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胡适精辟85条

胡适传简介和照片

1、胡适传简介百度百科

(1)、正常情况下成长的每一头奶牛,都有一个自己的好朋友 。

(2)、哭泣时,右眼先流泪既喜悦,左眼先流泪是痛苦 。

(3)、骆驼虽然行动缓慢,却很有耐力,载重可达半吨,并能每天行走30英里。

(4)、“我以前想评您的诗集《女神》,”胡适对郭沫若说,“我认真地读了5天……”

(5)、丁说:“北大的使命在新中国的建设,将更重大而艰难,于此何幸得先生的伟大领导,教人如何能不感奋,能不高兴!先生的学风,先生的襟度,其肫笃伟大只有蔡先生可以比拟”(同上,第39页)。

(6)、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

(7)、那时张爱玲从上海去了香港,刚写成短篇小说《秧歌》,去信给胡适请他来写书评,很巧的是,因为胡适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就将张爱玲的书信内容记录在了其中,我们也看到了当年张爱玲写给胡适书信的内容:

(8)、上海提蓝桥公和祥码头,胡适在此永远离开了上海

(9)、胡适旁批道“没有戴眼镜,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

(10)、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出身于安徽商人家庭,自小在上海求学,后在美国大学系统学习西方文化,归国后成为改变中国学术与思想的领军人物,并积极投入政治的旋涡中,参与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其命运随着中国历史的曲折起落,而跌宕起伏。

(1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12)、1927年1月7日,“五四”著名学生领袖许德珩致信,收到胡适的信和寄款表示感谢。告14日自马赛启程,所借之款拟归国后一年半内归还。(耿云志《胡适年谱》155页)

(13)、不止学识、眼界令人钦佩,在做人方面,胡适堪称君子。

(14)、酒会在6点半钟结束,与会人士在欢笑中陆续离去。胡适慢慢走到袁家骝跟前,和他闲聊起来。正在这时,“胡博士突然面色大变,他的头曾在放着茶点的方桌上撞了一下,然后平躺在地上,这一突变,震惊了尚未离场的人,连已经跨上汽车的人也都匆匆地赶进来。”(《纪念胡适之先生专集》第7页,台北丰稔出版社1962年出版)

(15)、冯顺弟虽无警世之言,一生默默无闻,却养育出胡适这般有君子之风的大师,

(16)、除此之外,胡适在天津的一次讲演,也值得注意。这次讲演的题目是“我们能做什么”,主要内容谈的是选举,其中谈到普通公民或民众团体能够做的三件事:第要用批评、讨论的方式来影响政治;第要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揭发、检举贪污腐败分子,这就是所谓“扒粪精神”。第要做大量的调查和教育工作,推动公民参加选举。在这里,胡适已经改变他早年“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想法,并指出关心政治不能靠喊口号、闹学潮来实现,那样很容易被利用。

(17)、胡适的遗体于2月25日一早移入台北极乐殡仪馆的灵堂。随后,王云张群、王世杰、罗家伦、莫德惠等政界要人或生前好友前往殡仪馆吊唁。26日,胡适长子胡祖望从美国赶回台北,蒋经国代表蒋介石到殡仪馆瞻仰胡适遗容之后,还到福州街慰问胡夫人江冬秀女士,劝她节哀保重。

(18)、这些全都是出于义务心与责任感。我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认识胡适的真实面目,理解他的真实思想。你可以仍然不赞成他的某些主张,但我希望你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作出的判断。胡适先生一辈子不希望人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19)、 这位徐芳,是晚清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曾孙女,北京大学中文系1935年毕业生;她选修过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毕业后一度留校工作。徐芳有不少追求者,但她都不为所动,却把珍贵的初恋贡献给了老师胡适。

(20)、这时期,我受香港商务印书馆之约,为他们编了两本小书,一本是《胡适著作选》(这是台湾出版商买了此书版权之后改的名字,香港商务印书馆就叫做《胡适卷》)。这本书只收了胡适具有代表性,又有可读性的文章。这在我是不经意做成的。没想到,不经意做的事,效果却意外的好。此书1997年出版,至今每年仍有出售。可见其受读者的欢迎。我做胡适研究的大目标就是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读胡适,了解胡适。而这本小书于此颇有贡献。

2、一分钟了解胡适

(1)、即便胡适真做错了事,顺弟也不会在人前责备他,充分照顾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只等夜深人静的时候,顺弟才悄悄来到胡适门前,严厉地指出错误,教训胡适。

(2)、1938年12月5日,胡适因心脏病住院。在他住院七十七天中,洛维茨经常来看望胡适,就连胡适病房的护士小姐都与洛维茨混得很熟了。这段时间,他们难得有机会到外边去,洛维茨开始给胡适写信。在洛维茨给胡适的信中,关切地提醒他注意身体健康,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可以让她去办。她还在一封信中说:“对你(指胡适——引者注)来说,以有一个真正的管家为好。如果是我的话,我希望在我回家时,有孩子们在。……我知道,这必得结婚,必须对这个家付出我的一切。我曾答应我的在非洲的朋友,在今年底以前给他答复。但下这决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3)、胡适没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屡屡颠倒是非黑白,反对爱国主义,贬损民族精神。1915年胡适发表《致留学界公函》,反对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爱国学生运动,骂爱国学生们是“理智失常”,得了“爱国癫”。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正值全中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时候,胡适却对他的学生说:“炎帝黄帝尧舜禹,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面对日本的侵略暴行,作为当时的学界领袖,主张不抵抗,还呼吁要向日本人妥协。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胡适与周佛海等到处散布“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再战必亡”的论调,反对抗战,还说自己情愿当亡国奴也不主张对日作战。对爱国人士大骂人家是得了“爱国癲”,对汪精卫的死却表现出相当的同情,甚至称其为烈士。难怪连老蒋这样能藏污的人都对其恨之入骨,大骂其为:“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此人实为一个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4)、《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所描写的是明末之中下层社会图景,作者化名西周生(关于本书之作者,亦众说纷纭,有蒲松龄说、章丘文士说、丁耀亢说等,至今无定论)。全书共一百回百余万字,以山东中部之方言为书写基础。部分亦极其明显,以第二十三回为界,以因果观念为串联,前二十三回乃描写前世之因,后则叙述后世之缘。前一世武城县豪门晁源打猎时射死一只仙狐,并将其剥皮,之候娶娼妓珍哥为妾,联合之虐原配嫡妻计氏,以致其自缢而亡。后一世故事之发生地转到山东济南府绣江县明水镇,无巧不成书,晁源转世为狄希陈,被他虐杀之仙狐托生为人,嫁与其为妻,是名薛素姐,计氏转世为妾室童寄姐,而珍哥则转生为妾婢珍珠。狄希陈反转前世性格成为一惧内人,而素姐、寄姐则成为“妒妇”千般虐待之,且寄姐亦因果循环般地害死前世宿怨者——珍珠。狄希陈面对妻妾之虐待起初忍让,不加反抗,但后经一高僧指点后,明知几人前世因缘,方才恍然大悟,又经教导诵念《金刚经》一万遍,孽缘方消。

(5)、值得欣慰的是,胡适研究经历众多学界朋友们几十年的努力,终究有了一些可喜的收获。

(6)、我说,胡适研究是一项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情,历史既然把我同这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我就义不容辞,尽我所有的心力来做这件事情。否则,我会于心不安。

(7)、首先,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8)、我们就在我的办公室里谈了一个多小时。她虽是学医的,但文史方面的书读过不少,所以很容易沟通。谈过之后,她提议,邀请我到统战部去跟他们的干部一起谈一下。这个办法果然很有效果。我略微系统地谈了胡适的情况之后,他们的负责人要求我代他们起草一份给中央的报告。我慨然应允。

(9)、胡适在文、史、哲各学科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是一位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要研究他,对他做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也就需要在这些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较好的训练才行。我比较具备这样的条件。

(10)、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细致的、有才干的雕塑家。”

(11)、广播操里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个全身运动,实际上是蜷身运动 。

(12)、1946年10月10日,当胡适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站在学生面前演讲。他说:“我只做一点小小的梦想,做一个像样的学校,做一个全国高学术的研究,使它能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贡献。”具体而言,他的治学理念就是要使北大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学。不仅是学生与思想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摆脱政治干扰,不受d派影响与干预,保持学校本身的纯洁性。但不管谁来当校长,“教育独立”在国内壁垒分明的斗争中,都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13)、5月18日,他在《眼前“两个世界”的明朗化》中明确指出,由于苏俄与美国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都不愿破坏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因此“至少在近十年内,大概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胡适全集》第22卷,第689-680页)

(14)、提起胡适,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者,称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称得上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哲学家、考古家、活动家和红学家,很早前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5)、第现在提起胡适,正面说一点胡适的贡献,已不至于让人感到吃惊了。

(16)、胡适的相思豆让徐芳堕入情网,向胡适发起猛烈的爱情风暴。胡适毕竟是有家室的人,毕竟是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终理智战胜了感情,选择了退缩,于是他写了首《扔了》:

(17)、在《胡适:行走于梦醒之间》一书中,作者李伟这样写道,“在那个转型的大时代,胡适先生是一位更加特殊的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知识青年的导师,是政治的直接参与者,是驻美大使,也是1949年前后一任‘不辞而别’的北京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与批判,则因政治上的冲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相径庭。甚至,其人、其事也湮没于历史的迷雾中。还胡适先生一个‘本来面目’,便是这本小书当年的些许‘初心’,这也同样是胡适治学的精神。”为了接近胡适,作者从安徽到北京,又从中国台湾到美国,顺着胡适的命运轨迹,边走边思考,表达了胡适一生无法自持的心路历程。

(18)、陈寅恪自幼患有眼疾,抗战期间右眼失明,左眼也有视网膜脱落危险,在伦敦调节未果,1946年,陈寅恪乘船回国,途经美国。胡适当时正在纽约紧急打点行装,准备回国出任北大校长。知道陈寅恪的病情后,他找了许多眼科专家为陈寅恪调节,都没有结果。于是胡适“百忙之中请人去银行办汇票1000美金,请汉升带给寅恪。”(《胡适日记》1946年4月16日)

(19)、前前后后,冯顺弟流了不少眼泪,但还是坚持要让胡适进城求学。胡适说,是母亲的坚持,改变了他一生。

(20)、半夜照镜子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大脑可能无法将脸部特征整合成一张完整的脸,从而导致恐怖错觉,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高达70% 。

3、百度百科胡适

(1)、1904年,12岁的胡适去到上海求学,冯顺弟装作十分高兴,临别时一滴泪也没流。这还不算什么,后来胡适赴美留学,顺弟的父亲、两个妹妹、弟弟相继离世。胡家的店业也连年屡遭失败,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店业荡然无存,顺弟遭此连续打击,日益病重。为让儿子潜心学习,她却隐瞒了病情,私下里请人来家里拍了张照片,保存起来,对家里人嘱咐:

(2)、因为那时,研究所困难,大家都很清苦,都眼巴巴地盯着这部书能给他们多带来一些补贴。那时北京流传一句顺口溜:“远看像是逃难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上前一问,是社科院的。”可见,那时我们社科院的工作人员有多么困难。

(3)、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一户没落的书香世家。父亲胡传长年饱读诗书,曾在清廷入仕为官多年,先后在广东、河南、江苏和台湾等地辗转任职。

(4)、除了保持学者个人的独立地位外,就整个学界而言,也有个能否独立的问题。1947年9月,胡适利用赴南京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筹委会之机,向蒋介石提出“十年教育计划”,其主要内容有两点:第要选择十所大学,他在十年内两批给予充足的经费,办成国际上第大学;第反对花大宗外汇派人出国留学。他说与其拿这些钱送学生出国留学,不如用来发展国内大学。他认为,如果若干年以后,中国还“有成千成万的学生去日本留学,那是极可耻”的事(《胡适日记全编.7》第667页)。胡适提出这个计划,目的是为中国学术界的独立打下一个基础。为此,他提议中央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投资不得少于政府预算的15%,各省不得少于25%,市县不得少于35%,私立学校与国立学校应该有同等机会,大学教育应该朝着研究院的方向发展……。

(5)、抗战时期,胡适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小诗:“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是蒋介石的一枚重要棋子,是他撤退计划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共对于胡适的统战工作也未放弃。

(6)、要一个黄昏,满是风,和正在落下的夕阳。如果麦子刚好熟了,炊烟恰恰升起。那只白鸽贴着水面飞过,栖息于一棵芦苇。而芦苇正好准备了一首曲子。如此,足够我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

(7)、2013年,本着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的想法,我向安徽绩溪的朋友提议,在胡适先生的家乡,举办一次“中学生读胡适”的征文评奖活动。此议得到他们的热烈响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吴浩先生慨然捐赠两百本《学问与人生——新编胡适文选》供此次活动之用。适之中学的校长、语文教师们认真地组织了这次活动。

(8)、我一直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读高中的时候起,我就对思想和理论发生兴趣,常常表达一些独立见解。这使我在高中毕业鉴定中,被戴上“有严重自由主义倾向”的帽子。为此,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不能入重点大学。

(9)、所以在接到信后,胡适立马就去看了《秧歌》,并且在回信中对这本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收到《秧歌》的胡适给张爱玲回了一封信:

(10)、“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沈先生随口说,“这个‘传’就是《左传》,引文就是《左传》上的话。”

(11)、1946年10月10日,胡适出席上任的第一个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我注意到,在近出版的《胡适全集》第20卷中,收有这篇演说。据全集编者介绍,这篇演说原载于当年的《经世日报》,后来收入白吉庵等编的《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但是细读该文,其中有“后胡适谈到”和“胡氏讲话,历时七十分钟”等语,好像是记者的通讯稿。《经世日报》不大好找,白吉庵在《胡适传》中,结合《大公报》报道对演说内容有详细介绍。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胡适的风采和当时他讲了些什么

(12)、两人在上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胡适送给徐芳一粒相思豆,其寓义十分明显,徐芳为此激动地写了首情诗:

(13)、酒会从下午5点开始。胡适首先致辞。他说:“各位朋友,今天是‘中央研究院’迁台十二年来,出席人数多的一次院士会议。令人高兴的是海外四位院士也回国参加这次会议。‘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是在大陆上选出来的,当时被提名的一百五十人,选出了八十一位……‘中央研究院’在此恢复时,只有十九位活着在台湾。”紧接着,他回顾了当年的困难情况,并兴致勃勃地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得意,也是值得自豪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第277-278页)

(14)、1910年3月22日夜,胡适喝酒打牌,一直玩到半夜,因为第二天要去

(15)、为什么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16)、而对胡适而言,在那阵熬苦撑持,堕为“移民兼遗民”的潦倒岁月中,后辈“小迷妹”张爱玲的突然造访,带给这位晚景颓唐落落寡欢的老人的,也是极值得感念与珍重的心灵慰藉。

(17)、韦莲司也很喜欢文质彬彬、学识渊博的胡适,由此他们开始了个人交往。在这年秋天的一个周他们相邀沿着凯尤卡湖边散步,他们一直走到数英里之外的艾特纳镇,才又绕道回到绮色佳,走了三个多小时,一点也不觉得劳累。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只要在一起就觉得心里很愉悦,因此他们几乎每天约会,一天不见面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18)、北大对胡适来说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他众多的身份与头衔中,北大校长是他为看重的。即使他离开大陆,无论寓居美国还是漂泊中国台湾,仍旧以北大校长自居。在遗嘱中,他将留在大陆的一百零二箱书籍全部捐给了北大。

(19)、张爱玲将文学从政治拉回民间。她看透了人的不,但却宽容他们。在她眼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终都要回归人性。但悲哀的是,张爱玲太独特,也许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她的同行者。

(20)、像胡适这样的标志型人物,生前不被台湾当局重视,死后却被充分利用。蒋介石不仅为他修建了极其豪华庄重的墓园,而且要求政府高官和社会名流都要悉数送殡,可谓是哀荣无限。

4、《胡适传》

(1)、1939年6月10日胡适出于对韦莲司的思念,在给她的信里,将几首诗词寄给韦莲司,告诉她,这是为她写的。其中有《临江仙》云:

(2)、《白话文学史》、《卢山游记》、《人权论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胡适口述自传》

(3)、《尚书》和《周易》等著作,全都不能帮我理顺文字。但是,白话小说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4)、1979年,逢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要举行一次高规格的全国学术讨论会。李新先生希望我写一篇关于胡适的文章去参加会议。那时,我正在为撰写《中华民国史》第一卷的有关章节到处搜集材料,查过故宫明清档案馆(即后来的国家第一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处以后,我到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宿舍借住一个多月,查阅那里的报刊资料。有一次,我从北大回来的路上,听见广播里播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印象深的是说,中共的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使我受到很大鼓舞。既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便不大会再发生大轰大嗡、不讲理的群众运动了,也就不会有太多的人那么喜欢打小报告和扣政治帽子了。如此,就可以比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因此,我觉得研究胡适的文章可以写了。

(5)、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数十年来的道路继续做下去,将来必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指出,胡适研究的进步,人们对胡适的了解程度的提高,是衡量我们改革开放的进步的天然尺度之一。

(6)、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

(7)、毫无疑问,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更在思想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被人称为“十项全能文坛巨匠”。

(8)、若是八字不合,亲事自然就黄了。媒人把八字拿给算命先生一看,

(9)、在胡适三岁零八个月时,他的父亲病故。年仅23岁的冯顺弟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希望儿子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走仕途之路。虽说她和丈夫只是共同生活了六年多的时光,但她对为官的丈夫崇拜、尊敬得五体投地。为了子承父业,她对儿子管教很严。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私塾)的学费很低,每年只收两元钱,因此先生不负责任,误人子弟。胡适的母亲为了激励先生的积极性,第一年付给先生每年六元钱的学费,第二年又翻了一番。这就使得胡适得到“偏肥偏水”,另眼相待,对胡适未来的发展受益很大。

(10)、这位女友叫萝德芘·洛维茨(RobbyLowitz),犹太人。在大学读书时就很崇拜著名学者杜威,与杜威有着书信的往还。1936年她定居美国,被杜威聘为秘书,负责处理杜威的日常事务。胡适1937年10月6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他就去看望恩师。这是他与洛维茨的第一次见面。他们一见面,彼此都有亲切感,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和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互相约会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吃茶、吃饭、看戏、聊天。本来胡适出任驻美大使的任务,是利用他在美的关系和影响,宣传抗日,筹集抗日款项,可是从胡适的日记来看,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洛维茨。

(11)、这个计划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当年年底,胡适在中基会第20次年会上,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争到一笔经费,他决定把这十万美金用于物理系。尽管如此,这一计划因为内战的爆发而未能实现,以至于几十年以后,又出现了被胡适视为“极可耻”的出国留学热潮,而“争创大学”的口号,也成了今人的一句口头禅。至于胡适所谓学术独立的追求,却似乎被人们遗忘。

(12)、胡适进入位于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和黄桥路(今横浜路)之间的中国公学念书。期间,同学们成立竞业学会,学会创办了白话报纸《竞业学报》,胡适被邀加入了该学会。他在《竞业学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文字《地理学》。1908年,胡适担任该报编辑,他从《竞业学报》第3期起,发表了小说、传记、诗词、译作、社论、时评、新闻等有六七十篇之多。

(13)、“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14)、1972年,我们从河南“干校”撤回北京。不久,搞中华民国史的任务就落实到我们近代史研究所,由李新先生负责。这年10月,民国史研究室(当时不叫研究室,叫研究组,为行文方便,我姑且全文都用民国史研究室的名字)正式成立,我是早的成员之到现在,参加过那次成立会的人,就只剩下我一个了。

(15)、后来张佩伦被夺职流放后,胡传写信慰问,还附上银两以作当年的恩情报答。

(16)、不过其实还有一个男人,他对于张爱玲也是特别的一个人,那就是胡适。

(17)、在张爱玲的《忆胡适之》一文中,曾详细的写出了她与胡适是如何相识的。

(18)、不过,由于过度崇尚西方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使得胡适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都能及时调整方向以顺应潮流,支持“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但胡适却没有迎头赶上。

(19)、傅斯年是个性情中人,爱恨分明。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特殊化,冀察政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萧振瀛设宴招待北平学人,企图让这些文化名流捧场,但傅斯年却是拍案而起,拂袖而去。抗战爆发后,傅斯年带领史语所迁往昆明,当时日机频繁轰炸昆明,每当警报响起,人们都是一窝蜂向外跑,而傅斯年总是拖着肥胖身躯跑上三楼。原来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住在楼上,陈眼睛不好,行动不便,傅斯年总是将其搀进防空洞才放心离开。

(20)、但是就连自古以来崇尚简略的中国,也还没有像他这样简无可简,跟西方小说的传统刚巧背道而驰。他们向来是解释不厌其详的。《海上花》许多人整天荡来荡去,面目模糊,名字译成英文后,连性别都看不出。才摸熟了倒又换了一批人。我们“三字经”式的名字他们连看几个立刻头晕眼花起来,不比我们自己看着,文字本身在视觉上有色彩。他们又没看惯夹缝文章,有时候简直需要个金圣叹逐句夹评夹注。

5、胡适传简介和照片的关系

(1)、“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年轻时写过一首白话诗《老鸦》,把自己比喻成告人凶吉但遭人讨厌的一只“老鸦”,终不肯“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除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几乎和所处的每一个时代和阶段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摩擦。他不断抗议也不断妥协。

(2)、反复思索之后,我决定要找当时的社科院院长胡绳先生谈谈我的想法。没想到,胡绳先生很坦率地支持我的想法,他说:“举办一次关于胡适的学术研讨会,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决定让我列席历史学科片各所所长会议,向他们谈谈我的想法。同样出乎我意料的是,各所所长一致赞成我的想法。

(3)、胡适研究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实属来之不易。如果没有学者们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做历史还原的工作,胡适的真实面目,真实思想,不可能被这么多人所了解。

(4)、单有各自分散的研究工作,没有共同的活动,没有共同的园地,没有凝聚一起的努力,不可能产生较大、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数十年来,我作为胡适研究会的负责人,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筹划和举办各种活动,以推动胡适研究的进展和胡适思想的被了解。如举办学术研讨会、各种座谈会,编辑各类书籍、刊物,等等。

(5)、鸡在鸡群里的地位是靠“啄”来体现的,谁啄赢了谁当老大。所以鸡啄你时,其实想和你一绝高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一分钟了解胡适精辟8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