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一)原文新版翻译精辟117条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

1、古人谈读书(二)原文

(1)、岂qǐ(1)偏旁:山(2)结构:上下(3)组词:岂止、岂可

(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3)、.课后练习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要求学生不仅熟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读通读透有助于学生对经典国学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深切理解。背诵更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内容要点来帮助记忆。 

(4)、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认真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重要的。既然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5)、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7)、学习就像追赶什么却追不上,追上了还怕再失去。

(8)、一天,子贡问孔子:一个人一生做人做事,要怎么样才能称得上算是斯文的人呢?孔子的回答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然而现实中有很多聪明的人,却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很多了,变得骄傲自大,就不会弯下腰来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慢慢地就变得不聪明了。

(9)、尽(1)jìn 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

(10)、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11)、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1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3)、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在书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14)、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15)、我曾经当过几年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候也不懂读书“读”的重要性,生搬硬套,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的多。没有给学生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是不是有误人子弟之嫌?

(16)、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7)、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眼、口和心三者结合,眼要一心一意的看到,口要大声读到,心要专心致志地思考,这样读书就会事半功倍。

(18)、《训学斋规》是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其中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行为礼节、家务劳动、读书写字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19)、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20)、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古人谈读书(一)原文新版翻译

(1)、古人有很多有关读书、朗读重要性的经典经验,留给我们。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 ,行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率。

(3)、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4)、诲huì(1)偏旁:讠(2)结构:左右(3)组词:教诲、诲人不倦

(5)、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6)、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7)、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8)、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卑微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成就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底之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9)、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0)、注释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导。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重要。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一定。

(11)、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2)、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全书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

(13)、好(1)hǎo 好看、好人(2)hào 爱好、喜好

(14)、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5)、《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伦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现。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16)、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态度要端正,做人也要实事求是。)

(19)、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20)、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3、古人谈读书(一)原文

(1)、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我小时候的读书时,小学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印象了。到了初中高中时代读书,记忆里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半生不熟,吃夹生饭的多。根本不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很少下功夫朗读课文。

(3)、  学习如同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又怕丢失掉。

(4)、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二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第四句是孔子说明自己求学的态度,他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第五句是说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第六句写“学”和“思”的关系。孔子说自己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这说明“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5)、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6)、   《古人谈读书》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文。

(7)、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10)、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和行为的一本了不起的书。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论语》不仅能够指导我们怎样去读书、生活、为人、处世,还给国家的管理、社会参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11)、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1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3)、学习是很需要投入的,那么就要放下身边的烦心事,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做...这改变了我们的态度,如果一个人靠才艺展示为生,但心敷衍,浮躁,那他会成功吗?所以,他决定通过学习来培养安分,沉稳的性格......

(14)、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5)、2020年秋季使用的五年级语文教材,《古人谈读书》是这样的:

(16)、《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492章。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17)、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8)、看(1)kàn 看见、好看(2)kān看家、看门

(19)、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0)、课后练习三:“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旨在鼓励学生分享交流个人读书经验。在梳理课文内容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说出课文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并提出日后的改进做法。交流时,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层次,先说自己以往的读书体验,鼓励真实表达,再谈谈得到了什么启发,然后提出改进做法。

4、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和翻译人教版

(1)、这里的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书只有“读”才能懂,读的目的就是“见义”。

(3)、读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是精神的世界;读书,是历史的梦想;读书,是文化的天堂!

(4)、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5)、把学过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6)、这个补习班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大声读书,原文背诵,原文抄写等传统的方法。

(7)、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8)、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

(9)、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10)、盖1士人2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4;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5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1)、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12)、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3)、  余尝谓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⑧,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⑨诵读,决⑩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⑪。心既到矣,眼口岂⑫不到乎?

(14)、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5)、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16)、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17)、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

(18)、后,到现在来讲,这个“十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实数,并不是真的是准确的10年,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难道我们真的需要100年来培养一个人吗?100年人都死掉了还怎么培养?其实这说的是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人才培养文化的形成。其实,别说人,就是树木,也不是10年就能够成林的。比如说,樟树,10年几乎还不能称为材。

(19)、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育别人而不辞劳累,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20)、 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5、古人谈读书(一)原文新版图片

(1)、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恒héng(1)偏旁:忄(2)结构:左右(3)组词:恒心、恒久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5)、孔子直接并且严厉地告诉仲由(字子路),读书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为什么要告诉子路?因为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二十四孝”之“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看来孔子这样教育子路,效果好。

(6)、从实际来看,十年更多的是指的学习的艰辛,大家可以想象,从事一件事情10年,这还是很长的。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8)、另外,孔子还想告诫我们,做学问要不断地追求探索,不能浅尝辄止,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而且,在努力获取新知的同时,还应及时地复习旧知识,保持着迫切之心,不应产生厌倦与满足。

(9)、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0)、《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11)、“犹恐失之”,这是孔子治学严谨的态度。孔子为守旧知表现出了恐惧心理。当然了,这种恐惧并非是心理上的害怕,而是恐有遗漏之处。

(12)、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13)、中(1)zhōng中间、中午(2)zhòng正中、中弹

(14)、这是孔子的心得体会。“尝”就是曾经,“终日不食”,就是一整天不吃饭;“终夜不寝”,一整夜都不睡觉;“以思”,干什么?在那里苦思冥想。“无益”,没有任何的实益,“不如学也”。

(15)、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16)、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0)、选自《论语·述而第七》。“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我把自己私下比做老彭。”有人评说: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创新),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但也有人说,孔子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述而”共包括38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及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其他的思想主张。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3)、我每次路过哪里,听到悦耳的童声齐整整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忍不住浮想联翩,产生时空穿越般的幻觉。

(4)、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5)、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6)、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7)、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8)、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9)、聪明而又爱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学,如果学得不到位就不牢固,应及时补之,不补就丢失了。这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

(12)、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13)、谓wèi(1)偏旁:讠(2)结构:左右(3)组词:称谓、谓语

(14)、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15)、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7)、《古人谈读书》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一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二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新版翻译精辟1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