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古诗端午【文案108句】

传统节日的古诗端午

1、

(1)、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悼念屈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风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思考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2)、唐代文秀的《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端午》诗,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更是对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挞。

(3)、端午时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絲布,或以五色线弦扣成索,形状各异,色彩多种,清香四溢,玲珑夺目。有诗云:

(4)、这首词是北宋绍圣二年(1095),苏轼在贬到惠州的第二年时所写。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端午节沐浴兰汤的风俗。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炎夏里微微的轻汗透过了她衣裳的绿色薄绸,而她沐浴过后的兰汤因为漂融着洗下的胭脂,显得十分香腻。词的下阕则写到了上文介绍过的端午节缠五色丝线和挂艾符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是说作者希望与这位佳人能够相守千年。因此有人说这首词中的“佳人”就是苏轼的侍妾朝云。

(5)、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己繁。粽包分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7)、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____殷尧藩《同州端午》

(9)、老大逢场情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1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1)、6月7-6月9日,长郡湘府中学高一年级的同学在长沙广电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入长沙广播电视台。

(12)、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13)、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4)、端午时,人们以艾条、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艾叶、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剪为虎形称艾虎。制成花环、佩饰,以避邪驱瘴,且美丽芬芳。有诗云:

(15)、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16)、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7)、斜阳余晖中,满山艾蒿浓碧流淌,入目一片惨绿,惹动伤心意绪;而从山间各处汇集来的水流中,满是落花艳红,伴随着水波荡漾,挨挨挤挤,却热闹非凡。“伤心碧”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句,因翠绿转浓,从视觉引发心理上的落寞之感。“满意红”对“伤心碧”,可称工整妙绝。此句以喧闹的红色与寂寥的碧色对举,冲突更浓。

(18)、(8)潮退见日出,转眼至黄昏。(打一节日地名)答:汩罗江。

(19)、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描写每个传统节日相关诗歌名句抄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20)、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一种是纪念伍子胥。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2、

(1)、粽包分两髻(jì),艾束著(zhuó)危冠。

(2)、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3)、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7)、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8)、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0)、长沙广电新闻主持人李丹老师来到学校向报名的同学们科普电视栏目制作的台前幕后,讲述一位新闻主持人的职业生涯故事。

(1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陆游有诗:

(12)、重阳节灯谜: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果实名苹果

(13)、(诗文谜)中秋国庆紧相连(猜:郑板桥诗句一)

(1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____殷尧藩《端午日》

(15)、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6)、等到忙完了这些,太阳已经西斜,家人早把酒菜备好,大家便可欢聚一堂饮酒娱乐。

(1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四字礼貌用语后会有期

(18)、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9)、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0)、江河湖海,龙舟竞渡勇往争先。作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龙舟竞渡的场面在诗词中更是蔚为壮观,端午赛龙舟已经化作一种奋勇争先的精神图腾。

3、

(1)、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郡湘府中学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组织开展了“端午诗会”主题活动,让同学们走进电视台演播厅,通过朗诵端午主题诗词,拍摄端午主题活动纪录片,让“端午”文化走进校园。

(2)、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3)、“重五”即五月五日端午节。陆游所居的山村风物静好,榴花红艳繁盛。“粽包分两髻”是说粽子分出两个角来。粽子是有角的,因此也曾叫“角黍”。“艾束著危冠”同样涉及了端午节佩戴艾符的习俗。“危冠”本是屈原戴的那种高高的帽子。屈原在《涉江》中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在诗中用此典也是对屈原的致敬吧。“旧俗方储药”,涉及了端午节的另一个源远流长的风俗,即采药。《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中亦载端午日“采杂药”的风俗。“羸躯亦点丹”则涉及端午节以雄黄点额的习俗。清带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古人认为用雄黄酒涂抹在人身上是可以驱邪避毒的。“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尾联的两句写诗人在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之后,面对着合家欢聚的筵席,不禁发笑。诗人陆游为什么发笑呢?我们知道,他本是有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的,而如今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只能面对着日常生活中的节庆筵席,因此不能不作一苦笑了。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7)、长郡湘府中学的同学们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还积极发问,乐于参与实践学习中。

(8)、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9)、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10)、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1)、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12)、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1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14)、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5)、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16)、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7)、(诗文谜)中秋望月(猜:《红楼梦》诗句一)

(18)、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19)、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20)、——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

(1)、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2)、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苏轼《浣溪沙·端午》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人们以五彩丝线系手臂,名之为长命缕;胸前佩挂符箓,以避灾邪。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足起来,恶月恶日已经离我们远去,纪念先人们爱国忠义的高尚情操,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3)、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5)、   中华传统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

(6)、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7)、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8)、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9)、端午节,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在这样的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祝愿天下所有人安康长寿!

(10)、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11)、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12)、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许多。比如浴兰汤。这个习俗流传久远。《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荆楚岁时记》甚至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但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

(13)、其实,像端午节这样古老的节日,其起源是多源的,其习俗也是在历史中逐渐层累而成的。而一代代关于端午的诗词,也不断增加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在传承原本习俗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为端午增添着新意,而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也会继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绵绵不绝。(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华好诗词第四季擂主、总决赛四强李明)

(14)、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这一年的端午,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15)、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1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7)、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____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8)、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19)、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5、

(1)、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在一声声或悠扬、或激昂的诗句中,整个演播厅里充满着青春洋溢的正能量。

(3)、卢肇(唐代)-《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还有十九位同学分批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坐在正规的演播厅里模拟新闻播报,或者面对专业电视录像机,朗诵端午诗篇。

(5)、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____文天祥《端午即事》

(6)、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除了挂在手臂上,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

(7)、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8)、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9)、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一番须作一帆看。又听竞船箫鼓,沸汗干。不用絲缠臂,休将艾插门。及时蒲黍,漫登盘。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

(10)、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11)、在活动发布前期,就有多的同学积极报名参加,许多同学都对本次活动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12)、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____舒頔《小重山·端午》

(13)、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外。

(14)、(10)身穿着蓑衣,肉儿香又甜,要脱去那蓑衣,就会手儿黏。(打一节日食品)答:粽子。

(15)、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多么开心啊!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16)、北宋治平(1064-1067)年间,欧阳修在任参知政事时,受朋友邀约到家中做客,即席写下了这首《渔家傲》:

(17)、山抺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冂。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季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己黄皆。

(18)、翻译: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19)、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20)、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真的很多。从汤显祖到文天祥,从苏轼到杜甫以及贝琼、张耒,众多的文人骚客都曾为端午节赋诗吟句,或豪放,或悲怆……下面就分享几首给大家吧。

(1)、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2)、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3)、翻译: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5)、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6)、端午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7)、时光在变,人们过节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但是,节日的背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人们对团结协作、努力奋斗的精神追求没有变,人们对爱国情怀的坚守没有变。

(8)、本次走进电视台活动的目的不只是让同学们走马观花式地看个热闹,而是带领同学真正融入电视台工作的台前幕后亲临体验的实践活动,此次端午诗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大家品味不同的工作与生活,此次诗会融入端午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继往开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传统节日的古诗端午【文案10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