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妻子(黄郛子女后代)

1、黄郛子女后代

钱昌照曾是蒋介石多年的心腹,他头一次见蒋,正赶上蒋的离婚再婚,钱晚年回忆说:“北伐军到上海,黄郛当上上海市长,就职时,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身份出席讲话。有一晚在黄郛家吃饭,除黄郛夫妇外,在座的有黄前妻生的女儿和女婿,我和性元(钱昌照之妻),蒋介石和陈洁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觉得此人城府很深,说话不多。那时蒋已决定和宋美龄结婚,经商定,由蒋出钱送陈洁如出国。陈一向不问政治,大家都叫她蒋夫人。就是在黄家吃饭的那天晚上,蒋介石把陈洁如送到一个住处,从此不再与陈见面。过了几天,我去照相馆取与性元订婚的相片,碰见陈洁如,她跟张静江的女儿在那里拍照。她对我说,正在准备出国,先赴加拿大。陈洁如出国后,蒋就和宋美龄在大华饭店结婚了。”

2、黄郛妻子

日寇为了在华北建立第二个满洲国,与时任北平政委会委员长黄郛“勾结”,极力倡导以文人治理华北。对这一建议,黄郛表示赞同,遂下令于学忠辞去河北省主席之职。幸得萧振瀛极力劝阻,并表示愿意以二十九军为后盾支持于学忠,这才没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这件事上,各个“派系”之间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分歧。而在这件事上,萧振瀛自始至终就是坚决抗日的。但以旧中国之局面来说,想要抗日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政府内部的敌人—亲日派。1933年5月,亲日派的汪精卫任命黄郛为北平政委会委员长。黄郛刚一到任,就把冀东的二十二个县划为特区,同时还委汉奸殷汝耕为专员。这一举动,就给日本人在冀东建立汉奸政权提供了便利。不仅如此,黄郛还支持日本人所谓的什么“倡文人治华北”,下令于学忠辞去河北省主席之职。萧振瀛得知后,致电于学忠,对其动之以情“日本人要辞即辞耶,官不做,人不能不做,高级官员随敌人意旨任事更调,成何体统!此辈汉奸只知有日本,今日从至决裂,也不辞职,二十九军誓为后盾”。于学忠在萧振瀛的支持下,直接电告黄郛表示绝不辞职。之后,亲日派何应钦又准备将中央军调出华北。虽然萧振瀛极力反对,但结果却是中央军在汪精卫、何应钦等人的命令下撤出华北。在这关键时刻,二十九军及时进驻平津,给华北地区保留了一支中国军队。可自从二十九军进驻北平之后,萧振瀛所面对的局面则更加复杂了。有了喜峰口、罗文峪之功勋的二十九军,此时又控制了平津一带,威望与环境优势让二十九军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事实也证明,此后的二十九军无论是在兵源招募上还是在军饷供给上上,都远比此前要强得多。而就在这个时候,二十九军内部开始发生分歧了。这个分歧就是在抗日这件事上应该是“反蒋抗日”还是“拥蒋抗日”。从西北军脱身而出的二十九军,虽然勇敢善战,也不缺乏抗日决心。但他们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此时的二十九军兵强马壮,为什么还要依附于蒋介石呢?是不是可以另起炉灶,一面反对蒋介石,一面抗日。总之是抗日,有没有蒋介石对二十九军来说并不重要。喜峰口、罗文峪没有中央军的帮助,二十九军也能打鬼子。这样的想法在当时二十九军内部,尤其是团级以上的军官中比比皆是。但萧振瀛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想要真正地与日本人作战,“拥蒋抗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政治站位。一方面,蒋介石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无论是实际的利益还是国内外的声誉,他都要抗日。蒋介石自己就曾经说过,和平的限度是保持领土的完整,于蒋介石而言,他是不会允许日本人侵犯国家领土主权的。蒋介石也曾表示过自己的抗日意图,“拼全民族生命,求我们最后胜利”。虽然蒋介石始终寄希望中、日战争能在国际调停下停止,可一旦战事打响,国际调停无望的时候,蒋介石还是会抗日的。对于旧中国而言,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那就必然是群龙无首。就算是各个军阀都想抗日,可如果任国家之“分裂”,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抗日局面。届时,各个抗日队伍则很容易被日军各个击破,这一点正是日本所最为期待的。日本之所以敢屡屡侵犯中国,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存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蒋汪政权的实际统治力,仅限于长江中游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余地方为封建军阀所盘踞”。旧中国的分裂,是日本人狂妄的根本原因。所以,如果想要抗日就一定要摒弃成见,团结一致。三十年代的南京政府,虽然未能将国家做到实质意义上的统一,可它起码在名义上能代表国家,是唯一有可能改变分裂局面的政府象征。这些都是萧振瀛坚持“拥蒋抗日”的原因所在,他也不止一次地在二十九军高级会议让重复自己的观点。萧振瀛的苦口婆心最终没有浪费,此后的二十九军虽然依旧不信任蒋介石,内心有自己的算盘,但也没有举旗反蒋。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此时的二十九军举旗反蒋,那华北则将再次陷入大规模内战之中。届时,虎视眈眈的日本侵略者则可以趁乱控制华北,其后果不堪设想。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日本人怎么会甘心看着二十九军和南京政府和平共处呢?他们当然不会。为了推动华北自治,使华北脱离中央,日寇多次对宋哲元以及二十九军上层军官进行威逼利诱,希望宋哲元可以“倒蒋自治”。就在宋哲元可能动摇的时候,是萧振瀛的以死相谏,打破了日本人的阴谋。阻止住了宋哲元的动摇,并不代表问题得以解决。摆在萧振瀛面前的问题有很多,抗日之路该如何去走,萧振瀛又如何在这混乱局面之中以自己的智慧与日本人打着交道呢?#抗日英雄传奇#

3、黄郛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今天。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1924年11月5日下午4时,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离开了紫禁城,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平民。11月3日,国民军将原故宫景山之守卫部队缴械,调北苑听候改编,引起清室极大惶恐,便暗中与外界联系,以谋对策。鹿钟麟知悉此事,立即报与冯玉祥、黄郛,并指出:驱逐溥仪,须从速进行,否则迟恐生变。黄郛乃连夜召开紧急阁议,将优待清室条件加以修改并讨论通过,同时筹组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溥仪出宫后的一切事宜。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是:“今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规章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左: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权利。二、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三、清室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移出禁宫,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五、其一切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当归民国政府所有。”紧急阁议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改通过后,即决定由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会同社会知名人士李煜瀛前往故宫执行。5日晨,鹿、张、李会商执行步骤。张说:“这是一件大事,需要带多少军警?”鹿答:“军警各二十名就够了。”计议即定,先将故宫外军警布置妥当,并将电话线割断后,即率军警各20名入神武门。每通过一门,就分置军警监视其值岗卫兵,不许走动。鹿、张、李径趋溥仪住所。值清室正开“御前”会议,由内务府大臣绍英出迎,鹿等即出示国务院通过的修改优待条件,并告知来意,请其转达溥仪立即迁出宫外。绍英虽惊慌失措,仍故意镇静,并指李煜瀛说:“你不是故相李鸿藻的公子吗?何忍出此?”李笑而不答。又指鹿钟麟说:“你不是故相鹿传霖的一家吗?为什么这样逼迫我们?”鹿“你要知道,我们来此执行国务院的命令,是为了民国,同时也是为了清室,如果不是我们,那就休想这样从容了。”绍英又说:“我大清入关以来,宽宏为政,没有对不起百姓的事,况优待条件尚在,怎么能够这样办呢?”鹿说:“你这是替清室说。

4、黄郛简历

春节还没过完,刺杀李燮和的后续就来了,可以说是一场真正的腥风血雨。不知道哪里冒出各种势力和声音,有的指责陈其美,也有支持他的,说这事不是他干的。陈其美急火攻心,嘴角上起了几个大燎泡,他喊来几个心腹商议对策。“都督,这次是我们给人摆一道了。”黄郛绰号小诸葛,事情在他面前很清楚。陈其美声音都哑了:“这两天,上海到处乱,好些人找到我这里,指责我们不应对李燮和动手,我怎么解释,都没人相信。”李燮和被刺时,陈其美才到南京,一得到消息,就匆匆返回。“还有人说,是我故意制造不在上海的假象,可以让李燮和放心。”“娘希匹,这下真被坑了。”郑三法是宁波人,用宁波话骂了一句。李燮和被刺,是新政府里面的大事,有几种声音,一种是上海不顾全大局,本来就一地两政,现在还将矛盾公开化,革命还未成功,内部同志已经斗个你死我活,陈其美人性大大有问题。另一种说法,陈其美身为上海都督,现在上海乱成这样,他的工作能力有限,本来当上都督手段不纯,果然没甚治理地方能力。反正几种说法,对陈其美都是不利的,连孙文也不得不从南京发来电报,委婉地劝说陈其美,一切要以国家为重,现在关键是推翻帝制,不要搞内斗。“都是针对我来的,目的就是想把我赶下台。”陈其美有些沮丧。“娘希匹。”郑三法又骂了句。作为光复会的老人,李燮和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被陈其美突然袭击夺取了上海都督的职位,令他很不快,但看在新政府刚成立的份上,即使不服也只能退到吴淞另组班子,和陈其美井水不犯河水,一切留待以后再定夺。但是自己的隐忍,对方还不放手,居然刺杀自己,要不是黄汉相临时送的酒壶,自己已经一命归西。搞刺杀,光复会的人也是把好手,他们曾经对清廷大员们组织过多次暗杀,甚至一度要刺杀慈禧太后,这方面,也是有传统的。黄汉相派出的手下,已经探明,陈其美最近一段时间的行踪,以及陈其美出来常会坐的一辆黑色道奇轿车。正月十五,城隍庙有一场大型灯会,陈其美会去剪彩,报复就定在此时。黄郛也劝陈其美,这次灯会活动都督自己就别去了,派一个手下代表下就可以,但陈其美却以为,作为新任上海都督,第一年的春节就不出席灯会,更是让外界落下口实。既然陈其美决定不更改计划,黄郛只能将安保级别提高,他精心布置了当天陈其美要走的路线,以及审核了重要参加此活动人员的名单,作了增减。自道光年以来,老城区内人口日益增多,城隍庙周边商户人家越来越多,变得日益繁华,开埠后,洋人纷纷登岸,在这里和中国人交易,更是兴隆异常。每年的大型庙会,上海各周边乡里都向这里聚集,人头攒动,到十五灯会更是达到了高潮,地方长官亲临灯会,更是显得与民同乐,共享太平。当天的行程应该是陈其美从障川路进,一路与周边商户平民寒暄招呼,然后过校场路,跨过九曲桥,到戏台中央,和几位名流一起上台贺词,随后从正在填浜筑路的民国路走。黄郛自己亲率几个保镖紧紧围住陈其美,刘福忠等青帮弟兄混杂在围观人群中,发现可疑对象即刻拿下。另外黄郛还安排人在周边每条街巷里面隐蔽,周围一些商户人家也都安排了人手,就防万一。当天傍晚时分,当陈其美一行人登上戏台中央时候,从校场路这里涌来一帮学生,人数大约有四五十人,一边高喊“反对帝制,拥护共和”,一边向城隍庙里面走来。学生们喊的口号毫无问题,一听就是新政府的拥护者,作为都督,陈其美非但不能拦阻他们,还主动和他们挥手。本来虽然人多,但还是行走有序,这群学生一来,有序的人流就开始乱了,有的要看热闹往前边挤,有的则向后退,将路让出来。黄郛感觉有些不对劲,他回身一看,除了紧紧跟随的几个手下,刘福忠等青帮的人都被分割开来,埋伏在周围的便衣,也看不见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信号传不出去。这时,轮到陈其美上前贺词,他才往戏台中央走了几步,一个黑色的东西从人群中扔到了台上。黄郛一个箭步冲上去,看也不看那到底是什么,一脚将那东西踢回台下,“嘭”地一声响,炸弹爆了,腾起一股白色烟雾。顿时就有几个人倒地,人群一下子疯狂了,哭喊声、叫骂声,互相推搡,人人都要向安全地方逃,台上的几个名流也吓得不知所措,纷纷转身向楼梯口冲去。黄郛挽住陈其美,几个手下把楼梯口逃的人打倒,腾出位置,让陈其美先走。就在现场大混乱的时候,从城隍庙后墙处,一辆黑色道奇车飞速驶出,直接向民国路而去。这条路原来是一个河浜,因为上海老城内人太多,要向外扩大,因此这年工部局决定将这河浜填了,重新筑条大马路,正好新政府成立,刚命名民国路。城隍庙外这一段,还未能清理干净,几辆运送沙土泥石的马车,横挡在路中央。……“上海滩风云传奇”(33)#黄郛简介#

5、民国总统黄郛简介

1962年何氏三姐妹在北京(左起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她们分别在固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及植物学领域里卓有建树,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父亲何澄,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在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辛亥革命时期,何澄在陈其美沪军都督府任二十三师参谋长(师长为黄郛,蒋介石、张群为团长),后解甲归田。何怡贞曾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何泽慧则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又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博士学位,后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何泽慧的丈夫,就是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的钱三强。

6、黄郛与黄兴什么关系

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民国第二任总统,袁世凯;民国第三任总统,黎元洪;民国第四任总统,冯国璋;民国第五任总统,徐世昌;民国第六任总统,周自齐;民国第七任总统,黎元洪;民国第八任总统,高凌霨;民国第九任总统,曹锟;民国第十任总统,黄郛;民国第十一任总统,段祺瑞;民国是真的混乱,1911年到1928年间,出了16位总统,整个民国期间出现22位政府首脑,确实让人吃惊。政局这么混乱,也难怪老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个年代老百姓实在太难了,你想想看,一年换一个总统,很多治国之策都没有办法落实,老百姓的生活根本没有办法稳定。所造成的的结果就是世道混乱、民不聊生,社会治安崩坏,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当时土匪在全国各地流窜,百姓手中没有与其对抗的武器,只能任由土匪欺压,老百姓日子过的十分艰苦,始终生活在恐惧之中。所以民国的老百姓真的非常不容易,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局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灾难,好在1949年终于全国解放,迎来了共产d领导下新政权,新中国的老百姓才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黄郛简介#

7、黄郛作品

1934年4月,曾扩情出任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处长。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与张学良、宋哲元等人交好,同时由各军政训处相进行分化和瓦解的活动,使杂牌军逐渐走向“中央化”,更加向蒋介石靠拢。6月,曾扩情回南京参加黄埔军校建校十周年纪念大会时,蒋介石指示曾扩情:“对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主任黄郛和张学良所部东北军将领,以及西北军的宋哲元、庞炳勋等,表示尊重;各军师政训处处长对其军师长亦要表示尊重,使对政工人员发生好感;尤应谨慎从事,不得使部队长官有何怀疑”。蒋介石又说:“至于你这个人,处事对人,完全是一种官僚作风,这是大成问题的,应该好好地改正。”北平军分会政训处是国民d华北军队政工的领导机构。其派赴各杂牌军队的政训处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服部队主官,达到杂牌军队的“中央化”。军队政训处感到行之有效时,一面报军分会政训处,再转报蒋介石召见杂牌军的主官,表示亲切的关怀;一面要求其主官听蒋介石的指调,到庐山训练团受训,以取得如同黄埔学生的身份,同蒋介石成为师生关系,部队的待遇与中央军相同。如果此路不通,则采取分化和瓦解的措施,若发现杂牌军的部下人员中对主官情感不好,发生利害冲突时,就设法吸收那些人为复兴社分子,予以必要的支持,谋取主官而代之,或瓦解其军队。曾扩情回北平后便按照蒋介石的意志同华北的将领们周旋。宋哲元是西北军中有名的英勇骁将。在长城战役时,他率领部队奋力杀敌,以大刀战胜日军的飞机大炮,使日军望而生畏。曾扩情经常拜访宋哲元,每次见面总是极尽所能地把宋哲元称赞一番,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并说蒋委员长倚其为国家栋梁。宋哲元听了之后,有些飘飘然,对曾扩情充满好感。另外,曾扩情还有意讨好宋哲元的亲信秦德纯。有一次宋哲元由张家口来北平,专门请曾扩情吃饭,秦德纯作陪。曾扩情故伎重演,又把宋哲元称颂了一番,并说:“蒋委员长要我代为问候。”秦德纯听了,非常感动地说:“曾处长这一番话,对于我们的鼓舞,比送我们的飞机大炮的力量还大。”庞炳勋原属冯玉祥部,在蒋、冯、阎战争时背叛冯玉祥而投靠蒋介石。因此,曾扩情对庞炳勋更加表示亲切和尊重,以老前辈相称。有一次,曾扩情去南阳拜访庞炳勋时,庞炳勋特举一例说明什么叫唯物主义:“有一家人死了一头驴子,全家无不痛哭流涕,随后又死了一个老太婆,全家无不欢欣鼓舞。问其原因,则曰:前者是一个生产者死了,我们的生活无所依靠,故要痛哭。后者是一个消费者死了,我们的生活将会得到改善,故特欢喜。”庞炳勋最后得出结论:“唯物主义,就是如此而已。”庞炳勋这段谬论让曾扩情 啼笑皆非,不过还是装模作样的当面夸赞了几句。当时的曾扩情认为张学良是真诚拥护蒋介石的代表人物,因此从心底里尊重张学良,认为张学良是军事上的二号人物。曾扩情经常对朋友们说:“我们如弟兄手足一般,要互助互谅,惟蒋、张两人之命是从。”1935年3月,张学良任武昌行营主任,曾扩情后来到汉口时,经常去见张学良,并作为张学良的随从人员,随同出巡过麻城一带防地。曾扩情还本着张学良的意旨,会同黎天才招考了东北学生百名左右,送康泽主办的星子训练班受训,毕业后分派在东北军队中作政工干部。张学良的幕僚戢翼翘,当时任北平军分会委员,曾扩情同戢翼翘来往甚密,戢翼翘也视曾扩情如好友。曾扩情的副手黎天才,是由张学良介绍经蒋介石同意的。黎天才到任后惟只负名义,不到处办公。曾扩情每月送黎天才500元生活费,彼此相见,亲切异常,黎天才的女儿是曾扩情的干女儿。曾扩情对宋哲元、庞炳勋、张学良等毕恭毕敬的态度,使他们感到蒋介石的干部人员,看待他们与看待蒋介石全无二样。这样,他们就会对蒋介石表示真诚拥戴,服从其调遣,有如中央军一样了。其它一般的分化和瓦解的活动,则由各军政训处相机进行。各军的政训处处长是:商震军为王超凡,于学忠军为林祥霖,冯占海军为余洒度,宋哲元军为宣介溪,庞炳勋军为陈春霖,何柱国军为黄乃安。曾扩情及各军政训处,对华北各军所采取的多种活动,成绩显著:政工人员与军队基本能安然相处,有个别的军官加入了复兴社;所有各军师长都得到了蒋介石的召见,受到了很好的招待;临行时还赠送每个人巨额旅费。冯占海、刘多荃、何柱国等人得到了蒋介石的召见后,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复兴社和CC派矛盾很深,但是曾扩情却和CC派关系处理得不错,这是因为,陈果夫于1929年任国民d中央组织部部长时,曾扩情和张厉生等人任组织部秘书,彼此相处融洽,关系很好。在黄埔学生中,曾扩情之所以能首先担任执行委员,完全由于陈果夫、陈立夫和张厉生等人的支持。后来,曾扩情被任命为国民d四川特派员,亦是由陈果夫提请指派的。因此曾扩情不仅与CC派无权利的冲突,相反地CC派还是曾扩情争权夺利的支持者。由此可以看出,曾扩情搞政训工作还是很有一套的,也一度颇得蒋介石的信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黄郛妻子(黄郛子女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