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争的反思200字精辟65条

对战争的反思

1、对战争的反思英语作文

(1)、我第一次对战争发生疑惑是在读莫泊桑的《羊脂球》,语文课本里掐头去尾太多,我想知道更多的东西,于是找来莫泊桑的一本七百多页的中短篇小说集,我在《羊脂球》里读到至今印象十分清晰的一些意思:普鲁士人要进攻了,法国士兵开始惊慌,今天为了一只野兔而放上一排枪,明天又为了一阵风开枪打死自己的哨兵。他们随时准备逃跑,掐算着普鲁士人要进攻的日子。本来说多久多久要进攻的,可当地人都多等了几天,还没打来,人们就有些抱怨了,说该死的普鲁士人怎么还不进攻;又等了一两天,还没等到,人们就开始诅咒,总之是盼望战争赶快来临。这就是法国人——我就是从这篇文章里第一次感知到了什么是法国人,第一次在中学生时代开始怀疑战争。

(2)、小镇虽不大,人与人之间却有温暖的情感流动。

(3)、理查德·内德·勒博教授提出和解的路径之一(这里的观点多少受其特定立场的影响),它的主要触发因素在于冲突的承诺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4)、我自己也做戏,在中国找一个好演员,太难了。跟德国人合作的时候,中国戏剧系学生的表现,连德国学计算机、物理的学生都不如,他们的能量从哪里来?当他们是幼儿园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不会说我要做三好生,而我们从小就从老师的眼光里定义自己,我们用厚重的礼教的壳把自己裹起来。要做一个好演员,首先要突破这个壳。表演艺术如果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话,归根到底是自由人的艺术,是那些不是生活在他人眼光定义下的艺术,这个就是我们和别人相比的差距。

(5)、无论是国家博物馆还是私人博物馆,有相同点也好,有不同点也罢,我们的使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传播历史。这也是博物馆自身特有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是国家投资,还是私人投资,只要是博物馆,就要传播公共历史与文化。

(6)、社会结构与观念支持,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凝聚力。

(7)、三是军事准备不足。这方面从以下两条即可一目了然。首先是缺乏对中国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的应对准备。《历史》揶揄说,朝鲜战争后印度就没有人去组织研究过中国的战争策略,以便"对中国军队的运作和作战方式有所了解"。《报告》称印军整体规划缺失。总参谋部在正常规划、详细的人事工作和协调、适当的军事运作、各方均衡等方面事先准备不足,更多的是随心所欲和主观行事,发现问题后再去亡羊补牢,而不是有意识、有计划地采取军事行动,其结果是印军基本上没有做好应对任何中方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备。对于军事准备不充分和军力部署失当,从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司令部到其他层级的军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62年10月初,印度开始实施旨在将东部边境地区的中国军队赶出去并占领塔格拉山脊的"里窝那行动"(OperationLeghorn),但印军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都根本就没做好任何准备。印度"在一场政治赌博中掷出了骰子,却无足够军事力量支撑"。11月11日,中国自卫反击作战第一阶段结束时,英国人也认为印度准备严重不足∶从1961年底开始实施"前进政策"直到1962年5月,印度一直没有在拉达克新建哨所,而"要在短短的四个月内把少所建到一定规模来抵抗中国10月份对东段边境的进攻是不可能的"。其次是资源匮乏和后勤保障严重滞后。两份文件都指出了这一点《报告》讲得更为详细,说1959—1960年时,印军整体缺乏资源,东段边境的部队后勤支持严重不足,故不能部署更多的军队,但所定计划没有考虑到上述问题,致使部队接受的任务与得到的物资支持极不匹配。《历史》说,中国发起自卫反击作战后没几天,印军即在战场面临不利局势,此时印军作战部队不仅没有足够的自动和半自动武器,就连手上可用的武器都不能足量供应,弹药的常备库存时常远低于作战要求的水平,合适的冬装和靴子也无法如数保障。"从子弹到皮靴,所有的物资都供应不足。"面临如此迫在眉睫的问题,10月25日尼赫鲁在议会接受质询时竟罔顾事实地说"缺这缺那都是谎言"。《报告》还说,中国在11月中旬发起第二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后,印军许多部队弹药还严重不足,而日毫无准备,匆忙应战。《历史》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与中国军队相比,印军在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1)武器陈旧,不适于山区作战,且供应不足;(2)缺少冬装和冬鞋等;(3)没有公路网,交通十分困难。后勤补给和增援部队主要依靠空运。

(8)、故事情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多年不见的叔父来到自己家中做客,还拿出了许多动物的照片,接着就说起了他那神奇的故事,在叔父小的时候,镇子上有一头大象,这头大象的名字叫华夫,华夫十分的机智可爱,所以很受大家的追捧,而叔父一见到面也是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大概这就是一见钟情了吧

(9)、问:在博物馆入口的墙上展示着中国的国歌,为什么把国歌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出于什么考虑?

(10)、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因为这次危机使肯尼迪、赫鲁晓夫以及他们各自的重要顾问认识到,他们的对手与自己一样致力于避免核战争。这种相互承认的对战争的恐惧使得对方的核能力不那么具有威胁性,并为第一次军备控制协议铺平了道路。

(11)、关于核威胁和核武器影响,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理查德·内德·勒博是冲突预防和管理领域的专家,他基于冷战事实的研究有一些基本的判断:

(12)、德国各地在街上铺设的铜砖块刻上二战中在该地被杀害的犹太人名字,

(13)、曾有个日本人来参观博物馆,这位日本人懂音乐,一进门,看到谱子就唱出来了。他就好奇地问我,“你们这首歌曲,怎么会常常在在奥运会上唱起?”

(14)、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德国社会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德国总统高克来到北威州一个纳粹时期的战俘营,和民众一起悼念埋葬在此的苏军战俘。高克总统承认说,几百万苏军战俘被德军残害致死,这是二战期间德国犯下的大罪行之一。这是德国元首第一次在当年的战俘营公开谢罪,并再次强调德国人要敞开内心,正视那些不愿接受的残酷事实,更深入全面地反思历史。

(15)、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将南北内战同等视之的经典案例:它完全没有偏见地讲述了两方的战争历史(再没有了什么南方叛将李将军),以24000多件藏品,也即手工艺品、照片、文献、手稿、武器、制服、钢笔、铅弹头、铁镣铐等——进行“物自体”的叙述,中立而客观地呈现,绝不以简单的道德评判来先入为主地界定,没有敌我双方——当他们都以同样平等的主体进入历史,进入故事,这才是彻底的爱国视角。爱国并不仅仅是阶级情感的爱,而是深植于一种传统、历史的大爱,至少,也要像陈寅恪先生所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

(16)、《历史》指出,中国自卫反击作战第一阶段印军撤离达旺后,印度许多人便认为中印不会再生战端了,所以并未利用从达旺撤军后的间歇期抓紧时间修筑工事或运送援兵和给养,甚至没有利用这段时间为军队提供后勤物资支援。"印军一点都不着急,反而对诸事漫不经心,当时普遍存在懒散状况",中国两个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之间的平静竟然使印军普遍产生了一种自满的感觉。

(17)、▪.“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18)、在历史上,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与游牧民族一比,其紧凑程度相差过于悬殊。在大汉武帝以及大唐太宗时候,中央集权社会结构为紧致,可是以数十倍的人口应对匈奴和突厥,尚显吃力,再不要说其他朝代了,尤以宋朝面临强敌为无奈。而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社会结构其先进程度又远远超过游牧民族——经济各业由于公平的市场交换而链接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可是大清的社会结构的紧凑程度却是在历代(除过地域局促的宋代)中是弱的,主要原因在政权结构的混乱上。所以,以大清的社会结构与西方相抗,结果不言自明,我们看到少数部队确实在英勇战斗,但是与战争整体来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19)、当时赫鲁晓夫已向柏林发出几次后通牒,肯尼迪的出发点是通过让苏联人了解美国的战略优势来压制赫鲁晓夫的好战。

(20)、我理解现代性无非就是启蒙时代的一批思想家、一批大脑袋对于人类社会理想图景的描绘,从目前来看很多是兑现的,比如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科学理性占据人的头脑。但是只有一个没兑现,就是幸福,就是怎么活都还是不舒服,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又是“一战”,又是“二战”,后又是一地鸡毛,这是为什么呢?找来找去就是理性出了问题,这个理性欺骗了我们,理性似乎假装能搞定一切,但它什么都没搞定,于是现代性准确的说法就是“现代性危机”,就是“理性癌”。大家开始针对病症攻坚克难地开思想药方,这些思想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面全有,我们都已经受到反现代性思想的侵蚀,在理性和本能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本能,我觉得我是这样的。 

2、对战争的反思200字

(1)、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写过亚布拉罕杀子献给上帝这样一个圣经故事。上帝让他献祭,所以他把自己儿子骗到摩利亚地去,他矛盾了很久要不要做,后决定听从上帝的安排。当他举起斧子的那一刻,上帝阻止了他,因为他经受了考验。就此,克尔凯郭尔作了一个著名的长篇,就是关于存在主义、关于选择的阐释。

(2)、一战后,古老的欧洲千疮百孔,庞大的奥匈帝国轰然坍塌,分裂成多个国家;德国被四处压制,德皇流亡荷兰;惨烈的堑壕战让法国认怂了;大英帝国从此衰落;土耳其苏丹流浪国外终生都未能踏上故土;沙皇王朝不仅丢失了东欧大片领土,自己的家族还被斩草除根。战争的创伤给那一代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噩梦。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艺术越是受到控制,越是受到限制,越是经过推敲,就越是自由的。”这句话对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哥哥保罗·维特根斯坦来说甚是鼓励,在一战波兰战场上,他失去了右手还被俄军俘虏。但他专注于音乐,在俘虏营时他就通过丹麦大使写信给昔日的老师,请求一部为左手演奏而作的钢琴协奏曲。战后,很多作曲家,包括理查·施特劳斯、普罗科菲耶夫和布里顿等纷纷以作品奉献。其中拉威尔1929年创作的《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为著名。拉威尔也是一战士兵,战场上敌我生死较量,战后惺惺相惜。所以在许许多多演奏中,被倾倒的是保罗·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演奏,作品就是为他而生的,多了很多特殊的感情。拉威尔注重和弦间连接对比产生的色彩感,作曲家更希望挑战单手的局限描摹出一些不一样的键盘色彩。大战对拉威尔的影响跟其他参战军人一样,在停战后还久不消退,心理的创伤让他不堪回首往事,悼念战难友人的《库普兰之墓》,他花了两年时间才在咽哽中完成。

(3)、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本应成为东西方沟通桥梁的乌克兰,如今却变成了大国对抗的前沿,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便指出,只需要北约承诺不接纳乌克兰便可避免战争,然而他们却没有这么做。

(4)、但是,也许很多人不赞同,说为什么日美关系现在还这么好呢?很多日本人还那么喜欢美国?

(5)、情怀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勇往直前、奋进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挺身而出、一往无前精神;大爱无疆、暖心关爱的仁义情怀,包容宽厚、无私无畏的向善情怀。此次抗疫,全民族各条战线的人以及组织守土有责、勇于担当,一个个把重任扛在肩上负重前行而无怨无悔,对人民的关爱,对患者的关怀、对世界的无私帮助,以及对于一些国家不怀好意的无端指责、污蔑在坚决有理有据回击的同时,依然以大国风范胸怀天下苍生,仁义、大爱、责任、担当、胸怀等让人感动敬佩。

(6)、那段历史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历史,尤其是日本加害中国人的历史,是中日双方的历史。

(7)、此次疫情来势汹汹、蔓延席卷,在d和国家高度重视、快速正确决策下,亿万人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严格执行中央决策精神,大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决胜战疫,或居家坚守、或逆行担当、或捐赠相助、或尽责严控、或志愿慨然、或集智攻关、或大爱医治……全民族齐动员、齐上阵,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让疫情在较短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大量病患得到暖心救治,而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民生活保障有力,复工复产开展有为,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这全民齐参战且战疫有方的弘大浩然声势振奋民族精神,见证奇迹,让世界瞩目。

(8)、那封道歉信,是一位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士兵的儿子写的,他在2015年来博物馆参观,了解了他父亲在南京所犯的罪行,他说应该代父亲向南京人民道歉。展示的目的,是想告诉观众,推进和平的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日本人,特别是对战争有反省的日本人。和平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我常常讲,和平有时就像谈恋爱,要想谈好需要双方去努力,要想分手,一个人做决定就可以了。

(9)、我当时在设计布置展厅时,有一个想法,是想让观众知道,我们的抗战是平民的抗战。

(10)、问:首先要感谢吴馆长,这是个私人博物馆,是不是由于个人的家庭经历促使你举办组织这个博物馆?

(11)、第可信的核威胁很难实现。核武器的毁灭性使得核威胁更可怕但不可信。当核威胁是针对有报复能力的核对手时,要使核威胁可信就会尤其困难。在导弹危机期间,许多苏联人担心核战争,但是赫鲁晓夫做出了肯尼迪不会为了回应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发动核战争的正确判断。

(12)、2015年,受澳门警察协会邀请,博物馆去澳门做过一次展览,发现澳门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太少,可能在抗战期间,澳门没有太多地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伤害,那段历史被遗忘得比较多,所以,当地就邀请我们去做了这场展览。

(13)、光荣死磕还是忍辱苟活?五位乱世文人的悲催人生

(14)、德国人也不再高喊爱国口号,不再宣传民族强大,而是更趋于理性。他们将祖国、国家、政府、政d拎得清楚。祖国是永恒的,政府是替换的,甚至连国家都是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变化的,现在的德国是二十多年前东德西德两个国家重新合并而成。

(15)、到后就这样结束了,这集故事不仅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作风,甚至引起了不少极端日本网友的反对,但另一方面又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支持,甚至不少人说是日本的良心,同时故事里表现出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对事物的危害是巨大的,告诉我们除了应该要珍爱和平,拒绝战争,更应该正视历史,正视事实不应该将自身的无奈撒到他人身上,从而解决所谓的问题,从而解决所谓的问题

(16)、问:我有两个问题想问吴馆长,第一个问题,博物馆里的手印墙意味着对老兵的感谢吗?第二个问题,我关注到博物馆展出了一封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道歉信,请问展览的意图是什么?

(17)、日美关系也是这样,美国跟日本从二战时期的交战敌对状态,到二战结束后的改造以及朝鲜战争期间日本经济的借机迅速发展,日本人对美国的态度也是逐渐变化的。这种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日本对美国军事上的依附与仰仗,在经济上的紧密捆绑与依赖。美国是日本巨大的市场和顺差来源国,日本的经济与美国深度结合。日本在地缘政治方面,又面临来自俄罗斯、中国和朝鲜的压制和威胁,所有这些都是目前日本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这也造成了国民感情上,日本人对美国有着一种敬畏、感恩之情。

(18)、▪.“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9)、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20)、学者摩根索认为,社会冲突源于人的权力欲,而国家无限扩大自己权力的欲望,会在一定国际条件下导致战争。

3、对战争的反思引用古代事例怎么写

(1)、身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人们,无数家庭的孩子要上战场。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佛洛伊德两个儿子与女婿都上了战场,作为奥匈帝国士兵,一个儿子由于无意之中走出战壕而逃过一劫,另一个儿子的帽子被子弹射穿,手臂受伤。弗洛伊德不无悲哀地说:“我毫不怀疑,人类能够熬过这场战争;但我心中确信,对我和同时代的人们来说,世界将永不再是一片乐土。这太丑恶了。悲哀的是,基于我们精神分析领域的所知,人类的这种行为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德国浪漫派的后一位骑士,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一战前不断加剧的德国军国主义使他深感失望,他同自己的祖国越来越疏远。战争把他抛进了残酷的现实之中。一战结束后,满怀伤痛的黑塞告别妻子,一个人在南瑞士Montagnola过隐逸生活,调节他那受伤的文学神经和精神上的孤独感,终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他在作品中写道:“故乡不是在这里或那里。故乡是在你的心里,不然就不在任何地方。”我们还是听听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吧,眼前却总会浮现那个25岁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100年前,作为英军步枪中队的指挥官,他正穿越法国桑布尔和瓦兹运河,不料在行动中被击毙,距离签订停战协议仅一个星期。“红唇红不过英国死难者的血亲吻过的石岩,恋人的柔情深不过士兵们之间纯洁的情感”,威尔弗雷德·欧文描写战场上士兵之间深沉难抑的爱比男女之间的爱更为深切,布里顿必定感同身受。

(2)、战争题材,绝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就可以开挖的资源。

(3)、另一个认识是说,洋人吃牛肉粉为生,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或是大黄,那么他们就会因为大便不通而胀死。所以,只要我们不给他们茶叶或者大黄,那他们就完了,我们就能不战而胜。这种神话像林则徐这样的官员都相信,老百姓就更信了。

(4)、▪.“一个人必须亲自身处战争阴影之下,才能完全体会它的沉重压迫。”——托尔金

(5)、现代性的戏剧全都来自于个人娱乐的票房。中国戏剧一切幼稚的表现都来自于票房的不发达,票房的不健全。都批评上海搞娱乐戏剧。我说,在当代中国,上海的娱乐戏剧功德无量。当票房充分发达的时候我们就要批评票房,考虑票房带来的恶果,但是这不是当代中国做的事情。

(6)、在战争结束初期的几年里,德国社会对于二战的认知大多都停滞在自己是战败者的层面,自我反思仅局限于学术界范围内。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大量屠杀犹太人的残酷罪行陆续被揭露,德国民众才逐渐了解到纳粹政府的所作所为,开始了自省认罪的转变历程。

(7)、印度人极力夸大其战败可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图收获更多的支持和同情,拔高印度对世界的重要性。印军在战场上遭到失败后,尼赫鲁在1962年10月31日致英国首相的信中,一方面请求英国增加援助,另一方面无端渲染印度战败对世界的影响。他提醒英国首相∶印度边境形势严峻,中国军队若继续大规模进攻,其后果"不仅对印度来说严重,对整个世界来说都将造成严重影响"。

(8)、看过《阿波隆尼亚》之后,我的感觉是臣服。我们也唱歌,但是就是不如人家,我们也玩音效,但就是不行,总归要差这么一点。我们真正的舞台感是在戏曲上,有舞台感、有氛围,但是那是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伟大产物,工业文明阶段的艺术展现的是人们的“精神病”,一个分裂的世界,我们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语汇来表达。不是说只要我们有责任、有远见、有良心就能行,即便有观点、有技巧也不行,这是个感觉的问题,是个修养的问题。这一点只能臣服。

(9)、因为受战争伤害深的就是平民百姓,所以,我博物馆是以平民百姓为主要线索来展示。

(10)、2月26日在波兰普热梅西尔拍摄的一处乌克兰人临时安置点。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11)、意在自身和平的威慑为何反而导致了战争?多方呼吁走出冷战思维,又应该从冷战中吸取哪些教训?战争是不是无可避免,有什么有效办法化解冲突?我们不妨暂时跳脱出现实,从历史的教训说起。

(12)、对于挑衅,协约国不甘雌伏。法国不怕革命,也无惧战争。曾经,国家是一种代宗教,法国就是革命的集体沸腾的产物,人们为了保卫圣物国旗会甘愿赴死。更何况,法国人为了保家卫国更会作顽强不屈的抵抗。一战西线主战场在法国北部,双方在这里反复争夺,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将法国北部打成了沧桑荒芜的无人区。论综合国力,显然是英国占优势。作为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在一战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简而言之就是不参与欧洲大陆上任何军事政治集团,打造了一支舰队,专心发展海外殖民贸易,用商业思维来管理整个国家。然而,战争会以任何形式影响与波及整个世界。

(13)、    女,祖籍湖南,生长于辽宁。1982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教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991年旅居德国,曾学习德语,进行研究生专业学习,参加职业培训和实习等,具有各种德国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阅历。

(14)、然而好景不长,日本战争开始进入白热化。叔父被迫离开家乡,等叔父再次回来的时候,大象华夫听说已经被杀害了,大雄和哆啦A梦听到华夫的死后,很是不忍心,于是决定使用时光机回到过去营救华夫,而他们来到象舍时,看见华夫已经饿的皮包骨的模样,饲养员含泪不想害他,可是却没有办法,大雄他们则以为是饲养员是小气鬼,便冲了上去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却把有毒的食物扔给了华夫

(15)、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总部的命令,去寻找脱离了美军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并把他带回来或者是杀了他。

(16)、印度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民众的爱国主义表现。印度财政部宣布建立国防基金,可以捐钱捐物捐"义务劳动",媒体在报道捐献行动时极尽渲染之能事。如1962年12月27日,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海外印度人以现金、黄金、礼品、志愿者等形式向国防基金提供捐助,称"印度政府从有印度人居住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收到了以现金、黄金和其他形式提供的捐助",还极为详尽地描述了邦首席部长、教育部长、工业家、寡妇、遗腹子、苦行僧、学生、女子学校师生员工、学校等向国防基金捐款以及有关方面向捐献者戴花环等细节。财政部长德赛甚至说在国家危机时刻购买黄金者就是犯了"叛国罪"。

(17)、德国有固定垃圾回收日和各色家庭分类垃圾桶,

(18)、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不知伊于胡底。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厘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19)、从上述印度官方的总结和反思,结合1962年战争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言辞论调,以及在边境争议地区麻烦不断、甚至制造严重事端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印度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责任的说法和看法迄今基本没变;半遮半掩、一带而过的战败教训难言深刻,说的清楚的教训是对军事重视不够、武器装备和弹药过于依赖"万国牌"。然而,对于战争给印度带来的收获则有点津津乐道、自我欣赏的味道。战争结束后近60年来,印度官方借战败煽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促进国内团结的遗产逐渐固化,并扩大为在中印边界和多个对华议题上一概强硬的"政治正确"。在《报告》和《历史》之后再没见到过印度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这场战争的认真总结,一些在任和离任的军政官员个人的观点和评论,也大都带有浓重的宣泄情绪的意味。20世纪80年代中印关系正常化后,印度高层官员对两国关系"深明大义"的言辞屡见不鲜,但务实、双赢的行动却越来越少见。因此,总的来看,无论上述印度官方文件的总结还是此后各级官员个人的点滴论评,都没有对那场中印边界战争的原因和影响给予历史、理性、客观、全面并具有长远战略性的评估,该吸取的教训大都变了味。中印边界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中印关系目前脱离正轨,1962年战争的结局及其对印度的心理影响,仍然是绕不过的坎、解不开的结,不仅需要印度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新思考、总结和审视,更需要中印两国,南亚国家,域外国家,、政府、议会、媒体、舆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学术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助推印度人逐渐调整心态。

(20)、其实,这是两个概念。国家的对外政策跟国民感情既息息相关又有所差异。比如我国在与日本关系相对友好期间,官方一直强调一衣带水,世世代代友好,那会民意调查就反映出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比较高,而后来小泉和安倍上台之后,在钓鱼岛和修宪等问题上与中国产生了矛盾与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也出现问题,这时候的两国民意调查,相互之间好感度就有所下降。

4、对战争的反思英文

(1)、▪.“人们之所以喜欢战争,是因为他们没经历过战争”——敦刻尔克大撤退

(2)、为了煽动民众情绪,维持国内政治基础,政要们把印度说成是被挑衅者、受害者,装扮成一副"受气包"的样子。1963年3月23日,尼赫鲁在议会发表的有关中国在西藏"建立军事设施"的声明中说,两周来收到的中国政府的几份照会选用的语言"尖锐又具挑衅性",有的还"很是无礼",印度"不得不做好应对可能引发的任何不测事件的准备",因"当前有很多人担心中国可能会发动新一轮的攻击"。1962年战争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更加强硬,下述言论几乎成为颇为典型的官话"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希望同中国保持友好和平的关系","令人失望的是中国不仅对印度保持敌意而且还虚伪地掩饰这种行为","一个有尊严、热爱自由的国家,特别是印度,不论结果怎样都不会对侵略屈服。印度也不会同意中国占领印度领土并以此作为筹码来强迫印度按照中国的意愿来解决边境分歧"。

(3)、战争双方都有着某些迫不得已的理由,然而终受害的无疑是战火之下的民众,他们有的背井离乡、失去生计,有的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去、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

(4)、伊扎克·拉宾(YitzhakRabin)总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他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SCUD)袭击担心,他认为以色列将面临日益严重的来自宿敌的生化武器的打击威胁。

(5)、印度官方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印度对中印边界争端从冲突发展到大规模战争缺乏预判,但实际上得出了战前对中国可能做出的反击严重误判的释读。《报告》和《历史》都认为,印度高层盲目乐观地实施和推进"前进政策",对中国可能的反应不予重视,故也缺乏客观评估。《历史》指出,1954年中印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后,印度政府当时便认为,"由于印度的和平政策以及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事态不会恶化",军方高层当时也认为中印边境问题不可能通过武力解决。印度政府之所以出台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是由于政治领导层坚信,中印边境可能偶发小规模孤立、零星的冲突,但中方不会将之升级为战争,因为如果双方发生战争,就有可能升级为全球性战争,因此中国方面会保持克制。印度情报部内认为,推行"前进政策"主要依据的是一个基本假定∶中国军队即便有能力也"不大可能使用武力对付"印军的任何一个哨所。《报告》认为,印方推进"前进政策"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更多地依赖于中国不会反击而不是印度自身的力量",甚至在1962年9月22日(距中国开始自卫反击作战不到一个月)举行的国防部会议上,军方高层多数人还"认为中国人不会有重大反应",而外交部长更是凭空主观认为中国"不会有任何反应,至多会夺取一两个哨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对战争的反思200字精辟6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