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老电影回顾之第585部<角斗士〉2000年,美国,英国,马耳他,摩洛哥合拍的动作冒险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主演,罗素克劳,华金菲尼克斯,康妮尼尔森,奥列弗里德,理查德哈里斯,德克比雅各比,大卫弗兰佐尼。内容简介,马克西蒙斯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老国王马库斯奥利利乌斯对大将军赏识有加,有意加冕于他,老国王对将军这种超越亲情的宠爱,自然招来了康默迪乌斯的忌妒和不安,太子伺机杀害父亲,抢先登上王位,并马上下令诛杀大将军一家。马克西蒙斯死里逃生躲过了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返回家园,他只看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走投无路的马克西蒙斯只好投身为奴,从昔日的大将军沦为一名角斗士,在血腥厮杀中苟且求生。凭借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武艺,马克西蒙斯渐渐脱颖而出,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这一次,他的剑直指暴君康莫迪乌斯。失去亲人的痛苦,沦为奴隶的屈辱,在马克西蒙斯的内心里燃起了熊熊的怒火。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制作。
2、马克汉林简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八月的第二天,我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开始,看到作者简介的时候,我就被震撼到了。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是一个既看不见东西,也听不见声音,更不会说话的残疾人。她生于1880年,于1968年6月1日去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然而,在她的一生里,却写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除了这本书以外,还有《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她不仅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还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荣获过“总统自由勋章”。有人说,读海伦.凯勒的著作,能纯洁我们的思想、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心灵、重塑我们的人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主要写了自己成为盲聋哑人后的生活。当海伦对自己的生活绝望的时候,她的父母为她找到了一位老师,就是安妮.沙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了许多字,教会了海伦阅读,同时也让她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海伦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认识了很多帮助她的朋友,在书中,海伦专门用了一个章节介绍并感恩于那些帮助过她的重要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莎莉文老师 丈夫的约翰.梅西先生、赠予她一套大房子的斯伯林先生、还有著名作家简.奥斯汀、马克.吐温等。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在最后,海伦写到:假如奇迹真的发生,让我获得了三天光明,哪怕随后会再次坠入永久的黑暗,我也会将这短暂的宝贵时间认真规划。她说她将用第一天留给她的那些朋友,包括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她用于对人类与自然的历史进行了探索。第三天,她想要过一次工作日中的生活,融进那些为商业活动与生活中各种琐碎事情进行忙碌的人群。看到这里,真的好心疼的感觉。作为健全人的我们,还时常埋怨生活的各种艰难,埋怨许多不公平。此时此刻,我只想告诉你们,好好珍惜上天给予你的健全的身体吧。只要你的身体是健全、健康的,你就是幸运儿。一个人生理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缺。有了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这就是海伦精神。#今日话题##读书#我是@漫读一生,关注我,一起读书,解惑,遇见更好的自己。
3、马克汉林下面是人工智能生成和推荐的几本适合咱们中国小学二年级孩子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书籍,里面注明了每本书籍的作者、简介和每本书籍的作用;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一下看看这几本书到底怎么样,是否和人工智能说的一样。1.《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这本书以童话的形式叙述了小王子的奇妙历险。这本书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想象力有很大帮助,也可以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究欲望。2.《小公主》--作者: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经历了变故后的坚强和善良。这本书的主题与《小王子》相似,都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人生和世界的本质。3.《小兔子和小熊》系列--作者:梁羽生。这是一套非常受小学生欢迎的读物,讲述了小兔子和小熊之间的友情和冒险。这本书的语言简单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4.《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这是一本经典的儿童冒险小说,讲述了两个男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历程。这本书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探险精神。5.《安徒生童话》--作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这是一本经典的童话集,包含了许多著名故事,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本书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帮助孩子理解并欣赏经典文学。当然,还有其他适合小学二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籍,以下是一些其他推荐:6.《小狗钱钱》--作者:柯南·道尔。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理财和金钱管理的经典童话,可以帮助孩子了解金钱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故事的方式教会孩子理财技巧。7.《蒲公英姐姐》--作者:余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蒲公英姐姐之间的故事,既温馨又感人。这本书可以培养孩子对家庭和亲情的感知和理解。8.《小巴掌》--作者:王文昌。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集,内容涵盖了家庭、友情、学习、生活等方面。这本书可以扩展孩子的阅读视野和思考能力。以上是一些适合中国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的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书籍,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来阅读。
4、马克汉林作品简介#法治日报:毒教材整改不能止于道歉#这些年,那些潜藏在语文书里的“伪文”……近年来,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频频出现“伪文”的争论屡见报端,闹得沸沸扬扬。而今,随着部编本教材在2018年秋天全面投入使用,这套教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它存在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笔者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首次尝试对争议频出的外国文学选篇做了正本清源式的系统梳理,对其在选篇来源、作者署名规范、内容准确性及改编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挖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的建议。希冀本文的出现,能够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对当下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有所启发,也为这场曾经深陷泥潭、无休无止的争论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声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作为莘莘学子亲近研习母语文化的重要依据,在选篇的呈现上应当严谨、规范,容不得半点纰漏和马虎,近年来普通读者间屡屡掀起的纠错高峰,从侧面反映了该问题受重视的程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任重道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语文教材中,除了优秀的本国作家作品,各版本教材都收入了相当比例的外国文学篇目。以2012年的人教旧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据笔者粗略统计,整个小学阶段收录的外国文学作品共有51篇[1]。本文就以这些入选的外国篇目为研究对象,追根溯源,对这些选文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追踪、查考、对比,发现教材在选篇来源、作者署名规范、内容准确性以及改编力度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1作者署名错误、不规范甚至缺失的现象较普遍署名权是一个作者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点不分中外。值得肯定的是,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都做到了为原作者、译者署名,但是在署名的准确性、规范性方面还有待加强。首先是准确性。细心的读者可能都发现了,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一文作者署名为“(苏)瓦•奥谢叶娃”,这和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文的作者“(苏)符•奥谢耶娃”似乎很相似。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通过查阅,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同为一人,即苏联女作家瓦连京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谢耶娃(Valentina Oseeva)[2]。不同时期的译名可能会有差别,但是至少在同一套教材中这种“同人不同名”的现象应当坚决杜绝,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扰。教材中的两处译名宜统一为“瓦•奥谢耶娃”。此外还有五年级下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作者原名为Mark V. Hansen(马克•汉森)[3],教材中却署名“马克•汉林”,“森”“林”之别令人疑惑。六年级上册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署名“(俄)斯克列比茨基”,查来查去令人不知所以然,原来作者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海燕》(入选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作者高尔基,“斯克列比茨基”是“高尔基”的原名。此处不用通用名有故弄玄虚之嫌。不过最大的“乌龙案”也许已经尘封很多年。六年级上册的《穷人》,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至少已经有二十载光阴,作者署名一直是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但是笔者用英文索引老人家的著作年表无果而终,非常戏剧化的是,却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首题为How Good Are the Poor(《穷人之善》)的叙事长诗中得到了印证[4]。该诗虽然是诗歌的形式,内容却与教材中的选文如出一辙。究竟是教材编选者张冠李戴,还是作家创作题材雷同?这一点期待教材编选者和广大方家进一步验证。其次是规范性。二年级下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文,作者署名“瓦茨”。这个名字很奇怪,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是那个发明家瓦特的兄弟吗?教师却无力解答,因为这个作者名明显不像“牛顿”这样有名。更有好事者和辅导书将其和某个英国画家联系起来。众所周知,英语中的姓名是名字在前,姓在后,这一点和汉语正好相反。那么这个“瓦茨”到底是名还是姓?原来,本文系由一本名为Too Many Kittens(《猫咪太多了》)的绘本改编而来,作者为美国作家Mabel Watts(梅布尔•瓦茨)[5]。真相大白,种种解释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编选者的失误也值得反思:一是署名不全面,二是缺少国籍。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个例子: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一文。这篇作者署名为“伯罗蒙塞尔”的文章被很多读者怀疑是伪文,甚至有读者专门在天涯论坛撰文“求破解”。怀疑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教材说作者是“美国作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却无从查考;二是文章内容属于奇闻异事,教育意义明显,在找不到作者而教材又有伪文“前科”的情况下,难以让人信服。事实是,这是一篇货真价实的英语原文,作者为Michael Blumenthal(迈克尔•伯罗蒙塞尔),发表#毒教材整改不能避开追责问责##马克.汉林简介#
5、马克汉林详细介绍『六福客栈』是由美国??马克·罗布森执导的美国传记片,主演:英格丽·褒曼内容简介:在中国抗日时期,讲述的是一位英国女佣葛拉蒂(英格丽.褒曼饰)想参加传教团来中国传教的故事。#马克.汉林简介#
6、马克汉林详细资料3.汽车的诞生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在其公司的简介中,以这样骄傲的开头阐述了汽车奔驰与人的关系:“人们对一辆现代轿车的各种期盼大半可追溯至奔驰。准确地说,这一切是从1886年1月29日那天开始的。在那天,(卡尔?本茨)成功地为他所研制的0。9匹马力的三轮汽车取得了第37435号帝国专利证书。”卡尔?本茨,世界公认的汽车发明者,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制造出了汽车这一另世界惊叹的交通工具,从而提高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拓展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卡尔?本茨1844年出生在德国西部的卡尔斯鲁厄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在他快要降生人世的时候,父亲就在一次事故中不幸遇难,小本茨还没出生就失去了父亲,所以他的童年生活境况很艰难。1855年,中学时的卡尔迷上了自然科学,尤其喜欢物理。由于家境清寒,他必须靠修理手表获得一些零用钱。1960年卡尔?本茨依从母亲的意愿进入了卡尔斯鲁厄综合科技学校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位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资本发明”说,对卡尔?本茨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里,卡尔?本茨学习了机械构造机械原理发动机制造机械制造经济核算等课程,这为他以后在汽车工业的事业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毕业后,卡尔?本茨先在卡尔斯鲁厄机械工厂当学徒,在制秤厂里成为“绘画者和设计者”,在桥梁建筑公司担任工长,在卡尔斯鲁厄机械工厂,他认识了比他大十岁的戈特利布?戴姆勒。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成为事业上的好伙伴,也是发明汽车的竞争对手。1872年,卡尔?本茨下决心要创建一个工厂,他向朋友处借了款组建了铁器铸造和机械工厂,但由于当时经济不景气,他的生产也受到影响,到1877年卡尔还无力偿还朋友的2千万马克的借款,工厂也面临倒闭的危险。在卡尔?本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想起了老师“资本发明”的话,他认为只有“资本发明”才能拯救他。卡尔?本茨决定要制造发动机,他学习了奥托的煤气发动机,并领到了制造四冲程发动机和双冲程发动机的营业执照。卡尔?本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的新贡献,就是在新的混合气体进入气缸之前,使废气净化变为新鲜空气再进入气缸,这样可以避免爆炸危险。卡尔?本茨经过多次的艰苦努力,新的发动机终于诞生了,在这发动机的诞生时刻,正如他所描绘的:“晚饭后我的妻子说我们必须再去工厂一次,享受我们的快乐。试机吸引着我,周围没有安静的地方,我们站在发动机面前,他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节拍优美动听·…·…在这贫穷的小工厂里,今天晚上看到一台崭新的发动机的诞生,感到这是幸福······不远处发出洪亮的钟声,大年夜的钟声响起了。钟声不仅是新年的到来,而且还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迎来了奔驰发动机时代的来临……”1879年,卡尔?本茨研制成功火花塞点火内燃机。随后他又将内燃机改进为汽油发动机安将在三轮车上,车上装有三个实心橡胶轮胎的车轮,装有卧置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785容积,0。89匹马力,虽然它的时速只有16公里,但在当时人们的路上交通工具还是马车,因此这一速度足以令人“窒息”。该车前轮小,后轮大,发动机置于后桥上方,动力通过链和齿轮驱动后轮前进,行驶方向靠操纵杆控制,为了提高人员乘坐的舒适感,在车架和车轴间装有钢板弹簧悬架。该车已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电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挂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掣动手把等。其齿轮齿条转向器是现代汽车转向器的鼻祖。卡尔向德国皇家专利局申报专利并在1886年1月29日获得批准,因此1月29日被认为是世界汽车诞生日,1886年为世界汽车诞生年。这辆每小时行走16公里的三轮汽车被命名为“奔驰1号”。第一辆三轮汽车的问世,虽然为本茨带来了荣誉,但是这个不断散发臭气的怪物总是抛锚,因而遭到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本茨虽然多次对它进行改进,但毛病还是不少,为了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本茨几乎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驾驶它上街。但本茨的妻子贝尔塔对他的发明深信不疑,他不怕旁人的白眼带着两个孩子,勇敢得开始了汽车的第一次长途旅行。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本茨还在梦乡,贝尔塔就唤醒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然后发动马达,向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尔茨海姆进发,探望孩子的祖母。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辆汽车跑过这么远的路程。汽车离开曼海姆市不久东方就渐渐亮了,马路两旁早起的人们一听到其怪异的响声都从窗口伸出头看这个“飞奔”的怪物,有的人还壮着胆子走近它,但一闻到汽油味机那难闻的气味又走开了。行驶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药房购买粗汽油;行驶70公里后,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得由小儿子驾车,贝尔塔和大儿子在车后推,终于把汽车推过陡坡;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就用发针把它修建;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只好用袜带作绝缘垫。直到日落西山,母子三人才又饿又累到达目的地。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
7、马克汉林资料简介不定方程3——高次不定方程一、简介高次不定方程较二次不定方程更为复杂,多元高次不定方程没有一般的解法,只能根据题目本身针对性的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1、余数分析法对方程左右两边取特殊的模(最常见的如奇偶分析),缩小变量的范围或性质,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数解或判定其无解。2、因数分析法该办法需要对方程进行因式分解,由于任何非零整数的因数个数都是有限的,可以对不定方程的解采用枚举法确定。3、不等分析法利用不等式等方法,确定出方程中某些变量的范围,进而求解。4、构造递推法求得方程一个特解,并利用递推式,进而推广到方程的一般解,严格证明需要辅以数学归纳法。二、费马大定理1、基本概念费马大定理,又被称为“费马最后的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该定理实际上是对一类高次不定方程的判定:它断言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被提出后,经历多人猜想辩证,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最终在1993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2、相关历史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过程是一部数学史,而且是一部感人的数学史。英国作家、物理学博士西蒙·辛格所编写的《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迷》进行了详细阐述,推荐大家阅读!以该书为主要参考,我对费马大定理从提出到证明的整段历史,简单梳理如下:1637年,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的《算术》拉丁文的法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不同的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方幂分成两个不同的四次方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方幂分成两个不同数的同次方幂数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 ,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毕竟费马没有写下证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对数学贡献良多,由此激发了许多大数学家们对这一猜想的兴趣。1708年,欧拉证明n=3时定理成立。1825年,高斯和热尔曼同时独立证明费马定理5次幂。尽管对于不同的特定n,费马大定理均被证明成立。然而在前200年,各位数学家对于一般情况尚无重大进展。1908年,德国的佛尔夫斯克宣布以10万马克作为奖金,奖给在他逝世后一百年内,第一个证明该定理的人,这笔奖金吸引了不少人尝试并递交他们的“证明”。在一战之后,马克大幅贬值,但该定理的魅力并没有下降。1983年,格尔德·法尔廷斯证明莫德尔猜想。作为推论,对于给定的整数n>2,至多存在有限组互素的a,b,c使得a^n+b^n=c*n。1986年,格哈德·弗赖提出“ε-猜想”:若存在a,b,c使得a^n+b^n=c^n,即如果费马大定理是错的,则椭圆曲线y^2=x(x-a^n)(x+b^n)会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个反例。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和理查·泰勒在一特例范围内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弗赖的椭圆曲线刚好在这一特例范围内,从而证明费马大定理。Ps:继续不定方程!今天主要讲的是高次不定方程。主要讲了一些概念,没有列举例题。一来是客观原因,高次不定方程确实属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常规的通用解法;二来是主观原因,年后连上七天班,精神还是有些涣散了。因此,待周末养精蓄锐后,开始不定方程的各种习题讲解!最后,再次推荐那本书,真的很感人!以下截取片段:“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有段时间我在探索:为什么费马大定理对不是数学家的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把它做成一个电视节目是有意义的。数学有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而就数论来说,别人告诉我它最使人兴奋的用处是在晶体学、音响调节的设计以及远距离太空飞船的通讯中。这些似没有一个会吸引观众。真正能激发人们热情的正是数学家们自己,以及他们谈到费马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深情。数学是一种最纯粹的思维形式,对局外人来说,数学家似乎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人。在我与他们的讨论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谈话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精确性。很少有人立刻就回答我的问题,我常常不得不等待他们在脑海中把答案的精确结构组织好;不过,此后他们就会回答你,讲得有条有理,非常仔细,超过我的期望。我曾就这点与安德鲁的朋友彼得・萨纳克探讨过,他解释说:数学家就是厌恶制造假的命题。当然,他们也凭借直觉和灵感,但是正式的命题必须是绝对的。证明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別的科学之处。别的科学有各种假设,它们为实验证据所验证直到它们被推翻,被新的假设替代。在数学中,绝对的证明是其目标,某件事一旦被证明,它就永远被证明了,不再有更改的可能。”
8、马克汉林简历内容简介 · · · · · ·横渡地中海剑指亚平宁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本书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时间线,描绘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诉说了无数“为自由而死”的英勇故事。虽然进攻意大利的决定极具争议,但行动一旦开始,盟军解放意大利的决心便未曾动摇: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铺天盖地、如雨般密集的炸弹……阿特金森笔下,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洒而就的画卷徐徐展开。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的轨迹在这段历史中会聚、燃烧。这是第三帝国与其反抗者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而展开的史诗战役,打响了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当马克·克拉克最终“征服”罗马时,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处障碍被彻底排除了——第三帝国末日将近。作者简介 · · · · · ·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里克·阿特金森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和编辑25 年,获得16 项与新闻报道、军事历史等有关的重量级奖项,是目前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学家。里克·阿特金森生于德国,从芝加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便辗转世界各地,先后为《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负责国防、外交、情报方面的新闻报道。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他先后写下《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和《十字军东征》等超级畅销作品。“二战”解放三部曲为其最新力作,全面记录了“二战”中欧洲及北非战场大型战役,被公认为最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对“二战”历史研究作了极大的补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马克汉林简介(马克汉林简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