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成就有哪些精辟108条

儒家代表人物

1、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辄,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封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论语》中不重复是字共有1338个,字卡正面是印刷体楷书,背面有拼音及同一个字的书法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我们称之为论语五体字卡,多数还附有甲骨文金文等,字体都选用名家法书。多种字体设计是培养孩子的鉴赏力和识字功效。

(4)、阅读是一种修行,分享是一种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5)、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6)、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第一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井倡导因材施教”等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到整个民族。

(7)、0029河南许昌分院  负责人:朱魁伟 马凤霞

(8)、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9)、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10)、   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11)、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12)、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13)、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14)、其实,夏贺良是典型的“儒学宗教化”实例,他的老师甘忠可,曾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宗教著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就是儒学及黄老学向宗教演变的实证。

(15)、子思,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上承曾子,下启孟子,被称为思孟学派,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子思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他所著述的《中庸》,所论述的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不走极端。子思的一生清贫乐道,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被追封为“述圣公”。

(16)、孟子提倡“仁政”,通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

(17)、孔子书院“千县万校”工程,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

(18)、西汉自汉元帝开始,重用儒生,但“儒生政治”并没有给大汉带来清明与繁荣。相反,正是一群百无一用的儒生,导致汉廷上不能辅政,下不能安民,中不能正身,把大汉帝国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19)、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20)、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2、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成就有哪些

(1)、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中,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善的本性,只要尽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能认识人的本性,只要尽心,才能知性,进而知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三者在孟子这里达到了统一升华。

(2)、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4)、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5)、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6)、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7)、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自己也渴望仕途,渴望将自己的政治学说和理想推而广之。孔子开设私塾之后几年正值鲁国内乱,他到齐国,见齐景公,向齐景公提出了自己的“正名”主张,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核心学说就是“礼”,强调社会秩序,通过伦常关系、等级名分的明确,达到社会稳定的结果。

(8)、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经过曹国到宋国。

(9)、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10)、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孔子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11)、(2)思想:仁:仁者爱人,孔子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有一颗爱人之心;礼:周礼,孔子推崇周礼。“礼”强调等级有序,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张三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大臣,特别喜欢金黄色,不能用金黄色装修房子,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金黄色,大臣不可以使用。

(12)、思想: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3)、(3)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体现孟子的主张。

(1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后世称为“至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游列国,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5)、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16)、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价值观。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

(17)、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18)、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19)、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这一年,其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20)、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孔子在鲁。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邾庄公卒,邾隐公即位,将冠,使人问冠礼于孔子。

3、道家代表人物

(1)、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

(2)、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3)、       “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中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将“仁”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来使用。“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尊重父母,“悌”是敬重兄长,在孔子看来,亲情是培养“仁”的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回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既而把“仁”扩展到“泛爱众”。

(4)、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5)、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后赢得夫下。

(6)、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7)、   这年秋,鲁国季桓子病,后悔过去未能长期用孔子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临死之前,嘱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鲁。后来由于公之鱼的阻拦,季康子改变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将行,孔子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也。"(《史记·孔子世家》)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想回到家乡,能为鲁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8)、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9)、“礼”和“仁”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常关系、伦理准则。在此核心基础上,孔子学说思想有许多纵横的延伸,真正的博大精深,从孔子所整理的书籍可以见出,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可以见出,从《论语》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更可以见出。

(10)、(3)在乱世孔子强调爱人、等级有序没人愿意听,大家都忙着争霸,因此由为政转向育人,在教育上的贡献体现为兴办私学。孔子是早进行民办教学的人,提倡“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样的出身都可以接受教育),也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是老师的祖师爷。

(11)、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12)、如果在给大家说说更高深的“三七之厄百六之会”,估计大家都得撞墙。事实上,当时的主流大儒们,都在研究这些云山雾罩的学问,谁能把别人说得跟汉成帝一样懵逼,谁就是牛的,没人关心朝政事物,“天命”就是大的朝政!

(13)、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

(14)、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5)、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汉成帝时期有个丞相叫薛宣,此人从一名普通小吏出身,凭借出色的政务能力,竟然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薛宣因为书读得不够好,一直被人看不起,连皇帝都轻视他,下面的官员也都鄙视他,好像他这个丞相是偷来的。

(16)、       “民本”即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他认为国君对百姓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如他所说的“天时不如地立,地立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路寡助”。

(17)、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反对,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18)、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在鲁。孔子由中都宰升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流产,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土地。

(19)、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20)、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4、儒家代表人物有哪几个

(1)、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2)、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3)、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在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4)、确实,老百姓此后再也没有受到过水患,但湖边的万亩良田,也因为失去了湖水的浇灌,从此变成了一片沙漠。周边老百姓欲哭无泪,他们编成了一首歌谣来讽刺翟方进和孔光: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

(5)、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元官氏卒。

(6)、   3岁: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山(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7)、战国时期思想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归根到底治国齐家平天下只能有一种思想,儒家文化便是从百家中脱颖而出,经过不断的发展,改进成为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思想,那么推动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呢?

(8)、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在陈。

(9)、从本意上讲,“天人感应”有它的积极意义。董仲舒的初衷,也是以“天命”为幌子,约束不受限制的皇权。在整个“天人三策”里,“天人感应”是从属地位,在儒学这个浩瀚无边的学术大海里,它更是沧海一粟。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天人感应”,竟然像一颗变异的种子,在西汉末年,长成了一个为祸天下的毒瘤——谶纬学说,并将儒学的主流,带进宗教化的岔道,不可遏制地带翻了西汉这列行驶了两百年的火车!

(10)、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鲁。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11)、短短的《论语》,或记录孔子自己所说的话,或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聊聊数语间,包含了治国安邦、修养身心、为人处世、治学育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可以无限挖掘的深刻奧义,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精髓代表。

(12)、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13)、简繁对照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耳濡目染,能够识繁用简。

(14)、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子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1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16)、汉元帝时期的丞相萧望之、匡衡,汉成帝时期的丞相张禹、翟方进,汉哀帝时期的丞相孔光,汉平帝时期的丞相马宫,这六个人都是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政务能力低下。萧望之被宦官石显玩得死去活来,匡衡多次做出误国误民的决策,张禹一辈子就没做过什么事,翟方进一辈子热衷于政治斗争,孔光只知道奉承皇帝,马宫默默无闻。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朝政就掌握在这样一群人手里。

(17)、代表人物: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

(18)、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19)、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孔子在鲁。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20)、五体字卡在教学中,或由家长闪示,或由孩子自己翻玩,在游戏中达到及早轻松识字的功效。书法体的设计让孩子识字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书法的鉴赏力,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之功。

5、儒家代表人物及作品

(1)、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2)、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3)、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和“义”两个核心,又提出了重要的“性善论”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5)、二是兴太学、重选举。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会妨碍政治的统一。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

(6)、   普及版套装           273

(7)、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8)、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9)、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在鲁。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六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旋逃亡宋国,后逃至晋国,投赵简子。孔子说:"赵氏其世有乱乎!"(《左传·定公九年》)。

(10)、代表人物: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11)、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12)、“雍五畤”就是祭祀青赤黄白黑五帝的礼仪,按秦制,一直在雍地举行。匡衡引经据典,说明祭祀地点是错误的,其中的大段论述看得人脑仁发胀,不细说,结论就一句话:皇帝的居住地点变了,老天讨饭吃,就得跟着皇帝走,过于迁就老天也是“失礼”,应该改成在长安附近的“郊祀”!

(13)、(1)著作:《论语》,不是孔子本人所写,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孔子本身述而不作,《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为其守灵而写的回忆录。

(14)、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在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是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16)、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孔子在鲁。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17)、颜子,也就是颜回,字子渊,是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子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未入仕,是孔子得意的门上。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同时颜回也是孔门十哲之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18)、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19)、(1)仁政:更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统治者,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希望,希望统治者要有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希望君主要爱惜民力,将老百姓放在重要的地位。

(20)、中国的学术思想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一切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大,时间久,程度深。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的的灿烂文化,中国在世界是被称作“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与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可以说是都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精华。

(1)、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2)、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3)、汉武帝出于统治需要,大力弘扬儒学,由此,儒学进入发展快车道。汉武帝之所以推崇儒学,跟一个人有关——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直击社会要害,还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还夹带了一个“副产品”——天人感应学说。

(4)、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在卫国。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孟子》秉持了《论语》的“语录体”,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孟子》现存七篇,共二百八十六章,仅三万五千多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主要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重要的典籍。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还是孟子政治活动的简要记叙,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6)、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7)、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居庙堂之高的儒生们,都是些什么人,都做了些什么事?

(8)、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成就有哪些精辟10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