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毅详细介绍(刘士毅人物介绍)

1、刘士毅人物介绍

1929年除夕,在瑞金以北30公里的大柏地,毛主席来看望要伤的三弟。中了枪伤的毛泽覃处于昏迷之中,毛主席欲言又止,朱德紧锁眉头……1929年,无论是大余,还是在寻乌,仗都没有打好。到了会昌,瑞金,刘士毅部像一块牛皮糖紧紧贴在红军的屁股后面。毛主席,朱德,还有红军战士们的内心里都窝着火——必须尽快打一场胜仗。一来提高将士的士气。二来让刘士毅尝尝红军的厉害。几经商讨,最后把痛击敌人的地点选在大柏地。大柏地是狭长地带。两边都是山峰,中间只有一条石阶小路和外面相通,毛主席和朱德决定利用这个“口袋”,把敌人全部装进去。朱德和战士们吃了年夜饭就猫在修筑好的工事掩地里。康克清就和游击队员也隐蔽在掩体内,她们主要是为抢救和运送伤员。战斗终于打响了。非常激烈。毛泽覃中枪了。康克清就和一个游击队员抬着担架冲了上去。“消灭刘士毅,杀敌人过新年。”红军战士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战斗结束后,毛主席来看望受伤的三弟毛泽覃。看到躺在担架上的三弟,毛主席欲言又止。朱德走到担架前,伸出颤抖的手握着陷入昏迷中的毛泽覃的手:泽覃,你感觉怎么样了?毛泽覃很疲惫,努力的睁开眼睛,似乎想知道答案。朱德说:我们打赢了,歼灭了刘士毅两个团……这一仗,打赢了很重要。既鼓舞士气,又震慑了敌人。红军在甩掉尾巴后,又奔赴吉安的东固。也就是在东固,伤员被送到医院救治。红二,红四军队会师后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历史回眸##刘士毅简介#

2、刘士毅详细介绍

开国将帅传奇:爱看报的大个子上将张宗逊张宗逊将军是陕西渭南人,天生的大个子,他和中上等身材的彭老总站在一起的时候都要高出彭老总将近一个头。有人估算过他的身高,应该最少在1.86米以上。别看他个子高,他可不是“傻大个”。张宗逊早年在上学时候就是思想进步分子,早早地就加入了共青团。他考进黄浦军校不久,就加入了共产d。黄埔毕业后,张宗逊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8军,当营指导员。因为张宗逊亲身经历过“中山舰事件”,所以对国民d一直保持着警惕。汪精卫发布“七一五”公告宣布与共产d决裂后,张宗逊便在部队中秘密联系亲信,时刻准备组织起义。当南昌起义打响时,张宗逊也马上组织部下响应起义,可惜因为消息泄露,起义并没有成功。张宗逊只能带着队伍转入江西地区进行游击,随后不久参加了秋收起义,张宗逊也正式脱离国民d队伍,加入了工农红军的队伍行列。起初张宗逊是作为指挥人员进行前线战斗的,因为他表现突出,所以很快被中央领导所注意,没有多久,他就被调到毛泽东身边负责警卫工作。当时秋收起义刚失败,许多人心里都有怨气,经常有些人在背地里议论说“毛泽东没有打过仗,不知道当兵的苦,空有一个大个子,却只能耍耍笔杆子。”时间一久,就有人开始不听毛泽东的话,甚至有时候都能和毛泽东瞪眼睛吵几句。这时候张宗逊就起到了作用。他本来个子就高,长得又壮,这时候他大眼睛一瞪、腰一掐,就在毛泽东后面一站,吓得那些不听话的人顿时就没了动静。其实,张宗逊在黄埔的时候就曾经听过毛泽东在台上讲话,从那时起张宗逊就记住了这个有见识的湖南大个子,在和毛泽东最近的接触中,他又深深地被毛泽东的学识和魅力所折服。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张宗逊基本上是形影不离。就连毛泽东睡觉的时候他都在一旁守着,有时候干脆就打个地铺睡在屋里。张宗逊很喜欢看报,这一点正好也和毛泽东一样,所以张宗逊当时还有了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到处搜集报纸。当时,国民d对苏区进行全方面的封锁,对外的消息来源基本上只能靠接壤地区的口传和外面传进来的报纸。正是因为有了张宗逊收集来的报纸,中央才联系上了在广州活动的朱德部队,才有了以后的井冈山会师。有一次,张宗逊带着一个连队到瑞金地区搜集报纸,他发现报纸上说“独立7师萧刘部队追赶红军已达瑞金,不久后将全歼共匪”,这一下可让张宗逊马上警觉起来。因为当时国民d的宣传总是有那么些不实,夸大、提前、虚假宣传都是经常的事情,而在瑞金地区并没有看到报纸所说的部队,那就很可能是这支部队还没有赶到瑞金。于是张宗逊急忙把这个消息上报,中央当即决定设下埋伏等着敌人到来。就这样,报纸上所说的萧致平、刘士毅部队稀里糊涂的就进了埋伏,被红军全歼。在随后的日子里,张宗逊历任红36师师长、12军军长、红大校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纵队司令、一野副总司令等职务,全歼过日军的蚋野大队、击毙了国民d少将何奇、打跑了胡宗南、马步芳等国民d部队,可谓战功赫赫。解放后,张宗逊任职西北军区司令,在大西北地区对土匪和国民d残余势力进行清剿,有效地稳定了大西北的治安。1955年,中央成立了训练总监部,张宗逊任副部长,他亲下部队视察,发现了郭兴福总结出来的有效训练方法,并在全国推行,使部队训练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同年年底,在全国首次大授衔中,被授予上将军衔。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当时张宗逊已经任职总后勤部长。他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调动全军各大单位的后勤力量支援唐山,使解放军救援部队更快更有效地救出、救助灾民。1998年9月,张宗逊将军在北京逝世。#张宗逊##历史##人物##头条创作挑战赛#

3、刘士毅红军

“红军没有退路了!”1929年2月,毛泽东手拿驳壳枪,第一个冲向战场,敌人顿时被红军的士气吓坏了。毛泽东戎马一生,这是他唯一一次亲自持枪打仗。是什么样的战斗,要毛泽东亲自上阵?1928年10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起义军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会师,红军队伍空前壮大,使得蒋介石坐立不安。随后在12月,蒋介石派盘踞在湖南和江西的国民d军,纠集了6个旅3万多人的强大兵力,分5路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井冈山红军面临成军以来巨大危机,敌我兵力悬殊,加上国民d围堵,给养断绝。为了粉碎国民d的疯狂计划,1929年1月初,中央确定了红四军主力跳出井冈山作战的方针。然而,这也让红四军处境变得很艰难。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首战在大余县遭遇国民d李文彬的部队,林彪指挥的部队在各种因素下,大余失利。好不容易甩开李文彬,接着再战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瑞金,皆以失利告终。在战斗中,红四军伤亡惨重,朱德的妻子也在圳下被俘后壮烈牺牲。期间,红四军屡次陷入绝境,突围出击5战5败,兵力也从井冈山的3600多人,锐减到只有2700多人,其中还有500名伤员。而国民d刘士毅部队两个整团3000多人穷追不舍,他们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大炮助力。而红四军则人困马乏,连连失利,队伍弥漫着低迷的情绪,有的战士开始动摇,觉得革命已经毫无前途。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召开会议,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战斗动员:“打,这一仗必须打,我们并不是全无胜算。”理由有3条。第一,地形有利。大柏地位于江西赣南,这里山高林立,周围都是山,地势险峻,是一片大谷地,在谷地有一条长约10里的峡谷,最适合打伏击。第二,骄兵必败。一直尾追不舍的国军刘士毅部队,连续5战5胜,已经不把红四军放在眼里。此时,刘士毅部队与大部队脱离,行军涣散,各顾各的,各队不齐头并进,不相互策应。红军只要集中兵力趁其不备,反咬一口,将其歼灭。第三,井冈山已经没了,红军没有退路,与其继续被围堵,只有死路一条,不如置于死地而后生,除了奋起一搏,不打便是死,打,还能有一线生机,狭路相逢勇者胜。毛泽东慷慨激昂,红军战士备受鼓舞,士气高涨,纷纷表示要背水一战。1929年2月10日,这天是农历除夕夜,负责诱敌深入的红四军28团2营,萧克带领队伍佯装失利,节节败退,一直把敌人引入布置好的峡谷地带的麻子坳,然而,到了拗口之后,敌军突然停了下来。难道是敌人发现红军的作战部署?非也,原来,此时已近夜色,敌人不敢夜间作战。毛泽东和朱德经商议后,确定明早敌人一定会发起突袭。果然,第二天清早敌军开始出击,当敌军进入我军的包围圈时,早在这里埋伏好的28团团长林彪和31团罗荣恒政委带着的队伍正等着“包饺子”,敌我双方发起激战。另一边,陈毅率一纵队实施迂回穿插,消灭敌军指挥部,封锁了敌军的退路。被突然围堵的敌军乱了阵脚,一轮激战后,敌军从慌乱中稍微清醒,像发疯似的发起反攻,调动了十几挺轻重机枪,向红军坚守的山头猛攻,企图打出一个撤退缺口。按照当时的地理优势,我军是足以将敌人全歼在谷底,无奈,红军的枪支弹药实在太有限,红军用石块,树枝,空枪与敌人拼搏,激战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在生死存亡关头,平时很少摸枪的毛泽东也拿起一把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军阵地冲锋,正如开头的画面。而,朱德又一次给枪装上刺刀,冲锋陷阵准备肉搏。红军的士气吓坏了敌军,敌人以为红军的援军到了,吓得直接投降,红军终于将第15旅两个团大部歼灭,800余人被直接俘虏,缴获枪支800多支,还有其他武器装备。而这些武器装备为之后创建赣南和闽西根据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大柏地战斗,是红军下井冈山后第一次大胜仗,这场战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这场战斗扭转红军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同时也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2月12日,红军从大柏地出发往宁都进军,宁都的守敌受大柏地战斗的威慑力,竟然弃城而逃。这一仗,云集了一位开国领袖和4位开国大元帅,号称最具史诗级别的战斗。陈毅元帅后来说到:“大柏地战斗,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此后,红军进入闽西,开辟出赣南,闽西两大根据地,红军的局面焕然一新。资料来源:《山河岁月》之大柏地战斗作者:芸菲编辑:池鸿#打开眼界##历史#

4、刘士毅个人评价

1929年春节,毛泽东的心情却非常沉重,部队已经断粮了,红四军不得已吃光了百姓准备过年的粮食。1929年2月9日是大年三十,红四军为了突破国民d军刘士毅部的包围,来到了瑞金大柏地一个叫前村的村庄。清晨,村民们看到几千人的部队来到这里,怕是要打仗了,全部离家躲到了山上,连吃的都没来得及带走。部队已经两天没有口粮了,还要饿着肚子打仗,毛泽东为了让饥肠辘辘的部队能吃上一口饱饭,下令征集了全村的粮食。当晚,红四军终于吃上了一顿久违的饭菜,也算是过了个好年。第二天国民d部队被打散,红四军也彻底扭转了部队的失败情绪,可以说是新年的开门红。大年初三,红四军高高兴兴地离开前村,当村民看到部队离开,陆续返回家中,看到准备过年的粮食全部被吃光了,留给他们的只有红四军写下的一张张欠条。这些欠条,能兑现吗?起初,村民们并不相信还会有这样的部队,只是觉得他们被狠狠地掠夺了,有的村民更是随手把欠条给扔了。可是三个月后,红四军重返大柏地,毛泽东并没有忘记红四军对百姓的承诺,亲自召集群众开会,向大家解释当时的迫不得已,并当场向百姓兑现所欠款项,下令只许多给,不能少付。当时没有保留下欠条的百姓,只要说个数目,红四军也会全数兑现。这让百姓对红四军的评价相当的高,有借有还,说话算数,更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仁义之师,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头条##历史##我要上 头条#

5、桂系刘士毅

毛泽东一生经历了无数险境,单在井冈山及瑞金革命时期就经历了四次险境,假设任何一次遇难,中国历史必将改写 ,具体如下:1、大汾遇险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的茅坪“安家”、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但刚下山不久,却遭到了一次大的打击。当部队到达酃县的水口时,获悉湖南茶陵县敌军的两个团向水口扑来,毛泽东当即决定将部队两个营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营直插茶陵,待迫敌回撤后,返回茅坪;他亲率团部和三营折入遂川境内。10月22日,毛泽东率队到达遂川西部的大汾镇时,遭到了遂川县反动武装头目、靖卫团团总萧家壁的突然袭击。萧家壁,人称“萧屠夫”、“萧阎王”,此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听说工农革命军到了,马上召集部队杀了过来。是夜,工农革命军指战员们刚进入梦乡,萧家壁纠集了三四百团丁突然发动袭击,打了工农革命军一个措手不及。紧要时刻,毛泽东当即命令三营回击,抢占被敌占制高点,自己亲率团部绕到敌人后面,计划与三营前后夹击敌人。战斗越来越激烈,革命军舟车劳顿,十分劳累,加之人生地疏,难以抗敌,同时团部与三营因敌阻隔,夹击敌人的计划落空,毛泽东不得不下令撤退,往山沟沟里钻。此战可谓溃不成军,三营也不知去向。萧家壁在1949年解放时期 ,毛泽东特指示部队围剿,后被活捉枪毙。2、被误传“开除d籍”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开始了武装割据,在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建立红色政权。1928年3月初,湖南省委特派员、湘南特委军事部长周鲁来到井冈山传达中央精神和省委指示,摆出一副“顶头上司”的姿态,先是批评毛泽东及前委行动太右,烧杀太少,这种做法肯定是错误的。周鲁传达了1927年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文件不能携带,只能靠记忆口传,结果在传达中央给毛泽东纪律处分的把“开除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误传为“开除d籍”,周鲁又传达了湘南特委的决定,取消前委,另组师委,毛泽东改任师长。周鲁的误传,对毛泽东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是d的一大代表,一生致力于d的革命事业,如果因中央惩办主义的政策而开除出d的话,这必将演出中共历史上的一出悲剧事件来。毛泽东被误传“开除d籍”,这对毛泽东来说是人生的最黑暗时刻。3、圳下遇险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小行洲出发下井冈,向赣南出击。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夜宿在寻乌县吉潭镇的圳下村。2月2日拂晓,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国民d刘士毅2月2日黎明,二十八团先于军部开拔,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国民d刘一毅部的先头部队,突然向驻在圳下村中的红四军军部袭击,一时,四面枪声大作,毛泽东与贺子珍由警卫员掩护,涉水过河,突围上山。军长朱德手提冲锋枪与警卫员杀出一条血路,但跟随他一起突围的,结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兰却因腿部中弹,不幸被捕。陈毅在突围中,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一脱,往敌人头上罩去,才得以逃脱。可见当时情形已是万分紧急了!毛泽东此次能够化险为夷,当时毛泽东是住在村前的小庙里,并没有宿在军部,因此,敌人先头部队攻进圳下村的时候,实际上已越过他住的地方。如果毛泽东住在军部,历史必将改写。圳下村遇险,是红四军下山所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困难,部队损失惨重。毛泽东在3月20日给中央报告中称当时:“是我军最困难至暗的时候”。4、瑞金遇险1931年11月1日到5日,江西瑞金叶坪,召开了中央苏区d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项英主持会议并批判毛泽东,并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毛泽东被免去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位。1931年11月7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全国最有影响,毛泽东在瑞金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王明领导集团进入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中共和红军的领导之外,1932年冬,毛泽东到赣南进行调查研究。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会,让王盛荣火速通知毛泽东参加。王盛荣当即带了一个排,星夜兼程奔赴赣南。谁知下午刚到毛泽东住的地方,就听到村里枪声大作。原来,毛泽东的警卫人员与反动民团交上了火。王盛荣手提驳壳枪,顺着枪声拼命冲进村里,找到了毛泽东。那一时刻太危险了,几个团丁正端着刺刀枪逼近毛泽东。王盛荣在敌后大喝一声,趁敌兵回头之际。举枪打死了他们。解围后,王盛荣拉着毛泽东就走。毛泽东当时正闹痔疮,走不动路。王盛荣只好丢下长枪,与刚刚赶到的红军战士架着毛泽东,连拉带拖,掩护着毛泽东突出重围。毛泽东在井冈山及瑞金革命时期的四次危险,展现出伟人遇到险境不慌张,遇到挫折不消沉,意志坚定,即使是被误传“开除d籍”,仍不计私利,胸怀坦荡,值得后辈缅怀学习。#伟人红色记忆# #伟人故事,# #致敬伟人精神##刘士毅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刘士毅详细介绍(刘士毅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