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位网友的发文,我也真是醉了!“我是70后,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好像教我们说:孔子,姓李名耳,字仲尼。我也一直都这么认为的,今天,读了一个网友的微头条,我蒙了。上网一查更蒙,怀疑我自己是不是记糊涂了,孔子竟然不姓李。不知道是我记错了,还是老师教错了,或者是历史在纠正错误,网上说孔子姓子。我彻底蒙圈了。有知道的告诉我一下, 是不是我错了。真糊涂了。”我也是语文老师,我就在想,有哪个老师会糊涂到这个程度,这么教学生?竟然分不清老子和孔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书下注解明确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而老子姓李名耳。就是以前的教材也都是这么介绍的呀!孔子怎么可能姓子呢?他又不是外国人,名在前,姓在后!真不知道网上恶意篡改孔子姓名的人到底是何居心?儒家文化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作为中国人,怎么可以不知道孔子呢?真是无语呀!#孔子#
2、孔子的家族史简介《老子和孔子的关系》20230522个人认为老子是描述天道一切的,而孔子儒家的使命是介绍人类一支通向天道的。也许孔子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但后世儒家参悟了这个使命,所以呕心沥血合力著成四书五经传承至今两千年不变。儒家《中庸》就是介绍人通天道的教材,中庸“致诚通天”跟白话文一样描述天道。至于孔子和老子的关系,个人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皇帝和宰相的关系,皇帝是道家殿堂,宰相是为这个殿堂始终能金碧辉煌的服务者。道法自然,除去人类的万物苍生的出厂设置就是天生通道各司其职的,只有人类需要苦口婆心的教化再教化却依然 背道而驰 。万事万物负阴抱阳,天道赋予了人类些许能力,同时在这种能力上也给人类附着了愚蠢。中国儒家就是苦口婆心规劝人类去除愚蠢的。对于人类道就是减欲,一口吃的足以。多简单的事呢,人类死活不明白,整天这追求那追求的。
3、孔子的小故事简短读《文学回忆录》摘抄(七)[微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73岁)鲁国曲阜人。他官至鲁国司寇,实际是宰相。到68岁,回鲁地,专心著述,编订《尚书》、《诗经》、《周易》、《春秋》,还订定了《礼记》与《乐经》。孔丘的思想与李耳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思想是恢复饶、舜、文、武的礼乐,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他根据周公的原则,周详地建立了一个生活模式。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经、史、子、集)。《诗》、《书》、《礼》、《易》、《春秋》……正本《论语》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练的散文诗。……儒家一直为帝王利用——但我重视孔丘的文学修养。中国哲学少得可怜。西方哲学像歌剧,中国哲学像民歌。但孟子的文学才能极高,这是他们占的优势。老庄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故赢得世界声誉。唐宋八大家都受孟子影响,特别是韩愈、苏东坡。庄子,民间传说多。宋国蒙地人,人称蒙叟。做过小官,漆园地方官。贫,如陶潜一样,借米烧饭。与孟子同期,略小,两人从未见过面。世人传孟子看不起庄子。中国文学的源流,都从庄子来。若不出庄子,中国文学面孔大不同。有庄子,就现在这样子。汉的赋家,魏晋高士,唐代诗人,全从庄子。嵇康、李白、苏轼,全是庄子思想,一直流到民国的鲁迅,骨子里都是庄子思想。石涛、八大,似信佛,也是庄子思想。中国的伦理观是孔孟的,艺术观是庄子的。……章太炎,大学者,其毕生精力,是以道家文体(庄)写佛家哲学。……庄子所有内篇,世称《南华经》。……他的文学才华是史上高超的。……庖丁解牛,讲养生(人生的生)。……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后期的儒家大师。当时商鞅变法已过孔子死,他是儒学的总结。 (谭翤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荀子《劝学篇》里的句子。“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神,指微妙的事理、高深的修养。“化道”,指受知识的熏陶而使气质变化,这才是学问的高境界。讲课是要你们起变化……佛家:戒、定、慧。荀子:定、应、全。君子要“定”,即主见;“应”,灵活。背后是德、操,终求君子之“全”。佛家是要出世,很难做到;荀子要入世,不难做到。韩非子,荀子的学生,是韩国公子,他是战国末年融汇诸子百家的人物。后人称他为“法理学家”。……谈西方文学艺术,可从文艺复兴着手,往前推,往后看。从中国文学入手,从魏晋文学着手,往前推,往后看。魏晋文化,正好是承前启后。在文学史上,魏晋文化作为美谈,万世流芳,就是从汉末到晋末的两百年,谈那些文学家的言行和作品。………[微风]什么是顿悟、渐悟?来自佛教禅宗。南宗讲顿悟,北宗讲渐悟,用一生去参透。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讲课、听课,是渐悟的功夫,渐悟的进程。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渐悟。……所谓北魏,因曹魏在前,故北魏又称后魏,以别于曹操之魏。……这段时期文化之高……其文化与生活浑然一元,浑然一致……不是以殉道精神入文学,而是文学即生活,生活即文学,这样的浑然一元,是高的殉道。……中国文学史上称“建安风骨”,后来的“盛唐气象”是“建安风骨”,衍伸发扬。李白有句:盛唐的文学,是从建安来的。……一个艺术家要三者具备,头脑、心肠、才能…………能够欣赏崇高伟大的作品,自己就崇高伟大。……七贤之中,阮籍、嵇康,杰出…………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三者有微妙的关系。艺术家的身世,不必直说,艺术品中会透露出来,欣赏者不必了解艺术家传记,却能从作品中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中国文学史,能够称兄道弟的是嵇康……嵇康的诗,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阳刚的诗。……嵇康的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后史评嵇康,各家各言,好的评语,四个字:兴高采烈。(人也帅)……李白、杜甫,用给人“诗仙”、“诗圣”之感,屈原、嵇康,给我的感觉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什么?我的定义,是“仅次于上帝的人”。嵇康为什么是艺术家?人格的自觉。风度神采,第。所以第的艺术品,还得分两类:一、艺术品高度,艺术家退隐不见。二、艺术品高度,艺术家凌驾其上。以画家论,前者如魏拉士开支,后者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艺术家贵在“自觉”,原始艺术如彩陶和后来的敦煌、云岗,因为制作者没有艺术家的自觉,只见作品,不见作者。……成熟自觉的艺术家,如水蜜桃,不到成熟,香味不出来,到桃子自己也闻到了,就笑迷迷的,越发香了。第的艺术家,自爱(不是自恋),会自我关照,自我脱离,以供自我关照,用神驰的眼光对待自己。………——摘自 木心《文学回忆录》
4、孔子的简介50字左右《论语》日读,对话经典。孔子的一生有几个关键节点,对此他自己曾有过精辟的总结,即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对这几句话,很多学者都说解释,但每个解释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也有很多人照着孔子的人生轨迹规划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恐怕有所不妥,因为孔子的人生未必适合所有人,而孔子的经历和智慧,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和达到的。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注释:十有五,有同又,十五岁。学,不是指一般的知识性学问,而是指成为君子、成人的学问。立,确立做人做事的原则。耳顺,指能包容不同的言论。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君子之学,三十岁确立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四十岁(坚定原则)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人力有所不及)要安于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包容各种言论,七十岁能做到随心无欲而不违背规矩。”解读: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几个关键节点的总结。这几句话有名,以至于像志学、而立、不惑等词后来都成为了专门的年龄代词。但是这几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却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很多学者对此都做过解释,但目前还没有特别令人满意的说法。我也只是根据个人的理解来解读一下。十五有志于学,相对来说,这句话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指有志学君子之学。所谓君子之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学问,另一个也是政治方面的学问,概括起来说也就是修齐治平的学问。具体来说则包括诗经、礼仪、六艺、还有具体的政事等方面的学问。古人讲十五岁开始学大学,大学是跟小学相对的,小学主要是学识字、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大学则是学道德教化、治理国政方面的学问。《大学》中讲的三纲八目都是大学的内容。孔子十五有志于学,显然这个学是指大学。三十而立,从这里开始变得难解释了。什么叫而立呢?我们现在常说安身立命,是指在社会上有一定身份、地位,有稳定的工作,有对个人人生的大体规划,总之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相对稳定的基础就叫安身立命。但是孔子说的而立是指这个吗?应该不是,因为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起码他在事业上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所以结合前面说的十五有志于学来说,我觉得孔子所谓而立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某种确立。具体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就是通过学习对自己人生的使命,或者说对君子的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有了深刻的认识,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确立了自己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去达成目标。四十而不惑,我觉得是讲自己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挫折,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怀疑自己坚持的原则是不是太固执了,一开始是有迷惑的,但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反而更坚定了,对自己的目标和原则都不再有迷惑。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能行,心中有梦就一定要去实现,但后来走上社会以后,到处碰壁,有的人就会老老实实安定下来,找一份工作好好上班。但有的人也会屡败屡战,而且更坚信自己一定是对的,一点也不动摇。我想孔子大概属于后一种人。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解释也很不统一。我觉得知天命可能一是说孔子知道了成己成人是君子的天职,是上天赋予的使命,从而达到了比不惑更确定的认识,更坚定了君子之志。二也可能是说孔子在碰了一鼻子灰后,知道有些事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因此看开了,不再固执地追求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孔子认命了,他对现实妥协了。这两种理解都有可能,因为孔子既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也有偶尔消极的时候。孔子也是人啊,他在无数次经历失败之后就算有认命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但我觉得这里也许可以将两说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孔子既认识到自己是有天命的,他想有作为,但也清楚这个天命能不能实现是不能强求的,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六十而耳顺,这个解释也有疑问,但一般都认为孔子这是在说自己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变得包容了,对各种言论都能姑且听之,就算听到不认同的声音,至少也能存而不论,不会马上去反驳和辩论。说白了,这已经是一个老年人的心态了。他已经见过太多人,经过太多事情,也听过太多观点,他的阅历和眼界都摆在那里,所以他慢慢变得很能包容了。有的人到了六十岁还像个愤青一样,这种就完全不能叫做耳顺了。他听什么都听不进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我前面在讲孔子之“欲”的三个层次的时候已经说了,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这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此时的欲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私欲了,而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良知,所以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另一方面孔子经过七十年的道德实践,他已经将道德内化于心了,自然做起来得心应手,没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古籍守护人# #历史开讲# #头条创作挑战赛#
5、孔子弟子子路简介【孔子其实不姓孔,而是姓“子”?】语文课本里说,孔子名丘,字仲尼,但没介绍他姓什么。按照现代人的习惯,孔子是不是姓孔呢?事实上,根据青年历史学者李硕的考证,孔子不姓孔,而姓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我们现在常常把姓氏连在一起说,但在西周、春秋时期,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周人的“姓”,用来区别族群,目的是区分能否通婚。因为同姓不能通婚。比如周人都是姬姓,在还没有灭商的时候,他们主要和近邻的姜姓族通婚。现代学者考证出来,孔子是商人的后代。商人都是“子”姓。所以,严格来说,他不姓“孔”。那孔是什么?其实是他的“氏”。在古代,“氏”用来区分贵族的家族、家支。哪些可以作为“氏”呢?1.官职。比如,司马氏。世代当这个官职的家族,就可以叫司马氏。2.地名。比如,晋国的原、韩、魏氏贵族,就用晋献公分给他们的封邑地名作为家族的氏。3.先祖的字。对尊敬的人不能称名,但可以称呼字。不能继承君位的字,就成为了他们后代的氏。因为氏的来历多,就难免会重复。以“孔”为氏的家族,春秋时期就很多。孔子的这个孔氏,据学者考证,出自宋国公子。所以,我们常常说孔子姓孔,但准确地说,他不姓孔,氏孔。而孔子的这个“子”是他的姓吗?还不是,那是对贵族男子的尊称。多么讲究的古代贵族啊!另外再补充一个冷知识,古代称呼贵族男子的方式是“氏+名”,而不是“姓+名”。因为姓是用来区别择偶用的,不能用来称呼,因此,按照古代的习惯,社交圈里应该称呼他为“孔丘”,而不是“子丘”。以上知识来源于李硕的《孔子大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读。每日一则文史冷知识,欢迎关注@wen子哼哼#孔子的简介50字#
6、孔子生平简介动画儒学五圣一些小概括孔子为至圣,孔子庙的四配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子),亚圣孟轲(孟子)。儒学的五个圣人关系分别是:孔子是颜回和曾参的老师。子思子是曾参的徒弟的学生,子思子是孔子的亲孙子。子思子是孟子的老师。孔子比孟子大179岁。孔孟之道是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为历代儒客尊崇。下面的照片拍于某孔庙学宫。孔圣人塑像两边的对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的家族史简介(历史上孔子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