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刊之论的成语意思
1、不刊之论的意思是
(1)、[例句]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有些网友不仅不赞一词,反而恶语相加,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首当其冲: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并非指冲在前面或排在第一位。
(3)、(译文):礼节,上天的原则,大地的道理,民众的行为。
(4)、(错解)(作品或言论因内容错误、反动,思想不健康等原因)不能刊登和发表的议论。
(5)、单簧管教授约瑟夫·艾勒精彩地演绎了查理斯·斯坦弗《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终之时,观众还深深地沉浸在大师的演奏之中,不觉有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境。(人民音乐2014年4月《余音袅袅扣心弦,独具匠心曲中来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国际管乐打击乐音乐节综述》
(6)、遍体鳞伤——请看下面的句子:“江雪琴真不愧为d的好女儿,虽然她已被敌人打得浑身遍体鳞伤,但仍然坚贞不屈,英勇地与敌人做斗争。”“遍体鳞伤”,词典解释为:满身的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重。成语本身含有“满身”、“整个身体”的意思,而前面再加上“浑身”字样,语义明显重复,导致了成份的赘余。
(7)、(译文):礼节,上天的原则,大地的道理,民众的行为。
(8)、不刊之论:其中的“刊”是古代“在竹简上刻字,有错就削,也即更改”。多用来形容至理名言不可磨灭,表意程度较重。
(9)、例如:谈笑自若——成语例句:“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谈笑自若”,词典解释为:自若,跟平常一样。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很明显,坐下月夜的树下,属于比较平常的情况、平常的环境。而成语“谈笑自若”是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这就因成语的范围不当而犯语义自相矛盾的错误。
(10)、(解释):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11)、很遗憾,孔壁和汲郡的竹书都面世不久便毁于兵火,但是这两次发现都堪称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考古事件,影响深远,既启蒙了学术,又留下诸多谜团。
(12)、.考情:2013年国考32题(不刊之论),2013年国考32题(不易之论),
(13)、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思想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是“分众时代”的鲜明特点,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如果目标上大而化之,不能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如何避免脱离实际、凌空蹈虚?(2015上海A4)
(14)、误用句子:这部小说的构思精巧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15)、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年长而名位高的人。
(16)、望其项背—成语例句:“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甲B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其意思是指:赶得上或比得上。而此语境需要的是“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望其项背”,可见此成语只适合于表否定的语境。
(17)、[例句]已上了21年春晚的蔡明透露,今年春晚准备了四个小品,只有《想跳就跳》勉强过关,其余三个则差强人意,被直接毙掉。
(18)、考情:2010年国考11题,2010年春季联考24题,2013年春季联考08题,2016年秋季联考13题
(19)、[例句]西方文明并非是由于源自西方而先进发达,这种幼稚兼种族主义色彩的诠释不足为训,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20)、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2、不刊之论成语解释
(1)、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严复《原强》)
(2)、误用句子:运动会上,他的衣着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3)、晋武帝咸宁五年(279),汲郡人不准偷盗了战国时魏襄王的墓。盗墓贼只关心金银器,但官府在清理时,发现了数十车竹简。晋武帝很重视,便指派束皙、荀勖、卫恒、和峤和杜预等学者整理。其中有《周易》、《穆天子传》等文献,但重要者是魏国的编年史书,于是命名为《竹书纪年》。在这本史书中,发现了有些记载与《史记》等传世史书不合。《晋书·束皙传》说:
(4)、3(打卡第3天)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不是技巧方法,而是字义和用法!
(5)、(反义词):大谬不然、无稽之谈、似是而非、不足为法、不经之谈、不足为训、不作为训
(6)、明杜菫绘“伏生传经图”,伏生因年老而口齿不清,故由其女羲娥“传译”,晁错记录,伏氏为两汉望族,献帝皇后为伏氏
(7)、(正解)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8)、一些成语,虽然它作为一个固定的短语,其使用位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不是所有成语都可以任意来做句子的某个成份,有的只能做谓语或定语,有的虽然是动词性的,但却不能带宾语。这些,我们必须清楚。例如:
(9)、⑥ 蓬荜生辉:指由于别人到家中来做客或张挂别人赠与自己的字画是自己感到光荣(常用于谦辞);
(10)、[例句]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11)、宋朱熹《朱子全书性理三》:“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12)、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13)、出入人罪: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14)、④ 莘莘(shēn)学子:众多的学子(不能形容一个学子);
(15)、(出自):左丘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16)、曲阜孔宅“鲁壁”,“土”字中多一点,喻有书在其中,但历史上的孔壁实际是极不坚固的土墙
(17)、不易之论:其中的“易”是“更改、改变”表意程度较轻;
(18)、误用句子:朱光潜幼年常蹲在教室窗下听父亲讲课,一次被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他成了父亲年幼的学生。
(19)、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自然造化的神奇,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20)、浩浩荡荡——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上课——自习——自习——上课,这两天实在把我们憋坏了;当听老师说派我们小组去打扫卫生,组长很快就准备好了工具,然后带领我们三个浩浩荡荡地开进分担区。”“浩浩荡荡”,本指水势广阔浩大。后来形容规模很大,气势雄壮。例句中“组长”、“我们三个”,一共才四人,虽然高兴、喜欢前往,但充其量能有多大规模的气势和阵容?显而易见,也是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3、不刊之论的成语意思是什么
(1)、[例句](2013浙江卷)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2)、许多人都认为它的意思是“不能刊登的文章”。
(3)、2 (打卡第2天)文学常识内容庞杂,积累量大,难以备考?(附文学常识总结)
(4)、盼望着,盼望着,秋天来了,国考的脚步近了,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地进入了备考状态。近一直在为同学们整理新版的高频成语,本期奉上那些经常会被“望文生义”误用的成语。
(5)、孙犁《万国儒小引》:“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6)、例如:无所不为——成语例句:“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词典解释为:为,做、干。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可见是个贬义词。而例句是在赞扬科学家的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的精神,很明显,用在这里是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7)、(出自):左丘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有些成语在运用中虽然很适合于句子的语境,但与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意义重复,成份赘余。这样,这个成语的使用也是错误的了。
(9)、可见“刊”的本义是“剟”,“删”的本义也是“剟”,“不刊之论”即不删之论,这个成语与古人使用竹简和木牍有关。
(10)、(解释):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正确。
(11)、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12)、4(打卡第4天)揭秘中考语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速看!(附资料包)
(13)、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14)、误用句子:足球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15)、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已著上鲜明的感情色彩,只有注意它与全句内容的和谐一致,才能准备地表情达意。否则,褒贬不分,或者褒词贬用、贬词褒用都是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16)、胡兰成和唐君毅二人在知己和论敌之间,见解多有抵牾,但视对方为畏友,并未因观点相异而伤了和气。即使胡兰成偶有激烈之语,唐君毅也不以为意,常言“人之好不在其同而在于其各有所异”,他认为胡兰成的某些观点发人所未发,还介绍他的同学与之通信。(2013陕西43)
(17)、西方学术界完全依靠考古材料还原古代的世界,他们坚持认为中国的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是荒谬的。他们的方法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西方的历史文献远远不如中国丰富。于是有一个关键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即中国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18)、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19)、(解释):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20)、(近义词)不易之典、天经地义、不刊之论、颠扑不破、不经之谈
4、成语不刊之论的刊的意思是什么
(1)、不足为训|成语解释|指不能当作法则或典范。|错误用法|易被误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例句说明|“虎妈”“狼爸”式教育,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一 些效果,但却容易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即便有看起来还比较成功的案例,也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足为训。(《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虎妈”“狼爸”们该醒醒了》)数典忘祖|成语解释|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错误用法|易被误解为“忘记自家的家训”。|例句说明|人才外流,精英滞留海外,仿佛成了国人心中的隐伤,并日益焦灼,很多人认为出国近些年来,不归的精英是数典忘祖。诚然,人才外流的确让人默然,但动辄口诛笔伐.也实属不必。(2017湖南街阳6)
(2)、[例句]接受西方式的道路是没有其他道路可选择的说法,一时被一些人奉为不刊之论。西方霸权主义者宣称西方文明是世界上理想的文明形式,真是大言不惭。
(3)、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4)、——此类语法功能特别的成语还有: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大名鼎鼎(只能做定语,不能做谓语)、赫赫有名(能做定语、谓语)、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正襟危坐(不能带补语)、津津有味(只能做“吃”、“读”的补语)、载歌载舞(不能做补语)等。
(5)、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低眉:形容顺从或和善的样子。
(6)、〖错因分析〗关键在一“差”字,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差”就是差劲、不好的意思。但这里的“差”却是“尚,略”的意思;“强”则是“振奋”的意思。两种理解,意思和感情色彩几乎都截然相反。
(7)、一般说来,一个成语只有一个义项。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个义项,读书理解、交际运用就不会出错。但这仅仅是“一般说来”,实际上有的成语不仅一个义项,在流传使用中它除了适用于一般语境的常用义项外,还派生出适合于特殊语境的用义项,有的甚至三四个之多,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特别是拘泥于思维定势,就会先入为主、以对为错。
(8)、(出自):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0)、第一空,横线处修饰“道理”,根据后文“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知,该道理经受住了宗教和科学的考验而没有被推翻,“颠扑不破”比喻理论、道理等永远不会被推翻,符合文意,保留C、D两项。而“牢不可破”指坚固得不可摧毁,与“道理”搭配不当,排除A、B两项。
(11)、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不刊之论常用于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12)、今天送大家12句话,希望能对大家的期末成语备考有所帮助。
(13)、(解释):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14)、今天发现的比简牍和帛书更早的文字载体是殷商时期刻有文字的甲骨,以及带有铭文的铜器,然而它们的性质并非书籍。甲骨上的文字基本都是占卜的内容,是占卜活动的原始资料,占卜结束后,史官还需将有关内容另行记录在册,然后将甲骨集中埋藏处理,这就是为什么甲骨往往成堆发现于灰坑(垃圾坑)。
(15)、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16)、(例题)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 。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 。
(17)、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18)、(近义词)不易之典、天经地义、不刊之论、颠扑不破、不经之谈
(19)、(出自):左丘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0)、(近义词):不易之论、天经地义、不刊之说、颠扑不破
5、不刊之论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1)、[例句]我的态度很鲜明,对邪教练习者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2)、(出自):《尚书·大禹漠》:“无稽之言勿听。”
(3)、[例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已经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大家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来保护本国的权益。
(4)、由第一空对应“前辈”可知,其对诗歌翻译理论的见解是准确的,并且以“鞭辟入里”做修饰,形容见解的正确与深刻,
(5)、误用句子:这些“抗日雷人剧”,剧情虚假空洞,台词胡编乱造,真是差强人意。
(6)、(反义词):大谬不然、无稽之谈、似是而非、不足为法、不经之谈、不足为训、不作为训
(7)、不久,武王还是去世了,太子即位,即周成王,周公辅政。一些对周公不满的大臣在成王面前进谗言,正在东征中的周公知道后,很是忧虑,虽然对成王有所劝诫,但显然更加重了天子的戒心。有一年庄稼丰收,不巧在秋收前,天降狂风暴雨,庄稼全部倒伏,国人惊恐。成王与大臣慌忙打开金滕,却发现了当年周公为武王卜问的内容。成王极为感动,并深觉羞愧。于是决定以国家之礼,亲自迎接周公回朝。正当成王出到郊野时,天吹起了反风,把已经倒伏的庄稼又吹直了起来,当年实现了丰收。
(8)、一直以来,以色列惨淡经营,苦心构筑与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东温和国家的良性关系。多年来,这些国家对维护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埃及和土耳其,更以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色列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人民网2011年10月《破解战略困局欲速不达》)
(9)、周武王在克商两年后得了一场大病,不能痊愈,太公吕尚和召公奭建议卜问太子即位的吉凶,但是周公不同意,因为武王尚在,却卜问太子即位,一定会让先王不高兴。于是周公设坛,祈求先祖用他的生命换取武王的生命。卜问了三次,都是吉兆,史官便将此内容记录在册,并存放在金滕匮中。果然,武王的病势见好(也可能是回光返照)。
(10)、[例句]刚才放的那些歌儿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11)、(反义词)大谬不然、无稽之谈、不作为训、不经之谈、不足为训
(12)、判定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是文字,世界古文明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都有在5000年前使用的实物证据,而中国的殷商甲骨文距今多3000多年。必须指出的是,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体系,其标志是出现了“形声字”。文字从初级阶段的“象形字”,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声字”,必须经历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13)、〖错因分析〗关键是一个“训”字容易导致误解。一般人容易把“训”理解为教训。其实在这个成语中,“训”是法则、典范的意思。这个义项较生僻,
(14)、成语“不刊之论”,出典自西汉扬雄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但是今人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比如:“他的这篇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简直就是不刊之论。”又如:“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文章多是不刊之论。”
(15)、这里,刊,不是书刊,是削除、修改的意思,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就是不必修改。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亦作“不刊之说”。
(16)、〖错因分析〗关键在一“危”字,人们只知道“危”是危险的意思,根本难以想到它还有一个冷僻的义项——正直。两种理解,感情色彩截然相反。
(17)、(近义词)不易之典、天经地义、不刊之论、颠扑不破、不经之谈
(18)、成语为固定短语,在结构上已凝固成形,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其意义构成并非简单相加,更不能胡乱、随意地理解。我们应该根据其结构特征来理解掌握。
(19)、西汉时已经有纸张,但不适合书写,直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竹简和丝帛才被取代,但是它们的影响还在。一束竹简称为“篇”,一张帛书称为“卷”,今天的作家还用这些名词分隔作品的章节。
(20)、A项中的“各执一端”与C项中的“各持己见”均强调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与立场,重在强调坚持,故此二者多用于争论、争辩的语境中,与题干语境不符,排除A、C两项。
(1)、不易之论,汉语成语,拼音是bùyìzhīlùn,意思是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正确,出自宋·惠洪《冷斋夜话》。不刊之论,汉语成语,拼音是bùkānzhīlùn,刊:削除,修改。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
(2)、的确,两个成语都包括看不起自己的意思,但还有些细微的区别:
(3)、捉襟见肘:捉襟,整顿衣襟;见,同“现”,显露出来。整一下衣襟,胳膊肘就会露出来。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并非别扭、尴尬。
(4)、(出自):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5)、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6)、B项中的“不刊之论”意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订正,修改),形容言论精确,无懈可击;
(7)、有一类源于古代诗文或历典故的成语,其适用对象只能特指用于某人、某事,不能移作他用。运用它们时,在年龄、性别、对象等方面都有特定的限制,尽管语言发展演变到今天,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个限制。
(8)、(错解)(对某事)连一个词语也不予以赞扬(更别提一句话了)。
(9)、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官室,前面为堂,后面为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现比喻人在学问或技艺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并非指具体行为。
(10)、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11)、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战国竹简42支,长的22厘米,宽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李学勤先生认为仰天湖竹简的性质是遣策,即记录随葬品器物的简牍。
(12)、这句话真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不刊之论,也作“不刊之说”。
(13)、10(打卡第10天)病句一分不丢,这几点你需要知道!(附病句资料包)
(14)、(反义词)大谬不然、无稽之谈、不作为训、不经之谈、不足为训
(15)、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回1200余枚楚国的竹简,这年秋冬之际,又从香港买到497枚相同类型的竹简,简称“上博简”或“楚竹书”。其内容涉及儒家、道家、兵家、杂家等,多数古籍为佚书,个别见于今本。其中31枚是关于孔子向弟子讲诗,以及从未见于今本《诗经》的佚诗。
(16)、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17)、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5000枚。过去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此后确认二者不是同一人。
(18)、刊,剟也。从刀干声。苦寒切。(段玉裁《注》:“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注,刊谓斫去次地之皮也。按凡有所削去谓之刊,故刻石谓之刊石。此与木部栞音同义异。唐卫包乃改栞谓刊,误认为一字也。从刀。干声。苦寒切。”)
(19)、(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20)、考情:2012年秋季联考17题,2014年秋季联考18题
(1)、①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无需修改(不是指文章中没有标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不刊之论成语解释精辟1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