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文学的理解
1、个人对文学的理解怎么写
(1)、对于复旦的通识教育,我个人一个比较明显的体会,就是学校通识教育中心,事实上已经成为复旦大学校内能够跨出本专业,和全校其他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的一个平台。而且,我们的助教团队优秀,在教学过程中给我提供了多的帮助。本学期我这门课有三位助教,在进入复旦之前,他们曾分别就读于北大中文系,浙大中文系和南开中文系。这三位同学在助教工作当中,把这三所大学中文系的一些优秀学术传统带进了复旦,带进了这一门课的课堂,带进了他们组织的小班讨论中。而这也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得以实现的。
(2)、小班讨论之外,如何在“文学作品选讲”这类课程的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这几年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并非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受益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尤其是课堂发言,也会让你惊喜连连。实际上,我的教学大纲里面所列出来的思考点,往往只是导入,并不是我们课堂讨论的全部。在具体讨论过程当中,极有可能会超出初设计的内容。而超出的部分,又往往会成为课堂上的“意外收获”,这意外收获是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完成的,这种体验,大大扩展了我原来对一堂课的认知。它让我更切实地体验并认识到,课堂上有些东西是可以也应该提前设计的,但也有一些东西,是不必也不能提前设计的。一堂真正隐含未知、令人期待的文学课,应该是有可设计的和不可设计的这两部分动态构成的。
(3)、夏目漱石著 吴树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4)、徐则臣:不能拿当下的常规创作跟我们期待的好作品等量齐观。当我们说优秀作品时,针对的是那些经过实践淘洗和甄选之后的经典和准经典。个人的写作方式和习惯不同,没法一概而论,就我个人的习惯和工作方式,动笔之前我肯定知道我要干什么,不管这个初衷跟终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必须要有。跑偏了不是问题,南辕北辙也完全可以,但必须有自己的方向。我管我自己进入的方向,至于人物、故事和小说的方向在哪,他们可以自作主张。开始一个小说的第一步,我要说服自己写它的必要性,可写可不写的,不写。尤其对一部长篇小说,理由更要充分,不能三两年干下来,你发现写这东西没意义了。接下来就是积累和推敲整部小说运行的可能性。我会看很多资料,做充分的田野调查,只要我觉得可能涉及到的,都要过一遍。哪怕看了一本书后一点都用不上,我也会看;一个地方边边角角都侦察了一遍,一块砖头都没写到,也得去看。动笔之前让自己内心笃定踏实重要,底气要足,第一句话肺活量就跟不上的小说,写好的可能性不大。长篇小说要解决结构问题,不要指望写作过程中结构自然生成。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也要切记,不能到了感觉瓜熟蒂落时还不出手。一个小说在头脑里熟过了,你会丧失掉好奇心,摸着石头过河的欲望就没了;而小说的大魅力之就是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和冒险的过程。
(5)、儿时的梦,是有诗意的。深邃的文字在嘉河文学这个大熔炉里,经历了时光的打磨和修饰,变得简单清澈。
(6)、中国的小说很少涉及到内在精神层面,我一直比较喜欢的作品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它体现了一种从内在去表现人物的努力,虽然是很不成熟的。我们还塑造不出有独立人格和自我的人物,这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的现实可能就是如此——为什么我们的长篇小说都好像是大的隐喻?因为只有作为大的生存结构是有意义的,作为个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没有真正有意思的个人,只是个人跟集体、跟国家发生关系。
(7)、古人的智慧,为什么很难学到精典之处,因为,古人吃苦耐劳,走遍全国每一个角落,再加上老私熟专门教诗、作词、作曲。从前进京赶考,文课必须有诗题殿试,文言文、老八股文,以诗撰写的文章受欢迎。
(8)、首先,我们来看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中国小说在他的手中开始并且成熟,从而进入了中国文学的殿堂,之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学之林。鲁迅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彷徨》的具体小说篇目有:《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共11篇;《呐喊》的具体篇目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社戏》、《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共14篇;《故事新编》具体篇目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共9篇。
(9)、我们可以拿余华与格非对比。格非后来也是有一点儿集体叙事的倾向,但跟余华相比,还是尽量保留了个人思考的能动性——从他对场景的设置、人物命运的理解上,都能看出个人特色。而余华的小说《兄弟》是在用集体的视角表现当下的社会,他写的是大家都看到的——其中的悖论是,当一位作家写的东西完全都是“大家”看到的,“大家”就不喜欢看了。当年的《许三观》写得很巧、很成熟、很成功,而同期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就结构来说有僵硬的地方,但这种“僵硬”有个人探索的痕迹,并非将个人屈就或妥协于集体叙事、妥协于更容易的表达。
(10)、梅新胜,1990年出生,湖北蕲春桐梓乡人,初中文化,职业工人,从小酷爱写作,2015年好友邀请让我走进文学,迄今为止已有三部长篇小说《佳宝传》。《贵州青年》,《诡异古宅之鬼陵的传说》以及散文、短小说、诗歌数百篇。分别发表在江山、盛京、执手天涯文学网站,得到多位老师的编辑和众多读者的喜爱。其中有些作品多次被刊物选中上刊,现为盛京文学网美丽团社宣传部长。当代知名作家,诗人。
(11)、如果进行延伸阅读,通过很多关于通俗文学的书评、影评就能发现,其实对这一类型作品的分析,不论是故事本身还是人物性格,其实都是通过情节进行归纳,重点仍在情节。严肃小说:眼光要放在作品之外一般情况下,把和通俗文学相对立的文学称为严肃文学,有人用纯文学来表示,其实不是很贴切,因为严肃文学下的小说并不是为了文学本身服务,而是要通过小说来反映一定的问题。比如鲁迅、王蒙等人的作品。
(12)、在追梦途中有很多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如“牛仔大王”李维斯,在生活中他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时,他始终牢记:“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在反复诵读中,他战胜了被他暴打的屈辱,重新振作寻找商机,终于创造了奇迹,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成为一代富商。李维斯的经历说明,困难与不幸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要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方能成功。
(13)、“宪法伴我四十年”征文,群里多位老师的篇篇佳作横空出世。这些严谨度很高的征文我向来不参加。将近12月时,荆老师鼓励我写参赛作品。我当时就懵了。熟悉而陌生的“宪法”两个字,离我很近却又很远。没有方向,没有素材,宪法又是那么庄严神圣。两眼一抹黑,咋写?交稿期一日日逼近,荆老师让我从网格员运用宪法法律化解矛盾纠纷的案例找素材。
(14)、王 琪:2014年春季您应邀来陕,为鲁院陕西班学员做讲座,其间在谈到文学创作中,我清楚地记得您当时特别强调,小说创作要讲好“中国故事”,那么我想再次和读者分享一下,请您谈谈“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好?
(15)、后来瞿秋白在看了茅盾的初稿之后,提出建议:大资本家到愤怒极顶而又绝望的时候,就要破坏什么,乃至兽性发作。这一意见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于是茅盾就在结尾处,安排了“强奸”这一情节,以此来揭露大资本家对于人性的黑暗面。这个时候的“王妈”在大资本家的眼中只是一件可以破坏的物品而已,鲜活地刻画了这一类人内心的冷漠、自私以及暴虐。
(16)、作为一名新成员,文如其人,自己的文笔显得青涩、稚嫩。一个“固”字,把自己和文字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导致自己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意,没有灵气,不洒脱,不大气。在那段时间里,不敢写,不想写,不会写。消极和彷徨侵蚀着思想与灵魂。一篇《晨雪》的脱稿,让翟美凤老师在《美凤点评》时,中肯的赞美,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自己重拾信心,在迷茫中依然坚定地摸石头过河。摸索着找寻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17)、改开以后的生活,融入了世界速度,运行在了效率至上的经济平台上。而这种快速猛烈的冲击速度,顷刻之间就将安步当车的纯文学一下子冲击得七零八落,连那个曾经养育尊宠与华贵的老窝都被一遭端了。
(18)、王 琪:借这本面向青年创办的《延河》下半月刊,请您就如何向文学刊物投稿这个问题,给青年作者提供点好的建议?
(19)、本文为原创内容,采写:董子琪,编辑:黄月、潘文捷,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20)、这么说也不能否认那些一直坚持在创作一线的固守者,但蚍蜉撼树,大势所趋,仅剩的一点力量也就难以撼动泰山压顶的威势,灰溜溜的败下阵来也就自然而然。没有了创作的激情,失却了创作的土壤,内心躁动而失据,表现浮浪而盲从,再要重回那个创作盛世,已然了无可期,自然就日暮途穷,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垂死边缘。我个人倒是坚持认为:文学的土壤并没有全部失守,文学的良心依然还在抵抗,只要人心不死,希望就不会破灭,只要心中有图腾,梦想就会照进现实。
2、谈谈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1)、《去海拉尔》王咸著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18-01
(2)、在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下,您是如何设计课堂互动的?
(3)、王 琪:您平时除了写小说,也写散文随笔,之前还参与过电影编剧,我还看到过您的书法,您目前的工作是《人民文学》编辑,也可以说是跨界了,呵呵。但您心目中仍然热爱的是文学创作,对吗?
(4)、界面文化:说到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我想到余华的《第七天》也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第七天》要挑战“文学已经跟不上现实发展”的观点。
(5)、王咸:就连卡夫卡的甲壳虫,你都会觉得它有自我、有想法、有困惑、有希望,这个虫子是一个独立的虫子。像托尔斯泰的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和《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都是有内在精神性的,他们在生活、在思考,有自己的信仰,经历着精神的快乐和崩溃。日本现代小说里的人物也是有“自我”的,这个“自我”表现在各个层面上——有的是信仰,有的甚至是情趣,就像畸恋的谷崎润一郎。
(6)、还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活动是诗歌朗诵,当时我选择的作品并不是一首像《水调歌头》或是《江城子》那样的名词,而是一首《八声甘州》,并不是柳永的。不过我实在对朗诵不太在行,于是也就没有代表班级出赛。出赛的作品其实我已经遗忘了,印象深的是同班一位余同学在班里朗诵的《兵车行》。他朗诵的气质是不同的,从朗诵角度来说并不那么好,可明显感受到他对这首诗的一种感情,一种敬仰。
(7)、界面文化:说到“内在性”,我想到了鲁迅的《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里面的人物是不是可以称作“独特”的?
(8)、《1984》和《动物庄园》。一个讲未来之人类社会,一个讲动物模拟的人类社会,都是反思社会之佳作。
(9)、王咸:夏目漱石看到了新的人,表现了新的精神,并对人们产生了影响。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作家们还是在以传统的方式在看待人,并不觉得新的人是有价值的。夏目漱石留英两年,对文学有着成熟的思考,著有《文学论》,还找到了这种既生活在传统伦理里、又有新思想和自我意识的新人。比如《三四郎》讲述了一个从偏远地区去大城市学习的年轻人的生活,写出了一种个人的孤独,既是有自主性的,又是需要独自承受的。这部作品讲述的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失败者的命运,而是表达了一种内在精神的失落感。
(10)、毎次社会变革,文学都会扮演着特定角色,在演译着什么,在诉说着什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观点,在把它的灵魂展示,对阅读者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1)、一个作家就像一个谜,谜面就是他作品里的文字。随着曹文轩笔下文字的不断累积,探寻谜底的难度到底会变得更大,还是变得更小,亦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而这次历时近两个月完成的提问与追问,也许正是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外,所找到的另一种接近谜底的尝试。
(12)、——文学对当今世界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
(13)、无论是雨果的冉阿让,托尔斯泰的安德烈和比埃尔,肖洛霍夫的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还是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小说家都能让这样的人物耳熟能详,流传千古,但是莫言和张爱玲都没有做到,这和作家的功底水平有关,中国级和的差距也就在这里,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小说家是不入流的,很多作家写了小说,都不敢署名,只写了个兰陵笑笑生的所谓的笔名,相当于发表文章时用上笔名是一个道理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爱憎,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人的呼喊,呐喊,苦闷与彷徨,都有他们的理想,追求,梦想和希望。在矛盾中写人,写矛盾中的人,写出那个人物独特的个性,人性和共性,是每个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入他们的灵魂,写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憎,这就是小说的高境界,也是文学的高境界。
(14)、鲁敏,1973年生于江苏东台。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多项大奖,所写书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上周日鲁敏参加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书展,并在书展上与阿根廷作家马里亚诺·奎罗斯(MarianoQuirós)和索尼娅·布达西(SoniaBudassi)进行对谈,介绍了《融合——动物》(TándemAnimales,中文版书名《潮166:兽宴》)一书,该书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阿根廷仟雨集(MilGotas)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是一本以动物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了19篇拉美作家和中国作家的作品,分别以西班牙语和简体中文在两地出版。 当时当刻,在这个安静的房间里,鲁敏叙述着。她就像是从千年之外走来的人,使用着古老传统的形式——口语,娓娓道来。“阿根廷和中国相距遥远,但我们都被同一个太阳照耀;当我看到太阳时,我知道我们在一起。”在正式开始讲座前,鲁敏提出了此次讲话的主题——“真实的太阳与虚构的光芒”。鲁敏说,文学对她来说就是讲故事,然后直击人心的感受,直至自己仿若亲身经历。她寻找的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的普遍的感觉。难道我们不是为了收获新的想法和感觉而阅读吗?
(15)、在这篇感悟中,王泰程分享了名著阅读、演讲、话剧表演、文言文学习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带给自己的收获,娓娓道来,干货多多。在他看来,语文学习是长久的积累,无论如何,一定不要停止阅读!
(16)、 文学就是人学,归根结底,还是写人,但是写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台湾小说评论家夏志清说过:“在中国,真正懂文学的,只有那么少数几个人,比如鲁迅、张爱玲等人”,短篇小说剖析人物性格,长篇小说写人的命运。在中国的文学史中,鲁迅已经成为了一座丰碑,思想的深度决定作品的深度,鲁迅的思想性确实是无与伦比的,鲁迅似乎专门和中国人的劣根性过不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色·戒》等小说,都写得好,人物性格剖析深刻。鲁迅好的一篇小说《阿Q正传》,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或许是他的功底不够,所以,在谈到诺贝尔文学奖大的时候,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说自己:“和西方的文学家相比,我只是一个小土堆而已”。
(17)、思想是什么?在我看来,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是能够站在独立人格的角度,透过事物看本质。而不仅仅是《活着》中的富贵、《hello!树哥》中的树哥,为了活着而活着,苟且而卑微。
(18)、徐则臣:我从短篇写起,每年都会写。写了好几年短篇才开始中篇,然后长篇。一个好作家未必一定得如此循序渐进,但如果循序渐进我肯定你能获益良多。短篇既是基本功也是艺术的试验场,经过这一关跟没经过这一关在漫长的写作征程中我相信会有所不同的。这不仅仅是从艺术上说,就以小说这种形式把握世界和人,这个递进也是有迹可循的。短篇是偏安世界的一个角落,盯着某一处、某个人、某一朵花,把他们看清楚,看清楚一片叶子上的露珠到底可能有多大、多圆和多亮,看清楚一根针尖到底能有多少天使同时在跳舞。中篇就该是一段生活了,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当一个作家开始写作中篇,肯定不是因为他变啰嗦了,因为语言繁复冲破了短篇字数的限制,拉长成了中篇,而是因为他有了更大的想法和力图梳理一段复杂生活的欲望。在这个逻辑上往下走,那么长篇无疑就是作家萌生了整体上把握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冲动,他要就一个宏阔的时空和茂密的人群发言,他要对丰富、破碎、漫漶的世界作出一个结构性的艺术处理。这与作家艺术上的成熟有关,更与他的阅历和世界的认识的深入有关。从《跑步穿过中关村》到《耶路撒冷》,基本上也循着这个逻辑走的。当然,两者之间有着问题意识的延续性,我让很多人从故乡出来,他们浪迹多年,回去会出现什么状况?这些年一直在路上,于他们的人生,于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少增益和减损,我想看一看。《跑步》涉及到“去”和“来”,《耶路撒冷》全面地兼顾到了“归”“去”和“来”。
(19)、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身能擘两雕弧,一剑能当百万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王 琪:很多作家都明白,要写出好作品,需要深入生活,语言要有风格,内容要精彩,思想性要强……但如果留心林林总总每年出版的大量文学图书、期刊、电子书等,能受到公众喜欢、叫好的并不多。在此,请您谈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作者动笔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1)、文学和文化生产者,与工人,农民在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还有哪些不同?
(2)、苏联解体,世界震惊,人们在回放这一历史镜头时,发现了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
(3)、王 琪:《耶路撒冷》前前后后写了六年时间,为什么说它是“彻底、全面地清理对‘70后’一代人的看法”?
(4)、可以看到,情节的增删都是围绕人物刻画来进行的。
(5)、在成为作家之前,鲁敏曾在邮局工作过。这份工作与想象力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她却在工作中产生了创造的愿望。“我一直试图在脑海中重现我所看到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对自己说,我必须用想象力做点什么,这就是我决定开始写作的原因。”掌声过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翻译老师请听众提问。每日要闻通讯社文化版(InfobaeCultura)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6)、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种误区:有人认为学语文不用太用功,反正到时候有人瞎写也能蒙高分。这种说法也未免太看不起阅卷老师了。语文当然是要练的,但不是像我们刷数学或是理综那样,比如写作,微写作和大作文全要练,但很多人练的特别狠,后也写的很不好,这到底为什么?
(7)、王咸: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说的是用极少的语言把更多的、更强烈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一定要求作家有强烈的感情,因为如果你的感情本来就很平淡,还节省八分之那就不剩什么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学观也讲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更多是世界观的、价值观上的含蓄。再比如绘画说的“留白”,强调的是人跟世界的关系:人是很小的,世界是很大的。这与“冰山理论”两者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我写的“俭省”倒不是技术上的,还是挺自然的吧,有的地方反而很啰嗦。我其实很喜欢夏目漱石,也试图模仿他。
(8)、国家反诈中心的蓝色盾牌和利剑给我指明了方向。深邃的蔚蓝色将我带入了一个新高度。深夜,拥抱一颗颗跳动的音符,分享着自己的悲喜。清晨,一句没有侧重点,重写!简短,有力。重新来过。深夜抚醒着熟睡中的黎明。
(9)、作者简介:吴炫,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哲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原创》主编。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他建构了否定主义理论体系,涉及文学批评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出版著作20部,编著17部,发表论文370余篇。
(10)、我写《盲道》里的小安要容易一些,因为这样的人既是常见的,又是独立的——这时候我就很理解余华,为什么要写许三观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出来一下子就能理解。现在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大多都很贫乏单调,而写生活中打拼的人却可以真实感人,这反映的现实其实便是:知识分子不起重要的作用,不属于广阔的舞台,不能进入日常生活。
(11)、近些年,这种搅屎棍文章大行其道,乱搅社会文化,价值观,历史定论。
(12)、如果是浪漫主义,那么歌颂英雄和理想往往是其主题;如果是现实主义,那么揭露社会弊端就是其创作目的。
(13)、文学学科分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又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
(14)、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院坐落在嘈杂的科尔多瓦大街上,布大孔子学院就在这里。穿过长廊,走几阶楼梯,就能感受到静谧的东方文化的气息。走进门,地毯、瓷罐、座椅、靠垫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毛绒玩具熊猫映入眼帘。尽头是图书馆,摆满了中文图书;此刻大厅中央聚集着前来见作家、听讲座的人们,而这位作家就是鲁敏。她身着朴素的服饰,双腿交叉坐着,目光温和,左手握着麦克风,右手打着手势。她首先用流利的英语向大家问好,接着用自己的母语开始讲述。在她身边坐着翻译老师,他是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连接作家鲁敏与听众的桥梁。
(15)、徐则臣:“中国故事”是个很难界定的概念,那时候我谈“中国故事”更多地是希望我们能从一些写作惯性里挣脱出来。我们经常会在大师的、经典的和自己的创作惯性里自以为创造性地写作而不自知。所以我说,不是你在中国、用汉字写中国人的中国事就一定是真正的“中国故事”,它有可能是你一厢情愿虚构出来的“伪中国故事”。我对“中国故事”的认识,更多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你的故事要与真正的“中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两者间要有内在的张力,“中国”不能只是个随意替换的背景,你要触及真问题。你不能一写出飘飘忽忽的无根故事就说,这是个“世界主义”小说,这个小说是给五百年后的读者写的。一个作家对他所处的时代都不尽力看明白或者根本不屑看明白,一个作家在他的时代都缺少必要的“现实感”和“当代性”,他拿什么跟五百年后的子孙对话?你要跟他们说你不知道从哪里来吗?你可以不那么“现实主义”,你可以不那么对“中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但你得有“现实感”“当代性”,得有“中国性”。这到底是什么,我很难精确地描述出来,但作家一动笔,我们其实是知道他究竟有没有的。
(16)、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不是因为其所处某一思潮而表现某一问题,而是因为其表达了某一内涵,所以才被归为某一思潮之中。
(17)、徐则臣:除了创作时间没法充分保障外,我对自己的创作现状还是挺满意的。刚写完一个小长篇,叫《王城如海》,七月份会面世。题目得益于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先生的建议,取自苏东坡的一句诗:惟有王城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耶路撒冷》写完之后,三年多里一直在准备一部与运河有关的长篇小说,看了一堆资料,也做了一些实地的田野调查,但小说的精气神迟迟不能拧成一股绳,还得让它继续长。《王城如海》跳了出来。本来打算在运河的长篇结束之后再写这个小说的,有一天这小说里一直没能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意外地解决了,我突然发现它已经要瓜熟蒂落了。有花堪折直须折,根据经验,此时还不动手,再熟一点我可能就再也没兴趣写它了。如果我对一个故事失去了必要的好奇,通常就会放弃,而熟过了的小说我自己都会感到腻,它在脑子里转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后把我都转烦了。我有个习惯,会同时构思好几个长篇小说,每个小说会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随时记下来想到的与之相关的内容。在一部小说进行到后半段时,如果大的几个坎儿都已经过去,在写这后半部分时,我就会把思考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将要开始另外一部小说上。在写《耶路撒冷》时我就已经开始准备《王城如海》了。《耶路撒冷》之后又过了三年,也的确该成熟了,恰好一个极为重要的难点解决了,我几乎看见了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飞流而下,那就动手吧。写作中遇到的突发情况完全在意料之外。现在我回过头继续准备跟运河相关的那个长篇。
(18)、刚刚过去的壬寅虎年里,我十分幸运的评选为嘉河文学年度优秀作者。在各位文采飞扬的老师面前,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我有点自惭形秽。
(19)、答: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往后写下去,可能就是这个路数了:一本书只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它们成为一部部长篇小说—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以前的那种由多篇作品组成一本的方式当然也可以,但它们毕竟不能称为长篇。这样一来,我只能选择适合写长篇的故事了,这要比以前那种写几个故事结构一书的方式,显然更具难度。但我很喜欢现在这种方式,我是一个愿意思考结构、经营结构的写作者,我会在结构中获取快乐—特别是那种较大规模的结构。我将其看成是对我能力的考验。那种写作,让我有设计师、工程师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错。
(20)、王咸:但是,作者对于自己的内心总是知道的吧?为什么不写自己知道的呢?有一次在活动中,我们讨论略萨,我认为略萨相对欧美作家来说,在表现精神性和内在方面有所匮乏。当时一个评论家很生气,他说:“略萨的经历,我们这一屋子加起来都没他多。”但是经历不等于内在,卡夫卡的经历很少,但他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思考是深刻的。他会问,人类真正的命运是什么?是不是反抗就可以获得自由?在卡夫卡那里,反抗根本都是假的。
4、个人对文学的理解是什么
(1)、因此,在后来二战时期美国人轰炸日本本土,手拿绝密的军事地图,专门征求他轰炸目标前夕,伟大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等身的梁思诚先生,超越巨大的民族仇恨,实事求是地把自己掌握的日本奈良和京都所存的唐朝风格的优秀建筑群,一一标注出来,如此幸存至今。
(2)、从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我有时可以感受到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既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又受到传统伦理约束,但我们还没有能力像他这样表现。80年代张抗抗、张辛欣写的现代人,相较而言就比较简单和概念化了。
(3)、所以,如果想要读懂这一类小说,一定要盯紧小说中的各类人物,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上某一类人的缩影,他们之间曲折的故事就是这个社会出现的问题所在。
(4)、经常有人说大学教育提供的知识和同学需要的人生经验间有一个巨大的断层,您在课堂中是怎么弥补知识在“无用”和“实用”两个属性间的鸿沟的?
(5)、作为高学府的掌门人,作出如此清晰明确的指向,显然是比我们对于人文之于社会,之于工作,之于生活的意义,有着更为全面更为深沉的思考。
(6)、大家好,我是千叶书院的祝秀老师,今天我来回答:“我很喜欢鲁迅,可是语文老师说鲁迅的文章文学性不强,我被影响了,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你的语文老师说法片面了,而你有可能是真喜欢鲁迅,但有可能还没真正读懂鲁迅,又或者你只是浅浅地喜欢,而没有深度阅读,所以,立场不够坚定,老师一否定就开始怀疑和动摇。其实,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人,鲁迅是绕不过的,就像真正喜欢书法的人“二王”是绕不过的一样。那么,下面我就来谈一谈,为什么说真正喜欢文学的人绕不过鲁迅。
(7)、王 琪:为了做好这次访谈,打扰您许久,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祝愿您今后的文学之路上,再出新作、大作!
(8)、只有理解生活,尊重生活,感悟生活,你才能获得灵感。当然,多看书,多学习,多练习也是主要的。
(9)、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中,不乏能给同学们“实用”启示的文章。我之前的教学大纲中,选择过陈寅恪先生的两篇文献(《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及《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来进行课堂细读讨论,因为这两篇文献对于“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属性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如何处置延续,传统文士在现代社会如何进行自我安顿或自我重构”这个问题的探讨,很有个体示范意义——王国维的个案不一定在现实层面适用于每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但这个个案,又确实讲述了一个传统身份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现代学术的语境当中,如何自我建构、如何面临巨大挑战又如何自我毁灭的故事,其中涉及到的若干命题,事实上亦与同学们将来可能面临的人生问题不无关系。而通过这两篇文学-思想文本的阅读、分析与讨论,一方面让同学们有了一种基于历史的、个体生命经验的文本体验,另一方面对于这一个案所关涉到的相关命题的思考,对于同学们反观自我以及未来人生,应该亦不无激发启示。
(10)、第二个故事。朋友的父亲在城市里迷路了,到处都找不到他,直到大家通过查看这个区域的摄像记录(中国到处安装着摄像头)才找到了父亲。这位朋友欣喜,以致于“他现在觉得每次面对摄像头微笑都是一种责任”。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另一个男孩身上。“男孩被指控抢劫,但其实与他毫无关系。人们看到摄像头,通过类似的形象便指控他,但其实他是无辜的。男孩感到难过,因为他们错误地指控了他;但同时他也很高兴,因为他觉得有人在时刻看着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他意识到,在摄像记录中可能有另外一种生活。”
(11)、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公平、正义、善良的品性。孟子说“人性本恶”,这是不争的事实。你永远不要试探人性的恶,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要知道性侵案件,绝大多数都是熟人作案。
(1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文学的看法,我认为没有统一的观点。为什么你要吃饭喝水?并没有确切的理由。对我来说,文学是别人的世界。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太小,无法了解整个世界,但通过可以文学做到。我记得有一个俄罗斯的故事。一个男人在酒吧里喝伏特加酒,出门后他感觉很热,于是便脱掉衣服,跳到冰冻的湖里,然后,他死了。是的,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我想说的是,我不会喝伏特加,我也感受不到那种冷,但通过阅读我能体会到。这就是文学对我的意义。
(13)、中国文学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不令人感慨唏嘘,好端端的蒸蒸日上间,却出现了下世的光景。
(14)、对于同学来说,朗诵的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词本身。你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和拿高考那6分去死记硬背,而是因为自己喜欢那首诗,于是就把它背下来。看起来这么简单,这么自然的事情,如今又有谁肯做呢?
(15)、后,鲁迅的散文诗集有:《野草》。大家熟悉且经常引用的名句有:《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题三义塔》: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题》: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创作的诗歌虽为数不多,但语言质朴,亲切自然,个性鲜明,朗朗上口,情感真挚,也不乏艺术美感。
(16)、界面文化:你的故事很多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留白”了,这也被一些评论家认为很契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17)、答:这套书将会与“我的儿子皮卡”有所区别,这就是它将写皮卡兄弟的故事,而“我的儿子皮卡”,将会沿着以前的设定,主要写皮卡。“皮卡兄弟”这个系列当中,皮达的分量将会加大,有可能在一本书中,他的分量会超过皮卡,或是与皮卡“平分秋色”。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我掌握的故事,有一些更适合由皮达来叙述完成,而如果只是写皮卡的话,这些故事就只能牺牲了,而以“皮卡兄弟”的名义,我就可将这些故事都拿过来,写作的空间一下子加大了;二是,它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并因此扩大读者群;三是,我没有理由地觉得“皮卡兄弟”这个名称很好听,很温馨,它本身就提升了故事的吸引力。
(18)、按照正常的逻辑,让两个男人反目,简单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安排一个女人。
(19)、读了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候完全是两码事。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只有有德的人,心怀善念的人,才算有文化。只有心存善念的人,才能看到善,才能行善。即有德之人,才能做有德之事。
(20)、后一个故事是《夸父追日》:“一个人为了让他部落的人们一整天都能见到阳光便想要抓住太阳,他一直在奔跑,却始终追赶不上。他口渴至极,喝光了中国所有的河流。”接着鲁敏笑着补充说:“如果他喝了拉普拉塔河,可能就能够解渴,这样说不定能继续奔跑抓住太阳。”鲁敏总结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终这位追赶太阳的人口渴至死。我认为作家都是一样的,我们正在追寻太阳,但我们永远赶不上它。”
5、个人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1)、王咸:“七个被大雨洗过的世界”这个表述完全不知所云,“向内生长的力量”更有实在意义一点。但“向内生长”什么呢?这也是含糊的。我的意思是,当人在不能向外实现自我的时候,至少要向内有所约束;当人不能够追求外在的自由,至少不做坏的事。“独善其身”也像一种“修行”,现在“修行”这个词用得太多了,带上了言不及义的意味。古希腊“斯多噶主义”讲训练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物打动。在雅典开放的时期,人们都在公共生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己的力量,当这个外部公共空间消失了,人就堕落地追逐权力和物质。我所说的“向内生长”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做不到希腊那样“健康”,也可以做到不被这些权力和物质所打动,并不因此而痛苦。
(2)、在您的课堂上是如何对非中文专业的同学进行阅读训练的?
(3)、现在专业化的文学阅读尤其是文学批评的语境里,你所提到的这种现象甚至趋势确实存在,不过,在整个文学史和文学研究史的视野中,对于这种区分的强调,也只是进入到20世纪才受到重视的——把阅读主体带进文本的分析研究当中,在文学史的研究中依然是一个强大的传统。
(4)、正因为对“成为作家”的路径熟悉,王咸并不着急成为一位作家。眼下刚出版不久的这本小说集《去海拉尔》,是他的第一本书。书的标题“去海拉尔”是其中一篇的名字,故事讲述了几个知识分子的人生起伏与平淡生活,更早的篇目《邻居》和《盲道》写于2000年左右。总的来说,《去海拉尔》收录的这七篇小说,时代和题材各不相同,彼此共通之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小说与现实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5)、《财主底儿女们》路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6)、原本四平八稳、仪态万方的纯文学,一下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就暴露在了尘埃闹市,跌落到家道中途没落的地步。这个过程来得太猛,还没来得及适应,就迅速转换了角色和心情,被迫在繁荣和萧条之间游移挣扎。快餐文学的致命一击与纯文学悬然殊途的快餐文学,就在纯文学行将落幕的刹那间,给了纯文学致命一击。
(7)、所以,通俗小说的情节就是该作品的生命线,情节的记述越有趣,作品就越受欢迎。张爱玲、张恨水、周瘦鹃、金庸、琼瑶等等通俗小说大家走的都是这一路线。
(8)、终把这一奖项迁就与我,我衷心感谢《嘉河文学》文学团队特别是荆建平老师对我的厚爱和青睐。我更深深体会到他们深藏着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典型的正面引导法,用激励和鞭策的手段,希望我不松劲,不掉队,不出列,继续把文学创作的梦作下去,勤奋笔耕的路走下去。毫无疑问,我自当把这片心,这份情,这番意永远铭记在心,并努力外化于行。
(9)、2023年正月我们嘉河文学创作团队的优秀作者,优秀作品获得者齐聚平定御膳苑开展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我是2022年入会,平时忙于为了生活奔波,真的像那首歌唱的,我把曾经的梦想卖了三两换来了灶上的一日三餐。只是偶尔晚上睡不着,写写生活感悟,写写自己家人。因没时间出门,没时间看电视有和外界脱轨的感觉,又因多年未曾提笔,很多时候写的东西没深度。既然进了嘉河这个平台,以后一定努力向各位老师学习。争取2023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荆主编和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荆老师搭建的文学平台。
(10)、一般我们会认为,语言训练和文学训练是一种专属于中文学科的学术领地,但是,文学艺术体验其实是向所有人开放的,而且这种体验的不断积累,也并不完全依靠专业训练。我们在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方面与过于强调学习和知识的功利性有关,另一方面与过于狭隘、僵化的专业认识也有关。举一个例子。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同学们对文本富有个性的精彩阅读分析,虽然对此的口头表述不一定很学术——也有不少同学的口头表述已经很学术——但是能够发现他们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曾经被语言文字所打动,曾经真正沉浸、融于到文本的世界之中并由此而自我敞开,他们的表述显示出了那种曾经的灵光一现式的艺术体验,这一点在课堂上常常让我们怦然心动。
(11)、——1973年生于江苏省东台市的作家鲁敏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大孔子学院与记者和读者朋友以“真实的太阳与虚构的光芒”为主题举行座谈
(12)、徐则臣:很简单,就是喜欢,一直到现在。写了十九年了,就算不喜欢,也干不了别的了。写作很排外,写得越久你会发现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差,改行也晚了。文学对我大的改变,这问题让人纠结,好坏又是同一个:好的是,让我成了个明白人;不好的是,更多时候把我弄成了一个不明白人。因为总是不明白,所以我得继续写,写作早已经成为我思考问题重要的方式,不动笔我的思路经常不知道往哪里走。
(13)、徐则臣:天赋长什么样,至今也没看见过,所以我更相信后天的努力。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四件事:读,写,观察,思考。每一样你都尽力了,你就可能成为一个不让自己失望的作家。你所谓的那些能力,包括敏锐的感觉,其实都可以通过后天的习得来部分地获得。中国人喜欢将文学艺术的才能神秘化和神圣化,“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限地放大才华和禀赋的作用。这种说法自古有之。我怀疑在一定程度上是个骗局。在过去,识文断字者极少数,为文者可取仕,也就是说,会写文章了你就可以当官。当官必然要维护自己的,之维持佳方式莫过于将之神秘化和神圣化:这活儿只有我们几个能干,天赋异禀,文采神授,别人弄不来,所以,你们就该老老实实听我们的,谁让我们天生就比尔等高级呢。老祖宗俨然已将诗文之术搞成了玄学,没准为的就是将更多的人拒之门外,别跟他们抢生意。而在西方,他们就把文学大大咧咧地看成一门科学。既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就有了“创意写作”这门学问,一帮人坐在一起研究怎样写,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而我们向来主张,作家不可教,是这块料你就吃得上这碗饭,不是打死也吃不着。就说“感染人”这事,煽情是该能力之一种,你肯定明白煽情的本领是可以一点点练出来的。
(14)、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人们现实世界所看不到的精神层面,比如人们能看得见天上的月亮,能摸得着水岸边的树木,但水中的月亮和树的倒影每时每刻随着天气的变化各不相同,就可以通过文学的手法把它们描述出来,展示给人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感情世界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文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语言文字艺术,人人都需要文学。
(15)、梦里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到达,与其仰望别人,不如点亮自己,你在凝望文学之路,文学之路就会为你开放。你逆光而来,得配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16)、但是,优秀的创作者不会采用这种老套的故事,他会将这个女人设定为其中一个男子的女儿,并且两人的冲突其实是因为一个简单的误会。这样一来,不仅仅情节曲折,也可以用误会的澄清方式来吊足胃口,并且有着悲剧、喜剧的自由选择。
(17)、这样一来,就不能按照阅读通俗文学的方法来探求严肃文学的内涵了。
(18)、又到新的一年开始时,嘉河文学,古州文坛的常青树,收获满满,硕果累累。多少文人墨客,多少青涩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赞颂盛世美景,写不尽平定的日新月异,道不完古州的人文风光。用我们心中的激情,来实现那文学之梦,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去歌颂这国富民强,盛世中华!
(19)、相信这篇文章对中小学生及家长都会很有启发。
(20)、问:大家都知道,您在2016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是儿童文学作家能获得的巅峰荣誉,皮卡的故事也在您得奖之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新版,当时叫“中国名娃·小皮卡”,出版后受到小读者的热烈欢迎,到现在已经销售了282万册。可以说,皮卡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在您获奖之前创作的,这次的《拖把军团》是您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再度创作皮卡的新故事,在获奖前和获奖后的不同时期创作同一个主人公皮卡的故事,您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1)、大概到了下学期,我们举办了话剧表演活动,我们班的剧目是渑池相会,这件事同学们一直津津乐道,当时留下了不少照片。后来还演过一次《茶馆》,不过那次并不那么成功。其实它的意义并不在后的结果,而在练习表演的过程。
(2)、问:这次作家社推出的皮卡新故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丛书名改成了全新的“皮卡兄弟”,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使用这个新的丛书名呢?在后面的故事里,是不是皮卡哥哥皮达的故事会大幅增加?
(3)、在新书《去海拉尔》出版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专访了王咸。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王咸毫不避讳故事与现实之间的显著联系,“我写的小说纪实性都蛮强的”,“作家为什么不写知道的东西呢?”或因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王咸对于其他作家作品的阐述与理解,也远远超出了对于自身作品的关注,他信手拈来,讲起了夏目漱石、废名、余华、格非等等的人与作品。正因如此,这篇访谈原本想要以王咸——一位编辑兼一位作者——的叙述重现中国当代文学生态圈,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番更为特别的景象。
(4)、您在课上会避免“非我化”的审视文本的方式,但是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要强调这种“非我化”的视角,甚至中文系的专业性很多时候是由这种方式的文学批评组成的。那么您觉得中文系(尤其是现代文学)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5)、联系时代就会发现,鲁迅生活的年代里,正好是一个民智未开的时代,整个社会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呈现出一种麻木的状态。
(6)、通过这种融入个人体验去阅读文本的方式,您会期待他们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会具备怎样的素质或能力呢?
(7)、我的创作宗旨:以不成熟的笔,讴歌真善美,写尽人间真情,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
(8)、文学创作无止境,收获且需砥砺行。获奖,不应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更当检视不足,谨慎前行。此次获奖,不仅是巨大的压力,更是十足的动力。如今,已迈入退休门槛,光荣加入“60俱乐部”的我,实现了奋斗战场的顺利转换。成功转型,似乎更有了恣意纵情文学创作的便利条件。我将以此为契机,点燃激情,砥砺前行。我愿与《嘉河文学》创作团队的良师益友一起,立其愿,倾其心,尽其力,负重拼搏,携手共进,用的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让《嘉河文学》这朵盛开在古州平定大地上的文学之花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9)、徐则臣:责任和义务这个评价有点大,我承受不起,惭愧。我从来没想过要为谁代言,也不喜欢动辄代言的写作,我只是“修辞立其诚”,说我想说的,说我能说的,说我能说好的。如你所知,我的写作有着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我的确通过关注某些人、某些地域、某些城市、某些问题去关注这个国家。我会认真思考这个复杂的社会现实反馈给我的诸多问题,结果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努力深入进去,并以小说的方式呈现出我的思考,我只能故事的整个推演过程中我都是真诚的。
(10)、这其中,不乏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篇目,比如:《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在这里,我们且不说熟悉的《孔乙己》、《祝福》、《社戏》、《阿Q正传》……我们且不说这些篇目塑造的主人公:孔乙己、祥林嫂、阿Q、润土……多有个性,多耳熟能详,多深入人心,我们仅从《伤逝》这部以青年恋爱与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来看一看鲁迅的作品究竟文学性强不强。《伤逝》一部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时期,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与婚姻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现实生活的一地鸡毛,种种困难、压力与折磨。这部小说手法上尝试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人物的刻画十分成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鲁迅小说擅于发掘有深度的社会生活片段和场景,选材、视角都很独特,语言干净、利落、内敛、简洁、凝炼,文学性很强。
(11)、但作为普通读者来说,适当地去接纳前人的建议,对自己的阅读是有好处的。
(12)、文友们,让我们共同进步,展现自我,互相帮助,共创辉煌!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扬帆远航,同心协力,为平定古州的文化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一起加油努力吧!
(13)、王咸:写“个人”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但实现起来难,因为生活就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真的很少。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为什么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因为那时正是开放的时候,每天都涌现出新的思想、人物和现象;而在大一统的稳定社会里,作家运用想象力也是有限的。回到《去海拉尔》,我为了把李朝写得真实,而不沦为符号,挪用了很多真实生活里的细节——有人去养猪了,去西塘买房了(小说中的细节),但不是这个李朝做的。
(14)、对于文学,以上是我的见解。浅鄙之见,实乃贻笑大方。
(15)、时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风华就走到了烈火烹油的尽头,一方面是改革开放蒸蒸日上,一方面是文学事业江河日下。嘶嘶雪尽之时,中国文学也就陷入了潦倒与挣扎的窘境。
(16)、王咸:不管知识分子还是别人,我认为中国文学还是好有个人特色,有一个人对世界、生命的探索,而不要太多表达集体的、大家的、共同认同的主题。因为共同认同不可避免是肤浅的。大家都知道从权力层面、思想层面应该尊重个人,让个人负责,而“个人”落实到文学创作,就要表现个人叙事而不是集体叙事——这其实是两种倾向,并不完全对立。
(17)、王咸:对。在鲁迅的作品里,魏连殳可以感觉到他自己的影子。但是像孔乙己、祥林嫂就不是,还是众生相。
(18)、王咸:我觉得我们现在文学主题存在着偏差,尤其很多年轻人喜欢表现人多坏、多怪诞、多沉沦,其实文学重要的主题应该是在混乱中找到不混乱的、质朴的东西,和那些在混乱中保持镇定的精神。写质朴,不是说去歌颂一个美好的、不真实的东西。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人是很容易的,但混乱中的质朴才是真正能让人感动的。
(19)、 诸如,苏轼以生命的日日新之运动变化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突破了《易传》《道德经》伦理之道和俭朴之道规范生命的思维方式,曹雪芹塑造了怜爱卑微丫鬟的贾宝玉,突破了儒家等级、爱情婚姻等观念;而鲁迅对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易卜生的个性解放也持怀疑审视态度。苏轼、曹雪芹、鲁迅无法被“传统”和“现代”进行归类,既不是载“儒道释之道”,也不是“载西方文化之道”,如此他们的文学创作才具有突破文化制约的品质。文学穿越论将其概括为作家对文化的“个体化理解”。这种理解既是经典何以可能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学独立性的基础。由于古代文学批评修辞性的“别趣”和非原创性“异见”与钟嵘笼统的“识”,均没有突出作家的“个体化理解”对既有文化观念的原创性改造之问题,而“缘情说”也难以解释《红楼梦》中的“情”已经是曹雪芹个体化理解的“怜爱弱小生命的情”,区别文化中的“人情”和《牡丹亭》的性爱之情,所以中国传统美学的“情理之辨”同样难以解答文学经典突破文化规范之问题。
(20)、普通的创作者会将这个女人设定为两个男子共同爱慕的对象,两人从好友变为情敌,过程中可以衍生出多的故事。这种处理方式中规中矩,情节精彩的话,会吸引很多读者。
(1)、金庸金大侠同样如此,在开创一代武侠门派门风后,80岁高龄依然饶有兴味地游学于剑桥大学,孜孜以求国际文学土壤的营养,中西合璧,贯通古今,这样的澡雪明丽的文学精神,这样的丰盈多姿的文化生活,这样的高山仰止的人文导师,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追求目标。
(2)、《拖把军团》写于2019年年末。在未写之前,我通读了全部的皮卡故事,一是为了找回写这类作品的感觉,二是看看这些作品中是否留下了一些可以发展的线索,三是搞清楚都已经写了什么,以防后面重复。写皮卡故事的心火再次点燃,我回到了六年前,但又和六年前的感觉不太一样,因为毕竟已经六年—这六年间,我对文学又有了新的理解,特别是对这一类的作品,更有新的理解。
(3)、通识核心课程通常有很多讨论环节。但是从学生视角来说,有些同学会觉得讨论课是用来“水发言”的场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王咸:我说的“向内写作”不是与“向外”区分开的,而是强调一个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是说向内是不关注外部世界,而是说即使同一个外部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外部世界是不一样的。现在传播如此发达,各个地方奇葩的事情可以迅速地呈现在社交平台上,人们感慨道,小说赶不上生活。这确实是一方面,在原来交流没有这么迅捷的情况下,文学起到了传递奇人奇事的功能——但这不是文学主要的功能。
(5)、如果我们对于文学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并不局限于过于狭隘的观念,会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及外延,都会因此而得以大大扩展,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世界,亦会因此而变得极为丰富,当然亦可能会很驳杂。在这个文本世界的内核或中心,可能是那些优秀经典的现代文学文本,由此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辐射,是一个边界更富弹性与张力的现代的“文学共同体”——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地拥有着诸多的同路和盟友。
(6)、人物的出现更多的是因为情节的需要,人物性格也是通过情节来反映。
(7)、高雅的纯文学看不上奴颜婢膝的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既得利益却耻于纯文学的相伴为伍,这就造成了文学和利益之间的天然违和,两者各不相容,势同水火,就产生了无法避免的价值悖离和精神脱节,直接导致两者之间各自鄙夷,老死不相往来。文学作者成了趋之若鹜的弄潮儿,后备的成长力量青黄不接纯文学陷入了从未有过的低谷,纯文学的作者就感到了前途无着。呕心沥血炮制出来的厚重文本,却凄凄惨惨败给了鸡汤文、快餐文,这心里落差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弥平的,纷纷哀告时不我与,其奈创作何?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谈谈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精辟1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