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平简笔画(何敬平背后故事)

1、何敬平背后故事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何敬平狱中写下诗歌《愿把这牢底坐穿》。11月27日,他和重庆渣滓洞的狱友被国民d集体枪杀,2天后,重庆解放!1948年春,因被特务出卖,何敬平被敌人逮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被捕前,何敬平是重庆电力公司d支部的组织委员。他曾在胡世合被警察无辜打死的事件中,撰写控诉书,发表演讲,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展现出极高的组织能力与文艺才华。在狱中,他主动担负起了串联、团结狱友的责任。当时,国民d节节败退,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外面的同志会在夜色中悄悄将纸条塞入监狱一块松动的砖缝,狱中的d员在放风时,相互掩护接收这些信息,并暗中传递。夜深人静,狱友们围在何敬平身边,解读、谈论着这些新的消息,豫东战役胜利、总工会恢复……在黑夜里,大家目光炯炯。在4月的一次放风中,一位狱友站在公告栏前看国民d的《中央日报》,《国军主动撤出延安》的消息赫然跳入眼帘,这可是特大的好消息啊!他立马环视四周,故作镇定地向何敬平走去。找到何敬平,狱友使了一个眼色,何敬平立马拉着他走到人群中,获取信息后,何敬平便开始串联各个牢房的狱友,他们约定,要一种特殊的方式,庆贺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晚上八点多,暗黑的天幕下,渣滓洞监狱里一片沉寂。突然,一阵节奏明快的脸盆、碗筷敲击声,从各牢房传出,汇成一曲欢快的打击乐,此起彼伏,每个狱友脸上不约而同露出笑容。夜深了,狱友们又围拢在何敬平身边,他激动地说:“同志们,延安收复了,我们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组织已经在部署营救计划了……。”不知不觉间,天边泛出了鱼肚白。一连好几天,何敬平很亢奋,他总感觉非写点什么不可。一天晚上,他把棉衣的袖子扯开,捻出几片棉絮,在煤油灯上点燃后,放在碗里,棉絮燃尽化成灰,他倒入一点水,小心翼翼地搅拌。而后他用一条小竹棍,蘸上灰水,在一小块报纸边角上写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了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同房的周光复、胡春圃读完后,激动不已。“把名字改成《愿把这牢底坐穿》吧,更贴切!”《愿把牢底坐穿》很快在牢里口口相传,激发着大伙儿熊熊的斗志。1949年初,何敬平在狱中成立“铁窗诗社”,创作出一首首火热的诗篇,团结狱友,与敌作战。11月27日,全盘溃败的国民d在撤出渣滓洞前,竟用机枪扫射牢房,并放火烧毁,何敬平壮烈牺牲,年仅31岁。《愿把这牢底坐穿》是革命先辈们气壮山河的告白,他们为了下一代能够获得自由与幸福的新生活,心甘情愿牺牲自己。我们当永远铭记,珍惜当下,发奋图强!#我和祖国在一起#

2、何敬平简笔画

祝贺宝藏演员陈晓参演的三部影视剧入围飞天奖!《百炼成钢》饰演革命先驱才子瞿秋白先生[送心]《理想照耀中国》饰演革命先烈何敬平[送心]《突围》饰演蒙冤记者秦小冲[送心]

3、何敬平简介

《理想照耀中国》第13集何敬平简介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渣滓洞集中营内创作《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一诗,后更名为《把牢底坐穿》。何敬平原本有希望逃出渣滓洞,因为不能丢下蒲小路,错过了佳越狱期。在全国解放时刻,于1949年11月27日,何敬平、蒲小路等200多位革命志士,在白公馆、渣滓洞被国民d反动派杀害。电视系列剧从儿童蒲小路学字背诗入手,带出诗文: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历史会记住这些为中国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电视系列剧)

4、何敬平的故事

读唐诗有感​(六)诗在升华​唐朝(公元618一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多首。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有2536位,初唐有"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盛唐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等,中唐有柳中元、孟郊、朝愈、白居易、顾况、戴叔伦、杜牧、元稹等,晚唐有李商隐、李群玉、皮日休等。唐朝也出现了200多位女诗人,数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釆春为闻名。​我们现在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了唐代77位诗人的311首诗,是唐代诗人笔力豪放、气象万千、其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的绝顶发挥,所以清代孙洙在编辑《唐诗三百首》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读唐诗后感到,唐诗是唐代文学之结晶,也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与弘扬,阅后能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知、感受古代的社会风情及诗人的情怀,并更珍惜现在的幸福、多彩生活。​但我也认为诗人的古诗与我们现代的文学作品已有了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差异:​一,文字用词的差异。​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字在改革、文学在创新,所以古诗中有的字、词现在就不易读懂,也较难理解。例:蹊就是指现在的小路、将就是与、金陵是南京、夜郎是贵州等等。​二,自然环境的差异。​唐代基本上是农垦时代,除少数城池外都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田园生活,那些"袅袅炊烟、小桥流水、孤舟夜泊、牧童酒家″之山水田园情景现在比较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高楼矗立、大桥似虹、列车飞驰、神州飞天等现代的繁荣景象。​三,理想信仰的差异。​古诗中大部分是诗人的写景抒情、离别思情、失落愁情,被贬怨情等,虽也有部分扬善惩恶、慈孝之心、忧国忧民、效忠报国等志向,但总比不上现代诗中的远大理想、豪情壮志。例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还有1948年何敬平烈士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写的: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牢底坐穿。充分体现了现代英雄、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为民谋幸福的决心、意志,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文学形式的差异。​唐诗主要是律诗,也有叙事诗,但相对比较单一,有的诗读的时候有枯燥感,贬味感,而我们现代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用词丰富,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励人们的奋进,……​所以,我认为:吟一首好诗,阅一篇好文,读一本好书,听一堂好课,往往会受益匪浅,愿朋友有闲时多看点好书吧!​​——乐古涂于22年5月27曰——

5、何敬平人物资料

1948年,13岁的浦小路被捕入狱,敌人审讯未果恼羞成怒,竟提前对解放军行刑。只可惜,侥幸活下来的浦小路又被特务发现。1948年,渣滓洞监狱里。一大一小两个人坐在监狱的地面上,看向从前方窗户中透出来的微弱的暖阳。孩子伸出手,想要去触碰这份温暖,大人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两人并无血缘关系,而是一前一后相继被敌人抓进来的。大人名叫何敬平,是当时解放军中的重要人物。而小孩名叫蒲小路,而他进入监狱的原因却只是因为顶撞了敌人军官的太太而被诬陷为卧底,所以就被抓进了监狱。就这样,一大一小两个人在监狱中开启了超越亲情的情谊。何敬平教小路读书认字,也把他心中的信仰与坚持告诉孩子-为了祖国的黎明,我们要把牢底坐穿。虽然蒲小路只有十三岁,但是从小到大的动乱与流离失所却让他早已经体会到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与黑白颠倒。他几乎没有任何童年,母亲早逝,父亲后来给他娶了后妈。但是后妈对待他就像对待一个牲口一般,父亲更是嫌他是个拖油瓶直接将小小年纪的他给卖了。自从,流离失所成了他童年生活的常态。为了能够活下去,小小的孩子开始沿街乞讨,幸好有一位好心的敌方军爷收留才得以继续活下去。但是黑暗却根本没有远离他,因为年纪太小,只能是作为军队的编外人员做一些打杂的活,但是随着连续不断的战争,军队早已被我们的解放军战士给打的四分五裂,逃的逃散的散。蒲小路无处可去,只能是来到了解放军战士的军营做了个小小的俘虏。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生活于他而言就是天堂般的日子。来到了这里,有人疼爱有人关心、有人帮助、还有人爱护。根本就不是他心中想象的那般困难。而那段日子更是成为了一束光,不断地给自己产生希望。但是依旧是因为年龄的问题,在解放军军队转移之前他没能跟着自己心中的光一起走。一直到后来因为得罪了敌人军官太太而入狱,并在狱中重新见到了“会放光”的解放军叔叔,听到他教给自己的知识以及传输给自己的信仰,他开心极了。仿佛自己身处的并非监狱,而是记忆中那个遍地是阳光的地方。1948年,那是个多么接近黎明的时候啊,所以当监狱中传出解放军就要解放全中国的消息时,监狱中所有人心中全部燃起了希望。因为心中有了希望,所以狱中的解放军战士就像是商量好了一般高喊着“延安,延安”。可是,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了敌人眼中却完全变了样。因为他们依旧还做着自己的美梦,即便是有这样的消息,那也要抓出说这话的人,不能涨敌人的气势。于是敌方军官就把目光关注到了年纪小的蒲小路身上,他以为,只要自己拿出点小孩喜欢的东西威逼利诱一下,那就必然会收到实话。于是 ,他拿出一杯牛奶端到了蒲小路眼前,傲慢地说道:你看,这牛奶多么诱人呀,你只要告诉我是谁说出的消息,那么你就天天可以喝上这么一杯了。说罢就一脸嘲讽地看着眼前的小孩。但眼前的孩子只是木木地盯着前方,嘴里喃喃地说着军官根本就听不懂的话。一开始,军官还能去听蒲小路嘴里说出来的话,但是自始至终都是那些“天生的叛逆者、扭转乾坤”。终气急败坏的军官只得将可怜的孩子痛打一顿放回了监狱。故事的后敌人依旧没能找到那个透露消息的人,于是这群恶人看着眼前这些“冥顽不灵”的“叛逆者”,做出了恶的决定-全部枪杀。就在全国即将迎来胜利之际,我们的这些战士高喊着“中国共产d万岁”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而蒲小路被这群英雄用身体死死地挡在了后面,虽然结局依然是死亡,但是我们的战士保护希望的心却是永远热血沸腾。#何敬平的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何敬平简笔画(何敬平背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