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诗文对应战役精辟131条

战争题材诗

1、战争题材诗歌意象

(1)、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出车》云:“观其二章,先叙出军车旂之盛,旟斾飞扬,仆夫况瘁,已将大将征伐声势赫赫写出……早使敌人丧胆,玁狁慑服。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6)、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7)、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10)、也就是说,王昌龄在构思上主要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战争。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王昌龄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引起我们的想象来体会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由于王昌龄描绘得极其生动形象,这样表现战争的手法,反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拍案叫绝。

(11)、通过以上几首反映战争生活的咏凉诗基本内容的概括与简析,我们可以体味出它豪迈雄壮、慷慨赴死的阳刚之美和凄清婉转、惆怅感伤的悲悯情怀。

(12)、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13)、(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15)、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16)、第二幅:战斗结束,双方士兵大量死亡,尸体横七竖八躺在沙漠里,血流成河,5000名汉军士兵几乎全部死亡。

(1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战争题材诗文对应战役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采芑》叙写宣王命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共四章:

(3)、有的直观展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4)、8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5)、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6)、第三幅:时光流逝,风沙无情,汉军士兵的尸体已经腐化为累累白骨,逐渐被风沙掩埋。

(7)、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白话文释义: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9)、女主人公好不容易在梦中和远方的丈夫相会,却被树上黄莺鸟的叫声吵醒,气得她把黄莺鸟打跑了。

(10)、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11)、著名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代表性:

(12)、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3)、此诗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引弓射箭。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14)、战争诗中突出这些,无非是说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除此而外,诗中又多有车马旂服之盛和军行纪律之严的描写。

(15)、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16)、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17)、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沈得潜注意到这两句诗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司马光曾提倡写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说"近世诗人唯子美得诗人之体",并举此诗为例(见《温公续诗话》)。又《唐诗分类绳尺》云:"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后起)枯草

(1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9)、当时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在此合兵拒之,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所以这里王昌龄虽然只是对战争遗迹进行了描绘,但是不难想象出当年战争的残酷无情。同时,字里行间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0)、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3、战争题材诗意表达

(1)、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3)、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4)、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5)、(《左传-曹刿论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6)、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7)、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8)、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9)、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0)、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6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2)、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从军行》唐代:杨炯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13)、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杂曲歌辞·回纥)唐曾闻瀚海使难通,幽闺少妇罢裁缝。

(1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5)、而这首诗能打动人的,关键是后面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吹度玉门关。

(17)、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18)、“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大雅·江汉》),“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赫赫业业,有严天子”(《大雅·常武》),这种文德教化的宣扬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成分。

(19)、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20)、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4、战争题材诗歌的情感态度

(1)、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这几首诗把天子的威德、武臣的战功,渲染得有声有色、冠冕堂皇。

(5)、此外,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法国《罗兰之歌》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等也是如此,它们对于双方战斗场面绝不回避,而是作为作品的重点加以精雕细刻。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9)、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1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白居易·《西凉伎》),写出了军中腐败、边将不思收复失地的复杂心情。

(12)、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13)、(沙场夜)唐·于濆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14)、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英雄,他们是那个时代创造万物、战天斗地、引领时代前进的先锋。因此,人类崇拜英雄及英雄主义,使英雄主义成为雄强民族的根本气质。咏凉诗中闪耀着的英雄主义火花,形成于汉唐盛世。汉唐王朝在反击异族侵扰,开通并保卫丝绸之路的战争中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因而养成了勇于进取、善于胜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感染了游牧民族中的尚武性格。

(15)、出自唐·李频《春日思归》。音书,报告消息的书信。干戈,代指武器,此指战争。此写战乱中亲友之间音书断绝、彼此牵挂担心的忧虑之情。

(16)、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17)、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

(1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19)、(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20)、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战争题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白话文释义: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2)、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宇文虚中《在金日作·选二》

(3)、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4)、这首诗,作为战争题材好的作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5)、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6)、表现二:对军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弊端予以揭露。“夫婿从征半生死,美人踏筵尚歌舞”(戴良)。将军们纵情声色,以战士的鲜血与白骨换取自己的功名,这样的边将怎能保家卫国?因此,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李广、狄青即成为诗人怀念和歌咏的对象。

(7)、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8)、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冲突,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9)、此诗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却处处都有鲜明的色彩,以色示物、以色感人,奇诡而又妥帖。

(10)、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1)、我国早的诗集《诗经》有许多诗句描写战争。例如:先秦《击鼓》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2)、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南宋·戴复古《淮村兵后》

(1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4)、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15)、所以司马迁对于先“振德”抚民而后诉诸武力消灭蚩尤的轩辕氏仍给以高度的赞扬。至于舞干戚,宣威明德,使敌人不战而屈,如同舜“久喻教而有苗有请服”那样,则更为上策。

(1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18)、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9)、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20)、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塞下曲》,便是王昌龄的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虽然它相比较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和《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说,要不出名的多,甚至很冷门。但是这首诗表现战争的手法却极其高妙,它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5)、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6)、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

(7)、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理想的政治是崇德尚义,垂裳而治;理想的战争则是“胜残去杀”,战胜于庙堂。黄帝、尧、舜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理想的典范,所以才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敬。

(8)、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出征不见回还。

(9)、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10)、出自唐·杜甫《北征》。此写战争之后的惨象。“寒月”对“白骨”,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且都是白色,都是令人顿生寒意的的景象,由此凄惨肃杀的气氛便充溢于天地之间矣。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13)、(古征战)唐·于濆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14)、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5)、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0)、此诗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玁狁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朱熹《诗集传》谓“方叔盖尝与北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也。”

(1)、(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当筑防秋城”(王建·《凉州行》),反映了边战失利,凉州及河西地区沦陷的历史事实。

(3)、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5)、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6)、通观《诗经》三百篇,我们发现《诗经》中战争诗所描写的主要是关于第一类战争即民族之间的战争。所有周代的重要对外战争在《诗经》中几乎都有表现,而另两类战争却没有直接的反映,也没有形成一篇反映这两类战争的战争诗。

(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9)、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白话文释义: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11)、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国针对西部入侵,出兵征伐西戎。这些战争反映在《秦风》中。比如《无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战争题材诗文对应战役精辟1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