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西华到底是什么人(公西华人物传记)

1、公西华人物传记

张可心(玉壶斋主人)中堂书法作品。内容为《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该作品取法“二爨碑”,借秦篆汉隶笔意,字形大小参差,墨色润泽厚重,章法有行无列,用国展宣纸承载文字内容。

2、公西华到底是什么人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公西华简介#

3、公西华侍坐

富有价值的培训今天上午,学校请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付丽旻给我们教师做了《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主题讲座。原本以为这是像外面一些培训一样,只是一些官样皮样的学习,没当回事,有些漫不经心地去学习了。谁知听下来,却令我大为欣喜!觉得这样的讲座(培训)才是最适合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而不只是为了一点学分的无可奈何地学习!像纸蜻蜓、小木工制作等这样的课程!付老师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象和问题——给我们做了如何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指导。因为第三节有课没能完整地学习,付老师讲的一些内容也就错过了!虽然我想把这缺失的一课补上,但因为下午有三节课,还没来得及,颇为遗憾!但从我听到的部份,我觉得付老师做的讲座,绝对是满满的干货,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我记性不大好,付老师讲的一些关键理念和方法,因为没有把笔记带回家,我已经不能完全清晰地记得,但是有几点我还是印象颇深的。一,对于孩子的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或举动,要能抓住孩子真正关注的焦点。我觉得这确实是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老师不能体察到学生关注的真正问题,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也就可能浮于表面了,甚至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不过,要做到这,其实真的不容易。首先,我们要有必要的细心和耐心。没有细心,就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诉求没有及时的发现和关注,也就会错失最佳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没有耐心,就可能对出现的问题不作深入的思考,不去进一步去思考解决的最佳方法,也就可能导致最终不能很妥当地解决问题。其次,我们要有良好交流和沟通的一些技巧。没有合适的方式方法,一些交流和沟通,就可能是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我也有过这样失败的经历!虽然有良好的初衷,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再次,我们要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这里的素养,不仅是我们作为科任老师应该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还包括我们的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素养。如果我们的学科专业素养不够高,就不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自己学科专业水平的敬佩甚至崇拜,也就不容易赢得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如果我们没有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较高素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在过去,就叫做“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但是,这“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当前已经受到了一些冲击,变得似乎可以忽略了。其实这真的不能被忽略!二,要接纳孩子的文化反哺付老师讲的一则案例,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这可以说是值得我们警醒而深思的。我们成人或教师,总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待所有的问题,只要是有违自己生活经验的,就认为是离经叛道,大加排斥,甚至打击,不愿去想这背后是否有自己自以为是的问题。付老师列举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醒我们,时代是在进步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与时代相适应的现象,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固守的经验就一定是正确的,是需要永远坚守的。这正如同鲁迅批评过的一种现象一样———有些人总喜欢古时的生活,总批评现在生活的“倒退”,感慨什么世风日下!可是要让他真正回到古时的生活,他大概也会十分不情愿!我们教师虽然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暂时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学生。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说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学生强!孔子在这方面也很低调,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里跟学生聊天时,就对学生说过:“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通俗一点讲,就是我只是比你们虚长几岁而已,不要把我当成是一位高不可攀的人,不敢跟我聊天。这传达的精神,其实也就是付老师所宣讲的精神。昨天,我校的叶老师跟我聊天时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中的人绝不单指是年龄和地位相仿的人,比自己小的、地位低的也值得学习!”这个思想是可贵的!其实孔子其他一些论述也传达过这样的思想,如“不耻下问”,说明一些所谓的“下”也有值得学习的方面;古话“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有这样的思想;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也有这个意思……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成功的人常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看不起一些成就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平心而论,一些孩子的想法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但是我们成人甚至老师往往也会不以为然……三,对于不同于我们观点的想法甚至意见批评,我们也要有接纳的胸怀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我们一些人缺乏听取不同想法意见甚至批评的宽广胸怀。常常会把不同想法意见甚至批评看作是与自己作对,是反对自己,是威胁自己……饮而甚是反感,乃至愤怒,直至予以打击……这点,付老师虽然没有强调,但从她所宣讲的“接纳”的一些内容,我认为这应该也是其内涵之一!

4、公西华生平事迹

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因为要出使齐国,置办了一身行头,却没钱供养家中的老娘了。只好去向孔子借,但孔子看看自己堆满的谷仓转过头来却说不能借。一天,孔子正在睡午觉,他的弟子冉有来了。以孔子对这个弟子的了解,他知道冉有如果不是有急事,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打扰自己,就赶紧让冉有进来。冉有进屋后,搓了半天的手,就是不说话。孔子心想:这个弟子一定是有什么说不出口的事,要来求自己。于是就说:“冉有,是不是遇到什么为难的事了?你大可以告诉老师,我能帮助你的一定会帮。”冉有这才红着脸说:“老师,你可不可以借一点粮给我?”孔子一听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知道,冉有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理财能手,他的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也绝对没到借粮的地步。于是他又追问了几句,冉有无奈才说了实话,原来他是给公西华借的。公西华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能言善辩,深得国君的赏识,要派他去出使齐国。公西华特别注意外在的包装,于是就从头到脚,大到出行的马车,小到脚上的鞋袜,都按照最流行的款式换了一遍。这一来,他确实是风光了,但是家里的钱也花光了,家里连吃粮都没有了。他走了,他的老娘吃什么呢?他只好去找冉有借,可是冉有也没有余粮,只好又来找老师。孔子听罢说:“那我就借点粮给他吧。”于是,就给他装了几十斤谷子。冉有看老师就给这么一点,觉得太少了。硬着头皮说:“老师能不能再多给一点?”孔子没说话,又给他装了点粮食。冉有心想:“老师以前不是这样的,怎么这次这么小气呢?”孔子看出了他的想法,说:“我给你这些谷子加起来,按说够一个人吃很长时间了。况且,公西华不顾自家的经济状况,任意奢侈。买贵重的皮毛衣服,坐四匹马拉的车,这些得需要多少钱财?不知节俭,不会预算,最后连老母亲的口粮都没有了。但凡他节省些,都不至于母亲没粮吃。像这种人,不让他受到一些教训,他怎么知道改过呢?”冉有被老师说的唯唯诺诺,但心里并不服气。他看着孔子家堆得满满的粮仓,心想:“你那么多的粮食,都不愿意多借一些,无非是要留着自己挥霍,还说别人大手大脚呢!”孔子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说:“你别看我的粮食多,我这些都是要留着帮助穷人的,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冉有无奈,只好带着这些谷子给公西华送去了。像公西华这样的人自古有之。有钱就挥霍,没钱就出去借,这种人确实不值得帮助。如孔子所说,帮助穷苦的人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而帮助那些只图个人享受,有钱就花,没钱就借的人,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已。不但没有意义,可能还会助长他们大手大脚,不知节省的坏毛病。#头条历史##孔子#

5、公西华人物评价

“凡人”孔子也有装傻的时候。有个叫孟武伯的人问孔子他的三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能不能称得上“仁”。孔子一脸茫然地说,这我不知道!(注意,此处有转折!)但是,子路可以做一个具有千乘战车的大国的军事统领,冉有可以做一个有千户人家、兵车百乘的大地方的总管,公西华可以做一国的礼宾接待。至于他们称不称得上“仁”,我就不知道了。瞧瞧人家孔子,老师做的多好,表面上说自己不知道,却连带着把自己学生的能力都夸了个遍儿。笨寻思一下,有能耐做好这些大事的人,没有仁心恐怕也不行吧?(《论语·公冶长第五》5.8)还有一次,孔子装傻装的更过分了,可能有人夸他太有知识了,孔子竟然反问,我有知识吗?我真没有啊!曾经有个乡下人问我问题,我真是一点儿也不知道,就只能从他的问题首尾两端盘问他,得到更多的内容,竭尽我全力回答他而已。孔子这么说,你能听出来他是没有知识吗?他这是大智慧啊,要不说孔子是个教育家呢,他这么说就是在告诉别人,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就是再愚笨的人我也能教出来。(《论语·子罕第九》9.8)#在头条看见彼此#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2生机大会#

6、公西华人物解析

好文章,绕了十万八千里,哪三个县一字不提,还硬是让我们翻来覆去找了好几遍

7、公西华的简介

谦虚的不像话——《论语》新得三百五十五听了冉求的发言,孔子没有点评,却也没有呵呵,只是默默地看了一眼冉求,接着问公西华(又叫公西赤):“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端,古代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时穿的礼服。章甫,古代的礼帽。相,据《周礼》记载,“朝观会同,则为上相。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摈是代天子迎接宾客的人,相是主持天子会见宾客仪式的人,后来合称摈相(宾相)。摈和相按身份有大中小之分,上卿为大,大夫为中,士也就是普通官员为小。公西华擅长交际,当年孟武伯向孔子了解子路、冉求和公西华的才能,孔子就说公西华适合穿着礼服站在君王身边负责接待工作。作为外交官,说话办事谦虚谨慎是他的性格特点。所以他说,不敢说我能做什么,但是我愿意努力去学习。像宗庙祭祀、诸侯朝拜这样的场合,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小的接待官。冉求和公西华,一个比一个谦虚啊!#我在头条搞创作# #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小组红人扶持计划#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公西华到底是什么人(公西华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