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历史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接续40)绍圣三年(1096)十月三日,有心疾的王旁升职为秘书省正字。次年(1097)九月的时候,他的任命被奉议郎、权通判通远军李深批评。李深认为王旁担任馆职,纯属出自宰相私意,因为当时的尚书左丞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王旁的姐夫蔡卞,而知枢密院曾布,则是王安石弟弟王安国的大舅子,曾布的小舅子魏泰又是王安石的朋友。但哲宗对李深的上书并没有表态,随后不久,王旁就病死了。曾布在日记中记录说,王旁才获得馆职不久,就不幸早死。从曾氏日记可知,王旁大概死于绍圣四年(1097)。但在长编和曾布日记上,李焘和曾布又都把王旁写成王雱,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王雱早在神宗熙宁九年就死了,如何在哲宗绍圣三年再获得馆职被李深抨击?所以可以知道这两处的王雱,实际就是王旁。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把王旁错写成王雱还情有可原,但曾布在日记中也写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不知道是他故意为之把王雱和王旁搞混淆,还是真的年老健忘了呢?再来说说那个岐王赵颢,他是英宗与高滔滔之子、神宗之弟,他的王妃是真宗朝参政冯拯的曾孙女,尽管冯氏为赵颢生育嫡子赵孝骞,依旧没有获得丈夫的欢心,被赵颢的宠妾污蔑,被迫出家修道。赵颢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王妃冯氏,不知道网上传播的王安石把儿媳妇庞氏改嫁给赵颢,是从何而起的。最后,简单梳理一下王雱和王旁兄弟相关的时间线:熙宁九年(1076)三月,侯叔献去世,妻子魏氏红杏出墙。六月二十五,王雱去世,妻子萧氏守志。熙宁末年(1076-1077),王旁有心疾,家暴妻子庞氏。元丰初年(1078-1079),王安石改嫁王旁的妻子庞氏;替门人侯叔献休妻魏氏。元丰二年(1079)三月,岐王赵颢宠妾灭妻,和王妃冯氏不协,偏袒儿子的高滔滔要弄死儿媳妇,神宗皇帝看不过去,做主让冯王妃出家修道,与赵颢分居,相当于离婚,以此躲避赵颢母子的迫害。元祐元年(1086)四月初六,王安石去世。元祐初年(1086-1088),王旁再娶妻子。元祐六年(1091),王旁生子王桐。绍圣二年(1095)十一月十一,亲政的哲宗下诏冯王妃复封崇国夫人,与赵颢复婚。绍圣三年(1096)九月二十五,赵颢薨。九月二十八,其子赵孝骞请求母亲冯王妃回王府生活,哲宗允许。十月三日,王旁获得馆职。绍圣四年(1097)九月,李深批评王旁。王旁疑似死于本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王雱女婿吕安中过世,王雱女丧满后归宗守志。政和三年(1113),王雱的妻子萧氏本年亡故。大观四年(1110)九月十五,徽宗下诏把王旉的儿子王棣过继给王雱。政和六年(1116),王旉亡故,王棣归宗办理丧事。政和八年(1118)四月二十三,王雱之女请求堂弟王棣重新过继给其父,徽宗允许。宣和五年(1123)三月十八,王棣上书为守志的姐姐请封,诏封令人。王雱很有才华,但性格并不讨喜,再加上其父变法的行为,尽管朝廷对他多有封赠,尽管他的妻子萧氏为他守志多年,都不能阻挡时人对他产生的莫大恶意。所以,在哲宗徽宗时期,王安石改嫁二儿媳妇庞氏的事,就被人有意无意地扣到长子王雱头上,好像如此污蔑王雱,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似的。从王雱被张冠李戴的事看,别说现代人读书不加辨析,古代也有很多不加辨析就跟着瞎抄抄的文人啊!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就是这么来的啊!就是这样。???张载认识王安石吗? 他讲过什么传世道理“张载的一生,过得非常清贫,虽然没有什么财富,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了一位和颜回一样的大儒。对于自己的欲望,他了无所求,但他愿意为理想而献身。如果理想无法实现时,他不会委屈自己,反而是绝不苟且,比如辞官回家,讲学也好,或者种地也罢,富贵对他来说,真的轻如浮云。”那一年,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新法推行以后,王安石曾经邀请“关学”创始人张载加入协助,不过张载委婉地拒绝了,最终两人没有一块共事。其实,张载也属于变法派,不过他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违背了他一直以来温和变法派的初衷。不久以后,张载被派到浙东审理一起贪污案。“关学”创始人张载等他办完案子回来,发现新旧两d之间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旧d的那些代表人物已经被清场,基本上都被贬出了京城,其中包括他的弟弟张戬。看到朝堂政治如此混乱,张载决定辞官,回老家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载和王安石都是范仲淹的“学生”,他们都属于老范“遗志”的继承人。(待续41)
2、魏泰如梦令双调北宋有个牛人叫魏泰,此人是大臣曾布的小舅子,他不做官,却善交际,与当时一众社会名流都有交集,因此深知朝野趣闻。他留下很多著作,某些著作是宋人笔记中极具史料价值的。但是他有个恶趣味,好讹托他人之名作书。比如他写《括异志》,署名张师正;写《碧云騢》,署名梅尧臣。尤其是托梅尧臣之名的《碧云騢》,嘲笑当时的达官贵人,“诋当世巨公”,给梅尧臣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碧云騢》中范仲淹也不免被魏泰讽刺一番。比如魏泰说范仲淹为何名“仲淹”?原因是范仲淹未发迹前,“附堂吏范仲之,故名仲淹,意欲结之为兄弟。”这分明是有意诋毁范仲淹的。#魏泰简介#
3、魏泰属什么?成语故事?(8)◇依样画葫芦◇绘画:韩波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換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缺乏创造性。
4、魏泰简介现代有一回上朝,王安石出了洋相。宋神宗只盯着王安石看,还大笑不已,王安石不懂皇帝的笑点在哪,等同事们发现后,他又多一个外号“包拯2号”。后世人给王安石贴的标签是:邋遢,不修边幅。那天上朝后,宋神宗发现王安石的胡子上有虱子在爬,就大笑不已。等同事们都发现后,都嘲笑他:这是一只受过皇帝检阅的虱子,规格不是一般高。同事们对他的刻板印象就是不讲卫生。靠“脏乱差”出圈,这不是王安石的头一次。王安石在扬州给韩琦当秘书时,常常头发不理,脸不洗就去班了。后来,韩琦看不下去,误以后他私生活不规矩,有意提醒他:小王啊,年轻人要注意身体。王安石并没有理解深层的含义,照样蓬头垢面就去上班了。这样的故事听得多了,大家都信了:王安石又懒又脏。《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还有《石林燕语》中记有:“王荆公性不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宋人笔记关于王安石的脏乱差很多,最早出现类似记录的是《邵氏闻见录》。其文称苏洵为攻击王安石头,反对变法,特意写下《辨奸论》。意思是说王安石不爱洗脸,衣服换得也不勤,称不得贤。王安石真的又懒又脏吗?在《东轩笔录》中有一段吕惠卿和王安石的对话。吕:你脸黑是一种病,建议用药物园荽洗白。王:这不是病,是天生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有相关记录。医生:脸黑可用澡豆美白。王安石:天生的,洗不白。《东轩笔录》的作者是魏泰,其姐夫曾布与王安石一同实施变法;《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和王安石是同事,两人对王安石相当熟悉,可信度高,能有力证明王安石只是肤色黑而已。《坚瓠集》里也说过王安石“肤理如蛇皮”。王安石曾与过一首诗《疥》:浮阳燥欲出,阴湿与之战。燥湿相留连,虫出乃投间。搔肤血至股,解衣燎炉炭。方其惬心时,更自无可患。呼医急治之,莫惜千金散。有乐即有苦,惬心非所愿。大意是劝诫得了皮肤病的人赶紧治,不要误了时机,不是自己亲自经历过,能有这心境吗?据此推测王安石的肤色黑是因为早年得到皮肤病,并有证人。宋神宗曾向三朝老臣张方平打听王安石,张方平说:“某次我去王家见过他。那时王安石还是个孩子,穿着粗短布褐衣,全身长满疥疮,正在打扫庭院,犹如一个仆役”。这就说得通了,王安石还是孩子时,长过疥疮,但是由于缺少全理护理,留下了皮肤问题。是皮肤病还是不讲卫生,清代学者李绂、蔡上翔等人研究发现,《辨奸论》之后,才有人广泛传播王安石不讲卫生的毛病。而《邵氏闻见录》的发行时间是南宋,时间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一来《邵氏闻见录》的作者邵伯温不认同变法,二来宋高宗也对王安石也持批评态度,二者相呼应。李绂、蔡上翔等学者考据后证实,《邵氏闻见录》中确有邵伯温事后伪作成分。所以如果再有人说王安石邋遢,别当真。#中华文化传诵人#
5、魏泰诗帖高清图一天,宋仁宗正在看奏折,服侍了他30年的心腹太监上前来伺候梳头。太监眼神一瞥,恰巧看到了奏折的内容,便小声嘀咕,“凭什么他们行,皇上不行。太过分了。”谁知,宋仁宗将奏折一摔,“滚出宫去!”1022年,12岁的宋仁宗即位,但当时的朝政大权却掌握在他的母亲刘娥手中,直到11年后,刘娥去世,他才拿回了掌政之权。但宋仁宗却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他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对自己的克制,和对他人的仁慈。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却被人们称为“历史上最好的君主。”北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一次,宋仁宗在花 园里散步,可他没走多久,却总是频繁地向后张望,周围人都一脑袋问号,但谁也不敢问。于是,他加快了脚步。赶到了最近的嫔妃宫中,“赶快拿水来,朕好渴。”嫔妃递上水后,宋仁宗咕咚咕咚一连喝了好几杯,嫔妃不解,这仪仗后面不是跟着送水的人吗?宋仁宗看出了嫔妃的疑惑,“那管茶水的人,应该是新来的,朕看着他面生。在花 园的时候,他又没跟上来。朕要是当时询问,他肯定会受到责罚。所以,朕就渴着,回来再喝。”宋仁宗这一举动,出现在皇帝身上,实属罕见。但他还不只这一件,令人感叹的事。有一次,他突然想吃羊肉,于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几次张嘴,想让人吩咐御膳房做一份羊肉送来,但都将话咽进了肚子。“如果让别人知道,朕爱吃羊肉,那到时有好事的人,用这个压苦百姓,那就是朕的过错了。”宋仁宗这么想着,终于将自己想吃羊肉的事,忘掉了。宋仁宗虽然对自己比较苛刻,但是,他却对有才之人非常大度。1057年,科举如往年一样举办,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年的科举,竟然群星荟萃,堪称历史上“千年科举第一榜。”这次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他看到苏辙的考卷时,鼻子差点没给气歪了。因为苏辙在民间听说了很多流言,于是他就针对此发表的观点,还写了好多诋毁宋仁宗的话。其他考官看后也很生气,想治他的罪。宋仁宗听说后,赶紧拦下。他看了考卷后说,“朕设立科考,就是想看到真情实意。苏辙这个学生,能够直言不讳,勇气可嘉,应该给予功名。”于是,这一届的龙虎榜上,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惠卿、邓绾、王韶皆等脱颖而出。唐宋八大家里面的4位,居然都在这里,除了欧阳修是考官,其他均为榜上有名的学生。事实证明,宋仁宗是真的喜欢直谏。一次,宋仁宗正在看奏折,一个太监拿着一把梳子上前,帮他梳头。这个太监伺候了宋仁宗30多年,宋仁宗早就将他列为心腹,所以看奏折也不避开他。太监梳着头,眼神不经意间,竟看到了奏折的内容。只见,奏折上写着,让宋仁宗削减宫人。太监一看,很是生气,“凭什么他们可以用那么多人伺候,皇上却不行。简直太过分了。”宋仁宗听后,一把将奏折摔在桌子上,“来人,把这个奴才,给朕轰出宫去。在安排宫中削减宫人。”后来,皇后问他,“皇上为何要将那伺候了30年的太监,赶出宫去?因为他看了奏折吗?”宋太宗摇摇头,“朕看奏折从来不避讳他,只是他跟了我这么长时间,居然让我拒谏。这样的人,怎能留在朕身边。”可是,你能相信吗?这样的宋仁宗,在位42年,竟然没有踏出过京城半步。历史上,哪个皇帝没有微服出访过?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康熙了,他仅微服出访的次数就有6次,每次都是去很多地方,花费不菲。甚至一度加重了清朝的贪腐问题,影响了统治。而宋仁宗则考虑到,自己如果出访,必然会给财政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而且,别人都是靠武力去征服周边的国家,但宋仁宗却从不用这种方法,可他却换来了边境42年和平。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错,宋仁宗就是用钱去换取边境和平,百姓安宁。1057年,辽道宗耶律洪基也为此感叹和佩服,他曾感叹,“如果我生在大宋,愿意做大宋皇帝的一个马夫,保护他的周全。”@宛宛说宋仁宗,当真对得起他的“仁”字。《大学》中有一句话,“为人君,止于仁。”意思是说,君王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如果单就这一方面来说,宋仁宗真的是一位值得让人称赞的皇帝。可他在世时,却被人诋毁,但当他去世后,却“京师罢 市巷哭,数日不绝”。宋仁宗用尽他的一生,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舍弃了自己的在世名。但他却让朝堂风气清明,让老百姓都拥有自己的小幸福。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头号周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魏泰如梦令双调(魏洪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