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的佛语精辟148条

佛教关于生死的名言

1、佛教关于生死的名言名句出自那本书

(1)、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2)、你唯有珍惜此时的拥有,生命的记忆里才会少一些悔与恨。

(3)、欲望并不是好东西,短暂的满足过后,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很多的疾病、疲劳、死亡,都是因贪欲而起。只有清心寡欲,平平淡淡,才能身心自在。

(4)、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5)、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

(6)、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7)、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8)、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9)、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1)、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佛教语录

(12)、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13)、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14)、不修于梵行,不得年少财,犹如老鹄鸟,守死于空池。

(15)、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16)、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

(17)、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8)、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9)、佛经上讲,二种庄严。庄严有两种:一是智慧,我们过去在学校的时候,为什么有很多小朋友喜欢你啊,为什么有很多小朋友跟着你啊,因为你这个人有智慧,碰到什么事情你都能想出办法来,所以,小朋友就跟着你。简单讲,就是你这个小孩子有脑子、有智慧,庄严是智慧的结晶。第二个庄严是福德。因为你有道德,你才会有福,有福的人,一定有道德。

(20)、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2、关于生死的佛语

(1)、社会就像鱼塘,虽然泥沙俱下,可要真是清水一潭也有点可怕。家庭就像鱼缸,需要清洗,需要换气,需要精心护理,不然就生存不下去。

(2)、含义: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表达出战争的残酷和艰苦卓绝,表示壮士能够身经百战,死里逃生实属不易。

(3)、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4)、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5)、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6)、在佛门中,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这种菩提道心大多是在服务众生的劳作中养成的。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务中开悟见性,例如:

(7)、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8)、“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他说老子死了的时候,这是庄子讲的故事,不过老子几时死,老子有没有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素来的一个谜案,据说老子是永远不死的。这里说,老子有一天装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照一般人说来,看到朋友死了,不流眼泪嘛!至少也掉两颗,嘿!他不,他看到老子的尸体,“三号而出”,大叫三声,既不是哭,也不是笑,哈哈,叫三声就走了,他这已经是很大的敬礼。“弟子曰”,老子的学生问,这个家伙是谁啊?“非夫子之友邪?”不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吗?似哭不哭,似笑非笑,好像来讽刺嘛!“曰:然。”秦失一听到老子的学生们那么讲,就答复他说,是啊!我是你老师的好朋友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老子的学生问,我们的老师死了,你来吊丧,又不行个礼,又不掉眼泪,大声干吼几声,这个就可以吗?

(9)、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10)、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11)、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12)、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13)、师父跟大家讲,我们只有破除这几个方面的执著,才能进入佛的本意,佛本来的意义,就是让你得到空性的智慧。学佛人学佛半天就是要学意义啊,如果你学佛半天,没有学到真正的佛的真谛,你有什么意义呢?白学了。空性是什么智慧啊?就是随缘,无所谓了。“哎呀,他把我的钱骗去了,我不能活了”,“哎呀,他是我的儿子啊,我把他养得这么大,他怎么能对我这样呢?我不想活了”。什么样的困难都是给我们的境界,什么样的困难都是楼梯,我必须走上去,跨过它,把它踩在脚底下,人生在世有什么不能踩过的路啊?

(14)、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

(15)、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16)、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

(17)、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8)、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

(19)、日夜常迁流,寿亦随损减,人命渐消亡,犹如小河水。

(20)、他人身上的缺点就像白纸上的黑点,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自己身上的缺点却很难发现。

3、关于生死的佛理

(1)、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自古无返者。——莎士比亚

(2)、限制产生力量,自由导向死亡。 ——达·芬奇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

(4)、居静是快乐,知法是快乐,无瞋是快乐,悯生是快乐。

(5)、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6)、(今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7)、人生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孝顺。行善。

(8)、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11)、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12)、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13)、(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1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15)、人大的不智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却迟迟不愿去做,所以平庸却又自怜的人很多。

(16)、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17)、印光法师丨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18)、“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他说:我以前对于你们老师很敬佩,认为他够得上是个人,等到我老远赶来吊丧的时候,看了你们这个情形,我认为他还不是道友,不够是个人。为什么呢?他说刚刚我进来吊丧的时候,看到有些年纪大的人来吊丧,哭得不得了,好像死了自己的儿子一样伤心;许多年轻人来吊丧,哭得好像死了自己的妈妈一样伤心。为什么他们看到老子死了,哭得那么伤心呢?年纪比他大的也哀他,年纪比他小的也哀他。哭是真情的流露,“彼其所以会之”,所以他们动了情感讲不出来,必然会哭,“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因为没有言语可以表达出他们的情感而哭。可是这是普通一般人的感情,而你的老师老子呢?不应该是普通人,他是教导人超越人情、物理环境而超神入化的人,不但说“哀乐不存于胸中”,连七情六欲,都已经不动心了。

(19)、是种子,你就努力发芽,不主动地破土而出,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发现你。

(20)、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4、佛家关于生死

(1)、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2)、印光法师丨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3)、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4)、这两句格言是憨山大师的话。憨山大师是明代着名高僧,他年轻时曾经做过经忏佛事。有一天,憨山大师在放焰口回寺途中,惊醒路边一户睡梦中的老人,这时憨山大师听到从室中传出夫妻的对话,说:“半夜叁更走路的,不是贼骨头,就是经忏鬼!”憨山大师听到他们的谈话,深感惭愧,他从此发愿“宁在蒲团静坐死,不做人间应赴僧。”

(5)、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6)、不要期待阳光恰好照到你,你要主动地走到阳光下。

(7)、不要指望别人正视你,你要主动地引起别人正视。

(8)、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川上值楼开,寒山四面来。竹吹人语远,峰碍鸟飞回。

(10)、我的白骨累累是水面上人类残剩的屋顶。——海子

(11)、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出自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原诗节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12)、爱人就像粗布衣,虽然不美丽,可是能遮挡风寒。情人就像时装,感觉很美好,却不能穿出去。

(13)、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14)、在冬天的餐桌上谈论春天的花朵,是奢侈;在春天的花园里幻想秋的落叶,是无情。

(15)、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6)、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17)、十善业道|你的每个选择都必须是认真的(7)

(18)、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19)、诸供养中,法供养。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20)、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5、佛教关于生死的名言名句

(1)、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2)、“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我的笑声中动摇!

(3)、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4)、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5)、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唯修成独立的自己,才能宠辱不惊,笑傲一生。

(6)、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在是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微笑而爱上你。

(7)、(老耼(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8)、世之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9)、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10)、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

(11)、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更不要因为自己给别人的人生留遗憾,不管有没有下一世,这辈子肯定是个。

(1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3)、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4)、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5)、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6)、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禅师)

(17)、每日里,大和尚为国为民弘法利生,殚精竭虑奋不顾身,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鞠躬尽瘁。虽然如此,今天10:00——12:00时段,他老人家还是百忙之中接受邀约,在此作《佛教人生与身心安顿》专题讲座。

(18)、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19)、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20)、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1)、人要平时就勤奋修炼,这样临到大事,才不会手忙脚乱。人生无常,人心也无常,无常对无常,更无常,两面镜子对着照,无穷无尽,没完没了,其实还是空。

(2)、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3)、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4)、含义: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5)、是福有二相:能与乐、能与苦。如杂毒饭,食时美,欲消时苦。福亦如是。

(6)、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7)、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8)、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9)、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10)、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禅师)

(11)、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12)、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13)、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14)、对众生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的事情不要去做;对众生有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去做;对众生有利益,对自己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去做,这就是指导你们做人的方法。今天你们去骂人了,去跟人家吵架了,对人家有没有利益?没有,这种事情不要去做。对自己有利益吗?气得半死,也没有利益,不要去做。增长慈悲的事情要多去做。如果做这件事情是增长你的慈悲心的,你要多去做。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译文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17)、佛门中这句“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是说修行之人,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18)、师父反过来讲,我们现在学菩萨,首先我们必须要学智慧,要拥有一点福德。经济上不好,很多功德就不能做;品德上不好,学佛就学不好,对不对啊?过去,身体残疾的人是不能够成为比丘和比丘尼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定的。如果你是一个断手断腿的人,你不能成为和尚和尼姑,因为你前世的因,造成你今世的果,因为你前世的恶业,你今生还在“受者是”,这就叫道理。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有道德。

(19)、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2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2)、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4)、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5)、不管你处在高位还是低位,都应该读一读释子。

(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因缘不到,急也是白急;因缘具足,躲都躲不掉。

(8)、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有别离,有命咸归于死。”假有的生命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应的结果当然不好。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杀到头上才知道。

(9)、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10)、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1)、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12)、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13)、有和无永远是相对的,你有了物质,可能精神虚无。

(14)、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5)、是以出发的心回归,还是以回归的心出发?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答案。

(16)、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17)、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18)、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

(19)、衣钵寮、客堂及库房,为丛林的基本组织,为“四大堂口”中的重要堂口。衣钵寮则典藏常住资料,维护法统。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库房负责总务,照顾生活所需。这两句格言指出了衣钵寮、客堂和库房在丛林中的重要作用。

(20)、自己说过、做过伤害别人心灵的事,有可能转眼间就忘得一干二净;而别人说过或做过的伤害自己的.事往往一辈子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且无法原谅。

(1)、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号晚晴老人,民国时期著名高僧、艺术家。曾参加南社活动,广收弟子,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弘一法师出家后律己甚严,再兴律宗,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来,弘一法师的艺术与禅学吸引着人们寻找他传奇一生的答案。也许,答案就在《晚晴集》中。

(2)、在禅门中有叁种由低而高的参禅境界,指的即是禅宗的叁关。破参、开悟都是禅林用语,指的是“叁关”中的初关、牢关两关。行者若能凡情销尽,彻见诸法之虚妄不实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则称为“破初关”,或破本参,又作见性。在见性之後,再用功修持,则不但不为“有”所碍,而且亦能不执着於“空”,此称为“透重关”,又作大死大活。此後,再用功磨炼,乃能达寂照不空有无碍之境,虽五欲当前,亦运用自如而不失本性,此为“透末後牢关”。一般说来,住山、闭关都是保任功夫,保养圣胎所必须的。

(3)、地久天长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生命是惑、业、苦流转延续,三界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4)、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

(5)、错过一个人可怕的方式就是:坐在他/她的身边,你却永远都不会拥有它/他。

(6)、每个星期一定要抽时间出来锻炼身体的。好处多多。

(7)、名与利是愚人所喜好的,名利能损害佛法的功效,像一把利剑把人杀死。

(8)、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生死的佛语精辟1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