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名言
1、法家思想名言名句大全
(1)、⊙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3)、⊙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4)、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5)、(译文)这样做在名义上是正义的而实际上是有利的,所以一定要有替天子讨伐的名义,而后有报仇的实利。
(6)、⊙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7)、⊙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8)、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
(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火的形状威严可怕,人们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烧伤;水的样子绵软柔弱,人们喜欢游泳戏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
(1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11)、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12)、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至北宋时期,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为朝廷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代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邃的视野关注“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和理学家的问题关切。赵宋统治者总结前朝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二程兄弟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可以视作张载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概括,同时它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的心声。
(1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窝而溃败;百尺大的房屋,因为一点的烟火而焚毁。
(14)、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 译文: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15)、⊙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1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17)、⊙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18)、⊙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9)、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解释)儒家、道家都主张回到旧时,不变法统,惟有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
(2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法家的名人名言
(1)、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矣,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
(2)、培养浩然之气首先要端正心态,积累知识,要有正义感,能辨别善恶是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靠侥幸、偶尔的取巧所能达到的。所以孟子接着说明王道与霸道的不同,因为只有明白了王道与霸道的不同,才能真正做到不动心。
(3)、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4)、⊙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韩非《韩非子难一》
(5)、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
(6)、⊙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7)、⊙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8)、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10)、(译文)晋文公叫来厨师责骂道,你想要噎死我吗?为什么要把头发缠在烤肉上?
(1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2)、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里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也涉及不同的命运观问题。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生只能消极地听凭命运的摆布。史称,张载“喜论命”,他继承思孟学派的“天命”观和“正命”观,并作了新的发挥。张载区分了人的两种不同命运:一种是“求”而不能“得”的,也就是不可控的,主要指死生、富贵等;另一种则是“求”而能“得”的,也就是可控的,主要指道德、精神等。张载积极主张“顺受其正”,“修身”以“立命”。就是说,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到“命立”而“心诚”,确立有意义的人生。因此,“为生民立命”就是要教育民众,使他们自觉地对自己的命运方向做出选择,以确立生活的精神价值和意义。
(13)、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4)、⊙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15)、⊙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16)、⊙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17)、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18)、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的心去和世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19)、⊙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20)、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3、法家思想精髓及代表人物
(1)、(译文)所以不一定能抓到,那么即使示众分尸,偷采黄金的行为也不会停止;知道一定会死,就算据有天下也不愿接受。
(2)、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为人也。
(3)、白话释义:执法的人,天下的程序,万世的楷模。
(4)、⊙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5)、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
(6)、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也称“去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在张载的语境中具体指孔子和孟子。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也就是所谓“道统”。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或道统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完全中断了,所以要努力加以恢复。张载继承“绝学”,著书立说,却并非照搬前圣,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
(7)、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8)、要使事物合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有度》 译文: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10)、白话释义:执行法律政令的人,官吏百姓的规矩法律。
(11)、⊙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14)、⊙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5)、⊙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
(16)、⊙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17)、⊙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18)、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9)、倚仗实力使人民服从,并不能使人民心服,是因为实力不能供养人民。依靠治理规律使人民服从,人民心中喜悦而诚心诚意归服。比如有七十多个弟子诚心诚意归服孔子。《诗经》上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没有司法人民就不归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4、法家思想的精华四个字
(1)、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2)、⊙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
(3)、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4)、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5)、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6)、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7)、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8)、⊙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10)、⊙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者)
(1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12)、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一个人右手面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1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4)、⊙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15)、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6)、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17)、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18)、任何事情都要站在两面的角度去考虑,也就是同理心的重要性。这个事情自己会不会做、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不愿意,又如何强加给别人呢
(19)、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战国末期)商鞅
(20)、⊙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5、法家思想名言警句
(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2)、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3)、⊙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韩非子
(4)、韩非子名言,韩非子思想的精华所在韩非子名言,韩非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
(5)、⊙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韩非《守道》
(6)、恩怨不入公门。(不因私人之间仇隙而影响公务)
(7)、令尹甚傲而好兵,子必谨敬,先亟陈兵堂下及门庭。
(8)、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春秋中期孟子所著
(9)、作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10)、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1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12)、白话释义:执法的人,宪文命令写在官府,刑罚必须在人民心中,赏赐守法的人,而惩罚那些不在乎法律违背命令的人。
(13)、⊙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d用私。
(14)、首先,“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天地”有“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间社会,故“天地”一词的确切涵义要根据文本的上下语境加以研判。在“四为句”的语境中,“天地”应当指人间社会,而不是指自然界。有时张载把指称社会的“天地”也称作“天下”,故“为天地立心”也可以称作“为天下立心”。 其次,“为天地立心”的“心”有别于“天地之心”的“心”。“天地之心”一语见于《周易·复卦》。
(1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6)、⊙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1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8)、(译文)令尹很傲慢且喜欢兵器,你一定要小心遵从,先赶快在厅堂下面和院子门口把兵器陈列好。
(19)、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为以发绕炙?”
(20)、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扬权》
(1)、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
(2)、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扬权》 译文: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3)、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直到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4)、⊙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5)、⊙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6)、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7)、⊙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8)、⊙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9)、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法家政治行不通)”(解释)法家不让人民安息,秦始皇调用全国四分之三的壮年劳动力做苦力,这样,法家政治虽然行得通了,但人民却要让统治者淤塞而死了。
(10)、译文: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11)、⊙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12)、翻译:孟子说:“倚仗实力假装爱民的人是霸道,行霸道就可以建立大的国家。依靠治理规律而爱民的人是王道,行王道不一定要大国;商汤凭借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百里国土就使人心归服。
(13)、⊙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1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15)、(韩非子名言)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安息)。
(16)、张载是著名的易学家,他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这里的“天地”,是指自然界。显然,“天地之心”指天地创生万物的力量,其中似乎体现出天地的一种心意。但应注意,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力量。据此,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心”,一定是不同于“天地”生物之“心”的另一类“心”。对此,当时的二程兄弟看得很清楚,说张载《西铭》“立心,便达得天德”,认为《西铭》是要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 其实,“为天地立心”的“心”,正是指人的精神价值,进而“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礼、乐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的《气质》、《义理》以及《正蒙》的《诚明》等篇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不少具体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就会脱离张载本人的言说脉络,流于臆解。归纳张载的看法,所谓“立心”就是“立天理”(仁孝之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乐于接受仁、孝、礼、乐等道德伦理价值。如此看来,“为天地立心”的意涵很清楚,其重点既不在自然观,也不在认识论,而在精神价值论。
(17)、⊙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1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19)、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20)、⊙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译文)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她喜欢新来的美人的程度还要超过我,这是孝子用来奉养父母、忠臣用来侍奉君主应有的态度。
(2)、⊙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
(4)、(译文)按照名称与实质是否相符来判断是非,根据考核验证的情况来审查言论。指一切都应以事实为依据。
(5)、译文: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6)、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7)、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8)、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9)、⊙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韩非子》
(10)、(韩非子名言)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
(11)、(译文)聪明的君主听他的言论后,一定要责成他付诸于行动,观察他的行为后,一定要求得他的功绩。
(12)、不吹毛而求小疵。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臣得树人,则主失d。慈母有败子。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君无见其所欲。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千里之马时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胜而不骄,败而不怨。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势不足以化则除之。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欲成其事,先败其事。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d之分。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自胜谓之强。
(13)、⊙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法家的名人名言精辟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