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将军简介资料(何应钦将军简介资料大全)

1、何应钦将军简介资料大全

勿忘历史!???76年前的今天,日本法西斯投降,受降签字的是中华民国代表何应钦将军!地点是美国的密苏里号上……

2、何应钦将军简介资料

途径上海图书馆后门,也是上海科技情报所旧址,院内幽静处有一幢单层西式洋房,就是当年历任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的何应钦一级上将的故居,据说内部装修简单,基本保持了原样,这符合何应钦将军相对低调内敛的个性吧。

3、何应钦将军家族简介

1945年8月底,蒋介石命令第一方面军司令卢汉率部进入越南,在河内设立司令部,接受日军投降。同时,法军也密谋重返越南,再次占领这个曾经的殖民地。为了配合卢汉的受降,重庆国民政府还组成一个顾问团,协助工作,凌其翰为顾问团负责人。凌其翰在去河内之前,去找了在昆明的好友陈修和。陈修和担任过兵工署及联勤司令部驻越南办事处处长,又曾留学法国,对越南的情形相当熟悉,在见面后,陈修和让凌其翰对法军的动向务必要高度警惕。就在不久前,被日军缴械后逃到云南的法国殖民军司令亚历山德利几次找到时任国民d陆军总部驻昆明办事处主任的陈修和,请求允许在云南的法国飞机飞往河内,与投降的日军接洽。对法军抱有高度警惕的陈修和敏锐地感到这里藏着一个阴谋:飞机一到河内,法国就可从河内发出电报,向世界宣称法军已重返越南,收复了河内,以此为插手战后越南事务争得一份权利。陈修和立即将法国的请求和自己的分析电告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何应钦完全赞同陈修和的观点,同时他也不愿让法国势力再向越南扩张。于是,何应钦命令昆明空军司令宴玉琮,扣留所有在云南机场的法国飞机,绝不能让一架法国飞机潜飞越南。紧接着,何应钦又严令在云南的法国军队在原地待命,不得在卢汉的第一方面军接收日军投降之前进入越南地域。法国的飞机被扣后,驾驶飞机的空军军官找到陈修和,询问被扣原因。陈修和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军官们认为亚历山德利无权指挥法国空军,他这种不适当的活动使别人无辜受累,并请求允许他们驾机返回法国,还一再绝不飞往越南。但陈修和担心法国人又施展伎俩,郑重地向他们申明:“法国的飞机必须等我军到达河内以后方能放行。你们个人可以自由行动,也可以上飞机查看,但不准起飞。”亚历山德利又找到陈修和,极力辩解说他并没有别的意思,这都是误会,请求放法军飞机返回法国。陈修和任凭法方军人几次三番纠缠,只是以不变应万变:命令是何应钦下的,非待卢汉部进入河内不能更改。亚历山德利见陈修和这道门槛很难过,就屡次要求面见何应钦,以求绕开陈修和实现自己进军越南的企图。何应钦就此征询陈修和的意见。陈修和认为正好利用接见的机会,当面揭穿法方阴谋,使之无以再施其奸,干预破坏受降工作。何应钦在陈修和的陪同下接见了亚历山德利,在听罢求诉后,用事先商定的言词以申斥的口吻陈述了一遍。亚历山德利的译员听了,不敢如实翻译,只是轻描淡写地翻译了几句。陈修和见此,十分生气,随即质问译员为何不照实翻译。何应钦得知译员未将自己的话照实翻译,顿时勃然大怒,要陈修和替他翻译。陈修和认为若由自己翻译,亚历山德利会误以为是陈修和的意思,仍要译员翻译,但不得有丝毫遗漏。亚历山德利听了全部内容,面红耳赤,局促不安,在道歉认错后,便匆匆告退。法国方面虽屡屡碰壁,却仍未停止活动,又派人向重庆活动,竟然从国民政府外交部拿到了同意放行被扣飞机的文件,要求陈修和照办放飞。何应钦大怒,给王世杰打电话,指出不与他商量,也未经陆军总部同意,径自应允法军要求,发出书面文件,超出了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权限,陆军总部拒绝执行。10月初,何应钦前往河内视察受降情况,提议成立第五处,参与越南日军受降和善后事项。任命卢汉为处长,陈修和为副处长。卢汉的处长有几分挂名的性质,具体负责的重任落在了陈修和肩头。由于法国方面的全力活动,美国总统杜鲁门放弃了前任总统罗斯福不允许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主张。法国将军勒克莱作为盟国代表之一,参加了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陈修和到河内之后不久,英军的8架飞机在顺化附近的土伦机场降落,卢汉当即命令部下将英机扣留。英军不得已,通过与重庆交涉才获释放,挑衅以失败告终。又过了几天,经常替法国人讲话的英国驻河内代表威尔逊中校来到卢汉的司令部,对陈修和说:“你们偏袒越南,对待法越间的纠纷没有采取公平和有力的措施。”威尔逊还举出鸿基煤矿停工,要卢汉派兵出面干预。陈修和说:“这是法越间的劳资纠纷,应由当事双方合理协商解决。”威尔逊竟然说:“用武力逮捕几个人,或者枪毙几个人就可以解决了。”陈修和反问:“你们英国也是这样解决停工的?”威尔逊脱口说:“这是殖民地,不能同英国比。”陈修和说:“这里不再是殖民地了,你要弄清楚。”威尔逊自知理亏,连忙认错,并声明这不代表英国政府的意见,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请陈修和谅解。时隔不久,陈修和得知蒋介石要下令撤军,他万分焦虑,致电何应钦说:“法人由中法战争取得越南;日法合作,我国抗战曾受严重损害,万不可以区区经济利益,尽忘前仇,弃友援敌,自拆樊篱准予保留三个军驻越,协助越人防守,以免重蹈历史覆辙,遗子孙后世之患。”何应钦将电文转呈蒋介石,蒋介石急于将卢汉的精锐部队调往东北,反而下令抓紧和法军签署协定,尽快撤离。陈修和得知后,气愤,但却是徒唤奈何。

4、将军何应钦简介

日本鬼子的投降书,全文以精致小楷所写,字迹工整,刚柔相济,一丝不苟,端庄匀称,浑然天成。曾经有人猜测,日本投降书上的小楷是出自何应钦之手,虽然颇有争议,但是何应钦的书法的确不错。他也是少见的文武双全的将军,参加过滇缅作战,与日本军队做过殊死搏斗,后来又回国指挥湘西会战,歼敌万余,并作为战胜方代表,接受日本投降。抛开别的不谈,单纯从书法角度来讲,何应钦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个军人,其小楷能有如此功夫,也是难得可贵!

5、何应钦将军资料

1948年5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何应钦质问顾祝同:“怎么搞的?共军掌握我军的番号人数,为何比我们还要翔实?”顾祝同满头大汗,无言以对。会后,何应钦向蒋介石做了汇报,他怀疑南京的国防部内部有潜伏人员,但是后经过调查,此事不了了之。何应钦的怀疑其实是正确的,延安之所以能够掌握国民d军的详细情况,确实和南京国防部打入的潜伏人员有关。当时,为了获取国民d军的军事情报,策动国民d军政人员起义。 陈修良主持的地下d南京市委设有情报、策反两个专门委员会,前者由卢伯明负责,后者由陈修良的小叔子沙文威负责。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修良从早年我d诸暨县委的旧名册 上,看到了“组织部长汪维恒”的名字,她不由地想起了调任国民d国防部联勤总部技术委员会的副署长,也叫汪维恒,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同一个人?陈修良将这件事告诉沙文威,要他核实清楚。几天后,沙文威报告说:“这两个名字同是一个人,他就是1929年“诸暨暴动” 失败后,奉命自找出路的组织部长汪维恒。”汪维恒后来进入了国民d军队,而且当上了胡宗南部三十四集团军的军需处长,之后又升迁为副署长。汪维恒与我d失去联系已经12年了。更为凑巧的是,当年曾是宁波市学联主席的沙文威与汪维恒有一面之缘。陈修良听后大为振奋,指示沙文威亲自与汪维恒会面,争取重新接上关 系。沙文威得知汪维恒经常到下关的一家餐馆就餐,便和他在那儿“巧遇”上了。两人密谈了一个多小时,当沙文威婉转地问起:“汪先生还愿不愿为家里做些事?”汪维恒动情地回答:“愿意,怎么不愿意?”作为国防部联勤总部的要员,汪维恒掌握着各种绝密情报。他通过南京地下d,向延安提供了国民 d军各师以上的部队番号、长官姓名、实际兵员、武器配备的综合表册。当这份厚厚的绝密材料被送出去后,很快延安发来电报南京市委。 之后,汪维恒又将国民d军队的调动情况及其兵员数目、 司令部驻地、军需集中地等大量情报,陆续抄好后交给沙文威,由沙文威转往上海局地下电台,发报给延安。汪维恒提供的情报属于国民d的高军事机密,十分准确,与后来战场上的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引起了何应钦等人的怀疑,但是却一直找不到潜伏者。1948年9月,陈诚将汪维恒调往台湾出任第十补给区少将副司令兼供应局局长,为国民d军队退守台湾作后勤供应的准备。陈诚没有想到,在国民d军需界供职已二十年的少将汪维恒,真实身份确实地下d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接到了赴台任命,这让汪维恒陷入了深思。他知道,一旦去了台湾,全家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不过,汪维恒转念一想,如果他去台湾后继续潜伏下去的话,那么国民d军在台湾的军事部署、武器配备、后勤基地等军事动向就可以传递给解放军。因此,在短暂考虑后,汪维恒带着全家前往台湾上任,他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国的解放,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飞往台北之前,汪维恒与南京的地下d进行了联系,报告了他的决定。陈修良将汪维恒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后,李克农发来指示:同意汪维恒赴台,但一旦接到新的命令,应立即撤离台湾。同时为了配合行动,李克农派遣地下d许汉城和汪维恒同往台北,许汉城以印刷厂厂长的身份作为掩护,往返台湾与大陆之间递送情报。许汉城是位外表极其普通的中年人,与汪维恒同时在上海入d又是浙江诸暨同乡,他们的往来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汪维恒到台湾后,不时将国民d军在台湾的部队换防、武器配备、美军顾问团等活动情况,通过许汉城送回大陆;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机会,随时返回大陆。汪维恒一直期盼新中国的成立,尤其盼望能亲自迎接解放。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在短短几个月间,国民d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损失150万,兵败如山倒。4月22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之后攻克南京,挺进杭州,势如破竹,并对上海形成了包围圈。汪维恒每天半夜都紧张地收听新华社广播,了解新形势新动向,准备一旦接到密令立即撤离台湾。解放军攻克南京不久,汪维恒突然接到南京地下d寄来的一封信,信里有一首盼故友回归的诗,意思是:迅速撤离台湾,返沪迎接解放。汪维恒又激动又发愁,激动的是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通知;发愁的是没有返回台湾的借口。好转很快就有了机会,台湾省供应局因局势变化宣告解散,汪维恒的上司陈诚也在医院养病。汪维恒乘机打电话向陈诚告别,称母亲患病要回大陆探望。陈诚听后劝汪维恒不要“冒险”,之后不放心,又派妻子谭祥前来极力劝阻。为了避免引起怀疑,汪维恒以“去去就回”让陈诚放心,把全家留在了台北,只身飞回大陆。不过,汪维恒全家离台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就悄然就绪。1949年5月初,在台湾地下d的掩护下,汪维恒的家人乘坐一班返沪的轮船,有惊无险地回到了上海,全家人终于团聚。

6、何应钦将军简介图片

1949年5月13日,何应钦内阁在广州集体辞职,阎锡山成了新的行政院长。去职的何应钦在香港短暂停留后,还是选择去了台湾。但是,对于这个国民d元老,蒋介石肯定是不会再重用了。蒋介石的三次下野,有二次都有何应钦的参与,蒋、何早就是面和心不合了。不过,何应钦聪明,也认得清形势,和一些到台后牢骚满腹的国府元老不同,何应钦极为低调,对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恭敬。何应钦对外宣称,自己年逾六旬,一来精力有限无力从事繁重的工作,二来自己要反思过去,“闭门思过“。同时,在台期间的何应钦,对蒋介石的任何决定都是无条件支持,这样一来,原本矛盾重重的蒋、何,关系反而亲密起来。1950年3月初,蒋介石“复职”重任“总统”,这月的13日,是1925年东征时棉湖战役的纪念日。在棉湖之战中,何应钦时任教导一团团长,该团的官兵主要由黄埔师生组成,第一团是东征时右翼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教导一团、二团(团长钱大钧)以少胜多,以3000人大败陈炯明20000大军。对棉湖之战,苏联顾问加伦将军的评价很高,他说:“这次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很少的,苏联十月革命时,处境困难,但作战是英勇,也很少有可以和这次棉湖战役相媲美的。”棉湖之战的首功就是何应钦任团长的教导一团,但是识趣的何应钦在25周年的纪念日上,对自己的战功只字不提,而是极力赞扬蒋介石在战斗中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何应钦并不想在台湾养老,所以他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忠心”,希望蒋介石能够再次起用自己,然而,他的期望还是落空了。1950年8月初,蒋介石为了“重塑”国民d,设立了一个“国民d改造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委员人数并不多,只有陈诚、蒋经国、张道藩、谷正纲等16个人,这些人的平均年龄47岁,都是蒋介石到台湾后极力扶持的人,“老迈”的何应钦自然入不了列,当然像张群、阎锡山、白崇禧这帮人也是榜上无名。让何应钦倍感难堪是,他的死对头陈诚当了行政院长,到了1957年10月,陈诚又兼任国民d“副总裁”,何应钦在大陆期间和陈诚明争暗斗,互有胜败,但是到了台湾后,他是彻底的输了。为了安抚这些到台湾的元老,蒋介石还是费了一番心思,他给了何应钦、阎锡山、张群等人“中央评议委员”的头衔,对此,何应钦只得“欣然”接受。在蒋介石67岁生日这天(1953年10月31日),不甘寂寞的何应钦写了一篇题为《总统的伟大人格—东征、北伐与抗敌》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何应钦肉麻的将国民d的一切所谓的“功绩”,都归功于蒋介石了。何应钦的这篇文章,让蒋介石满意,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密切起来。也就是从1953年开始,之后只要是到了蒋介石生日的时候,何应钦总是要想方设法表现一下,或者写文章“追忆往事”,或者送祝寿词及礼物。在1956年10月31日,为了给70岁的蒋介石祝寿,何应钦牵头,带着战略委员会的顾问集体敬呈献词,这一举动让蒋介石的受用。鉴于何应钦的表现确实“不错”,蒋介石在荣誉上给足了这个昔日搭档的面子,比如让何应钦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这个职务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名义上的地位是极高的。对于何应钦的私人生活,蒋介石、蒋经国父子都是不干涉的,也不曾派特务去监视。在这点上,桂系的白崇禧就悲催得多了,他至死都处在特务的监视中,死因也是疑云重重。1959年,在何应钦70岁生日这天,蒋介石亲笔写了“同舟共济”的寿屏,并让蒋经国送去,这让何应钦感动得泪流满面。1969年,到了何应钦80岁生日时,蒋经国受蒋介石委托,找了一些元老联名给何应钦写了祝寿词,寿宴这天的何应钦极为风光。在台期间的何应钦,虽然远离了权力中枢,但他在生活上是没有压力的,也是备受优待的。晚年的何应钦由于资历很深,所以经常受邀参加各种仪式,在业余时间,何应钦以打牌、打猎、种花种树等来打发时间。由于何应钦到台后,在各种场合屡屡“夸赞”蒋经国,这让蒋经国怀有感激,毕竟何应钦的身份资历在那里,有了这样一个元老站台,蒋经国的“接棒”阻力就要小得多。在何应钦90岁生日这天,蒋经国亲自向何应钦授予了“国光勋章”。“国光勋章”是国民d军高荣誉的军职勋章,在国民d逃离大陆前,只有蒋介石、傅作义获得过。后来,也只有周至柔、俞大维两人获得,何应钦是第五个获得该勋章的。在授勋仪式结束后,蒋经国又为何应钦举行了一个祝寿茶会,前来祝寿的人多达一千多人,包括严家淦、张群等大员。蒋经国的姿态很低,在向何应钦赠送的寿轴上写道:“敬公九秩大庆松柏不于岁寒晚蒋经国”。以顾祝同为代表的43个国军老将给何应钦献了寿联,看见老友们的何应钦忍不住老泪纵横。1986年4月,何应钦突然中风,被送进了荣总医院,此后长期住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应钦病逝,年98 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何应钦将军简介资料(何应钦将军简介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