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惜春恋春的诗句精辟149条

大林寺桃花古诗

1、大林寺桃花古诗诗意

(1)、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诗词乐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大林寺桃花》,一起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吧!

(2)、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3)、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46岁,任江州司马。江州是哪里呢?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4)、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5)、《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6)、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旳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旳沧桑感慨。这种沧桑旳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旳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旳隐喻色彩。

(7)、虽然全是仅仅只有四句,但是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异常深邃,趣味十足。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桃花这种物象来代表春光,把春光这一抽象事物写得十分具象化得同时,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光那种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8)、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长恨:常常怨恨。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始:开始。

(9)、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2)、长恨春归无觅处意思是作者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

(13)、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14)、春天,在儿童眼里,她是散学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美好童年;她是急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盎然童趣;她是牧童牛背上的笛声,婉转悠扬,与清风流水共和。

(15)、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16)、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17)、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18)、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9)、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1)他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0)、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2、大林寺桃花古诗惜春恋春的诗句

(1)、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2)、由于这里山高地深,季节转换得很迟,按时令此时已是初夏四月,可这里的天气却像二月一般,梨树、桃树才刚刚开花,山涧中的青草还未长高,气候与平地的村落很不一样。

(3)、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4)、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选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5)、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6)、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7)、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8)、春天,在诗人眼里,她是草堤垂柳、杏花春雨的江南,她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人间美的四月天,她是常恨春归难觅、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悠悠情思,她是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潺潺风悄悄笛声婉转的人间仙境。

(9)、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10)、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1)、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12)、春天,在农民眼里,是辛勤劳作,待月荷锄归的悠然自得;是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繁忙景象;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江岸桃花和鳜鱼肥美。

(13)、宿:住,过夜。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14)、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5)、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16)、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17)、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18)、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9)、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人,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20)、  林徽因痛恨陆小曼,张爱玲晚年为何跳蚤缠身,三毛又为何选择用丝袜自缢?

3、大林寺桃花古诗是什么季节

(1)、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2)、                 ——白居易

(3)、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4)、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5)、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6)、  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7)、由驿路到寺门,还不足半日的路程,但自从萧、魏、李三人到此游览之后,至今相隔将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间这里一片寂寥,再也没有人来游览。

(8)、不bù 知zhī 转zhuǎn入rù此 cǐ  中zhōnɡ来lái。

(9)、   “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10)、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11)、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12)、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3)、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14)、不知转入此中来意思是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5)、人间四月芳菲尽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

(16)、这天晚上,白居易和朋友们留宿大林寺,尽情地饱览大林寺的景色。而大林寺和大林寺的桃花则因白居易的诗句流传了下来!

(17)、虽然全是仅仅只有四句,但是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异常深邃,趣味十足。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桃花这种物象来代表春光,把春光这一抽象事物写得十分具象化得同时,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光那种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18)、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19)、    武林高手辛弃疾,朋克女孩李清照,古人还有多少趣事你不知道?

(20)、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4、大林寺桃花古诗长恨什么意思

(1)、今日资源为网络优秀古诗微课视频每天十分钟学首古诗!《大林寺桃花》

(2)、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部编本小学语文,小学语文1-6年级课文预习、精讲视频、试卷练习、课件教案这里统统都有!

(5)、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7)、   “人间”一词,绝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的“人间”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宽慰。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8)、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9)、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10)、长chánɡ恨 hèn 春chūn 归 ɡuī  无wú觅mì 处chù ,

(11)、  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12)、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1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14)、接下来,白居易和朋友游览了寺里的房间,在一面墙壁上看见萧存郎中、魏弘简郎中、李渤补阙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他们感叹道:“这里真是庐山首屈一指的地方!”

(15)、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6)、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17)、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18)、《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19)、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20)、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常常遗憾春天一去无处寻找,没想到它转移到这里来了。

5、大林寺桃花古诗

(1)、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2)、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3)、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4)、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7)、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翻译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8)、白居易看到大林寺内的景象,不禁眼前一亮,恍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9)、   评选史上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10)、春天是新季节的开始,春天是新生命的孕育,春天是新生活新希望。春天是万紫千红,草长莺飞;春天是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春天是杨柳青青春暖花开。

(11)、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魅力

(12)、这首诗不仅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还把春光拟人化,赋予春光顽皮的性格。这首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是唐诗中的珍品。

(1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14)、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15)、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6)、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此诗)。

(17)、  18个男人写了本女子图鉴,里边有500个心动的瞬间

(18)、部编版小学数学,微课、奥数学习、精细化资料下载,为更多孩子的数学学习助力加油!

(19)、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2)、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3)、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4)、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tánshēn)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5)、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6)、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7)、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9)、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10)、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11)、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12)、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3)、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14)、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

(15)、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6)、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致心花怒放。

(17)、小学阅读与习作,一线教学资深语文老师、教研员;每日更新、干货满满、简洁下载、分享有礼!

(18)、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19)、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20)、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1)、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2)、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和16个好朋友相约爬庐山香炉峰。

(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原文为:

(4)、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代绝句中的一首珍品。

(5)、关于这首诗旳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抵化城(指大化城寺),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6)、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7)、这首诗也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与无限留恋的感情,侧面也烘托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全诗立意十分新颖,并且构思异常精巧,意蕴雅致,还启人神思,这首诗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当中写春景的名篇。

(8)、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2)、爬山之前,白居易看到路边的桃花、杏花芳菲尽落,花瓣掉落了一地,心中不禁为春光匆匆流逝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13)、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14)、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诗,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讲自己,读一次心疼一次

(15)、他们从遗爱寺旁边的草堂出发,一路上说说笑笑,很快到达了香炉峰上的大林寺。

(16)、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18)、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19)、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这里,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它不仅形象美丽,而且顽皮好动,仿佛会和人捉迷藏似的,写得活灵活现。

(20)、   而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盛景。给诗人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了。

(1)、原诗: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3)、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白居易原本因留不住春光而愁绪满怀,现在内心突然变化,先是惊异,后是欣喜:自己曾因为珍爱春天、迷恋春天,以至于怨恨春天太无情,总是匆匆离去,谁知是自己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里来了。

(5)、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6)、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7)、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幽:幽静。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万籁(l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都,俱。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磬(q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诗的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8)、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9)、人们忙于追名逐利,把大自然的美景都冷落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大林寺桃花古诗惜春恋春的诗句精辟1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