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弼原型(张光弼之死)

1、张光弼之死

武则天试探狄仁杰,问:“外面有非议我的言论,你听到了吗?”狄仁杰坦率地回答:“听到了。”武则天又问:“是谁在诽谤我?”狄仁杰连忙叩首道:“恕臣不能说,人家相信臣才说这样的话,如果把这些人说出来,那就是出卖朋友,陛下要出卖朋友的不义之人有何用?”武则天点头道:“你确是个诚实君子。”因而一直对狄仁杰宠信有加。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607年~700年)。贞观年间经工部尚书阎立本推荐进入仕途,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在任期间公正判决了大量的陈年积压案件,涉及人数达一万多人,令人称奇的是,这一万多人居然没有一人上诉申冤,因此,狄仁杰的才能引起了武后的关注。武则天先是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不仅为人正直,而且思想观念也不像那些固守传统的僵化分子,并没有将女人掌权视为离经叛道,始终对武后忠心耿耿,所以武后又继续提拔他至文昌左丞。684年,徐敬业叛乱被平定之后,武后安排狄仁杰去各地方清算排查诸王余d。狄仁杰到豫州追查李贞的同d时,便与领兵在豫州平叛的宰相张光弼发生了重大矛盾。张光弼拘捕了六百户,准备在审讯时一并处斩,并将其财产没入官府。狄仁杰的意见是赦免这些人的死罪,因为豫州现在已经是全国焦点,这六百户有许多都仅仅是与李贞有着一般往来,并不能称同d,如果一并处斩,虽然绝了后患,但也会失去民心。因此,狄仁杰向武后上的奏折,也是为武后着想,如果因为一下处斩这么多人而点燃更多人的复仇火焰,实在是得不偿失。武后同意了狄仁杰的意见,赦免了这六百户的死罪,改为发配或充军。紧跟着,张光弼的奏折也到了武后手中,上面说狄仁杰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明明证据确凿的人却被无罪释放,还口出狂言,说如果手中有尚方宝剑,一定会杀了张光弼。请求武后将狄仁杰治罪。武后很清楚,定是张光弼仗着自己平叛有功,想利用这次追查余d的机会大肆搜刮钱财。可是偏偏遇到了耿直的狄仁杰,挡了张光弼升官发财的路,这才引起了张光弼及部下的强烈不满。可是狄仁杰已经得罪了张光弼身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尽管狄仁杰浑身是胆,但以一人之力对抗这种潜规则,终会一败涂地。因此,武后权衡再三,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传出旨意,“停止狄仁杰在豫州的一切差事,同时免去文昌左丞之职,贬为复州刺史,随时听候朝廷调遣。”天授元年(690年),武后正式称帝,改国号大周,但她决心将太宗皇帝的贞观精神发扬光大,开始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努力消除过去任用酷吏带来的恐怖影响。691年4月,武则天将流放的狄仁杰重新召回,升任地官侍郎,同时参知政事,进了宰相班子。酷吏三大佬中的周兴、索元礼先后被武则天除去,还剩下一个来俊臣。重新回来的狄仁杰,对来俊臣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两人水火不容。来俊臣认为狄仁杰的回归会让自己失势,所以他向武则天投石问路,说接到密报,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听后,立即就给来俊臣挖了一个大坑。武则天问狄仁杰:“有人在朕面前诋毁你,你想不想知道这人是谁?”“陛下如果认为臣有错误,臣愿意改正,陛下如果认为臣没有错误,那是臣的幸运,所以臣实在不愿意知道是谁向陛下诋毁臣。”狄仁杰的回答让武皇很是佩服,很多人绞尽脑汁想要知道的事情,在他那里就这么一言带过,如此光明磊落的回答,更加坚定了武皇今后重用他的决心。但是,眼下可能需要吃点苦头。武则天对来俊臣叮嘱:“务必严查此案!”狄仁杰刚进监狱,就承认了自己谋反,聪明的狄仁杰知道,如果在来俊臣面前宁死不屈,那么连申冤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他选择了招供,然后又借着让家人送衣物来的机会,将自己的申冤书送到了武则天面前。武则天亲自去监狱,将狄仁杰提了出来,但又不得不再次贬黜狄仁杰,因为来俊臣此刻尚未扳倒,一切必须做得滴水不漏。狄仁杰再一次扛起行囊离开了朝廷,去了300多年前陶渊明曾经待过的彭泽,在那里出任县令。697年6月,当来俊臣终于碰到了让他倒霉的人,他居然把手伸向了武承嗣和太平公主,还有相王李旦,结果可想而知,几百人联名上书,其中有宰相成员,有李唐皇室宗亲,也有武家的人,组成了“反来联盟”。这一次,来俊臣终于被处斩。终结酷吏政治之后,武则天开创秉公之风,697年10月,阔别皇城5年的狄仁杰再次回到京师,武则天立即任命他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重新恢复了他宰相的职务。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超过了所有大臣,为了表达对他的充分尊重,晚年的武皇亲切地称呼他为阁老。也一直将他视为将来辅佐李显的核心重臣,只是天不遂人愿,700年9月,狄仁杰先于武则天而病逝。狄仁杰一生三起三落,武则天每次对他的贬黜都是不得已的艰难之举,狄仁杰的正直公正,光明磊落,武则天全都看在眼里。而狄仁杰之所以能流芳千古,还是因为他的心中永远在坚守两样东西——理想和良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张光弼原型(张光弼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