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简介20字(隆中对歌曲)

1、隆中对歌曲

你们还没弄清楚一个问题,自刘备于白帝城死后,蜀汉内部矛盾重重,以孔明的荆州派,谯周得益州派以及李严的东州派,只有对外战争才能让内部一致对外,再说,和曹魏拼发育跟慢性死亡没有任何区别,其实孔明大战略自隆中对是没问题的。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蜀汉已经注定结局了。至于说孔明没有军事才能的,武庙十哲就说明了一切

2、隆中对简介20字

鲁肃与诸葛亮,谁更厉害?“隆中对”与“榻上策”,哪个更高明?公元200年,鲁肃向孙权提出,只有在江东站稳,与曹操、刘备形成鼎足三分之势,以观天下之变才是上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榻上策”,其战略思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但时间上比“隆中对”的提出早了7年。当时,周瑜担任居巢长,听闻鲁肃此人名声不错,就带人前去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便毫不犹豫地手指其中一仓,赠送给周瑜。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之人,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后来周瑜向吴主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 :“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 :“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这就是“榻上策”,但因为鲁肃在《三国演义》被刻画为一个老实人,头脑不灵光,还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才会让后人误会了鲁肃是一个平庸之辈。到了公元207年,诸葛亮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一方面对天下形势进行分析,从刘备集团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待各个割据势力的态度 :反抗曹操,联合孙权,图谋刘表和刘璋,从而规划出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战略前景。另一方面指出,三足鼎立后,天下有变,进一步北伐中原、中兴汉室的战略目标。“榻上策”与“隆中对”都是高屋建瓴、影响深远的战略性对策,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与判断。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鲁肃所持“汉室不可复兴”的政治见解,不但高出孙权之上,而且和7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持的“光复汉室”的理念相比较,也实在有高出一筹的地方。#历史##三国##历史开讲##历史人物##诸葛亮##头条创作挑战赛#

3、隆中对讲解

时隔1800年再看《隆中对》,我评价诸葛亮在战略制定上,就是个“最大错误”。后世谁去四川谁灭亡。很多人看《隆中对》,都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我对此持反对意见。其主要内容就是:(1)曹操实力最强,占据北方。(2)孙权占据江东,经营三代根基稳固。(3)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是个软柿子,拿下那里取四川,然后再试图进中原。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谁进四川谁灭亡,这几乎成了一个诅咒。(1)五胡十六国,李特父子进四川没出来(2)五代十国,王建和孟知祥进四川没出来(3)元朝末年,时玉珍进四川没出来(4)明末清初,张献忠进四川没出来(5)太平天国,石达开进四川没出来三国后面的众多历史,狠狠的打了诸葛亮无数的耳光。#隆中对简介#

4、襄阳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标题是后人加的,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对”,对策,诸葛亮回答刘备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襄阳隆中,沿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景象目不忍睹。叔父去世后,诸葛亮躬耕陇亩十年时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与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交流,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见到时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诸葛亮仅26岁。此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隆中对》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5、隆中对在当今哪里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其实是互相矛盾,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的。首先鲁肃榻上策灭掉黄祖刘表之后,就可以称帝,稳住江东局势。然后再借着诸葛亮的隆中对占据荆州进而夺取益州。接着再借由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等灭了曹操再做打算。隆中对是把东吴算做了合作伙伴,等天下有变,刘这边从荆州益州出兵,孙那边从江东出兵共伐曹操。这样来看隆中对和榻上策都有缺陷。那么既然是盟友就要精诚合作,然而战略上触动了对方的利益,怎么办?二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可惜鲁肃死的早,继任的吕蒙没有继续遵循榻上策,而单纯的取回了荆州。后来刘备发兵为了取回荆州也是遵循隆中对的战略路线,反而把吴蜀矛盾激化了。继任的陆逊也没有遵循鲁肃的战略而反手把刘备击败了。最后诸葛亮也只能无奈地奉行“外结好孙权”的次级目标。所以隆中对和榻上策没有优劣之分,都有缺陷,照顾不到盟友利益,实施过程中意外太多,最终都没有成功。

6、隆中对的简介

刘备三顾茅庐荐于诸葛亮之《隆中对》是诸葛亮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之名篇。今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臣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具有江东屹立,是国鲜而民富具。此可用为缘,请而不可图之星。荆州北据汉缅,历尽南海。东连五块西通八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受。此乃上天赐于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疑于此吗?荆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显色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已成帝业,而伞刘章暗若虽民浮国富,而不知腐叙军民。故面智能之士私得明君。将军既是地势之骤,信宜住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可,若能跨有荆州义州之地,保齐严祖,西河祝戎。南府一岳外结东吴内修正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倚向渊落。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倚出秦川,百姓岂能不单死呼将以迎将军护。成儒所言,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7、隆中对故事简介

三国里刘备采用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是否存在纰漏?在三国时期,刘备与诸葛亮合作,采用了《隆中对》的战略,最终成功夺取了益州和建立了蜀汉。然而,这一战略是否存在纰漏,一直是历史学家和三国迷们争论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隆中对》的内容和背景。《隆中对》是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遇后,向刘备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建议和军事战略。这些建议主要包括在政治上争取民心、建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在军事上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利用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夺取益州和建立蜀汉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备采用《隆中对》的战略确实存在一些纰漏。首先,诸葛亮的战略没有考虑到曹魏和东吴之间的联合对蜀汉的威胁。在夺取益州后,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采取措施来加强与曹魏和东吴的关系,反而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失利,导致蜀汉的国力大幅下降。其次,诸葛亮提出的“借刀杀人”策略虽然成功地夺取了益州,但也给蜀汉带来了隐患。在后来的战争中,蜀汉常常被曹魏和东吴联合攻击,而蜀汉自己的实力又无法与两个强敌抗衡,导致最终覆灭。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隆中对》的战略。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和诸葛亮采用这一战略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功。他们成功夺取了益州,建立了蜀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曹魏和东吴的实力。此外,历史上的事情往往存在多种因素和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眼光来评价过去的事情。综上所述,刘备采用《隆中对》的战略确实存在一些纰漏,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一战略的价值。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和进步。#三国 #历史战略

8、隆中对详细内容

南阳某些人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讲什么只有野史记载诸葛亮在襄阳隆中,可是,几乎所有历史学家记载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陈寿的(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一篇《隆中对》。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史)第五记载:诸葛亮出生山东琅琊阳都人,亮早弧,从叔父去豫章(江西南昌),因朱皓顶替,又随叔父投故友荆州刘表(在襄阳),并且,在襄阳结交了荆州四杰,崔州平,徐庶(没有任何去宛县的记载)。东晋历史学家王隐《晋书》(正史)记载:永兴年间(304一306年)襄阳镇南将军刘弘去隆中,凭吊令参军李兴撰《祭诸葛丞相文》并立碑文,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记载:此碑在襄阳府。刘弘荆州刺史,襄阳镇南将军,其刘表,羊祜也是荆州刺史,镇南将军而都在襄阳,镇南将军府在襄阳,不在宛县。《晋书,李密传》(正史)记载: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之文,甚有辞理"。东晋历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北魏大地质学家郦道元(正史)《水经注》卷二十八,又东迳隆中,是诸葛孔明旧宅北。南朝宋历史学家盛弘之撰《荆州记》。南朝梁鲍至《南雍州记》。唐朝历史学家房玄龄《晋书》(正史)。唐朝李善注引《荆州图副》。唐朝徐坚等《初学记》。唐朝吴从政《襄沔记》。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释契嵩《镡津集》。北宋庄绰撰《鸡肋编》。南宋郑樵《诸葛亮传》。南宋张轼《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元代官修《大元一统志》(正史)记载:"三顾门,在襄阳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立中,自此门出故也”。元代陈基《夷白斋稿》。《大明一统志》(正史)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清代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正史)的总篡官大学士纪晓岚,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之:先帝三顾于臣于草庐之中,咨巨以当事,即此宅也。中华大辞典,辞海,中国通史,中国中学教科书都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这个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给全国人民的定论。其中还有上海市,北京市,四川省,武汉市,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次的学术论证会都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反观没有任何一个历史学家记载诸葛亮去过宛县,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三十七个县,没有任何一个城池叫南阳县。没有任何一个学术论证会认定南阳八里岗。无论正史和野史,南阳都拿不出来历史学家记载诸葛亮在宛县的任何一个记录。劝说南阳某些人遵重历史学家记载,不要乱改中国历史,抹黑历史学家,做一个中国历史的传承者。#隆中对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隆中对简介20字(隆中对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