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掌和尚真实照片(宝掌和尚的作品)

1、宝掌和尚的作品

《黄冈一名人名亊•名胜名景•名产名吃》(节选二十二)江心寺 在黄梅县城西南35公里的长江边上,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叫做蔡山。因此处盛产大龟,韩愈有“卜晴将问蔡”的诗句,蔡即龟,故名蔡山。蔡山又名江心洲,大江环洲而过。山上建有龙王庙,古名江心寺,又名蔡山寺或顶峰寺,相传此寺为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所修,在寺的正殿梁上,留有“贞观八年尉迟恭敬修”的墨迹。后来长江改道南移,江心洲才与陆地连成一体。早在东晋时,高僧支遁在寺内建了一座游人观星赏月的”摘星楼”。李白游庐山时,曾于月夜泊舟蔡山,登江心寺摘星楼观赏大江夜景,写下了《夜宿江心寺》和《赠蔡山人》两诗。其中《夜宿江心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江心寺摘星楼之高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唐另一诗人张祐也留有“月明如日山头寺,仰面看天不上行。夜半深廓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的诗句。此外,历代文人过此也多有题咏。沧海桑田,今日蔡山已离长江有五六里之遥。寺内外现存有支遁亲手所植一年两度开花的晋梅。李白写诗后留下的泼墨石,以及摘星楼、望江石狮、敲锣石、船缆石、鲤鱼化石、义门齐国夫人墓等古迹。意生寺 位于黄梅县城南75公里处的濯港镇北山上。相传为禅宗五祖弘忍为纪念其母所建。据《方舆汇编》与《旧志》记载.弘忍之母周氏孕怀弘忍时,被父母赶出,居住于一废学宫。想在此生下弘忍未成,后来到了黄连埠(地名)才顺利生下弘忍,弘忍出生后,由于没有父亲,母亲将其丢弃于水中,被一渔夫网得,谁知抱回家中唇夜啼哭不止,直到其母周氏出现时才不哭。周氏仍将其带回原废学宫居住。弘忍长大后,遂于此地建寺,故名意生寺。寺内原有南海移植白牡丹一株,寺前有一塔,名大云塔。明太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曾驻兵于此,并环山开河为城,至今山上仍有一两丈宽的护城河依山环绕,仅西南有一条堑道与外相通,形成自然的水寨。朱元璋还亲笔题书“天下第一山”五字匾额赠意生寺,即今寺门头上的石匾。老祖寺 位于黄梅县南25公里之紫云山,为千岁宝掌和尚所建。宝掌和尚为印度人,传说生于周威烈王时期,寂于唐高宗显庆二年故称千岁宝掌和尚。寺名老祖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天王道悟和尚重修老祖寺,建有祖师殿、大佛殿、天王殿、雷公殿、娘娘庙,在其周围还建有48个庵堂和72个静庵。大佛殿内有三尊大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面积比祖师殿大。天王殿正中是如来佛像,左右两旁为四大天王。寺前有花桥、听泉洞、出米石、出木池等古迹。听泉洞上有书法家邓文滨书写的“喷雪岩”三字和“立足于紫云观瀑,洗心若白雪喷岩”的对联。高塔寺塔 又称乱石塔,百尺塔,位于黄梅县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建于高塔寺内,因名;现寺毁塔存。该塔为砖砌多层密檐式仿木构建筑。八角十三层,高约50余米,底层南向设一石门,原有铁铸四大部洲菩萨一尊。有甬道通向塔室,塔室为长方形,面积不足10平方米,室内有一长明灯。二层以上全为实砌,不能攀登。每层施斗拱和菱角牙子,迭砌飞檐,上层为迭涩圆锥顶式。各层看面相间设有佛龛和直棂、格眼窗,塔的建筑结构较具特色,全塔不用其他材料,全部用砖石叠砌而成(所以又称乱石塔),历经九百余年依然基本完好。但鉴于古塔年代太久,五层以上檐角有所风化,为保护古迹1986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又拨款重修。重修之高塔寺塔造型更加精美,通体圜和浑厚,远看似龙泉宝剑,近看似三春笋笔,巍峨挺拔,成为黄梅县城之一大新景观。#名胜古迹# #历史# #黄冈头条# @荆楚网 @长江网 @黄冈教育人 @黄冈日报 @鄂东晚报

2、宝掌和尚真实照片

位于中国四个5A级风景区的四位菩萨道场,你知道是哪四个地方吗?“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它们分别是四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一,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地”。相传唐大中年间,有西域僧人来普陀山礼佛,在潮音洞目睹观音菩萨真身现。后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回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都无法如愿,便相信观音不肯东渡日本,遂把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普陀山便成了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历经各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四大寺,4600名僧人。因此,普陀山又被称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印度称普陀山为“震旦第一佛国”。二,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同时峨眉山也是国内旅游名山,峨眉山气势磅礴,青秀苍黛,修长如眉。峨眉山以佛教文化为核心,全山有僧尼约300人,大小寺庙近30座。传说晋代时期佛教传入峨眉,西南方有处名唤光明山,一直以来,诸菩萨众于其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说法。当时有一名隐士名蒲公,一次他上山采药,途中见一只野鹿,蒲公见此鹿与平日所见有异,鹿脚下的脚印,宛如一朵绽放的莲花,蒲公于是紧追不舍欲一探究竟,野鹿忽消失不见,却突见天边散发奇光,灿烂炫目无比。蒲公哪见过此等异像,特向当时由天竺印度来峨眉山的宝掌和尚请教,宝掌告知他:“此是普贤瑞相,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三,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又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 ”。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四,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东北隅,是中国佛教四大佛山之首,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也叫清凉山,紫府山,灵鹫峰。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五台即有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山峦层叠、沟壑纵横、谷河漫流、林木耸翠,盆地与山峦交错,形成一处色彩鲜明、气候凉爽。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早来源于早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经道宣、慧祥、菩提流支、澄观等高僧不断论证而终在唐代而确立。唐德宗贞元十四年,高僧澄观法师所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菩萨住处品》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文殊菩萨怀有崇高的志愿,不愿尽快成佛,发愿待度化众生之后才得以成佛,在佛教信徒心目中,文殊菩萨常常化为不同的形象教化众生,普度世人。按照佛教经典的说法,文殊菩萨正在五台山讲经说法,普度有缘人,佛教信徒也时常宣扬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化现的事迹。因此,古往今来,五台山成为僧俗信徒瞻礼朝拜的主要对象之一,人们都渴望成为文殊菩萨的有缘人,在五台山得到文殊菩萨的点化,得到文殊菩萨的护佑。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加上弥勒佛,五位菩萨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弥勒代表大慈,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3、宝掌和尚传奇经历

#普度众生的峨眉佛光#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而峨眉佛光又为这片圣地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每当雨雪初霁、风静云出之时,夕阳的余晖斜照在峨眉金顶舍身崖下的云层上,就会形成一个无比绚丽的光环。这个光环,光芒四射,形状和我们常见的佛像身后的彩色光环一样,被称为“佛光”。尤为神奇的是,人们站在崖顶边缘,就会看见光环里出现自己的影子,如果人走动,影子也会随之移动,但总在光环之中。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据古籍记载,第一个发现奇异佛光的是北宋年间的一个人,姓蒲,名海通,住在峨眉山洗象池。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头野鹿,追踪至金顶,野鹿不见了。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绚丽的光环,他大吃一惊,连忙下山请教住在茅庵里的从西域天竺国(今印度)来的宝掌和尚。宝掌和尚回答说:“那是普贤菩萨显灵,化渡一切众生。”后来这种说法越传越广,直至今日。

4、宝掌和尚的历史资料

人活千岁不是梦,找回秘诀就能实现!据有关史料记载,宝掌和尚活了1072岁。他是印度高僧,但修行至圆寂却在中国。他处的时代为中国战国至唐高高宗时代。他的寿命应排在世界首位。与他寿命相近的在中国有彭祖,他活了880岁。在外国有圣经中记载的玛勤列,他活了962岁。挪亚,他活了950岁。等等。从圣经中系统记载的寿命看,初都是在九百岁以上,后来就逐渐下降了,一直降到五六百岁的时候,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洪灾,因人类几乎灭绝,就导致了近亲繁衍,之后就从四百岁,三百岁,二百岁一直降到与现在人寿命无异。上古的那次洪水是世界性的,中国史料也记载了,比如伏羲与女娲兄妹结婚,就是在这种被迫情况下出现的。总之,人类寿命逐渐缩短与近亲繁衍有关,尽管是这样,但人类的长寿基因不会消失。如果人类能找到遗传基因长寿的恢复秘诀,人类寿命达到千岁就不是梦了。

5、宝掌和尚

应萧山区进化镇文化站邀请,与原《历史博览》主编、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副研究员,现任浙江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杭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盛久远,原《杭州日报》资深记者、杭报集团原总编办主任、原杭州市记协秘书长、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陈培新,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杭州钱镠研究会常务理事鲁春燕,以及《钱江晚报》等媒体记者一起,今天上午参观了历史文化古村、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欢潭村位于浦阳江东岸、会稽山西麓,田姓为当地望族。抗金将领、大司徒田晟护驾宋高宗南渡徙栖于此。建有大司空家庙一座。田家以诗文治家,文化底蕴深厚,德殷天下,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出了十多位进士。田家义举历来为乡里所称颂,“义仓、义学、义渡、义诊、义葬”救助了无数的贫穷人,“五义”成为欢潭古村的道德精神文化,至今仍在影响欢潭人思想行为。我们一行在欢潭村老书记、画家阮山虎、进化镇文化站站长裘陆铭的热情引领介绍下,观看了古建筑、古水潭、古庙、明清古街,以及传统工艺等文化胜迹。欢潭村文化古迹众多,有老洋房、务本堂、二桥书屋三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多处市级文保单位,“非遗”资源丰富。古民宅、小溪、小桥、水塘、河埠、石板路、花草古木,曲径通幽的优美环境,让人有留恋不舍之感。欢潭古村简介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欢潭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历史古迹和传说较多,著名的有岳飞率军掘潭饮水的欢潭和唐代古刹大岩寺。村口有一直径3米,深约1米的水潭,俗称欢潭。村名记载早见诸1938年《绍兴县志资料》中的《天乐志》。村名来历据《田氏宗谱·欢潭记》:"欢潭者,因有天潭,故以潭名村。潭在村口湖堤边,宋时古迹也。周不数寻,深不及丈,四时澄澈,不涸不溢,水清味甘。自宋岳飞行军至此,饮潭水而欢,故名。"新编《萧山县志》也记载:"相传南宋岳飞率兵抗金,行军至村口,见泉水潭,欢饮止渴,故名。" 后人为纪念岳家军纪律严明,将泉水潭围成七角形,以青石板作栏,中间的一块栏石上镌刻着潭铭,定名"欢潭"。1990年,欢潭乡人民政府征地1.5亩,投资8万元,建成欢潭公园,内有单檐歇山式六角亭,名欢潭亭,有106平方米的管理房和活动室,立乡碑1座。在欢潭村及附近一带,亦留下岳驻村、牛皋村、牛皋岭等纪念性的历史地名。 田姓为欢潭村的大姓,约占全村80%的人口。田氏原籍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田家庄,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随驾南渡,定居于天乐乡(今欢潭乡),至明永乐年间,已历13世,时徙巨族实边,全族迁居陕西临洮,尚有一子因出继未迁,后复归本宗。现已传30余世。始祖田晟,官至司徒、鲁国公。欢潭村西北4华里处的大岩山,海拔451米,因山形似古代帝王诸侯之礼冠,故又名冕旒山。山上有大岩寺,也叫冕旒寺,相传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琳督造。寺有前后两殿及东西两厢,占地约2000平方米。旧时大雄宝殿正门之上悬"护国古刹"唐匾,现山门庙额上残存"住持僧慧敏敬立"字样。寺内佛像和清乾隆年间铸造的800余斤重的铁钟,在"文化大革命"时遭毁。现存建筑为明末遗存。相传大岩寺和杭州中天竺法净寺的开山祖师同是隋朝时来华的印度高僧宝掌。宝掌于开皇十七年(597)在杭州稽留峰北建中天竺,唐显庆二年(657)圆寂于浦江县宝掌寺。自称度世1072年,人称"千岁和尚"。大岩寺山门东面30米处有人工暗道一处,自南向北长15米,暗道边原有唐罗汉松2棵,现尚存1棵,基围达5.7米,高30米。#宝掌和尚简介#

6、宝掌和尚纪录片

成都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极盛于唐、宋,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规模宏大、高僧辈出、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此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看一眼玻璃幕墙与木构飞檐的冲击与和谐是一种建筑之美的享受。「#成都」「#大慈寺」「#摄影」 「#旅行」「#建筑」

7、千岁宝掌和尚

吃山东大饼于杉板桥,循升仙水,访故益州多宝寺,故迹尽毁,不可得矣。传胡僧宝掌和尚所创,僧寿千岁。南山律祖道宣和尚所说之前劫石佛,更复杳如黄鹤,不知旷劫以后,复有石佛现此否也?诗曰:多宝前朝寺,丰碑不可寻。胡僧须未死,古佛有奇闻。旷劫今犹古,无生梦即真。升仙依旧水,凄恻下幽深。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宝掌和尚真实照片(宝掌和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