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精辟102条

道德经经典名句解读

1、《道德经》经典名句

(1)、(名句赏析):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2)、当然不能为了应试去读,而是大量地阅读和涉猎,顺便也应了试呢,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孩子走国际学校的语文学习我不晓得。)不过,读什么学校,母语得过关吧,大量的阅读也没坏处。

(3)、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4)、(名句赏析):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5)、“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老子对大壮卦领悟。

(6)、(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7)、(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10)、(名句赏析)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1)、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12)、3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1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4)、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15)、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6)、(译释)万事万物都在背阴换阳的环境中繁衍生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的一团和气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17)、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8)、(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19)、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20)、(译文)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执,所以不会被抛弃。

2、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

(1)、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以上也只是说了一点点,想具体了解的不如留言一起讨论。我只是分享了家里孩子十几年来真实的案例。

(4)、(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5)、解悟: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6)、(名句赏析)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7)、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8)、(名句赏析):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9)、(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2)、(名句赏析):江海永远处于(百川)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3)、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老子对既济卦的解读

(15)、都说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16)、“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在这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17)、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8)、(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19)、(名句赏析):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20)、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道德经里面经典名句

(1)、(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2)、(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3)、(译文)大的祸害是不知足,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4)、(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5)、(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6)、(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

(7)、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8)、(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11)、孟子说过:“仁者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12)、(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3)、居住在顺风顺水之地,内心深沉澄净,处世仁慈,说话诚信,办事公正,因势利导,适时而动。

(14)、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15)、还要抓住黄金期,据科学研究说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是6~8岁(这方面的资料大家可以了解下)。不过通过实际情况推测,在8岁之前,我认为孩子的记忆都是黄金时间。

(16)、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像生了大病一样。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18)、“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是老子对风水涣卦的领悟。

(1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0)、(名句赏析):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4、道德经名句精选

(1)、(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4)、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收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7)、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名句赏析):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9)、(名句赏析):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1)、(名句赏析):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12)、大风不会持续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这句话是指很迅猛、很大的事物,持续时间是很短的。

(13)、(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14)、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15)、还要补充一点,《中华智慧故事》《成语故事》《圣经故事》《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故事》等等吧,拼音大字版本的,整个小学时期她都在翻阅,喜欢的故事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有一遍地去读。

(16)、(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17)、3)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18)、(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9)、(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20)、(翻译讲解):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正直的好似弯曲,灵巧的好似拙笨,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5、道德经经典名句解读

(1)、(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译文)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3)、(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

(4)、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它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爱它,也不恨它,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5)、(名句赏析):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从道的角度对《需卦》感悟。“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老子从德的角度对《需卦》感悟。

(7)、26)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8)、(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10)、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言,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12)、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13)、道是的,道本身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15)、回复数字 119 观赏《太极武当》记录片8-9集

(16)、老子认为,事物达到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7)、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8)、第汉字从可考证的途径应该早就是用于占卜的用途,文字应该有一些宗教用途,使人们难以准确表达本意。

(19)、(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20)、(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1)、2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给人留下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准。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