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故事精辟125条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和故事

1、关于中秋节的古诗100首

(1)、释义: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译: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4)、秋月寒江。读音qiūyuèhánjiā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5)、春花秋月。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指岁序更迭。

(6)、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清代末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7)、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8)、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与中秋有关的传说: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月》

(11)、译文: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12)、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13)、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

(14)、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15)、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高山。刘禹锡《八月十五桃源玩月》

(16)、《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17)、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18)、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19)、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故事

(1)、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游月、貂蝉拜月、月下独酌、月饼起义。

(2)、月夕花朝。月夕花朝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3)、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4)、满江红·中秋寄远宋代: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5)、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6)、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7)、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8)、(见《新编醉翁谈录》)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9)、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10)、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11)、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出处: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2)、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13)、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14)、中秋对月唐代:李频秋分一夜停,阴魄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15)、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16)、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17)、释义:月饼上的图案多种多样,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

(18)、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中秋节的古诗词:《月夜》,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以下是具体内容: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19)、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20)、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3、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和故事有哪些

(1)、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2)、风清月白。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3)、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4)、——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高山。

(5)、中秋节的传说元末起义杀鞑子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

(6)、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7)、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8)、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

(9)、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在中国民间关于中秋的起源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后羿思念月宫中的嫦娥,于是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摆设香案,放上蜜食鲜果,祈求嫦娥吉祥平安,后流传至民间成为祭月祈求团圆的习俗。民俗学家认为,中秋节应是源于先民对中秋的崇拜,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

(1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中秋节的四个传说。

(12)、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4)、桂魄比喻指月亮。中秋节一家人不出门在一起聚餐,要和中秋的明月一同来个大团圆。

(15)、“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

(16)、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17)、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18)、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9)、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2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和故事

(1)、《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3)、中秋传说——〖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4)、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5)、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6)、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7)、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9)、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10)、译文: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11)、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12)、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13)、烧塔活动从下午开始准备,先是把几个土砖摆成一个圆形,圆形的大小则决定着堆塔的高度。两块土砖之间各在架上一块红砖,将塔的基身堆积好。随后堆瓦片,直到堆至塔顶。

(14)、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15)、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6)、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7)、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18)、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9)、这一篇千古名作,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酒后抒怀并且思念他的弟弟苏辙而作的。序言里边说了“兼怀子由”。弟弟名叫苏辙,车辙的“辙”。车辙,就是马车轮子轧在土路上边的印迹,所以说“前有车,后有辙”。

(20)、译文: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5、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和典故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3)、《新唐书·卷十五志第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4)、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5)、霁风朗月。意思是和风明月。比喻宽厚祥和的气氛。

(6)、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8)、风花雪月。原指四时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后指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与花天酒地的生活。

(9)、长风几,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10)、与中秋有关的诗词:《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2)、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1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14)、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

(1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6)、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17)、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18)、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19)、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0)、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

(1)、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2)、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6)、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文字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7)、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9)、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近代施景琛《中秋词》

(10)、“中秋”一词,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11)、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12)、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13)、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14)、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15)、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16)、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17)、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18)、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19)、观潮所看的河流,是有名的钱塘江。观潮的风俗早兴起在汉代,唐宋时期,已经到达了顶峰。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20)、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1)、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2)、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这一篇千古名作,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酒后抒怀并且思念他的弟弟苏辙而作的。序言里边说了“兼怀子由”。弟弟名叫苏辙,车辙的“辙”。车辙,就是马车轮子轧在土路上边的印迹,所以说“前有车,后有辙”。“辙”也是道路的标志,走路,当然要沿着道路去走,所以说是“必由之路”。因此,弟弟苏辙,名“辙”,字“子由”。

(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朗月清风。明朗的月色,清新的和风。出处:唐·王勃《秋日游莲池序》:“琳琅触目,朗月清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故事精辟1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