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特点是怎么样的精辟61条

陶渊明的诗特点

1、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特点?

(1)、读完这首诗,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洗干净了,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整首诗有一种镜花水月般的纯美,让人想起《雪国》里的景色描写。

(2)、以下提供文综复习的习题,大家可以拿出纸笔,在复习完每一章节之后,动笔写下自己的答案。(如需获取参考答案,订购《文学基础综合-通关课程》即可查看。)

(3)、在近体诗中,动词、形容词一般为炼字的重点,但是由于处于诗歌发展早期的汉魏古体诗中,却较少出现刻意的炼字。陶诗更是如此,在陶诗中,大多字词都朴实淳厚、浑然天成,修辞性与雕琢感较少。前代学者已经指出,陶诗常用“挥”、“尽”、“来”、“开”、“佳”、“好”等动词、形容词,如“山气日夕佳”(《饮酒》其五)、“一觞聊可挥”(《还旧居》)、“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飘飘西来风”(《与殷晋安别》)等等。细查之,不难发现这些字词均具有以下特点:第它们的概括性强,这类词汇在功能上更倾向于从不同事物之间抽象出普遍的、共通的特征,而非描摹出事物独特的、的情态;第它们的适用范围广、使用对象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因而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熟悉感、和谐感。这两个特点相互交织,陶诗自然浑融的诗歌风貌由此形成。

(4)、在与玄言诗作一对比之后,如果将陶诗的这种特点与在他稍后的谢灵运相比,则更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玄理的内化。前人早已指出,谢诗后总有一玄言“尾巴”,如《登池上楼》的后一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直接引用了《周易》中的“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之语,已示自己的归隐之意。这一句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它实际上仍使用的是哲学语言与思路,即用象来示意,依靠的是读者的理性推论而非感性体验,所以作为诗歌而言,就略显枯涩,并不能让人产生美感。

(5)、还是比较赞同魏晋人与自然相融,无分你我,无分轻重的观点。所谓的魏晋,在我看来在某束缚上是在唐朝开放前的一次预演,然而在思想上相比唐朝反倒增添了一份多元性。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第一次冲突,一方面是朝代兴衰的快速更迭,碰撞与碰撞之间产生的是孙浩《尔汝歌》的嘲弄,蜀公主的冷冷一笑。于我们当今人看来,或许颇具情趣,但于当事人怕多是家破国亡后的无畏一切吧?当然徽之砸琴之举不似叹家弟之逝,反倒是希望人琴相随的成就。至于为什么魏晋时人喜用玉山将崩形容高士,就不得而知了。

(6)、诗歌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深邃、充分的体现。

(7)、(3) 钱惠梅.“质⽽实绮,癯⽽实腴”——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特⾊(J).⽂教资料,2007(26):11-

(8)、陶渊明擅长提炼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将其融入诗中,充满了家常茶饭的气味,把白描的技巧发挥出了好的效果。

(9)、你须知道,现在的乡间决不再会有陶渊明,也决不会再有《归园田居》那样的诗了。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时代错误者,上很大的当呢。话虽如此,但总有些人愿意守着故旧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冲淡之美,如果这一切都无可诉说,那就随它去吧。

(10)、《红楼梦》中,香菱读完王维的诗,这样评价道:“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11)、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12)、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13)、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雾气渐渐消散,为天宇罩上一层薄云。南风拂来,禾苗被吹得张开了翅膀。这首诗简直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写成的,无怪乎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词直意婉”,“词淡意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14)、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15)、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16)、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      首,赋、文、赞、述等     篇。其诗可分为五类:        、       、       、       、       。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和《        》。

(17)、完整框架图、课件内容,请订购《通关课程》获取

(18)、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19)、(晋)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

(20)、正是由于他真实率真的性格,他的诗句也是那样的纯朴、自然。无需花哨的机巧,诗意表达却游刃有余。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喜欢好词好句、各种修辞。当我们去读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时,我们却会发现那些句子牵强很做作。在课堂上我们比较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与谢安的《登江中岛屿》。两者同样写风景,我们明显能发现陶渊明的诗句有一种层次感、深远感,他能很自然地将事物串联在一起;而谢安的诗句看似华丽,但是显得很突兀僵硬。在陶渊明的诗里,熟悉的莫过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我们把它改成“悠然看南山”,那就彻底破坏了诗意,“看”有一种目的性。

2、陶渊明的诗特点是怎么样的

(1)、这样的一段文字,读来让人耳目一新,诗情画意就在眼前,那种轻松欢快也感染着我们。

(2)、像这样让人传颂的诗句还很多。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简单却有不简单的效果。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对友人的款款深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3)、酒至酣时似梦似醒,能使人如行走诗中,如仙如幻,其味无穷。因此,诗和酒一直有如左右两只手,从精神和物质的不同角度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刺激人的神经,荡涤人的灵魂,从而激发出人的激情,让无数的诗人们在激情澎湃中得到了超越平凡、平淡和平庸的精神享受。

(4)、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巧妙构思。

(5)、诗人的佳作不胜枚举。他用如椽之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在一幅幅优美的风景中,得到无法比拟的艺术享受。

(6)、综上,陶渊明将自己的生命思考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寓抽象于具象之中,以感悟体验包容玄言思辨,从而使得陶诗相对于玄言诗的质木而言更显亲切饱满,意蕴无穷,这也就是陶诗“腴”的体现之一。

(7)、前两句写山,用人来对比,显出山之大之空。用声音来突出人,用人的活力,来映衬山的空寂。后两句写光写色,却有种幽暗阴冷的感觉,更显出人的心情孤寂清冷。整首诗于有声有色处写空,益显其空寂。

(8)、陶诗则不然,如在陶诗中为接近理性思辨的《形影神》三首,也始终没有放弃诗歌语言本身的形象性。陶诗写“身没名亦尽”之后,采用的并非是说教的态度,而是表现自我情绪的“念之五情热”。三首后的“神释”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说理意味,但仍然体现出语言的形象性:相比起说教,“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更偏向于一种感性的体悟,也正是这种体悟使得陶诗具备了叶嘉莹先生所说的“生命的感发”,具有了令人共情和长久回味的魅力。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忘情”其实并非情感淡漠,而是一种“情志合一”,真正达到了自然的境界。

(9)、我们可以将陶诗与玄言诗作一简单对比,以说明这一问题。玄言诗以四言居多,如孙绰的《与庾冰诗十三章》:“浩浩元化,五运迭送。昏明相错,否泰时用。数钟大过,干象摧栋。惠怀淩搆,神銮不控”,用“否泰时用”的说理来解释“元化”、“五运”的流动,晦涩难懂,了无趣味。而陶渊明的四言诗虽为数不多,但大都亲切可感,如《时运》一首。在这首诗中,陶渊明首先将抽象之“元化”或“五运”化为具体可感的四时变化,即“时运”,与玄言诗拉开了距离。其次,《说文》训“迈”为“远行也”,陶渊明在“时运”前加以“迈迈”,这就赋予了原本抽象的四时之变化以“流动”,更为具体可感。再次,陶诗全无孙诗“日月交替,否极泰来”的说教之味,而是以“山涤余霭,宇暧微霄”的景语代替之,“大化”即体现为不断变动的四时之节,而四时之节的变动又体现为山川景物的微妙和谐。山色显露,晨光熹微的自然景象由此与神秘莫测的“大化”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哲学语言所不能及的、神秘而博大的意境。

(10)、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11)、陶渊明诗文中很少见人,更少见人与人的互动,平白干净,萧舒极简,他爱这样的自然胜过其他一切,草木云翳,山川河水,万物有灵且美,只不过像是自然里面恰好包含了邻里、妻儿,所以才顺带写到了人,写到了自己,写到了生活。也许正是人情冷暖的缺失成就了陶渊明的文字,一片澄澈没有波澜的水,才能倒映出更真实完整的世界。

(12)、在这里,“忽与一觞酒”首先打破了前文已经稳定下来的“逝将不复疑”:“忽”字表明这是一种瞬时的动作,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性,使读者产生理解上的阻塞:为何突然要引入“酒”的意象?“酒”与达人的“不复疑”又有何联系?而后一句对这一疑问做出了回应:“日夕欢相持”作为一个定格的、不断重复的画面,重新使诗歌回归稳定平淡的感情基调,同时也表明“忽与一觞酒”这两句的意义:达人的“不复疑”,正是体现为这种“日夕欢相持”的、有乐须尽乐的态度。正是通过这种突然而至的旷达与欢乐,这首诗歌才具有了“生命的感发”,令人感到亲切,而不至于成为枯燥的说教。

(13)、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

(14)、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其诗的大特点。另外,王维的诗,还有陶诗空灵、隐逸的境界。

(15)、陶诗中冲淡之美的境界是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诗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三海经诗十三首》其十)之类的“金刚怒目”,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了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故沈德潜说陶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说诗晬语》)。

(16)、魏晋南北朝那个离乱的年代,壁画题材多为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其中传递的思想大约是:连贵族都牺牲自我挽回鸽子老虎的生命,更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在人世间的一般牺牲了。这些壁画以及诡异笑容的佛像,都是在填补人们崩塌的精神世界,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慰安”。到了唐朝则相反,佛像体现出的更多是祥和、庄严的感觉,西方极乐世界更是令人羡慕的幸福所在,与人世间的悲苦形成了互补。

(17)、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他作诗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18)、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19)、老教授在后说的一番话值得探讨,他让孩子们经历过纳尼亚的奇遇之后不要谈起这件事,也不要和别人说,他还说经历过同样奇遇的人会在谈吐、神态中表现出来,彼此会互相知道。这让我想到了以前一部电影叫《你的名字》,男女主角在经历了同样的身体互换后能在人海中一眼认出对方。我想,这应该是他们之间有一种羁绊,也可能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了类似于共同语言的联系。而教授让孩子们不要在这个世界中谈起纳尼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与纳尼亚世界是毫无干系的,他们顺着这个世界的法则来,不必要记得这些吧。

(20)、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3、陶渊明作诗特点

(1)、陶诗之“腴”,不仅体现在对诗歌语言形象性的重视和挖掘上,还体现在陶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上。简言之,陶诗中的意象大都具备两个特点:第物之自身的饱满充盈;第物与物之间的浑融和谐。

(2)、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3)、综上,陶诗与谢诗在语词选用上具有浑融与雕琢、自然与精工的区别,创作心态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正如沈德潜在《说诗啐语》所言:“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由体验式的“情性”转化为观察式的“声色”,正是二者的根本差异。这种物我交融的自然体验,既是陶诗之“自然浑融”的体现,也是陶诗内在的思想特质之一。

(4)、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个“亦”字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也是极平淡而又极有趣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仅仅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归园田居》其五:

(5)、“诗人”到底是什么?我想“他”应当是哲学与艺术的结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学正是浩瀚宇宙与苦短人生矛盾中碰撞出的思想精华,它令我们更加努力地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追逐那片属于自我的“思想田园”,抛开一切的欲望,随顺自然,在自然的和谐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6)、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7)、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8)、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9)、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10)、诗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11)、王维的诗意境空灵隐逸,极富禅意。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2)、(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

(13)、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这样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的评价准确,我们来看看《山居秋暝》:

(14)、首四句描写春之来临,时雨、始雷、众蛰的潜骇、草木的舒展,诗人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燕子翩翩来归故巢,一点也不嫌恶门庭的荒芜。诗人不禁向这老朋友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决心,进而试探他们的感情。这一切是多么天真,多么自然!又如《时运》:

(15)、陶渊明原本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隐士形象,这次讲座提醒我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曾屡次出仕,然而每次都无法忍受官场的虚伪势利,终高唱着“归去来兮”隐于田园。他曾有过希冀,但这个离乱的时代让他失望透顶——他当时毅然与之决裂,而我如今方才懂得他的悲伤。陶潜是一道微光,他不曾停止闪耀,只是归于清静可爱的田园,坚持追寻着构建着自己的理想世界——诗文的格律对他早就不是羁绊,他兴许是带月荷锄归后在满天繁星的辉映下提笔蘸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的美文便如泉水般自然地汩汩流淌出来……那不期然而然的一丝欣喜,那眼前悠然的南山,在抬头微笑荷锄的此刻融为一体,浑然成为了那“美好的生命样态”……真实的那份情感,那种“与天地共存”的和谐美好,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欣然神往的那片田园吧。若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该多好……

(16)、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17)、前四句写景,仅仅二十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秋林图。展现了一幅有光有影,有声有色的水墨画。想起光雾山的秋天,七十二潭不正是这样美好的景色吗?

(18)、(清)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啐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19)、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0)、陶渊明诗中的叠字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体现出来了音乐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居》其⼀),在每⼀句诗的开头都使用了叠字。“暧暧”意思是昏暗,指田间晨昏之际的景象,“依依”指炊烟缓缓升起的状态。“暧暧”和“依依”两对叠字,使得村庄和炊烟这两处在农村常见的景色,被描绘成了⼀幅远近、冷暖、动静相结合的优美画面。陶渊明诗歌中的叠字还表现在好多诗中,如“遥遥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挽歌》其三)等等。这些叠字的使用使得陶渊明诗形成了独特语境,增强了诗的气势和美感,又加强了诗人的感情,形成⼀种和谐的韵律。

4、陶渊明的诗特点

(1)、《饮酒》五首诗中,语言质朴,举止平凡,景色常见,没有任何花哨的颜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是看到了⼀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简陋的农家院子。但是当你细细揣摩,却能够闻到⼀股淡淡的香味。想象⼀下,他就像⼀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朝思暮念着曾经在树林中翱翔无拘无束,像池塘中的鱼儿,魂牵梦萦曾经在居住过的水域里优游自得。直到有⼀天,他归向了大自然,返回了森林里,享受着平静而惬意的农耕生活。榆树的阴凉把屋檐遮得严严实实,院子里种满了桃花和李子。远远看过去,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村落。傍晚时分,⼀道道炊烟袅袅升起,深巷中犬吠声与山间鸡的叫声交织成⼀片。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将尘世间的烦恼扫除的干干净净。读者的想象力愈强,所得到的美就愈多。不是刻意的雕琢,不是那种磅礴的气势,而是⼀种质而不俚的自然之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渊明的诗特点是怎么样的精辟6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