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英语精辟121条

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

1、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 资料大全

(1)、这一天,我过得开心,因为既有美味粽子吃,还能够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包粽子的来源。

(2)、蝎子:蝎子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动物,和蛇不一样,任何种类的蝎子都有毒,但是蝎子毒性不大,足以杀死跟它差不多大小的小动物,却对人没有致命危险,被蛰了通常只是引起灼烧般的剧痛。但蝎子体积小,繁殖能力强,又常见,人类对其防不胜防,所以也列入五毒。也有说法是蝎子为五毒之首,因为其他四毒见到蝎子都会逃走。

(3)、考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中国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史籍记载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世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族群,即古越族(亦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4)、另一方面,端午节是为了辟邪祈福,而祈福往往就会伴随着各种庆贺活动,比如赛龙舟、美食宴会等,这些都是欢乐、热闹的活动

(5)、一说源于一个凄美的故事,纪念曹娥。《会稽典录》说,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会稽上虞(今绍兴上虞县)人曹娥之父为江神弹奏不幸溺死,不见尸骸,14岁的曹娥,沿江哭号,七日不绝,后投江而死。

(6)、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就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时“飞龙在天”,比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

(7)、“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8)、艾蒿:艾蒿性温、味苦,可入药。晒干艾叶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种疾病。端午之晨,趁太阳未出山前,采来艾蒿,用以洗浴,民俗以为可以明目健身,不受蚊虫叮咬。将艾蒿扎成虎形,插于房门两侧,用蒿草缠起来,再悬一二枝菖蒲,自然病魔恶鬼不敢近前。

(9)、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10)、挂艾草或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会利用艾草或菖蒲的特殊香味和功能,在家门口挂几株,以用来驱虫、防蚊。

(11)、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和筒粽,是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

(1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13)、每年的五月初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两千年历史,习俗有很多,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14)、于是男人们会慢吞吞的起床穿衣,嘴巴里会低估:老祖宗留下的啥破规矩,这么早去山里摘艾草,拉露水,耽误我多少美梦啊。说着到院子里取了绳子,打开街门上山了,去往家里拉露水,象征着吉祥辟邪的有露水的艾草。

(15)、赏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16)、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7)、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一大习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个小游戏,就是吃完粽子会比较一下各自解下粽叶的长度,粽叶长一些的那个人就算胜了,所以就有“解粽节”之称。

(18)、“端午”中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即“中正”之义。仲夏端午当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此时龙星居全年周天运行中“中正”之位,而是日午时(中午)更为正中之正。恰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时是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此外,端还有“初”的意思,因将午月的第一个午日,称谓端午。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人类对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理解,具有深邃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传承中,端午文化又杂糅了诸多民族礼俗,体现出丰富多彩的诸多形式。其中,尤以扒龙舟与食粽成为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9)、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20)、端午驱毒古代北方一些地区,在端午节时还要吃五毒饼,就是把五种毒物的突然刻在面饼上,然后吃下去,也是起个扫毒的寓意。更多的地方则是通过撒石灰、喷雄黄酒一类的方式来驱散五毒。

2、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英语

(1)、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大家倾向接受的理念就是,端午节包粽子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传统中,要采撷五瑞:即兰草、菖蒲、艾蒿、苋菜、年息花。

(3)、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传统特别久,习俗多了起来,文章自然也多了起来。

(4)、明清时期,龙舟竞渡也未停歇。明代诗人边贡《午日观竞渡》写过“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的热闹场面。清乾隆年间,竞渡达到鼎盛。清代学者朱彝尊在《午日吴门观竞渡》一诗中写道:“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

(5)、其他五毒佛教中也有五毒,是指人类的五种恶习,佛家认为这五种恶习就像毒药一样,让人失去本性,产生无边的烦恼和痛苦,是为:贪、嗔、痴、慢、疑。

(6)、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是端午节。在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他很爱他的国家。突然有一天,他的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包围了,他想为国家报仇,可又感觉自己太弱,于是就跳河自杀。

(7)、有专属的体育活动、订制的食物,甚至还有超高人气的形象代言人。就连高考都要凑到今天开始,中国热闹节日前三名,端午一定有姓名。

(8)、查阅资料可知,汉代有的地方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甚至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此时出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9)、但有趣的还是汪曾祺。他在《端午的鸭蛋》中写了著名的高邮鸭蛋,写得人口水直流:

(10)、屈原不姓屈。屈原其实姓芈(发mi音),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本来姓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称号,可后来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之后,氏的作用就出来了。

(11)、龙舟竞渡,早是古代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先民使用舟船竞渡,往往在船身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1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13)、粽子是甜还是咸?继豆腐脑甜咸大战、史上又一南北大战触发,你喜欢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北方爱吃甜粽子,南方却爱吃咸粽子。

(14)、端午节地习俗:挂艾草,由于夏天有很多蚊子,挂艾草可以驱虫除病。用艾草洗澡还可以防止蚊子叮咬呢!我在电视上看到了8岁左右的小孩光着身子在小木盆里洗澡。

(15)、另外,古人纪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农历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被认为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16)、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

(17)、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间流传广、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

(18)、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因向吴王夫差建言,后被人谗言陷害,死后在五月五日投入河底。人们为了纪念他,过起了端午节。

(19)、我带着疑问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屈原是爱国诗人,他是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捞他的真身发展为“龙舟”。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品丢进江里,说:“不要把屈原的身体吃了。”发展为粽子。

(20)、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3、关于端午节相关的知识

(1)、每年的五月初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两千年历史,风俗有很多,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2)、可是啊,可爱的,却是无数人的柴米油盐。是我们,赋予了这个日子与时间长长久久相伴的生命力。

(3)、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4)、端午日,天气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饰以五色丝线,符合五行之观念,这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延申,民俗中,人们在端午节给小孩儿手腕上带上五色丝线,在端午过后的第一场雨时,将丝线扔到雨里,就会扔掉不好的事情,带来一年的好运,并且五毒不侵。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因此,民间有些地方也有避五毒的习俗。

(5)、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6)、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7)、南口铁道北小学的同学们制作了一幅幅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来讲述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8)、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9)、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10)、PS:值得注意的是,蜘蛛并不是五毒之现在很多游戏和小说不负责,把蜘蛛列入五毒,这是不正确的。

(11)、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

(12)、一说源于我国古代“龙子节”,以龙为图腾的人们,认为龙是主宰一切的神灵,每年都有祭祀龙的盛典。

(13)、端午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想一下,一月二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是不是都有节日?但偏偏端午这个“五月”,曾被称为“毒月”“恶月”,而五月五日这一天更是被称为“恶月恶日”。(好像台湾话的二月二日…)

(14)、每年5至10月,中国南北方大多河流开始上涨,日、月的引潮力大,高潮位高,我们现在通常称5至10月为汛期。在古代,水灾一定是夏季悬在人们头顶的魔咒吧。

(15)、《新白娘子传奇》中就有白素贞误饮雄黄酒,然后现出原形把许仙吓死的桥段。白素贞是千年白蛇,雄黄酒是毒物的天敌,所以白素贞会害怕雄黄酒。

(16)、其实一开始小溢也很纠结这个问题,为了查明“真相”,小溢又查找了很多资料。

(17)、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18)、按照老人们说的,几乎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必定会下雨,往年有没有下,小编完全不记得。今年的五月雨下的有点频,雨量不大,下雨的次数不少。

(19)、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20)、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4、关于端午节的一些知识

(1)、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五月五日,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今年五月初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吾化后,可唤之。若能回来,是有道力也。”于是,他连唤三声,觉禅师果然复活,问到:“你有什么事?”侍者说:“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问:“来时何有?”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他说:“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踍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晏然而逝。死亡是人类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2)、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3)、春秋时候,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因为古人相信牛有辟地之德,所以盛行以牛角祭天,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茭白叶)为“阴”。阴阳结合,是顺应端午时节阳气盛而阴气伏,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之意。

(4)、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5)、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追思他。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追到洞庭湖也不见踪迹。这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吃屈原的身体。

(6)、粽子起源于上古的包烹、石烹。燧人氏发明了火,后来人们用树叶包裹食物,外糊泥草,放在火上烤,然后剥叶而食,这就是粽子雏形。

(7)、社会上五种丑恶现象,也被称为五毒,分别是骗、赌、帮、烟、娼,另一种说法是烟、酒、嫖、赌、毒。

(8)、因为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虽然现在赛龙舟,挂艾草,放纸龙,佩香囊的传统民俗,大城市罕见,现已渐渐失传。

(9)、今天是端午节,天气出奇的好。一大早,我和父母兴高采烈地来到令狐。听说这里有龙舟比赛,很期待!

(10)、天人合德。五月端阳,习俗色彩缤纷。有首歌谣唱得好:“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天中采五瑞,人人吃五黄;江河湖泊龙舟赛,五彩葫芦迎端阳。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应天顺时,是饮食、医药、工艺文化节,健身强魄的体育盛会。  

(11)、昌平区城关小学的同学们收集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由来、起源、习俗等,录制成小视频,讲给身边的人听。同学们还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吟诗作赋“诵”端午。

(12)、综合史料和专家观点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13)、在端午节期间吃黄鳝,一方面是因为其名字带有一个黄字,另外一方面是这个期间的黄鳝是肥美的。在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其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蓄养和一个春天的复苏,再加上天气转暖了,它们的食物也很丰富,所以这个期间的黄鳝体壮肥美,是有营养的时候,因此在端午节前后是吃黄鳝的佳时节。

(14)、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

(15)、蟾蜍:蟾蜍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毒性了,严重者会致命,而且相比起其他四毒,蟾蜍的繁殖能力是强的,所以人们对这种动物深恶痛绝。

(16)、都是阳数相重,七夕属小闺女节,重阳属已嫁女,端午属老闺女,也属所有已嫁女,

(17)、端午前夕,农家主妇,以五彩线合拈成绳,放在院中受日精月华、天地灵气,于端午之晨,拴儿女脖子、手腕、颈、腰等各部。只有在夏季一场大雨,彩虹升天之时,方可摘下,抛入河中,意味将瘟疫、疾病冲走,可以保护儿童续岁安康。

(18)、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9)、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20)、端午节这天,会给亲人带些粽子回去,以示孝敬。亲友间也会互送些粽子,让亲友们温暖又快乐。

5、端午节文化小知识

(1)、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2)、桃洼学校通过线上升旗仪式,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号召大家在端午小假期中,牢记疫情防控,不聚集,少外出,度过一个平安的节日。

(3)、有人从屈原的绝命辞《怀沙》中推断,屈原根本不是在五月初五投江的。“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孟夏”应该是农历四月,是夏天的第一个月。伍子胥与曹娥的故事也是一样,是否都恰巧发生在五月初五挺经不起推敲的,多是后人将他们的故事与品格赋予到节日的结果。

(4)、因为蟾蜍多子,蟾蜍产卵跟青蛙一样,一产就密密麻麻一大片,成百上千个,幼虫也是蝌蚪,生殖能力特别强悍,所以人们把蟾蜍当做生殖大神一样被崇拜,和蟾蜍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葫芦,因为葫芦也多子,你把葫芦切开,里面密密麻麻全是葫芦籽。只是在崇拜时间上面,蟾蜍远胜葫芦了。

(5)、此外,还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中还正经八百解释一番:“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6)、古人流行端午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

(7)、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8)、把端午切开露出一个剖面,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国人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层积。有原始崇拜、有知识分子的命运,有国有家,有天地自然万物刍狗……

(9)、小溢查找资料时发现,端午节只能祝“安康”的说法,出自“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然而神奇的是,就连无所不能的网友,都查不到这位“专家”的相关信息……

(10)、今天,我到奶奶家去吃午饭。奶奶就给我们买了一盒绿豆糕,我很高兴。奶奶这次给我们买的是正方形的,它们软软的、甜甜的。

(11)、至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应该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芒种至夏至之间,天气渐热,各种毒虫和害虫开始活动频繁有关。炎热的夏天来了,蚊虫肆虐,影响人们的休息,而艾草就是能够驱赶它们的天然的克星,而且环保生态没有污染,很适合劳动人民的迫切需求。那时候是没有蚊香和其他的药物的。

(12)、再次,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炼制法术。五月五日恶鬼横行,端午素来流行厌胜之术。《史记集解》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巫师在此日制作巫术药物:“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巫蛊药也在这天炼制:“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与此相应,佛教也利用这天炼药制咒。魏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六:“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又以毒药饲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药外,佛教还用此日施行法术。大藏经阿含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若有被囚禁、枷锁、种种口舌者,取五月五日桃木,密书彼怨人名字,加持一百八遍;又于真言句中称彼人名,加持求愿语,钉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无事。”桃木是驱鬼之木,它端午日与咒语配合驱邪。《宝藏天女陀罗尼法》:“此法必须五月五日夜受持,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注想思存,换诵呪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与道教有相似之处。

(13)、端午节是指的农历的五月初也叫小端午。五月十五也过端午节呢,叫大端午。端午节这天红火热闹的活动,就是划龙舟了。端午节这天,中央台可能有大型文艺晚会。

(14)、还有说法是纪念春秋吴国名将伍子胥。民间传说,伍子胥于五月五日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自春秋始,隆重热烈的龙舟竞渡,为伍相招魂,祈求涛神保佑涛平浪静,四海升平。

(15)、端午节"五黄"是什么?江南传统端午节餐桌上的"五黄"是指:黄鳝、韭黄、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这5种饮食。每一‘黄’都有自己的讲究:雄黄有去毒去邪的功效,黄瓜可以除暑热,韭黄含有芳香并可升阳,黄鳝可滋阴,黄心鸭蛋则有养心的功效。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难怪法力高强的白娘娘也招架不住,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16)、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17)、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漓江码头就搭起一道道青龙、黄龙双龙戏珠的彩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球在空中飘飞,江面上一片喜气。端午节龙舟竞赛就在漓江上进行。

(18)、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名称繁多。曾有人做过统计,它的名称、叫法超过二十个,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

(19)、在古代,端午节的其中一个习俗,叫作归宁,俗称,回娘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

(20)、今天又下雨了,这是进入五月后的第三场雨,每次的雨量都是那么的少,甚至前天晚上,小编听到冰雹砸在罩着的院子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1)、中国的节日节气与天文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系辞》记载,

(2)、“人们讲究饮雄黄酒‘避五毒’,这种酒也比较讲究,会用菖蒲、雄黄乃至朱砂等浸泡,饮用后祛除毒气。从卫生角度讲,这些习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义。”王娟表示。

(3)、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郦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4)、然后,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小溢发现了一种神!仙!说!法!

(5)、所谓“五毒醒”,并不是说这五种动物在端午节才醒来,而是在传统二十四节气上来说,谷雨之后,气温升高,病虫害就进入了繁衍期,古时人们在谷雨之后,还要贴谷雨贴,以祈祷家庭不被凶物作祟。从谷雨到端午,毒虫从繁衍进入了成熟期,就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了,所以叫做“五毒醒。”

(6)、到了山里,那么多的艾草打挑里挑捡,只要好的艾草那些特别矮,又特别细的艾草被直接漠视了,其实出来拔艾草心情是很不错的,闻着艾草的香息,整个人会觉得精神都好了。

(7)、在中国,无论节日大小,吃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题,在端午节,粽子是流行的食物和礼物,在北方可能过节吃饺子比较流行,但是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全国人民占有的比例还是很高的,粽子的包法和食材的选择有所不同,糯米是必不可少的,甜的红豆粽,咸的肉粽,江浙一带还流行蛋黄粽,也有些白米粽,红枣粽,果脯粽等等,很多年纪大一些的长辈们擅长老式粽子了,也是口味纯正的,有很多年轻人过节回到家里返程的时候,总要带上一些家人亲手包的粽子回去,或与人分享,或慢慢享用。

(8)、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9)、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民俗还包括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

(10)、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起源于早期人类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古人纪元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以十天干承载天之道,十二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合天地人事之运,,以六十年为一轮回。

(11)、爸爸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楚国百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将粽子丢进江中,同时,划龙舟敲锣鼓可以惊走蛟龙,就这样,形成了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12)、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比赛、击球、荡秋千、吃咸蛋。

(13)、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中医上可入药,独特的艾灸也得益于此。总之,或早晨,或前一天,一些阿姨们都会乐于采一些回来,作为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14)、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15)、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初的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应该就是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这个接近夏至的节日里,阳气高涨至正端,阴气初施,阳气隆盛,天地气交,补充蛋白质就是当务的要事了。在东北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煮茶叶蛋吃。

(16)、在端午节期间,黄瓜大量上市了,并且这个期间的气温也开始升温了,因此吃凉拌黄瓜是生津又解渴,并且还有消暑开胃的效果。同时在端午节期间,黄鱼的汛期也到了,这个时候的黄鱼的鲜美,发育达到顶点,具食用价值。而端午节吃咸蛋黄,则是因为在民间其寓意着健康平安。喝雄黄酒,这个习俗早就有了,民间认为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有驱邪解毒,利于身体健康的作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才现出蛇身的原形。但是需要注意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它在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极强的砒霜,因此雄黄酒是切不可内服的,而且外用也需要控制量。那为什么在端午节期间还要吃黄鳝呢?

(17)、今天,陶翎翎的外公在阶梯教室里给我们讲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其中端午节的习俗我感兴趣。

(18)、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普通家庭可以选择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这样可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到商店购买杀虫驱蚊的气雾剂来达到灭害虫的目的

(19)、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饮用和喷洒雄黄酒就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民俗。谚语道:“五月雄黄烧酒过端午。”因为古时的人们迷信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是毒气重的一天,所以,在这天,人们会将采来的蒲草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泡白酒加以饮用,认为这有驱蛇辟邪之效。

(20)、每年的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午节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

(1)、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英语精辟1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