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守护人#爱上国学,爱上《道德经》,我们在这里说说有关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大家对“无为而治”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尤其在工作中,有的领导可能就会说:“我的管理理念,就是‘无为而治’,各位,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进度”。各位,你喜欢这样的领导吗?好,下面我们看看《道德经》第三章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在这里有两个问题的争论点:第一个是对“民”的解释,另一个就是对“无为而治”的理解,有的人会说“老子讲的是顺其自然,“无为”就是不作为,什么都不管,任其自由成长,放任自由发挥”。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样的消极思想,是不能支撑《道德经》存在2000多年,否则早就被历史扔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臭水沟了。好,按顺序来,先说这里的“民”字,很多人翻译过来是:“老百姓们”。乍一看,没毛病,但实际上和春秋时代的说法是有偏差的。在秦朝以前,“民”有两种说法:国民和野民。国民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地位高,有机会当官,相当于贵族圈里的人;野民指城市以外的人(包括奴隶),没机会当官,按后世说就是“贱民”。在这里,我的理解是,第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民”代表的“国民”,为什么不是“野民”呢?因为“野民”在那个年代没有资格去争名夺利,甚至都连自己的肚子都管不饱。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尚贤”只是贵族圈里的人才有的活动。下面说第二个问题“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的意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这些都是指引、梳理的方案,这些方案又可运用“太上”的治理方法,而民众还“不知有之”,所以叫“无为而治”。最后再引申一个问题,就是“尚贤”,因为这个“尚贤”活动在春秋时代各个国家的贵族圈很流行,官员们随意招揽门客,私养军队,贤人门客多了,想法就多,容易出乱子。当时的鲁国就发生过两个官员因为玩“斗鸡”游戏急眼,而打仗的事情。据《史记》记载:【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话说在公元前517年的一天(老子24岁左右),鲁国的季平子和郈昭伯俩人闲着没事说斗个鸡玩玩,然后加点赌注。季平子家里养的贤人又多,其中有个贤人想显露下自己的才能,就给平子出了个主意:“斗鸡前,往鸡的羽毛上撒点芥末粉,到时候郈氏的鸡碰到这个又辛又辣的芥末粉准输”(芥羽)。果然这场比赛郈氏输了,心里很郁闷,郈氏的权势虽然比不上季氏,但也算家大业大。这个时候有个门人看到郈昭伯不高兴,也给出了个点子:“下次比赛的时候,咱们把鸡的脚绑上刀片,不管平子的鸡放不放芥末粉,咱给它来个一刀封喉”(金距)。郈氏听了很高兴。结果比赛那天季平子的鸡羽毛上有芥末粉,郈氏的鸡脚上有刀片,当时两只鸡也很给力,互不服输,真是斗了个昏天黑地,满地鸡毛,遍地鸡血,都死了。看到自己的鸡死了,俩人最后都说对方输了,开始指责对方耍赖,慢慢的俩人越说越生气,就拉起军队发起了战争。。。。。。后来参战的人又添加了鲁昭公、臧氏、孟氏、叔孙氏,演变成了全国战争。}你看看,这些其实都和当时的贤人有关系。所以春秋战国时国家争霸在打仗,家族斗争也在打仗,反正当时的中国就是像烧开了水的锅一样,一直咕嘟着,最苦的就是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命就没了。老子觉得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乱出主意的贤人,所以才提出“不尚贤”。好了,到这里,把存疑的解决掉了,我们就可以翻译了,再来看一遍老子写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崇尚贤能之辈,让高人一等的国民们不去争名夺利。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使低等的野民们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让所有的百姓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让人们心里谦逊,腹中饱足,减弱向慕,强其筋骨。这时候人们就会处于不求知、不求欲的状态。那么,即使再有卖弄智慧的贤人,也没办法胡作非为了。按照这些不妄为而无为的方法去管理,就没有天下不太平了。看,其实《道德经》也没有那么难,人人都可学会,人人都可以理解,不分老少,不辨男女,谁都没有更多的特权,从现在学习,你也可以打开众妙之门!有所成就!请关注我每天新讲《道德经》[作揖]
2、野民作品如果你说的是实话,我也告诉你个秘密,你说的那几个人我可能都认识[我想静静]
3、南蛮野民提到乡遂,对于乡,我们依旧是熟悉的,意思是乡村,而如今,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即便在发达现代的都市,看到乡,我们可能会想到的首先是故乡,温暖、眷恋,我们从故乡走出。而遂是什么概念,如今已经很陌生,不再使用,但其含义多少还是有所承续。同样,学习中国农业史,乡遂制度是必须要了解的重要概念,乡遂制度肇始于西周,延续至春秋、秦汉。大意是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代表区域,一个是代表人群,也有说代表阶级,概括起来了解,就是把不同的人安排在不同的区域,他们拥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什么是乡?据《周礼》记载,周把王畿,划分为“国”和“野”两个区域,也就是平时我们经常看到的“体国经野”。区分国野的分界线是郊,“郊”是个分界线,在“国”以外和“郊”以内,分别这设置了“六乡”,这就是乡遂制度的“乡”。什么是遂?周把“郊”以外一定距离的范围内的地区叫“野”。“郊”之外和“野”之内,分别设置有有“六遂”,这就是乡遂制度的“遂”。这是从地域范围的角度乡和遂的概念。谁在乡遂居住?《周礼》中,“乡”和“遂”的居民虽然都统称为“民”,但其实有很大区别,住在“六遂”的居民也被称为“甿”、“氓”,也被称作“野民”、“野人”,而且文献中多使用的也是这样的称呼;而“六乡”的居民则为“国人”,文献中亦多用这个称呼。野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住在“六遂”居民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完成在籍田及公田上的无偿劳动,保证每年的春耕秋收是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当然,我们知道,他们的承担的职责不止于此,还包括狩猎、制冰、采桑、制衣等等,要贡献的不仅是承担力役完成农业生产,还要提供贵族祭祀所需的牺牲以及在他们工耕作范围内所能获得一切物产,包括草木(主要作为饲料)、珍禽瑞兽(提供给贵族把玩享乐),这类赋税也被称为“野赋”,由此可知“六遂”居民承担的各种役、赋是非常繁重。国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六乡”居民对国家最主要的负担是军赋、兵役和力役。也就是和平时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一旦有战事,国人是兵役的主要来源和构成,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农业生产就是军事训练,保卫国家安全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和主要职责。同时国人作为自由公民,在国家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国人的意见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小司寇》说:“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从中可见一斑,至春秋战国时,很多国家关键时刻的大事都是由国人意见决定的。概括而言,“六乡”的居民也就是“国人”具有参与政治、教育和选拔的权利,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和劳役;而“六遂”的居民也就是“野人”没有国人的那些权利,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劳动生产所获物品,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劳役。始于西周的乡遂制度上承原始氏族公社,下传至春秋、战国、秦汉,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配图来自网络)#中国农业史# #春秋战国#
4、野民是谁蔡元培与澳门(四)飞世界语运动先驱黄尊生粤港澳三地穿针引线在蔡元培居港的两年四个月中,来往港澳的黄尊生给蔡元培推荐了不少人。蔡元培对廖平子创办的《淹留》杂志题刊名,赋诗、捐款给《淹留》杂志,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文艺的成长。在蔡元培日记中,自1934年起共有48次提到黄尊生,其中1934年1次,1936年1次,1937年1次,1938年5次,1939年36次,1940年5次,或收到黄尊生函,或写信给黄尊生,或在港接待来访的黄尊生、廖平子一行。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黄尊生先后为自己、为廖平子(平庵)、李沧萍、陈伯庄之事,拜托蔡元培,并亲自带他们到香港拜见蔡元培。蔡元培对黄尊生之要求,几乎有求必应。黄尊生多次催促蔡元培给廖平之的杂志题刊名与赋诗,而自己也作《淹留曲》。黄尊生写过“战地服务团团歌”(沈思岩曲):“战地服务随军去,把大家的敬礼带给前线兵士,把我们的热血献给前线兵士,把祖国的灵魂送给前线兵士。战地服务随军去,把前线的弟兄数杀敌的功勋,向前线的弟兄鼓必胜的精神,向前线的弟兄传中国的国魂”(浙大西迁)。黄尊生,原名涓生,又名鹃声,外文名字为WONG KENN,1894年7月21日出生于广州市郊江村的一个华侨家庭,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黄尊生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粤港澳文化研究者,他在1941年写过《岭南民性与岭南文化》一书,认为“岭南僻处岭外,一方面是一个山国,又一方面是一个海国,而岭南人民又是一种山海野民,这种山海野民,一方面富于保守性,又一方面富有冒险进取,以此民性,影响于民风,即有一种异样色彩”“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从大陆文化到江河文化再到海洋文化,其发展的重心是一路南移的”“广东适当海洋之冲,因此便事事得风气之先”(黄尊生:岭南民性与岭南文化》,民族文化出版社,1941年,覃召文、宋德华:“岭南思想文化的演进与更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黄尊生之所以与蔡元培有如此密切关系,一是两人相识甚早,早在1923年,蔡元培与吴稚晖、李石曾、陈声树等民国社会名流一起创办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蔡元培兼任该校的校长。1924年6月蔡元培由德国来里昂,知黄尊生对于世界语之一切工作,极感欣慰。是年8月,第16届全球世界语大会在维也纳举行,黄尊生请蔡先生参加。大会开幕之第二日,蔡元培偕夫人莅会第1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当晚,中国驻奥国公使在使馆设宴款待。翌年(1925)5月,巴黎召开国际世界语科学会议(见前文所述),由于蔡元培先生的推荐,中国教育部任命黄尊生为代表,出席该会会议。黄尊生在晚年回顾留欧数年,指出感恩最重者有三位师长,其一为蒲利华博士之提携;其一为蔡元培先生之扶植,两公之关怀无微不至,使人终身感激;黄尊生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拟筹办世界语学院与相应团体,获得蔡元培的支持。1937年广州沦陷后,避居澳门(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网页链接)。图片来着网络。#野民简介#
5、野民画家一代女皇武则天闺名武曌(zhao),获唐太宗赐号"武媚"关于"武媚"这个赐号怎么来的呢?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月,李世民下令在洛阳邙山修建飞山宫,并率部分重臣及妃嫔东巡。也就在这一年(公元637年)一纸轻飘飘的诏书从洛阳传到文水,变成了从天而降的千钧王命——册封武曌(zhao)为才人入宫侍奉圣驾。14岁的武则天孤身离乡,进宫侍奉天子。初入洛阳飞山宫,武曌(武则天)暂住蓬莱宫。蓬莱宫青竹围墙,紫竹楼阁,窗棂的碧纱随风摇曳,清雅秀丽,恰似人间仙境。初为才人的武曌(武则天)很快就被皇上宠幸。加上14岁的武才人本就长的艳丽可人,再加上单纯率真的性格,甚是可爱。李世民也是喜爱至极。连续三日下榻蓬莱宫。一日李世民邀武曌(zhao)随他邙山狩猎,武曌欣喜若狂,精心打扮。平时皇家狩猎场面震撼,军队设围百兽驱动,如疆场临敌一般。今日皇帝是微服出访,似寻常猎户狩猎。张士贵率禁军而出,在邙山麓布了个不大的包围圈,没多久便有山鸡野兔驱赶而来。没多久李世民就射中几十个猎物,还有一只硕大雄鹿。洛水岸边升起篝火,禁兵和宦官们烤着皇帝亲自猎得的野味……突然,禁军骚动起来,有人指着远处道:"有民船从下游而来。"皇帝出行自然不许寻常人犯驾,地方官员也做了布置,竟然还是有漏网之船。洛阳都督杨恭仁诚惶诚恐,赶紧请罪。张士贵令禁军奔至河边,张弓搭箭以防不测。李世民呵斥"住手"说:"四民系朕赤子,纵有无心之失岂得随意加害"。眨眼间那翩翩小舟已到近前,船上之人不过一普通渔夫,他头戴斗笠,身穿粗衣,脚下芒鞋,满脸胡须也瞧不出年岁。远远的渔夫也看到岸上的人;因为天子一身戎装,他还以为是行猎的官员富绅呢。见大家齐刷刷向自己张望,于是摘下斗笠朝大家挥舞致意。李世民仰天而笑,也摇晃马鞭向他还礼。回首众人道:"朕能与民同乐,岂不是莫大美事?"杨恭仁、闫立德等人连连称颂"此陛下圣德所致"。武曌(zhao)本就生性活泼,率真直爽似男孩性格,见皇上都向船夫致意,竟不顾礼掀纱帐,站在轼木上兴奋的挥舞锦帕。船夫见女儿家也向他打招呼,越发得意,揺橹揺的更欢畅,一时兴起放声高歌——他声音有些嘶哑,还带着浓重的洛阳口音,可唱起民间小调别有一番滋味。岸上人听得分明,词句不算讲究,皆是你侬我爱郎情妹意之词。杨恭仁不禁蹙眉又垂手秉道:"无知野民村词俚曲,实在有伤风雅,望陛下海涵。"李世民却毫不介意,他望着远去的小舟,也随船夫的曲调哼唱起来。还真是朗朗上口,于是问道,"杨都督,你可知这个唤作何名?""这……惭愧惭愧。"杨恭仁道。"你们谁知道这歌"?李世民转而问在场众人。一个本地口音的兵卒战战兢兢回答:"此乡间俚曲,专门唱给心上人。歌名叫《媚娘》。"杨恭仁一听更加惶恐:连忙请罪道:"臣治理洛阳教化不严,致使狂徒以淫词艳曲唐突妃嫔,死罪死罪。""哈哈哈……"李世民非但不怒,反而觉得有趣,舍下杨恭如不管,三两步跑到车边,"你这小娇娘当真惹人喜爱,百姓都要与朕来争。"一席话说得众宫女咯咯直笑。武曌脸上羞红,小嘴一撇:"早知如此,不该向那狂徒打招呼。"李世民又戏谑道:"不怪那人对你动心,只怪你容颜动人。这首《媚娘》词句倒也不错,干脆朕给你改改名字。以后你就叫武媚吧。《诗经》有云'月出照兮,佼人燎兮'。'曌'字虽好,终是言女儿家端庄仪态。以你这般活泼妩媚,再没有比'媚'字更贴切的。""武媚……武媚……"武曌郑重其事默念了几遍,心想倒似比爹娘取的名字更显美颜,不禁喜欢。郑重其事磕了个头,"臣妾谢陛下赐名。"媚娘媚娘,妩媚如花,永伴帝王,从此大唐宫中多了个宠冠群芳的武媚娘。
6、画家野民#醉美宋诗#莎衣【宋】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岸边倒垂几株杨柳,软绿柔蓝,依依妖妖,胜过任何衣衫的装扮。风轻云净,湖面氤氲,远远看去,一叶轻舟在水面荡漾,舟上之人身着蓑衣,倚着船舷垂钓。那人或许一整天漂泊在湖中,到傍晚仍然一无所获,但丝毫未减垂钓的兴趣。垂钓之人之意往往不在是否能钓到鱼,只是喜欢享受那种恬淡的韵味罢了,就如同醉翁之意往往不在酒,而在山水之乐。徜徉山水的人,多是为了身心自由;浪迹江湖的人,多是为了逃避污浊的官场。如此烟雾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之地,正是避世闲居的好去处。淅沥细雨中,平静的湖面忽起涟漪,先前那叶轻舟,在湖水中起伏颠簸。舟内渔人已怡然就卧,全然不在意阴晴风雨,任由烟云把自己笼罩了去。整个天地犹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更像一个从未有过尘世半点浸染的世外幽境,让人流连忘归。晚天放晴,日将西落,赏玩结束,渔人走进岸边的酒家里寻醉。醺醺然之时,他洒然地脱掉蓑衣,无拘无束,颇有超然物外之感。旁侧之人仿佛看到“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的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就在眼前,不禁生出艳羡之意。待到酒足饭饱之后,他又穿起了衣衫,趁着晚晴摇橹还家。这一“披”一“脱”,勾勒出了一个自在而洒脱的渔人。清高之人难免有狂傲之态,这种纵情山水的生活,纵然清贫困顿,但他乐在其中,悠然而潇洒。诗之尾联声言:紫色绶带、黄金印章并非不高贵,多少人梦寐以求不可得。但对渔人而言“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即便用紫绶金印换取自己的蓑衣,自己也并非甘愿,纵情山水的生活才是自己所爱。欣赏杨朴才华的监察御史毕士安向宋太宗荐举他为官,他便赋了这首《莎衣》给太宗,委婉表达了自己不愿为官的心意。杨朴生性淡漠名利,自号东里野民,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做官,终生隐居乡野,常独自骑牛游玩。《蒙斋笔谈》云:“朴性癖,常骑驴往来郑圃。每欲作诗,即伏草间冥搜,得句则跃而出,遇之者皆惊。”由此可知他对自然的眷恋和对写诗的痴迷。#野民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野民作品(野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