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5言精辟136条

韩愈的诗五言绝句

1、韩愈的诗五言四句

(1)、警示:诗歌反复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珍惜光阴,珍惜眼前的一切。爱情来了就得尽全力抓住,莫要等到花期谢了,才感到后悔。

(2)、警示:凡事不要拖沓,今日事今日毕。明天源源不断,过了今日,又是明日,过了明日,还有明日。所以,请在有生之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3)、韩愈的这首诗充满深情,读之令人感慨不已。首联以“秋叶、断蓬”作比,形象地抒写了游子漂泊无依的境遇;颔联又用“飘飘、邂逅”,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意。颈联尤其感人,作者连用叠词,真切地彰显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后又以“谁云”二字,体现自己的豪情,更反衬出内心的柔弱。

(4)、钟惺: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唐诗淹雅,而退之艰奥,意专出脱。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至其乐府,讽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风雅。

(5)、王夫之:穆宗在位四年耳,以君子,则裴度也、李绅也、韩愈也。

(6)、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7)、警示: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时间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流水易逝,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8)、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晚春二首·其二》

(9)、警示:对后人的劝勉,少年时安立志,青年和中年时开始辛苦作为,只要不浪费光阴,年华虚度,此生即便活不过半百,也是值得的。

(10)、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11)、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12)、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全篇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13)、警示:诗歌勉励人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路。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建立在多读书,多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多读书,读好书是培养正确思维和判断的前提。

(1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15)、-(唐)白居易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16)、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要求文章应该有充实的内容,做到文从字顺,反对追求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

(17)、是以韩愈、孟郊为核心而形成的诗歌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主张就是以文为诗,他们的诗风以险怪为主。

(18)、杜诗的“奇”,还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避俚俗,而又能做到由雅入俗。如《愁》诗,题下原注:“强戏为吴体。”又如《夜归》诗,写醉后归家所见所闻深夜景象,以及边歌边舞之醉态,亦近俳谐体。杜诗还大量使用俚词俗语。《送李校书》云:“临歧意颇切,对酒不能吃”,“楼头吃酒楼下卧”、“但使残年饱吃饭”,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此类尚多。杜甫不避俗,而能化俗为雅,甚至不避丑,而能化丑为美,这正是杜诗的奇特之处。杜诗用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敢用他人所不用或极少用的词语。如“侧塞”一词,唐以前,大概只有《水经注》和梁简文帝的文章中偶尔用过,诗中尚未见。而在清编《全唐诗》中,只有杜甫两次用过“侧塞”一词:一是《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四:“侧塞被径花,飘摇委墀柳。”一是《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之“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而文中,似乎只有颜真卿在大历六年(771)三月所写的《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中用过:“于是远近骏奔,道场侧塞,圣像放光。”原来“侧塞”一词是佛经翻译中的常用词语,意为积满充塞。而在诗中,据今所见,恐杜为首用。后宋人范浚《题茂安兄秀野亭》诗云:“侧塞乱花红被径,檀栾竹高翠缘陂。”乃是因袭杜诗。

(19)、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被贬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年)病逝。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其文风气势雄健、奔腾流畅、深邃简练、寓意丰富,誉为“韩如海”。韩愈,这位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章巨公”“百代文宗”,无论是童年、青年,还是求学、做官,生前、生后,一生中都与荥阳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20)、《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韩愈的诗5言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2)、第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徐钧:排斥异端尊孔孟,推原人性胜荀杨。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4)、-(清)郑板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6)、新年到了,还没有见到盛开的鲜花,二月初时才能惊讶地见到初生的草芽。白雪嫌春光来得太晚,便故意像落花一样在庭中飞舞。

(7)、杜甫是原始儒家思想即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阐释和恢复原始儒家道统思想方面,远在韩愈之前。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另外,他是实践孟子“恻隐之心为仁”的典型,明确指出恻隐之心即仁心,这就具有在我国思想史上独立地重新发明失落已久的孟子人性思想核心的意义。“安史之乱”后,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他,亲身经历了国家深重的苦难,接近广大劳苦群众,加之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他深深懂得儒家“邦以民为本”的道理,继承和发扬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格外关注儒家传统的复兴问题。

(8)、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唐 ·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 三》

(9)、警示:努力学习如同用力耕种一样,勤劳、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勤奋有收获,懒惰种苦果。读书,践行,只要坚持到一定程度,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人生的不同。

(10)、陈沆:谓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谓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当知昌黎不特约六经以为文,亦直约风骚以成诗。

(11)、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半醉》

(12)、《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3)、新年都已过,却未见花的影子,等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新芽。白雪因嫌春色来得太晚,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纷纷扬扬地穿飞。“都”“却”与“故”等虚词,写出了白雪穿庭作飞花的原因是嫌春色姗姗来迟,故要提前预报春天的信息,既刻画了白雪的形象和心理,也写出了漫漫寒冬中盼望春色早来的急迫心情,其中不仅有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诗人对春天的期待跃然纸上。

(1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15)、⑿、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步行的意思。

(16)、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17)、诗写暮雨晚景……前两句写闲情,突出虽雨犹游,情不欲归也。后两句写天晚速归。正因为有“不欲归”才引出“速归”之情;反之才托出滞留城南不欲归之情。

(18)、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19)、但是,贾岛初时却是用了一个"推"字,却是觉得“推"字没有“敲"字贴切,遂一路走,一路“推"、“敲"折腾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却是冲撞到了从此路过的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20)、韩愈七绝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贞元二十年至长庆三年。在此期间,他仕途多舛,经历了阳山之放和潮州之贬,因而,他的七绝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政事抒写。韩愈的七绝内容丰富,多为政治抒怀之作,酬答寄赠之作及一些交游之作。

3、韩愈的诗五言诗

(1)、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游城南十六首·遣兴》

(3)、虽然此后他们又成为同榜进士,但当时的心情可谓凄楚。特别是陈羽,更觉得难过,他甚至觉得这辈子都难以和退之重逢。

(4)、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5)、关于杜甫求奇思变的创作倾向,前人论述颇多,此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这一倾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思潮密切相关的。葛晓音《论天宝至大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从杜甫岑参等诗人创奇求变的共同倾向谈起》一文虽然没有直接触及韩愈,不过修正了传统的杜甫与韩愈诗变的单线联系的说法,厘清了韩愈诗变的发展脉络。葛文提到的岑参、毕曜、苏涣、王季友、孟云卿,都和杜甫交往密切,有诗为证。杜甫与独孤及虽无交往的文字留下来,但独孤及与杜甫的友人李白、高适、岑参、毕曜、贾至、郑潜曜、李之芳、薛华、李舟、陈兼等关系密切,而陈兼之子陈京即出独孤门下,想来甫与及当有来往。岑参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苏涣是一传奇人物,剽勇不羁,作诗求奇,他的《变律诗》就是有意变奇之作。王季友,亦是奇人,杜甫称其“豪俊”。孟云卿,工诗,杜甫称为“古人诗”。元结乾元三年编《箧中集》,录沈千运等七人之诗二十四首,其中录云卿诗五首。独孤及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都提倡古文,实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至于顾况,善为歌诗,性诙谑放任,不修检操。粗硬而杂鄙句,正是求奇。以上数人,对韩愈的创作都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就诗歌创作的奇险倾向而言,杜甫的影响才是主要的。

(6)、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

(7)、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8)、接下来承接首联,继续抒写二人的友情,“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飘飘”,形容秋叶、断蓬为风所吹拂,飘飘分散的样子,以此描述二人的别离。一个“暂”字,表达出作者与陈羽偶然相遇,遂为知交,但马上又要分手,天各一方,令人心情沮丧。

(9)、唐宪宗时升为刑部侍郎,因上表谏阻帝迎伸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10)、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2)、七绝的结构和律诗一样,也有着起承转合四个基本的步骤。七绝的四句就分别是起承转合。韩愈创作的七绝大多都遵循这一规律。但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抒情表达效果,韩愈喜欢打破常规,创造出特殊的章法结构。他的七绝中,有多首诗是“四句分两层写”的章法,如《风折花枝》诗云:

(13)、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4)、此诗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早春时节。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15)、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别盈上人》

(16)、待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时至隆冬,韩愈走至路上,雪深数尺,所乘马匹难以前行。雪皑皑,路漫漫,前行不得,后退无路。正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踏雪而来。待韩愈看到时,竟是韩湘子。

(17)、⑷、升堂:进入寺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新雨:刚下过的雨。

(18)、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19)、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20)、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4、韩愈的诗五言绝句有哪些

(1)、如果以“安史之乱”为界,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为前后两期,套用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那么,杜甫可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后一位诗人,后期的第一位诗人。以杜为界,前后期的诗歌风格大变。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登岳阳楼》等等,都作于大历以后。而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只有100多首。所以,严格来讲,“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是李白,而不是杜甫。杜甫的诗,不是盛唐的“颂歌”,而是盛唐的“挽歌”,是对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反思。杜诗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使其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范本。他人无论,只就韩愈而言,他的诗虽学多家,但对他影响大的无疑是杜甫。

(2)、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3)、以文入诗,故意打破诗歌的传统节奏和圆润和谐之美。

(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5)、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6)、这里韩愈以散文的形式写诗,反映了他的创新精神。

(7)、⒀、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的意思。霏:氛雾。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8)、《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以先秦两汉古文的笔法和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也就是以古文入诗。

(10)、⑻、置:供。羹(gēng):菜汤。这里是泛指菜蔬。

(11)、首联生动形象,“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作者以落叶和断蓬,比喻他与陈羽二人漂泊不定的境况。不更息,就是不再停息,指西风吹动秋叶,飞散不停。断蓬,指断了根的秋蓬。

(12)、⑶、蝙蝠:哺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13)、《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杜诗奇,源于创。敢于创新,避熟生新,因旧翻新。“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是杜甫开创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为中唐以后的新乐府树立了榜样。《饮中八仙歌》亦是创格,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不发一句议论,而八人醉态活现。《曲江三章章五句》,是一种每首五句的七言诗体,五句押同一韵,都在第三句上作顿,非今非古,自我作古,亦是杜甫的创体。

(15)、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16)、赵翼: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恐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17)、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18)、-(三国)曹植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19)、这些诗以问的形式收束,谐趣婉转。诗人问而不答,故意作问,也故意不作答,蕴藉含蓄,余音绕梁而经久不息,又有意在言外之妙。

(20)、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山石》,看看他诗歌的散文化尝试。

5、韩愈5言绝句

(1)、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2)、-(清)蒲松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3)、在敬仰荥阳郑公中勤勉为官。“公之为司马,用宽廉平正得吏土心;及升大帅,持是道不变。部将有因贵人求要职者,公不用;用老而有功无势而远者。”这是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的内容。碑文以超脱的胸襟、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感情、浓墨的文笔,记录和塑造了一位宽廉平正、唯才是举、深得民心的荥阳人郑儋生命轨迹。郑儋(741年~801年),自号白云翁,郡望荥阳。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选为太原参军事。建中元年(780年),拜京兆府高陵尉。兴元年间(784年),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贞元十六年(800年)十月,任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病卒于任上,年葬于荥阳索上。在韩愈的眼中,郑儋少年“举止异凡”“能自课学”,走上仕途后“对直言策”“以实不奸”“能官举其名”“削四邻之交贿,省姱嬉之大燕”“氓征就宽,军给以饶”。闻听郑儋死讯,“天子为之不能临朝三日”,河东太原军士及百姓皆哭曰“吾其如何”,以至于韩愈也感叹到:“士常患势卑,不能推功德及人:常患贫,无以奉所欲得。若郑公勤一生以得其位,而曾不得须臾有焉,鸣呼哀哉!”当官不说假话,主政一方务求实绩,这就是韩愈仰慕郑儋的做人为官准则。韩愈入朝为官,仕途并不顺利,曾被贬潮州,但他并未消极灰心,而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询民疾苦,驱除鳄害,关心农桑,修筑堤防,释放奴隶,整顿州学”,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赞誉,其为政之道不无郑儋、郑余庆等人刚直不阿、清廉勤勉的影子。

(4)、王世贞:韩公于碑志之类为雄奇,有气力,亦甚古,而间有未脱蹊径者,在欲求胜古而不能胜之,舍而就巳而未尽舍耳。奏疏爽切动人,然论事不及晁(晁错)、贾(贾谊),谈理不及衡(张衡)、向(刘向)。与人书佳,多得子长(司马迁)遗意,而至于有所干请于人,则词漫而气亦屈。记序或浓或淡,在意合与不合之际,终亦不落节也。第所谓原者,仅一《原道》,而所谓辨者,仅一《讳辨》,其巳不作可也。盖公于六经之学甚浅,而于佛氏之书更卤莾,以故有所著释,不能皆迎刃也。而他弹射,亦不能多中的,谓之文士,则西京而下故当以牛耳归之。

(5)、⑴、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二字为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6)、原载/ 《文史哲》2012年第6期,5-16页

(7)、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8)、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0)、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早春。韩愈时年56岁,任吏部侍郎,心情大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大义凛然而奉命独往宣抚,平息了一场叛乱。此诗写给挚友张籍,约张籍游春,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诗中极言早春景色之美,首二句以远看似有而近看却无的独特感受,表现出初春小草沾雨后滋润甘甜而若有若无的特点,既符合初春的实景,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遥看一片蒙蒙春意,近看却不见踪迹,流露出诗人追寻赞赏春心又大出意外的心绪。特别是第二句中的虚字“却”,来了一个大转折,开出了一片新奇的境界。第四句以议论来表达了自己的审美判断,“”“绝”两个虚词的运用也成功,表现出诗人对初春美的极度欣赏,使得这首绝句既有文的曲折顿挫,有富有哲理意蕴。这其实写的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存,忽见草色,又惊又喜,让人读出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11)、⒃、当流:对着流水。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12)、警示: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多思,要真正明白书中的道理,读书不能满足字面文字,不仅要多读常思,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更要注重实践,达到学以致用。

(13)、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的境界了。——泰戈尔

(14)、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一年之中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5)、杜甫集诗之大成,奇险乃其一偏,韩愈继之将此发展到而“自成一家新语”。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诚然不错;但说宋之诸人“皆愈为之发其端”,则有未确。若追溯起来,发宋诗之“端”者,实是杜甫。杜诗不仅表明中国诗歌史从浪漫转向写实的重大变化,而且以更加内在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转型以及士人社会地位的调整为背景,反映士人文化心理与时代文化精神的重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审美范型的重大转变。就诗歌演进的历程而言,杜诗肇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由所谓“唐音”向“宋调”的转变。可以说,整个北宋诗坛是为杜、韩所笼罩的。宋初所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三大诗派,除西昆体的代表诗人杨亿不喜杜甫外,大多尊杜。如白体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即尊杜胜过尊白,宣称“子美集开诗世界”,可谓两宋尊杜第一人。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道尊孔孟,文宗韩愈,诗尊杜甫。而真正把孟子、韩愈、杜甫三人一齐推向高峰的,是王安石。作为志向远大而又学识渊博的改革家,王安石是将杜甫作为诗艺和道德两臻的榜样来学习和崇仰的。他的诗用硬语,押险韵,好用典,讲对仗,有类杜、韩,而其雅丽精严,又有杜、韩所不及者。王安石之后,亦多是从道德和诗艺两方面推尊杜甫,而多赞誉韩愈的文章。如苏轼、黄庭坚等都是。及至秦观的《韩愈论》,纵论古今诗文的因革演变,而大赞杜甫和韩愈乃“集诗文之大成者”。李纲《读陈子直短歌三复而悲之次其韵》云:“君不见韩昌黎,文章二百年。又不见杜陵老,风月三千首。”此后论诗,几乎都是独尊杜甫了。胡应麟说得好:“六一虽洗削西昆,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推毂梅尧臣诗,亦自具眼。至介甫创撰新奇,唐人格调,始一大变。苏、黄继起,古法荡然。”应该说,诗至王、苏、黄,“宋调”已正式形成了。“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王、苏、黄乃上继杜、韩而变,变亦利弊互见。等而下之,学杜、韩则多得其皮毛矣。诚心而论,末流之弊,虽不能归罪于首倡者,但诗变而极,必生其弊,亦诗道发展之必然也。

(16)、恰逢春天到来,初降小雨,韩愈想邀请好友张籍一同春游,可是张籍却以年迈推辞,韩愈就写了这首诗,把春雨后的皇城写的美如画,以此来“引诱”他出来游玩。

(17)、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春饮》

(18)、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19)、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张籍、周况也)》

(20)、-《诗经》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1)、这首诗于贞元二十一年在郴州所作,当时韩愈与张署同待命滞留于郴州,诗中反映的是一种否极泰来的愉快心情。岭猿越鸟一般用作写悲情,而诗人反用其意,振起首联,也使尾联含不尽之意。“可怜”二字,既否定了今日之乐,又暗示了前日之愁与日后之愁。

(2)、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3)、⑵、荦(luò)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行下次的路径。微:狭窄。

(4)、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好处却又在早春。

(5)、张戒: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6)、他不仅写出了《马说》、《师说》等著名文学作品,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被后代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⑼、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9)、⑾、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岭:指清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扉(fēi):门。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10)、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11)、韩愈继承和发展了杜甫“以文为诗”的传统。他的诗喜用古文之法,铺张扬厉,蔚为大观。如有名的《南山诗》,长达一百零二韵,以恣肆的笔触,对终南山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描写,诗中连用五十一个“或”字和十四组叠字,其气势之宏大,结构之严密,体物之巧妙,雕琢之精工,无不追新猎异,穷极变化,雄奇纵恣,独辟蹊径。又如《荐士》诗,不啻一篇诗歌论。先叙诗歌的发展流变,肯定《诗经》、建安以来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高度评价了陈子昂改革唐代诗风的不朽功绩和李白、杜甫的巨大成就,严厉批判了齐梁陈隋的不良诗风。次叙孟郊的诗品人品,提出了“横空盘硬,妥帖力排奡”的诗歌创作主张。末写荐士的宗旨目的。叙事纵横,善用比喻,铸词造句,语多奇崛。全诗“虽为荐孟郊作,其论诗之旨,悉具于是矣”。《忽忽》、《嗟哉董生行》等皆全诗散文化。《路傍堠》用入声陌、锡韵,而“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则是特殊句法。

(12)、韩愈及众嘉宾均不知何意。韩湘子说:"天机不可泄露,日后自会应验也。"

(13)、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易软弱。须横空盘硬,中间摆落断翦多少软弱词意,自然高古。此惟韩、杜二公为然,其用虚字必用之于逆折倒找,令人莫测。

(1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15)、薛雪: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才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

(16)、警示:在好的时光,读好的书,得好的人生。时间如流水,过去了就永不回归。

(17)、-(战国)庄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晋)付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18)、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19)、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0)、葛立方: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也。韩愈《平淮西碑》,绝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

(1)、这是一首春游赠答诗。长庆二年韩愈邀请白居易、张籍一起游玩曲江,可惜白居易未去。“有底忙时不肯来”,诗人借此对朋友的爽约之举表达了委婉的埋怨,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对此,白居易答之“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踏水曲江头。”也颇轻松有趣。诗人当时的心情正是通过诗歌传达出来。再如《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写道:

(2)、韩愈,字退之,24岁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曾提出文道合一等散文的创作方法,对后世很有指导意义。退之以文为诗,把古文语言和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使得他的作品不同凡响。

(3)、从上山入庙到夜宿,再到第二天下山,写途中所闻所见。结尾四句,总结全诗。

(4)、《春江晚景》 ——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6)、-(清)魏禧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7)、史鉴后人,光照千秋。在卷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韩愈与荥阳的不解之缘,诠释着他知恩图报、至真至纯的感怀之情,追求信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关注民生、勤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平中见奇、独成一体的古文之风,更为珍贵的是韩愈精神中寄予着创新、寄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今天,我们探寻和揭开韩愈与荥阳的渊源,仿佛一代文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有幸近距离领略“文章巨公”的遗韵,感悟文化大儒的风范。

(8)、韩愈问明情况,谓之曰:"敲,用的好,且妙!"二人停步论诗,谈论了许多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此二人自是谈诗论文,其各人所乘马?、驴儿应是旁边去啃青草???)

(9)、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10)、罗大经:韩、柳文多相似,……韩如美玉,柳如精金;韩如静女,柳如名姝;韩如德骥,柳如天马。欧似韩,苏似柳。欧公在汉东,于破筐中得韩文数册,读之始悟作文法。东坡虽迁海外,亦惟以陶、柳二集自随。各有所悟入,各有所酷嗜也。

(11)、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赠贾岛(以下二首见《万首绝句》)》

(12)、虽然以《山石》为题,实际上不是写山石,而是以诗的形式写游记。

(1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4)、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答张彻(愈为四门博士时作张彻愈门下士又愈之从子婿)》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6)、 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韩愈的诗5言精辟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