时,雍正却在群臣面前为其担保,说:“田文镜秉公持正,实心办事,乃天下督抚中所罕见者,贪赃枉法之事,朕可以保其必无。”#田文镜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田文镜简介资料(田文镜简介田文镜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