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出名的一句话
1、孟子有名的句子
(1)、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2)、(译文)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4)、现在社会,人与人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很难做到不与外界联系,而”独善其身“还是国民的劣根性之害人害己。如果今天你看着别人被欺负而视而不见,明天别人看见你被欺负时,也会装作没看见,这样的社会岂不是毫无温情可言?所以我们大家都要一起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拒绝冷漠,千万不要总是做”看客“,要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此这般,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自己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 同样,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古代既有对孝顺的严苛要求,也有对父慈的期待。
(7)、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北宋邢昺为《论语》撰疏,称名《论语正义》。南宋越州刊八行本《论语》《孟子》注疏,却不称《论语正义》或《论语注疏》,也不称《孟子注疏》,而称《论语注疏解经》《孟子注疏解经》。大约稍后福建建阳刘氏刊十行本《论》《孟》注疏,也称《论语注疏解经》和《孟子注疏解经》,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平水(今山西临汾)刊《论语注疏解经》亦然,只有南宋蜀刻本《论语》注疏合刊本称《论语注疏》。注疏自然是解经的,为何要说“论语注疏解经”和“孟子注疏解经”呢?我们理解,这是要特别说明此书为注疏合刊本,以区别于单疏本的《论语注疏》《孟子注疏》。这正是书坊主刊刻此二书的卖点所在。绍兴官府本承之,这就有了今存早的《孟子》注疏合刊本。
(8)、“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徳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古矣。明经及诸科欲行废罢,取元解明经人数增解进士,及更俟一次科场,不许诸科新人应举,渐令改习进士。仍于京东、陕西、河东、河北、京西五路先置学官,使之教导。其礼部所增进士奏名,止取五路进士充数,所贵合格者多,可以诱诸科向习进士。今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礼部五道。中书撰大义式颁行。(略)(李焘注引张璪云:‘始以本经、《论语》《孟子》义为两场,论、策各为一场,后以《论语》《孟子》附本经止三场。’)”从之。(29)
(9)、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由此,孟子的地位逐渐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那就是《孟子》一书以兼经的身份进入了进士科举考试的范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熙宁四年(1071)二月载中书上言:
(11)、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说:“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
(12)、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为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维护人民的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14)、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5)、(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16)、(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17)、时至今日,我们在熟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这句箴言。因为只记住前面一句话,很容易让人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而结合后面一句话,我们又会警惕“独”的危害——难成大事,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8)、(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50)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9)、朋友有信,则是说朋友之间应有信义,守信誉,这不仅是朋友之间,也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准则,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20)、解析:A项,代“乐民之乐者”;B项,代“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D项,代“夏桀”。
2、孟子中的一句名句
(1)、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孟子注疏》的刊印,是宋宁宗嘉泰、开禧间在越州由两浙东路茶盐司或绍兴府完成的,其书真正进入“十三经”序列,应归功于两浙东路茶盐司或绍兴府。《孟子》在南宋一直持续着北宋的热度。宋高宗御书石经,内即有《孟子》。(62)南宋诸儒尤其是朱熹、陆九渊,都极为看重《孟子》。高宗时期,两浙东路茶盐司先是刻印了《周易》《尚书》和《周礼》三书的注疏合刊本。光宗绍熙年间,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公事黄唐,主持刊印《毛诗》和《礼记》的注疏合刻本。宁宗庆元年间,绍兴知府沈作宾又主持刊刻了《春秋左传》的注疏合刊本。至宁宗嘉泰、开禧间,遂有越州《论语》和《孟子》注疏合刊本的出现。
(4)、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所以人要有自控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善恶就是一念之间。
(6)、出自《孟子·告子上》。生命是我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够同时获得二者,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选取道义。
(7)、墨家鉅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国,率领弟子183人从容赴死。死前,孟胜对弟子说:不死,从今以后,人们求严师必不求墨者,求贤友必不求墨者,求良臣必不求墨者,今日之事,唯以一死明志。此语此举震惊天下,从此天下之人,皆知墨者。梁启超先生称墨家为中国的墨俠武士道。
(8)、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9)、孟子说他好辩是不得已,对子式的痛批又来了,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骂得够狠!
(10)、(5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2)、《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13)、话头回到孟子,孟子雄辩,往往不是以讲道理胜,而常常是以气势胜,就看他在“天下之利”与“一毛”之间,以近乎无限之落差,蓄足了他巨量的势能,其势一泻千里,而沛然无御,所以他只管说得痛快。
(14)、(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15)、孟子辟杨墨,带有战国风气,有一种杀气和霸气,不像春秋诸子那样温文尔雅讲礼节。墨学在当时确实是显学,不仅与儒学不分上下,关键墨子还非儒,竟然还批判到祖师爷孔子头上了,墨子借用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说孔子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动乱。当然这个故事并非墨子本人所写,而是后世门人所为。作为孔门再传中的大儒孟子,当然责无旁贷要出来反击了。孟子本想将墨学拉下来,降到杨朱那样的档次,凸显其睥睨之势,结果墨学没被拉下,反而将杨朱抬举起来,又无端制造了一个儒学的劲敌和对立面。
(16)、而随着国家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这些贪官现在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轻则丢官罢爵,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尽管法律的制裁犹如一把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现象却依然屡禁不止,说到底,就是贪欲让很多人迷失了自己。
(17)、(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8)、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
(19)、孟子,将人体分为大体、小体,将人性分为大性、小性,将人心分为仁、义、礼、智四心。在孟子那里,大,基本是指道德理性,是仁义礼智;小,都是小我人欲。只要谈到人欲,孟子一概否定,且从不反省。
(20)、终两宋之世,在《孟子注疏》编撰问题上的各种记载,可谓疑信参半。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孙奭事甚详。他说:“奭举动方重,议论有根底,不肯诡随雷同。真宗已封禅,符瑞屡降,群臣皆歌诵盛德,独奭正言谏争,毅然有古人风采。精力于学。同定《论语》《尔雅》《孝经》正义。请以孟轲书镂板,复郑氏所注《月令》。”(4)详述其为人和著述,言语之间,备极赞赏,却没有谈到他为赵注《孟子》撰疏的事。《宋史》本传举其撰述多种,并称其“尝奉诏与邢昺、杜镐校定诸经正义、《庄子》《尔雅》释文,考证《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及律音义”,(5)也没说到其撰《孟子注疏》的事。(6)
3、孟子的一句经典语录
(1)、从文献著录上看,也颇多歧异。尤袤《遂初堂书目》“经总类”“论语类”、郑樵《通志·艺文略》“诸子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子类”、赵希弁《读书附志》“经解类”等,皆不著录此书。直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方在“语孟类”著录了孙奭撰《孟子正义》十四卷。其后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孟子音义、正义》十六卷,也承继了这一事实。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3)、还有那“舍生取义”的气节。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他那机智的辩论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无一不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震撼。
(4)、(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10)国君好仁,天下焉。
(7)、(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8)、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9)、从那时起,惠施就成了孟子的对手。话从九年前说起,即从“会徐州相王”往前推九年,正是齐、魏两国大战之际,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魏国一败涂地,魏国太子申被齐威王俘虏。此时,魏惠王只好任用惠施为宰相,因为惠施主张“偃兵”和“去尊”。“偃兵”就是偃旗息鼓,不要打仗了,要和平。“去尊”就是不要想着做诸侯国的头,不要想着当“王”,诸侯们和平共处。魏国遭受重创,又面临秦、齐两国夹击,当然要“偃兵”了。所以,魏惠王对惠施简直言听计从,甚至还曾一度想禅让王位给他。
(10)、(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44)养心莫善于寡欲。
(11)、(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12)仁者。
(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易处、细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这既是脚踏实地做事的方法,细节决定成败。
(13)、苟非此道知音少,安有兹人得志难。机巧满朝论势利,疮痍连室叹饥寒。
(14)、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孟子》年代:宋作者: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15)、惠施与孟子相比,两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不过,孟子好辩,而惠施则更是善于哲理性思辨的大思想家,同时,惠施还有审时度势、治国理政的操作能力,这是孟子所不具备的。
(16)、从孟子好辩和常常以气势压倒对方的性格来看,他提杨朱纯粹是为了凑成一个人性的对子,有对子就会有排比句般的气势。他老师孔子有一句话叫“过犹不及”,从墨翟主张“兼爱”来看,兼爱是无亲疏远近,这是人性善过了头。而杨朱则与墨子完全相反,认为人性就是“为我”,可以说这是人性的“不及”。墨子的“兼爱”“爱”过了,超越了人性所能承受的能力,人性对博爱能承受多少呢?杨朱的“为我”,又是人性的不及,所谓“过犹不及”,说明墨子“兼爱”与杨朱“为我”是一个毛病,所以两人都是思想上的偏执狂。孟子就这样东拉一个杨朱,西扯一个墨子,把他们放在一起,声东击西,批判起来才过瘾。
(17)、解析:秦国的外交策略称为“连衡”,六国的称为“合从”。
(18)、难道贪官们不明白这些都是不义之财吗?显然不是,就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贵为精英的他们又怎么会不懂呢?可是,由于心中的贪婪,让他们宁可冒着粉身碎骨的下场,也要铤而走险游走于钢丝之上。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4、孟子说的有名的话
(1)、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所谓说每个人都有着不忍之心,这就好比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到了井中,都会有着惊骇纠痛的心情。
(2)、(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反观地痞流氓出身的刘邦,楚汉战争时高达50岁高龄,单打独斗的能力也很差,但他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张良为了出谋划策,有萧何为他保障粮道畅通,有韩信为他带兵打仗,还有许许多多的猛将和谋士为他卖命,比如曹参、夏侯婴、卢绾、陈平、郦食其等等。刘邦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而项羽的失败就是太爱“单打独斗”。所以说,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这句话正确!
(5)、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6)、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孟子的忧乐情怀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以天下安宁为己任,游说诸侯,阐述仁义治国,保民而王。为理想不改变自己气节,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因讽刺和责难而退缩,以其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以其智慧洒脱的雄辩之才,演绎出酣畅淋漓的亚圣风采,他的精神和气度,撑起了中华民族浩然之气的精神脊梁!孟子仁政思想的高境界就是施仁政以乐民。在《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王者与民同忧乐的问题。孟子对君王与民同忧乐的情景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希望君主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方法来治理民众。孟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与百姓同忧乐,才是真乐,才能真正称王于天下。这种王者与民同忧乐的境界正是孟子所追求的高政治境界。孟子倡导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不断传承的思想传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信念皆源于孟子的这种忧乐天下的思想,它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以国家民族事业为己任,奏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0)、齐国大将匡章,也是孟子的学生,就很怀疑惠施,所以就质问他:你不是主张“去尊”吗,为什么还要尊齐侯为王呢?惠施讲了一通大道理之后,说如果尊齐侯为王能免于战争,人民不用战死,何乐而不为呢?这套说辞,当然骗不了匡章,惠施的用意无非是让齐国来扛大旗,让齐威王当出头鸟。所以,当齐魏会徐州相王时,楚国不干了,果然要出兵。可当时,齐楚势均力敌,加上楚国刚灭了东南一隅的越王。所以惠施的“偃兵”才得以成功。
(11)、(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2)、(5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5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3)、(译文)孟子说:“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14)、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15)、(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38)人皆可以为尧舜。
(16)、穿越时间的长河,他依然被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纵观历史的长廊,到处闪耀着他思想智慧的光芒。这就是孟子,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位站在历史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他的思想会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后人,鼓舞着后人,显示它独特的光辉!
(17)、今天简单点说说个人观念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老是无法提交,一删再删,没办法)
(18)、(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1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5、孟子经典的十句话句句霸气十足影中国千年
(1)、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在这一战乱频繁,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他长途跋涉,奔走于列国之间;真诚而执着。他主张仁政,反对暴力治国,倡导以德服人,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但是那成王败寇的时代有谁会听从他的意见呢?在多次碰壁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会实现了,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满腔抱负与才华刻在竹简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皆可以为尧舜”。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不辞劳苦,凝结成精华,他为后人留下《孟子》这一传世之作,也为后人留下了经久的感动。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子中的一句名句精辟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