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泰戈尔的评价300字精辟132条

对泰戈尔的评价

1、对于泰戈尔的评价

(1)、了解了泰戈尔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和世界观,才能了解他的文学作品。泰戈尔从十四岁就开始写诗,长诗《野花》在杂志上发表。一八八一年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出版,文名大震。以后又写戏剧和小说,一九〇〇年写了《故事诗》。在十九世纪结束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他写了近六十篇短篇小说,几部诗集,还有其他一些作品。这是他创作旺盛的时代。到了二十世纪初叶退出反英运动以后,他仍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九一二年写了《吉檀迦利》,一九一三年写了《新月集》,一九一三年写了《园丁集》,一九一六年写了《飞鸟集》。从一九一九起,他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一年又写了大量的诗歌。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歌,出版了五十部诗集,写了长篇和中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一百余篇,剧本二十余种,还有许多论文学、哲学和政治的文章、回忆录、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谱了无数的歌曲,画了将近二千幅画。

(2)、我强烈地感受到从来没有哪个作家或者诗人情感如此丰富,《新月集》中孩童天真烂漫的情思与欢乐,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怀与爱;《飞鸟集》中短小而富有哲理的诗句,深沉而美丽的字眼,让人着迷;《游丝集》中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无法捕捉的游丝,以及它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再次集》则是一部奇幻的诗集,像是神就在我们身边一样的不可思议;《后的.星期集》又充满了哲学气息,作者对生、死、爱的思考也同样把读者引向思维深处;使人感到震撼的是《故事诗集》,这是以印度的史诗编织而成的作品,里面有超越生死的爱,血泪交织的战争,种姓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不仅有对信仰的虔诚,更有排除世界万恶的豪情壮志。不胜枚举。

(3)、我读了泰戈尔的诗,觉得他的诗有一种作文的味道,“我想我应当向你请求——可是我又不敢——你那挂在……”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这种作文一般的诗竟能够写到这种地步,这真是诗情话意啊,我真是佩服啊!

(4)、孩子的自主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看到如此专业的师资阵容,如此经典的课程内容,如此有趣的教学方式,你还等待什么,动动你的手指,扫码赶快报名吧!

(5)、#陈思#  国际媒体《瑜伽》杂志中文版发行人、艾扬格瑜伽学院院长、中印瑜伽峰会秘书长,毕业于印度德里大学历史系。

(6)、自己翻译痛快了,却不管泰戈尔老人的感受如何(如果泰戈尔地下有灵,恐怕也会惊坐起,且怒从心头起),不管万千读者的感受如何,这不是提笔为文的人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式。“文人无行,信乎?”——难怪明代学者胡应麟(1551年—1602年)在其《少室山房笔丛正集》中有这无奈的一问。倘若社会上文人无行而指望文化复兴,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我们不将这种翻译做法称作“语言栽赃”的话,至少也牵扯到“语言暴力”。这种“语言暴力”是足够强悍的,也足够伤人,它能随意将一位文明人的衣服当众扒光,语言的猥亵依然是猥亵,而且更加让人斯文扫地、尊严不在。

(7)、该诗的名句,其实出自台湾作家张小娴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原句是“世界上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然而,大概张小娴的这段名言写得太符合恋爱中男女的心境,在网络上渐渐被仿效写出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些诗,在冠上泰戈尔大名后,乱拳打死老师傅,张小娴反而成了“抄袭者”。

(8)、此外,诗人对诗的看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泰戈尔认为:“真理是,诗的作用就是让人高兴。”他又说:“了解诗的主要途径是去欣赏它。”(《炉火边的泰戈尔》第99页)他的意思似乎是诗歌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意义,写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只要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也是可以的,这样做诗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实际上,不管诗人承认不承认,诗总是要有所宣传的,表达诗人的思想和观点的,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泰戈尔当然也不例外。他要宣传的东西,我上面已经做了些分析。足证诗不只是完全供人欣赏的,他也同别的诗人一样,执著于要宣传一些什么,反对一些什么。第一阶段的诗可以看到这个情况,第三阶段的诗更特别突出。那些像火焰一般炽燃、像利刃一般锋利的诗句难道仅仅是供欣赏的吗?难道仅仅是取悦于人的吗?

(9)、徐志摩(1897)作为梁启超的学生,又是林长民的忘年之交,也主动充当泰戈尔此行的翻译官和全陪,一路紧随;胡适(1891)更在恰逢泰戈尔生日期间,主持北平学界为泰戈尔举办生日宴会;其他如凌叔华的丈夫、被鲁迅骂过的陈西滢(1896),诗人、翻译家郑振铎(1898)等人,也在报纸上发表欢迎的文章。《小说月报》甚至为迎接泰戈尔专门做了两期“泰戈尔专号”。

(10)、(3)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6月,第100页.

(11)、同宣扬爱国主义有联系的是宣扬印回团结,只有印回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反英抗英。《戈宾德·辛格》中有这样的诗句:

(12)、他是一个印度人,印度一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还有著名的东印度公司。泰戈尔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跟清朝时的留学生一样,去英国留学回来,他的作品很多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他也是高度称赞印度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希望能够真正的独立起来。同时也有点像鲁迅,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本该可以留在英国,但是他身为一个印度人,终生用他的作品去影响了一代印度人,包括圣雄甘地。即使是印度的统治者,后世的英国人对泰戈尔也是高度的评价,他说泰戈尔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诗能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相融合。

(13)、《新月集》中的这一段我觉得写得很在理“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貌,便是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啊,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妈妈的爱给他滋养,让他长大,让他成长。

(14)、媒体报道,浙江文艺出版社已经发布“下架召回”全国各大书店及网络平台的《飞鸟集》译著。而这一出版社,堪称省级出版大社,牌子在整个出版界也算相当响亮。但我们必须说,在这一事件,暂且简称出版业的“裤裆事件”中,出版一方显然存有通过“名人效应”来撬动市场的动机,赢利的目的大于传播文化的目的是毋庸置疑的,这已经远远背离了成立文学艺术出版社应有的初衷和目的,否则,就完全没必要请一位诗歌不擅长、泰戈尔作品研究非行家、翻译也难称高手的人,来完成《飞鸟集》的翻译。

(15)、综观他一生诗歌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分不开的.第一个阶段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他退出群众反英运动止.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他退出反英运动过着退避生活,一直到他再加入反英运动.当然并不是完全退避,他仍然参加社会活动,周游世界,只是不积极参加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而已.第三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后直至他逝世.

(16)、世界上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17)、泰戈尔生于一八六一年,死于一九四一年.这漫长的八十年正是世界上多事之秋.前一半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过渡的时期.接着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尾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从印度一国的历史上来看,这八十年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期,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以至形成的时期.泰戈尔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印度民族起义爆发后的第四年,而死在印度独立前的第六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大英帝国的统治相始终.所有这一切都必然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上打上烙印,产生影响.

(18)、徐志摩的导师是拉斯基,费边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徐志摩经常跟随导师及其夫人,参与各种社会大活动。他自己也曾在文章中写过,跟随导师拉斯基的夫人一起参与英国大选宣传的情况。

(19)、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

(20)、陈独秀作为反方领袖首先直言:“泰戈尔的和平运动,只是劝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像自己一样向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的忍耐、服从、牺牲,简直是为帝国主义者做说客。”

2、对泰戈尔的评价300字

(1)、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的一个地主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的家庭是当时孟加拉知识中心之他父亲是一位哲学家,深受十九世纪印度启蒙运动思想家罗摩.摩罕.罗易的影响,热心于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他的兄弟姊妹和侄子都是一些爱好艺术的诗人或画家.他的一位哥哥曾经试办过一些民族企业,企图同外国资本对抗.所以,总起来我们可以说,泰戈尔家族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与印度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世代的历史。其他历史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动,但是这两部历史史书万古不变,印度的探索、追求和信念的历史,永远端坐在这两座宏伟诗殿里永恒的御座上。

(3)、黑色在诗歌中出现的情况,按照其修饰之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运用黑色形容抽象的事物,例如死亡、静寂、夜等等;另外一种,是运用黑色形容一些具体的事物,例如深渊、静水等。

(4)、事实上,徐志摩真正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在回国后的时间里,但他依然一直关心着社会运转和政治生活。

(5)、陈思:印度的国歌是泰戈尔创作的,他的作品出现在印度的小学、中学,在印度的大学、历史等里面都有提及。他的名声,如果要相比的话,在中国从中、小学到大学一直要学习的人,可能是鲁迅。鲁迅也是这么一个国民级的文学家,被称为民族的脊梁。

(6)、在这个理想世界中,每一个坚持不放弃的人都可以迈向成功。

(7)、时至今日,中国哪怕初中生,也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这首诗是泰戈尔写的,瞧,泰戈尔在中国的印象,就是这样被误解了。

(8)、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9)、鸟的翅膀上系了黄金,这鸟永远不能高飞!——泰戈尔

(10)、我上面也已经谈到,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其中也包括诗歌,受到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纯诗等等流派的影响。我在这里再谈一谈印度古代梵文诗歌和印度民歌对他的影响。泰戈尔精通梵文文学,谈话时常引用一些梵文的诗句。他对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对于迦梨陀娑的作品都熟悉。因此,他受一些梵文文学的影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很自然的。但是泰戈尔决不是迷信古代。他对梵文文学的缺点明确地指了出来。他曾经说过:“整个梵文文学是装模作样的、文体复杂的、惨淡经营的诗——《沙恭达罗》是例外,在梵文文学中寻找真正好的作品是很难的。”(《炉火边的泰戈尔》第98页)。我认为,泰戈尔提出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见地的。但是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不具体,没有说明哪一个时代的梵文文学是这样,也没有说明哪一个类型的梵文文学是这样。容易产生误会。至于民歌对泰戈尔的影响,那是很显著的。他作诗就喜欢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11)、鲁迅先生十分厌恶泰戈尔访华的时候,徐志摩、林徽因常伴左右做出的“谄媚”行为,认为他们沉迷于这种事情完全是浪费精力,在国家危亡之际这种崇拜情绪像是一个笑话,因此气愤之下就在泰戈尔生日宴举行到一半之时愤然离场,并且在文章中抨击此事一塌糊涂,这也是鲁迅在文章中说泰戈尔莫名其妙的真正原因。

(12)、终的执念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首先进入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学习。

(13)、“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一声叹息,飘落在地上。世界上一队小小的流浪者啊,在我的字里行间留下你们的足迹吧!”

(14)、抚摸这一页页的诗篇,那文字流入指间,或小巧玲珑,或气势磅礴,亦或灿烂辉煌.泰戈尔用他的哲学,他的思想,向你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讲述着那古老而熟悉的智慧故事,那朴实而多姿的美妙人生.

(15)、但,当时的中国文学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学术上有梁启超为主的玄学派,有胡适为主的科学派,也有陈独秀为主的唯物派,三方思想正火热交织,政治上,就更复杂了。当大家都高唱着推倒腐朽的封建社会,一切要现代化,科学化,而泰戈尔大赞中国文化好,仿佛在告诉大家,中国不需要改变,诱导中国不要向前迈进,这自然就被打为梁启超的帮腔和英帝国的说客了。

(16)、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刘半农、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 在他们中间,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深的“私淑弟子”了。

(17)、#朱彩虹#  哲学博士,任职于云南大学哲学系,英国剑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神学研究院等访问学生,主要著作和译作有《观念的力量》、《瑜伽与冥想的秘密》和《瑜伽之书》等。

(18)、对于中国人的态度,泰戈尔其实是失望的,5月20日离开之际,泰戈尔说:“你们一部分的国人曾经担着忧心,怕我从印度带来提倡精神生活的传染毒症,怕我摇动你们崇拜金钱与物质主义的强悍的信仰。我现在可以吩咐曾经担忧的诸君……我没有本领可以阻止你们人们奔赴贸利的闹市。”

(19)、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杂文《骂杀与捧杀》中,批判了徐志摩等人将泰戈尔奉为“神仙”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对于泰戈尔的评价分化十分严重,有三种态度,分别是“挺泰派”、“倒泰派”和“中立派”。

(20)、在山中,我遇见一些山民和当地的一些僧人,一提到泰戈尔,他们的评价也一致的高。对泰戈尔的文学成就、道德人格的推崇倒还罢了,让人诧异的是对他的宗教成就也极为推崇。

3、对泰戈尔的评价200字

(1)、在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3个女人的身影:第一任夫人——门当户对的张幼仪、追求多年的林徽因和求而得之的陆小曼。

(2)、网传《世界上遥远的距离》是出于泰戈尔笔下,但是经过考证,泰戈尔的诗中并没有这首诗,而这首诗的出处也一直众说纷纭!

(3)、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后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似乎有一点不公,有些坚持没有得到原本期待的回报,让人觉得这么做不值得,导致一些人的放弃,并对坚持产生怀疑。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坚持总会带来回报,只不过是多与少,迟与早的问题罢了,坚持,也拥有无穷的力量。

(4)、社会上,常常是文化、文艺、文学界一个个链条出了问题,然后,才成为社会问题或社会话题。

(5)、第一阶段可以他的《故事诗》为代表。在这里面,诗人从古代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和印度教的传说中,从古代丰富的故事宝库中,选取了一些故事,写成了诗。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当然是诗人自己的,与原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这一些诗的情节都是在某一方面动人心魄的,诗的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约略言之,诗人在这些诗里歌颂了民族英雄,特别是锡克族的英雄,宣扬了爱国主义,提倡了印度民族的大团结。比如《被俘的英雄》是歌颂反对莫卧儿的锡克族英雄农民般达的。《戈宾德·辛格》是歌颂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的。泰戈尔也歌颂了人道主义,比如《轻微的损害》,这首诗讲到皇后把穷人的茅屋点着,国王惩罚了她,让她去做乞丐讨饭。《比丘尼》《丈夫的重获》(杜尔西达斯救了一个想自焚殉夫的女子)等也都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同情别人好像成了泰戈尔的天性。黛维夫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51页)说,只要泰戈尔听说别人有病,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他也坐立不安,拼命査医书,找药方,直到病人好了为止。他这种人道主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后的一课》虽然主题不是宣扬爱国主义,但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6)、第一阶段可以他的《故事诗》为代表.在这里面,诗人从古代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和印度教的传说中,从古代丰富的故事宝库中,选取了一些故事,写成了诗.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当然是诗人自己的,与原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这一些诗的情节都是在某一方面动人心魄的,诗的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约略言之,诗人在这些诗里歌颂了民族英雄,特别是锡克族的英雄,宣扬了爱国主义,提倡了印度民族的大团结.比如《被俘的英雄》是歌颂反对莫卧儿的锡克族英雄农民般达的.《戈宾德.辛格》是歌颂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的.泰戈尔也歌颂了人道主义,比如《轻微的损害》,这首诗讲到皇后把穷人的茅屋点着,国王惩罚了她,让她去做乞丐讨饭.《比丘尼》.《丈夫的重获》(杜尔西达斯救了一个想自焚殉夫的女子)等也都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同情别人好像成了泰戈尔的天性.黛维夫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51页)说,只要泰戈尔听说别人有病,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他也坐立不安,拚命查医书,找药方,直到病人好了为止.他这种人道主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后的一课》虽然主题不是宣扬爱国主义,但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但是,祖国啊,它现在风雨飘摇,软弱无力,它任人宰割,破碎支离."

(7)、这让人想起了母爱,她把爱无私的奉献给了我们,却给自己留下了皱纹——岁月的痕迹。

(8)、综观他一生诗歌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分不开的。第一个阶段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他退出群众反英运动止。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他退出反英运动过着退避生活,一直到他再加入反英运动。当然并不是完全退避,他仍然参加社会活动,周游世界,只是不积极参加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而已。第三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后直至他逝世。

(9)、在印度,金色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印度女孩的饰品常常以金子为主,散发着夺目光辉。

(10)、《新月集》郑振铎翻译。孩童与母亲,温馨甜蜜的童趣之诗。

(11)、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泰戈尔对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有着极高的评价,凡是熟识印度两大史诗的读者都知道,在《摩诃婆罗多》中有一位对战争胜败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那就是黑天,即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为着世间的正义来到此处。

(12)、在泰戈尔的《飞鸟集》里,有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3)、例如在《园丁集》的开篇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就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4)、在洒满朦胧月光的夜晚阅读泰戈尔的诗集,应是适宜可是的了。城市的夜空是黑色的,灰黑的云朵缓缓地以它为背景表演着芭蕾舞。城市里,星星是少有的。“夜的沉默,如一个深深的灯盏,银河便是它燃着的灯光。”灯光已看不见,又有什么东西能够取而代之仅有那唯美诗化的文字。它们犹如夜幕苍穹中密布的星罗,自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环。“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可是如晨间之雾。”《飞鸟集》中的诗歌充满哲理,在深夜引人深思。

(15)、当时的中国文人、诗人,还有年轻的学子,一开始对泰戈尔的到来热忱。但是很快地,泰戈尔发现,中国人其实并不欢迎他。

(16)、此外,《吉檀枷利》清新自然,歌唱了生命的枯荣和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悲哀。

(17)、泰戈尔的文字诗意而又充满哲理,让人不断回味。

(18)、 本文为季羡林为《泰戈尔诗选》(冰心、郑振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所作的前言,

(19)、妈妈的话深深触动了我,每当我懒得不想摘录或者忘记摘录时,妈妈的话就会在我耳边回荡。

(20)、泰戈尔生在当时英印帝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加尔各答.家庭比较富有.一八七八年赴美留学,一八八○年回国.他厌恶学校教育,印英教育都受了一些,但都不充分,他主要是靠家庭传统和自学成家.一八八四年下乡管理过的田产.他经常住在一只船上,到处漫游.他在这里同农民,主要是佃户,有些接触,对他们有一些同情.他因而想改造农村,幻想有一个"更合理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一九○一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目的是实现他的改造农村的教育理想,一九二一年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二十世纪初,他参加了反英的人民运动,用诗笔做武器,同殖民主义者搏斗.他既反对极端派的暴力,也反对稳健派的妥协.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就逐渐与群众格格不入起来.他反对群众烧英国货.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认为这是破坏.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消灭愚昧与贫困等等.群众不同意他的看法,他就愤而退出运动,去过退避的生活.一九一三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一九一五年他认识了甘地,从那以后,印度现代史上的这两位巨人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尽管两人的观点在许多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始终如一九一九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从退避生活中挺身出来,公开宣告放弃英国政府赐给他的"爵士"称号.从那时一直到他逝世,始终全神贯注地关心世界和印度的大事.他曾访问过世界许多国家: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等.他同世界许多名人,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等结成朋友.他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当时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也曾横眉冷对西班牙的佛朗哥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尽管有时有一些保留,人类进步事业他是支持的,对各国人民他是同情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节不亏的一生.

4、泰戈尔的评价一句话概括

(1)、泰戈尔所处的时代,印度正被英国殖民,他是第一个毅然拒绝英国授予爵位的人,如果只这样沉浸花花草草的世界,仿佛,这位誉满国际的诗人,只是个不抵抗、不作为、归园田居爱好者。

(2)、我们敬重他是一个怜悯弱者,同情被压迫人民的诗人;我们更敬重他是一个实行帮助农民的诗人;我们尤其敬重他是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帝国主义的诗人。

(3)、例如在《园丁集》第3篇中写道“早晨,我把网撒在海里,我从沉黑的深渊拉出奇形奇美的东西——有些微笑般的发亮,有些眼泪般的闪光,有的晕红的像新娘的双颊。”这里就有一种颠覆性的修饰。

(4)、在《纸船》中,终那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徘徊——“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向前。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梦啊,在生活中,在睡梦中,我们也以前一次次的梦见,梦见很多很多,好的或者不好的。可是在他的梦里,有星光、有篮子、有纸船,我想着必须是个很美很美的梦。在子夜下它浮泛向前,它努力向前,它奋力向前。为的就是达成自我的梦想。自从风风雨雨中我们拥有了大自然给予的生命后,在我们内心深处就萌发出梦想的芽儿。

(5)、朱彩虹:泰戈尔的诗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价值,更是一种宗教精神,其实那才是泰戈尔诗歌的灵魂。这两天我又重新读了《吉檀迦利》,发现我以前是把他放在世界著名诗人的行列,我现在把泰戈尔和鲁米或者卡比尔放在一起,他们也是印度文化圈的东方诗人。你如果把泰戈尔放在这些人里去读的话,你会发现,泰戈尔的光芒能够完全地绽放出来。

(6)、再后来泰戈尔的两次访问都没有昭告世人,但两次都入住在徐志摩家中。

(7)、后我还想谈一谈泰戈尔的诗歌对中国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热爱中国。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第一次访问时,虽然有一批中国“玄学鬼”和其他的人想利用他为自己的主张张目,但是他还是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他访问以后,他的作品大量译成了汉文。当时译的绝大多数都是诗歌,有少数剧本。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诗歌。从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小诗,可见泰戈尔诗歌对中国萌芽时期的新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

(8)、也许是因为你还年轻,读不懂泰戈尔。当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再平静下来的时候。

(9)、大自然有很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去探索,同样在《新月集》中我们也能够一点一滴的去品味,在落日的余晖中,在闲适的午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新月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灵魂的升华,在那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力量,我们能够体会到,我们能够感受到爱,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生命,感受到人性中的色彩。

(10)、泰戈尔的思想和世界观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印度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印度古代哲学史上有一句话:Tattvamasi,意思是"你就是它","它"指的就是"梵",换句话说,也就是梵我一体.这里面包括着我与非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泰戈尔是把重点放在"人"的方面.他主张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两者互相依存,而人是主体.孟加拉女诗人黛维夫人说:泰戈尔对于人性有无限的信心,他有根深蒂固的乐观主义,他要求承认人是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23页)泰戈尔还说过:"对人失掉信心是犯罪."(同上书第23页)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很容易被他所接受.西方的自由.博爱.平等的思想也容易在他的思想中引起共鸣.既然梵我统人与自然统所以泰戈尔认为宇宙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他之所以大力宣扬"爱",宣扬"互信互助",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黛维夫人说泰戈尔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诗歌后面的人》,第14页).在泰戈尔思想中也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他承认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流转变化.这样,又要和谐,又要流转不息,那就只能产生一种情况,用他的术语来说,就是"韵律".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韵律"是打开宇宙万有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我觉得,他之所以竭力主张和谐和韵律,就因为他的生活中.思想中有时候缺少和谐和韵律,同许多人一样,他的理想与现实也时时产生矛盾.他的生活和思想中有许多矛盾,有时候如清风朗月,有时又如骇浪惊涛.他在一九二四年写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自己天性中也有一种经常发生的内战."这种"内战"表现在许多方面:对工人.对农民.对妇女.对暴力.对社会主义.对群众运动,等等,都有种种矛盾的看法.我觉得这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11)、《泰戈尔诗选》读后感读完《泰戈尔诗选》后,我思绪万千。是的,泰戈尔的石总是那么丰富,有韵味和思想,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在读他的诗时,好像在和一位伟人在倾心交谈。

(12)、尽管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场盛大的联欢会——泰戈尔在南京被截胡下来演讲时,旁边的老农民甚至都丢下锄头跑来围观,造成演讲场地因为人满为患而略有坍塌的情况——但是,对于泰戈尔的到来,中国各界也并不是全然表示欢迎的。

(13)、我上面已经讲到,泰戈尔的一些诗,特别是在第二阶段的诗,是难懂的。诗都写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应该怎样看这个问题呢?诗比散文要难懂得多,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诗主要靠形象思维,逻辑性在这里不像在科学论文中那样重要。中国古代有一些诗只有名词,没有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只有靠读者的想象去填充。因此就产生了难读的问题。

(14)、(5)(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泰戈尔诗选》(M).郑振铎冰心黄雨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9页.

(15)、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代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他生于一个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泰戈尔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6)、当你在一点一点地坚持做一件事时,就好比一辆正在积蓄动力的赛车,尽管行进十分缓慢,在这期间你必定会看到一辆又一辆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你一定会十分焦躁,希望自己能赶超上前面的人。这时候,你就得告诉自己,继续坚持,不要放弃,等马力蓄足,就是你赶超他们了。

(17)、诗人的内心拥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可以一步步向伸臂。

(18)、“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喂我吃东西了。”

(19)、泰戈尔写过很多的诗,泰戈尔诗集里包括了很多他的作品,《新月集》便是其中之一。

(20)、我读了《泰戈尔诗选》,喜欢的还是《飞鸟集》。纵使是再冷漠的人,也会被这纯洁细腻的爱和清新灵动的智慧撼动。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比如“在这喧哗的波涛起伏的海中,我渴望着咏歌之鸟。”这首诗歌,“有志者事竟成”

5、对泰戈尔的评价100字

(1)、每次写作文时,刚开个头,我的思绪便如泉水般涌了出来,我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好词好句本,那些优美的句子好词语任由我选。正是因为平时坚持积累,我的作文多次获奖。

(2)、他对非洲怀着深切的同情心,他用愤怒的声音去痛斥那些侵入非洲的殖民主义者。一九三七年泰戈尔看到法西斯匪徒的罪恶活动,诗人发出了烈火般的咒骂。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中国,残杀无辜的人民,诗人忍不住怒火中烧,用辛辣的诗句来讽刺这一帮匪徒整队到佛陀座前去祈祷胜利(《敬礼佛陀的人们》)。对于帝国主义分赃的慕尼黑条约,诗人也加以申斥(《忏悔》)。一九三九年,将近八十高龄的诗人欢呼新时代觉醒的黎明。

(3)、“泰戈尔不是张之洞、梁启超中西文化调和论者,乃是一个极端排斥西方文化极端崇拜东方文化的人。”

(4)、泰戈尔本人十分喜欢中国的文化,一直想要来中国探访一些朋友并且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1924年,他收到梁启超等人的邀请之后访华。当他到达中国的时候,有50多位中国有名的学者专门来迎接他,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还上前给他献上了鲜花,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对泰戈尔是崇拜的。

(5)、每当我拿到作文获奖证书的时候,妈妈总会鼓励我:战胜自己,坚持理想,终你才能实现你的理想!

(6)、“我将在您床边的灯盏里添满香油,我将用檀香和番红花膏在您脚垫上涂画上美妙的花样。”这里的番红花就给我们带来了明艳的色彩冲击,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印度女子常穿的纱丽,多姿多彩,色泽艳丽,如同万花丛中飞跃着的彩蝶,本身就是一幅明艳的画。

(7)、我上面已经讲到,泰戈尔的一些诗,特别是在第二阶段的诗,是难懂的.诗都写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应该怎样看这个问题呢?诗比散文要难懂得多,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诗主要靠形象思维,逻辑性在这里不像在科学论文中那样重要.中国古代有一些诗只有名词,没有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只有靠读者的想象去填充.因此就产生了难读的问题.此外,诗人对诗的看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泰戈尔认为:"真理是,诗的作用就是让人高兴."他又说:"了解诗的主要途径是去欣赏它."(《炉火边的泰戈尔》第99页)他的意思似乎是诗歌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意义,写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只要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也是可以的,这样做诗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实际上,不管诗人承认不承认,诗总是要有所宣传的,表达诗人的思想和观点的,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泰戈尔当然也不例外.他要宣传的东西,我上面已经做了些分析.足证诗不只是完全供人欣赏的,他也同别的诗人一样,执著于要宣传一些什么,反对一些什么.第一阶段的诗可以看到这个情况,第三阶段的诗更特别突出.那些像火焰一般炽燃.像利刃一般锋利的诗句难道仅仅是供欣赏的吗?难道仅仅是取悦于人的吗?

(8)、一生一路,几多起伏,昨日开花,今朝凋落。花期短暂,生命亦是短暂,每个人都应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像夏日怒放的花朵一样成就怒放的生命。

(9)、而芸芸众生的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许我们生命的一程走完,也只不过是一抷黄土。

(10)、这次泰戈尔历时一月余的访华历程,在泰戈尔回印度后就被编辑成册,于1925年以《在中国的演说》为题出版。这是他访问其他国家后从来没有做过的,说明他把这次访问当做了生平大事,重视。

(11)、另外一种则包含有消沉悲观之意。例如:“夜是深黑的,星星消失在云里,风在叶丛中叹息。”

(12)、满塘的荷,满院的海棠,不久后,也将与夏日说再见,那么你呢,可曾辜负夏日时光?

(13)、后来,1916年泰戈尔访日期间,在演讲上还公开谴责了日本在山东的侵略行径。

(14)、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15)、“婆罗门教后来出现了一个分支——印度教,毗湿奴派是印度教中三个主要的教派之罗摩努阇认为,一切事物的高本体梵就是毗湿奴。”

(16)、我去书城买书,一下子就相中了这本书。泰戈尔的诗或小巧玲珑,或气势恢宏,给世人启示与智慧。简短的诗句朴素中带着清新,清新中带着亮丽。这其中的韵味耐人寻味,难以琢磨。看完了整本诗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不朽文学作品的美的力量。

(17)、多次出现的黑色使诗集笼罩在一种神秘玄虚的象征氛围之中,这可能源于印度民族长期以来崇尚神秘性宗教观念的心理积淀,作家的思想中包含着一定的神秘玄虚成分。

(18)、徐志摩为什么要上那趟免费死亡班机,是因为民国教授工资少?

(19)、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有限的,所以别人看到的你并不是全部的你。你自己虽然对自己了解的深一点,但是,还是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情感埋藏在你内心深处,即使是自己也不一定了解。所以说,你看到的并不是你自己,只是你的影子。

(20)、200多户人家依次敲下来,脸上的笑容已经僵硬,可能过程中还掺杂着语言性攻击,过程并没有那么顺畅。如果他不是有足够的政治热情,大概真的坚持不下来。

(1)、没有一个人将孩子对母亲的爱与依恋、调皮与深爱写得那样细腻,那样容易在每一个母亲的心中,在每一个深深依恋母亲的孩子的心中产生共鸣,觉得那便是我的母亲,那便是我的孩子。

(2)、《飞鸟集》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虚伪永远不会因为生长在权力中而变得真实。在这样一个充满利欲、权欲的社会环境之下,有多少虚伪未被揭穿,又有多少权力在虚伪中变得庞大。不知该去谴责这样的人还是这样的社会。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于今却显得如此无力。

(3)、一战胜利之时,美国人在大街上欢呼庆祝,更是激发了身处异邦的徐志摩的爱国之心。当时,波士顿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建立了“爱国组织国防会”,徐志摩立即应声前往。

(4)、然而,刨根问底的学者们曾深度研究《飞鸟集》,并没有发现有这首诗的痕迹。甚至,《新月集》《园丁集》《边缘集》,以及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中,都没有该诗的身影。遍寻不着,真可谓是世界上遥远的距离。

(5)、印度的教育里,一方面是历史,一方面是宗教,一方面是文学。在印度,泰戈尔的诗歌和文学的成就被看重,而他的宗教思想,可能是印度的宗教更加的丰富和多元的缘故,他在宗教的思考虽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引起重视,但是在印度不一定有那么高的重视。

(6)、在他访华期间,徐志摩与林徽因全程陪伴他进行一系列工作,并且还为他充当翻译。泰戈尔访华期间正值他的生辰,因此中国学者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生日晚宴,许多有名的学者都参加了,鲁迅也不例外。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泰戈尔展现出崇拜之情,甚至还表现出了一些敌意,后来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这一点也多次体现。

(7)、诗中的高贵气质令人着迷,高贵不是自诩,而是能将自己放到低的姿态里,去品赏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能自轻自贱已属不易,能从任何一个角度去发现,则更需要一种特殊的禀赋。

(8)、群星与萤火虫有相似之处,都是会在黑夜里闪烁,但黑夜不会因为与萤火虫相似就怯于展示自己的光。也就是说,即使和别人有相似之处,也要勇于展示自己的美。

(9)、然后,我就立刻行动起来,摘录好词好句,偶尔忘记的时候,我也会及时补上。就这样,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我自己,并且把这个习惯坚持到了现在。

(10)、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太多事,遇到太多的人,有些是我们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的,有些是会让我们有些暴躁的,可是又有什么关系,至少我们是勇于应对的,谁都期望自我的这一生的金光灿灿的,可是同时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努力的付出,努力的拼搏,做梦,也要有成全梦的潜力。

(11)、你的音乐的光辉照亮了世界。你的音乐的气息透彻诸天。

(12)、了解了泰戈尔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和世界观,才能了解他的文学作品.泰戈尔从十四岁就开始写诗,长诗《野花》在杂志上发表.一八八一年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出版,文名大震.以后又写戏剧和小说,一九○○年写了《故事诗》.在十九世纪结束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他写了近六十篇短篇小说,几部诗集,还有其他一些作品.这是他创作旺盛的时代.到了二十世纪初叶退出反英运动以后,他仍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九一二年写了《吉檀迦利》,一九一三年写了《新月集》,一九一三年写了《园丁集》,一九一六年写了《飞鸟集》.从一九一九年起,他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一年又写了大量的诗歌.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歌,出版了五十部诗集,写了长篇和中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一百余篇,剧本二十余种,还有许多论文学.哲学和政治的文章.回忆录.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谱了无数的歌曲,画了将近二千幅画.

(13)、第二阶段的诗歌创作,是同他的退避生活相适应的。像第一阶段中的那些政治性强的诗歌不见了。他在这期间写了一些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有时候内容模糊,令人难以猜度。从这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西方一些文学流派的影响,比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纯诗、为艺术而艺术等等。在这些诗歌中著名的当然是一九一二年出版的使他誉满欧洲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吉檀迦利》。在这一部号称难懂的诗集里,他着重宣扬了爱,一种抽象的、没有阶级性的爱。他也颂扬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一九一三年出版的《新月集》着重歌颂了儿童。有这个主题思想的诗歌占这部集子的绝大部分。泰戈尔毕生热爱儿童,替儿童们说话。他曾慨叹过:“他们(儿童们)什么都说不出,他们没有反抗的声音。”(《炉火边的泰戈尔》第68页)。其中包含多少对儿童们的同情啊!一九一六年出版的《飞鸟集》,风格依旧,但是主题思想好像有了点改变。里面一些诗简直像是格言,比如第五十七首:“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近于伟大的时候。”

(14)、抚摸这一页页的诗篇,那文字流入指间,或小巧玲珑,或气势磅礴,亦或灿烂辉煌。泰戈尔用他的哲学,他的思想,向你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讲述着那古老而熟悉的智慧故事,那朴实而多姿的美妙人生。

(15)、由此可见,黑色在印度教中是一种集聚力量的神秘色彩,诗人在《园丁集》中反复使用黑色很有可能就是受到了印度教黑天崇拜的影响。

(16)、你说过:”我不能从春天的丰盈中为你送一朵小花,从远方的云朵上为你送去一抹金霞,打开你的四下环望,从你群花怒放的园中,采集百年前消逝的花朵的芬芳回忆.”可,这已经够了,够了.看,那心灵静处,芬芳氤氲的梦昙花就是好的证明.

(17)、我读了《泰戈尔诗集》,读后让我有了很多感悟,泰戈尔在诗集中写到:“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就应向他道谢的。”当我们与他人是互利关系的时候,双方都应提出感激。地球无私的为我们带给住所,让我们孤独的心有个家;地球热忱的为我们带给能量,让我们饥饿的胃欢乐起来。我们以高速度的发展回报以地球,让那颗付出的心得以收获。朋友、家人和身后的每一个人都是支持的力量,自信的后盾。他们毫无怨言的用爱温暖着我们成长的心,用行动鼓励着我们稚嫩的心。

(18)、当亵渎经典成为我们社会的时尚,那就别怪满大街都是文化流氓。当“口水诗”成为年轻人的爱,那就莫嫌到处都流淌文学口水。这样的结果,想必是我们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我们又为制止国家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文化滑坡、道德沦陷、精神崩塌和信仰缺失而做了哪些事情?!——这才是目前真正急迫的、必须“从我做起”并影响群体的事情!——谁来做呢?谁又愿意去做?

(19)、“倒泰派”的代表人物十分反感泰戈尔,比如陈独秀、郭沫若等人就是这样,他们曾经公开在泰戈尔演讲的时候搞破坏,这个行为让泰戈尔本人十分恼怒和伤心。

(20)、莫小看这一句译文“解开裤裆”云云,须是酝酿100年才能“结成正果”。在中国,关于泰戈尔的译诗,正是以100年前——1915年由陈独秀翻译的《吉檀迦利》中的短章为起点。而后,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却是泰戈尔另外两本诗集《月下集》《飞鸟集》。人们耳熟能详的是——“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的隽永诗句。而今天不同,我们读到“大地变得挺骚”。

(1)、走近他,聆听他,那是朝露般晶莹的天使之歌啊,那是生命和感情的哲理之声;这感悟人生的奥义之言呵,这隽永明彻的智者之语,如一鼓晨钟扣开我灵魂的殿堂,我听见了天使的嬉笑.

(2)、本身是闲暇时的读物,却蓦然觉得心一下子平静了.看,那是洁白的梦昙花在晶莹的帷幕里,纯稚而高贵地绽放.

(3)、到了第三阶段,随着泰戈尔重新生气勃勃地参加政治活动,诗歌的创作,不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改变。这个时期的诗歌,政治内容多了起来,他热情歌颂“刚强的女性”。他不同意爱所有的人(《问》),他热情歌颂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山达尔女人》),再一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歌唱了多少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非洲:

(4)、由于他是家中小的那个孩子,因此他从小就被大家宠爱,但是并不溺爱。他在文学方面的兴趣培养早就是来自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但是生性不喜欢拘束的他并没有在学校完成正规课程的学习。泰戈尔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创作,13岁之后,他的创作之路开始小有起色,他发表了许多的长诗,在印度开始小有名气。

(5)、其实,泰戈尔的访华正如浪漫诗人徐志摩评价说的:“他这次来华,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他熬着高年,冒着病体,抛弃自身的事业,备尝行旅的辛苦,他究竟为的是什么?他为的只是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说近一点,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因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颂青春与清晨的,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

(6)、(1)(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泰戈尔诗选》(M).冰心吴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47-10

(7)、一九〇一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目的是实现他的改造农村的教育理想,一九二一年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二十世纪初,他参加了反英的人民运动,用诗笔做武器,同殖民主义者搏斗。他既反对极端派的暴力,也反对稳健派的妥协。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就逐渐与群众格格不入起来。他反对群众烧英国货、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认为这是破坏。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消灭愚昧与贫困等等。群众不同意他的看法,他就愤而退出运动,去过退避的生活。

(8)、泰戈尔,我是你的读者,我喜欢你的诗,因为有你,我笨拙的文字才充满活力,我的心啊,在不自觉地向你靠近,句长长短短,心沉沉浮浮,我好像看到你深邃的眼眸,你站在河的对岸,那是曾经的你心灵的渴望。

(9)、比较赞成西化这一派的,不太欢迎泰戈尔,那是当时阶段性的一种认知。如今中国主流也开始在回到自身,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完成一种自我清理,然后完成一种自我提升、自我转化,这是中印交流中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滋养。

(10)、那窗外的繁花,那柳枝的荫绿,那阳光的朗朗,此刻化作一杯香茗,戛上一口,那样浓郁而芬芳,久久在心头萦绕。

(11)、第四十六篇里“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的心里。”金色在我国有帝王的象征之意,并且有着崇高尊贵之感。

(12)、泰戈尔一生创作了许多诗篇,其中有不少作品被人们世代传颂。1913年他凭借《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声名鹊起,之后他在1924年受邀访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对泰戈尔的评价300字精辟13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