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是什么唯心主义精辟109条

黑格尔精神

1、黑格尔精神在哪本书

(1)、精神是德国黑格尔提出的哲学概念。指万物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的外在表现。

(2)、精神精神指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是宇宙精神的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3)、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终性质的看法。”不过其后他话锋一转又说道,黑格尔“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如此一来黑格尔思想的“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在恩格斯的上述解读中,黑格尔哲学是革命性与保守性的并存这一点得到凸显。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即表明,黑格尔哲学实现的并不是向外的开放性发展,而只不过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已。也就是说,由于以包罗万象为表现形式的精神只是在海德格尔所描述的有限的“元一”性的封闭空间得以发展,所以终在黑格尔那里,精神只能在“元一性”的封闭空间内部进行拥有着无限可能的“包罗万象”的保守性的革命发展。倘若用麦克卢汉与鲍德里亚的“内爆”概念做进一步解读,上述情况亦说明黑格尔哲学实际倡导的是“内爆性”的革命性发展。

(4)、如果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整体的能动性就来自于:精神。而人类所有的精神,意识也都是这个“精神”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呈现。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样。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万物基本上是一个的、的、完整的、无限的精神在运作的过程。这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5)、客观精神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抽象法就是通过对外物的占有实现自身。道德是人的内心准则,伦理是社会准则,是抽象法和道德的统一。

(6)、黑格尔走在歌德和康德与谢林中间,更偏向歌德一点。黑格尔与歌德的思维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人格类型不同。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德国精神的三个综合的代表:歌德追求的是对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形式的高的综合上,黑格尔追求对欧洲的理智的直观的力量,贝多芬的目标是欧洲的高的英雄人格。三个人侧重点不同,按海德格尔的说法,他们属于尊从拿破仑的团体,但三个人的形象还是区别很大,歌德的重心在于一种高贵人性的古典美,贝多芬达到一种彻底的高贵人性、英雄人格,这在黑格尔身上都不是重点。歌德借助斯宾诺莎的非希腊的彻底的神性,一方面提升希腊精神的内在性力量,另一方面克服德意志精神中固有的狭隘,而黑格尔没有这个层面的努力。贝多芬没有歌德丰富,贝多芬主要是一种纯粹的英雄气质,在人性上比歌德和黑格尔要鲜明得多。贝多芬的人格在于实现卢梭的理想,但没有卢梭那样女性的气质,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胸怀旷达的英雄,贝多芬是平民英雄,只有贝多芬在音乐中彻底实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精神: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精神。

(7)、对歌德的价值,可以从这些人的评价中看出来:马克斯·韦伯说歌德在德国是千年难遇;尼采的超人形象的原型为歌德;黑塞说两个让他困扰的人物,一个是歌德,一个是尼采;托玛斯·曼的重要的两个主角为歌德和尼采;卡西尔的人文科学的高点为歌德;狄尔泰的世界观的逻辑的古典人文主义的高类型为歌德;蒂利希说,歌德太伟大了。歌德成了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象征。这表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在歌德身上体现出来。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是什么精神?黑格尔的精神与其有什么关系?

(8)、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

(9)、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根本、直接的指导思想。

(10)、从认识能力角度来看,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在思维路径上构成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平行相向运动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第从康德哲学方面看,通过认清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康德强调的是认识的开放性,主张人类能够将有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无限的、不可知的物自体世界中去。福柯在《何为启蒙》一文中十分赞赏康德把“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看作启蒙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谓的“永远有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就是对理性永远保持开放性的向往。第从黑格尔哲学方面看,通过认清人们认识能力的无限性,黑格尔强调的是认识的内爆性,主张人们的无限认识能力可以在由精神构成的包罗万象式的“元一”性的有限世界里得到充分彰显与展现。很显然,基于上面两点可以看到,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平行相向运动关系之所以得以成立就在于,康德哲学通过承认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向人们展示人类能够将有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认识无限的外部客观世界之中;黑格尔哲学通过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向人们展示人类能够将无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认识无限的精神之中。不过总体上说,无论是康德哲学还是黑格尔哲学都没有否认认识的无限性,在认识的无限性问题上它们是殊途同归的。

(11)、玄同之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12)、(7)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98-9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13)、因此,黑格尔的历史理性其实表达了辩证逻辑的主要观念,即将精神概念的发展视为是不断进化的动态观以及从整个概念体系去理解个别事物的整体观,究其内容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14)、精神在哲学中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15)、黑格尔告诉我们,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高神)来把握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精神的理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几乎全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得以继续对资本主义进行强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可以说,如果没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可能马克思的理论会存在难以预料的漏洞和不足。

(16)、黑格尔指出:“在理念否定的统一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可以说,这一论述与鲍德里亚阐发异曲同工。鲍德里亚认为,就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论点来看,它“并不仅仅意味着讯息的终结,也意味着媒介的终结”。因为在此,“媒介,即电子大众媒介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消失了,也就是说,那种将不同真实以及不同真实性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因此,“严格说来,这就是内爆的含义:两极之间的消融,差异性意义体系之间的短路,关系和对立的消解”。经过鲍德里亚的解释可以看到,如同黑格尔强调在精神的世界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客观性”一样,内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解对立关系的过程。一旦在精神里,无限无法统摄有限,思维无法统摄存在,主观性无法统摄客观性,那么内爆就无法成立。因此,黑格尔极力强调上述三种统摄关系的存在,以内爆得以成立。

(17)、歌德——不是一个德国事件,而是一个欧洲事件:一个通过复归自然,通过上升到文艺复兴的质朴来克服18世纪的巨大尝试,该世纪的一个自我克服。他求助于历史、自然科学、古代以及斯宾诺莎,尤其是求助于实践活动;他用完全封闭的地平线围住自己;他执着人生,入世甚深;他什么也不放弃,尽可能地容纳、吸收、占有。他要的是整体;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的相互隔绝(与歌德意见正相反的康德,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烦琐哲学鼓吹这种隔绝);歌德塑造了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他不再否定,然而一个这样的信仰是一切可能的信仰中高的:我用酒神的名字来命名它。(7)

(18)、那么希腊的外在性的理性,理性与自然达到了和谐,这种古典的素朴的终结,通过耶稣基督这样的事件,希腊理性的意志的多元性提升到对外在命运的克服,城邦的不自由的状态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独立性,人人都获得了内在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人平等,人在精神内是无限自由的。那么这样一个人人同在的上帝,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注入了精神性,个体人格。柏拉图的精神现肉体的外在性关系,转化为精神入住肉身,将肉身的外在性的牢笼,转化成肉身的神化。那么,黑格尔在马丁·路德的内在个体性之中,获得了个体内在精神。那么黑格尔这种民族情感这样重的人,普鲁士邦为中心的民族又是一个封建意识这样深重的民族精神,能做到人人平等、自由吗?

(19)、希腊人和罗马人,自由在那里还是自然性的规定。他们自由国家有奴隶制,所以还没有自由的概念。(14)

(20)、海德格尔严格区分了“同一者”与“相同者”,从本质上说外爆与内爆的差别正是这种区分的重要反映。由于与内含差异的“相同者”相联,外爆所表明的是矛盾对立以差异性的形式呈现,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暴露,表现出开放性;由于与共属一体性的“同一者”相联,内爆所表明的则是矛盾对立的不断自我消解,表现出封闭性。内爆并不表明不包含矛盾对立,而是矛盾对立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表现出共属一体性的“同一者”特点,即常言说的“雌雄同体”。海德格尔曾说,“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称为‘精神的墓地’”,“在这里,趋于死亡,上帝死了”。其实,在黑格尔那里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就在于,精神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它可以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无一例外地内爆性地发生在其内部,甚至连上帝的存在都无法由此逃遁。这里的“墓地”“死亡”“死了”等比喻,在更大的意义上表明的是精神的无限包容性,而不是指精神会由于自身的封闭性而带来“死寂”的出现。因此,海德格尔在上述论述之后紧接着又说道:“这话可以有任何别的意思,惟独没有‘不存在上帝’的意思。”

2、黑格尔精神是什么唯心主义

(1)、黑格尔把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精神本身。

(2)、(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3)、雷峥嵘详解道德经|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对大道的规律性认知和命名

(4)、尼采的分析,“对于斯宾诺莎,歌德说:‘我感到自己与他很近,尽管他的精神世界要比我的深刻得多,纯粹得多’,——歌德有时把斯宾诺莎称为他的圣徒。”(13)尼采认为歌德借助斯宾诺莎,才超迈于德意志的狭隘之上,斯宾诺莎的超善恶的理性精神克服的是希腊精神中的偶像崇拜和德国精神中的地方的神祗。但实际上德国自身的虔敬主义与斯宾诺莎的犹太神秘主义是貌合神离,为什么要讨论斯宾诺莎,因为斯宾诺莎的思想是德国虔敬主义好的解毒剂,但作用仅仅在这一点上,斯宾诺莎的审美理想决不是德国人追求的。如果将基督教与基督信仰分开的话,自由思想家不会反对基督信仰,因为在欧洲的语境中不可能找到比基督信仰更好的信仰。黑格尔如此,歌德如此,尼采也如此。

(5)、⒊精神阶段:摆脱自然物质外壳的束缚,重新回归到自身的阶段,“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6)、 黑格尔与黑格尔哲学的背景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系统、丰富和完整的阐述。177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7)、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看成一份“旅行指南”(或“梯子”),是有背于“本质中的现象学”的。因为这样一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人们无法“不断往返行进(gehenstaendinghinundher)在一个中间地带”。可以说,海德格尔的批评切中的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本质。海德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是一个旅行指南,是一本游记,它伴随着日常意识走向哲学的科学认识”,所以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精神世界的超越,而只可能拿着精神现象学这份“旅行指南”按图索骥。但是,对于康德来说,主观精神世界并不完全受制于外部世界,在此“纯粹的认知与其说是与对已然存在的对象的认识”,不如说“创生了自己的对象”。由此一来,康德的主观精神的边界并不像黑格尔的“包罗万象”的精神那样是封闭、静态与确定的,而是会在不断向外部世界开放从而创生自己的对象中保持动态的不确定性,直至推向无限。对此,卡西尔的说法是,“康德早已发现了观念论的基本形式,它一方面向人指明了经验之肥沃的洼地,并使其牢固地立足于这个根基之上。另一方面它也让人分享到理念、进而分享到无限。这就是康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道路,它祛除了对虚无的畏惧。”

(8)、理性是个分水岭,弱者停止在自我意识阶段,只有强者才能超越理性到伦理精神。

(9)、「一般理念(thegeneralidea)不会卷入对立与斗争之中,如此将暴露自身于危险,祂始终侧身于幕后,不受侵扰与伤害,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理性的狡计:普遍理念让冲动为它工作,发展它的存在,而受到损害牺牲的永远是这些个别的冲动,因为特殊的东西对普遍物来说是微不足道,是随时准备牺牲及扬弃的。」

(10)、(8)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

(11)、众所周知,“精神”是黑格尔的核心思想,那么,“精神”的“”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该怎样理解“精神”的“性”?这是需要悉心辨析的难题。恩格斯曾经充分强调精神具有“包罗万象”的特性。但是,正因为在黑格尔那里精神既是“强有力的和囊括一切的”,又是“一切的规定和它所设定的全部充实的内容都要回复”到的“形式”,所以它就不可能是开放与发散的,而是封闭与收敛的。从思辨上说,既然精神是包罗万象的“”,它就可以被浓缩为“性”,即成为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点”或黑格尔视域中的“点性化”(Punktualitaet),同时这也就是正如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中所说的需要用“元一”(Einfalt,或译作“混元”“纯一性”)“独一”(Einzigkeit)等概念去描述那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而且,当我们拥有了“元一”或“独一”概念之后,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追问:作为“元一”或“独一”的精神,又是如何让包罗万象能够得以延续发生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曾经说的“让同一东西,即存有的独重又变成急难,而且因此从一种更为原始的真理而来变成急难”。应当说,也正是在力求回答上面的追问中,可以发现当代的“内爆”概念在解读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12)、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3)、黑格尔指出,斯多葛主义其实还是一种奴隶意识,尽管斯多葛主义已经具有自由的意识,斯多葛主义自我意识单纯自身自由。处于斯多葛主义同时代的怀疑主义,自由得到了实现,自我意识否定了另一方面即确定的有限存在的一面,双重化自身,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自我意识之内二元化,两方面的统一没有达到,这就是苦恼的意识,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矛盾着的东西。(16)

(14)、就黑格尔而言,自由具有几种不同的意涵,对于个人而言,行动的自我决定表彰的是任性的主观自由,对于伦理实体而言,普遍存在于家庭、社会的行为规范所表彰的是服从的客观自由,但是只有在社会的有机体中,透过意识的反思与自律,个人终将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在社会内部所享有的伦理性自由。

(15)、雷峥嵘详解道德经|智人有智祸,本真愚直才是真道暨道德经六十五章刍议

(16)、(1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14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17)、(9)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869-87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18)、(8)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

(19)、黑格尔走在歌德和康德与谢林中间,更偏向歌德一点。黑格尔与歌德的思维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人格类型不同。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德国精神的三个综合的代表:歌德追求的是对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形式的高的综合上,黑格尔追求对欧洲的理智的直观的力量,贝多芬的目标是欧洲的高的英雄人格。三个人侧重点不同,按海德格尔的说法,他们属于尊从拿破仑的团体,但三个人的形象还是区别很大,歌德的重心在于一种高贵人性的古典美,贝多芬达到一种彻底的高贵人性、英雄人格,这在黑格尔身上都不是重点。歌德借助斯宾诺莎的非希腊的彻底的神性,一方面提升希腊精神的内在性力量,另一方面克服德意志精神中固有的狭隘,而黑格尔没有这个层面的努力。贝多芬没有歌德丰富,贝多芬主要是一种纯粹的英雄气质,在人性上比歌德和黑格尔要鲜明得多。贝多芬的人格在于实现卢梭的理想,但没有卢梭那样女性的气质,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胸怀旷达的英雄,贝多芬是平民英雄,只有贝多芬在音乐中彻底实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精神: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精神。

(20)、(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3、黑格尔精神是主观唯心吗

(1)、黑格尔的古希腊的理性如果属于精神之死的上十字架的阶段,那么是古希腊的现世精神,外在性。城邦的有限性,如城邦只是部分人的城邦,有大量的奴隶与不自由,古希腊城邦还深深陷在这种外在性之中,而人人受制于这种外在性,没有获得个体的内在性。那么,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在科洛洛斯的郊野中达到宁静,只是体验到了命运的真实性,这种宁静还没有找到超越,俄狄浦斯还没有内在性的转化。这个城邦社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

(2)、        喜欢此文章请点“在看”↓,分享是一种美德

(3)、关于“一”,海德格尔使用了“元一”“独一”“唯独”“单纯的独一”“纯然的单一”等多种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均指向“一”的性。海德格尔认为,“元一”是特别重要的,其内部隐藏着二重性,从而使事物的发生有了“一生二”的可能,即“存在本身——这说的是:在场者之在场,也即在场与在场者的从两者之元一而来的二重性”。海德格尔在讨论其“四方域”(Geviert)概念时,后搬出“元一”来加以总结,其目的清晰,即在谈论“多”之后,回过头来贯彻并维持同一性中的“一”的关键地位。在《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是“独一的性中的存有”。就此来看,面对黑格尔的“包罗万象”的精神,虽然将其与“一切”联在一起是合理的,即必须指明其是无所不包的,但同时还须进一步看到的是,其也有着海德格尔强调的“元一”或“独一”那样的“一”的有限性。尽管黑格尔的精神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但其边界却并不是开放、动态与不确定的,而是封闭、静态与确定的,因为所谓的“元一”或“独一”便意味着封闭性、静态性与确定性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当黑格尔谈到概念工作,他并不是指学究们的绞尽脑汁的辛劳,而是指本身从无条件的自身确定性中迸发出来,而进入它的自我把握的性之中。”在黑格尔那里“本身”已是的、确定的、无条件的边界,所以人们无法摆脱本身,而只能投身于本身,并从中把握性。黑格尔强调“”是一个过程,但他针对“这个过程”所做出的“诸环节的运动之总体”“结果就是开端”“圆圈”等概述,却与封闭性相关。因此,尽管“”是一个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封闭”。

(4)、(13)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176)1887年秋,503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5)、(10)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212-213页,三联书店2002年。  

(6)、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7)、上面的分析已使黑格尔哲学具有“内爆性”这一点明朗化。D.亨利希认为,康德与其后的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是平行状态,因此,借助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上述理解,我们将尝试以“平行论”的方式重新理解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内在关系。康德的主观唯心论是一个开放性的先验精神体系,因此,针对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可以将其与康德哲学的“开放性”做比较分析,以便明确二者之间的平行关系。

(8)、黑格尔精神的革命性在于,将精神作为理性的纯形式的形态进行哲学思考,对启示神学进行智性直观,将神学转化为哲学的概念的创造性力量。精神的意义在于为民族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使民族生命力增长到高的程度,这就是一种优异的品质,而没有找到精神的民族都生活在毫无意义的黑暗之中。黑格尔思考德国新教的合理的精神内核,将其转化成一种精神性的革命性力量。什么是黑格尔的德国式的新教精神?黑格尔推崇哲学家波墨,波墨的哲学采取了直觉和情感的形式,他的气质具有一种强烈的自身内在性的精神冲动,这就是典型的德国精神气质,德国式的虔敬主义的神秘主义。黑格尔称波墨为条顿神智学家,事实上,从波墨开始,德国才出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哲学:“雅各·波墨是第一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内容是真正的德国气派的。波墨哲学中优秀的、值得注意的东西,就是上述的新教原则,即把灵明世界纳入自己固有的心灵,在自己的自我意识里直观、认识、感觉过去被放在彼岸的一切。”(5)

(9)、(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10)、黑格尔的精神的发展就是一个封闭的自在自为的线形发展的封闭圆圈。其实,黑格尔认为精神只有两个本质性发展阶段:古希腊的理性与德意志新教的虔敬主义。黑格尔的历史是有限的,起点设定为无,即精神的纯形式,这个纯形式分化出自然与精神,自然和精神自在自为生长,后精神由纯形式到完全在现实中实现出来,精神与肉身的完全一体,肉身成为不死的肉身,历史的每一瞬间获得了永恒神性的显现。 

(11)、精神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高阶段。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精神。精神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

(12)、首先,什么是呢?就是不容质疑的、根本的、本质的、也是基础的,它的对立面是“相对”,相对的就是可以质疑的、不确定的、变化的、本身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开始也有结束,比如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相对的。人的生命有起点和终点,只存在于历史时间长河的一个相对时间里。如果说,所以相对是短暂的,有限的,那么“”就是永恒的和无限的,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讲。

(13)、理念本身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

(14)、观念转化为自然界,精神表现为感性事物的形式,自然界的外壳束缚了精神。

(15)、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不可能是以物质或其他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而这就是“精神”。

(16)、(4)见《黑格尔早期著作选》,贺麟等译,425-4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17)、黑格尔的古希腊的理性如果属于精神之死的上十字架的阶段,那么是古希腊的现世精神,外在性。城邦的有限性,如城邦只是部分人的城邦,有大量的奴隶与不自由,古希腊城邦还深深陷在这种外在性之中,而人人受制于这种外在性,没有获得个体的内在性。那么,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在科洛洛斯的郊野中达到宁静,只是体验到了命运的真实性,这种宁静还没有找到超越,俄狄浦斯还没有内在性的转化。这个城邦社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

(18)、黑格尔告诉我们,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宇宙存在物、人类社会……这些都是“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说,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那么,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都实现出来的呢?黑格尔回答说,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

(19)、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指出:“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观念”的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观念”的好国家制度。

(20)、青年时代的黑格尔、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图宾根郊外为庆祝法国大革命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黑格尔后来对德国浪漫派持批评态度,谢林和荷尔德林属于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但黑格尔也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这样黑格尔偏向歌德的同时,对荷尔德林也有所很深的相通。1825年4月24日,黑格尔致歌德的信:

4、黑格尔精神什么意思

(1)、1802年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对费希特的先验的主观精神的批判,谢林的先验的客观精神的肯定,黑格尔还处于谢林的精神影响之中。1807年写《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体系基本成型,思想也成熟了。谢林也说过自己是斯宾诺莎派,谢林对斯宾诺莎的直接借鉴,谢林的总体精神直接分化出来的自然与精神,与斯宾诺莎的一个的神的实体相似。谢林的总体精神也如斯宾诺莎的实体一样是静止的不动的施动者,生命开始就成熟了,没有黑格尔那样的一个生长的过程。把已有的内容不断展示出来。谢林属于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唯心论传统,黑格尔偏向亚里士多德的客观唯心论,亚里士多德在思维的隐特来希这个概念上升到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突破,行动代替静观。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指出谢林的同一性问题:“直观是一种为理性的确定性所充满的意识,一个总体,诸规定充实的集合体。谢林在这种意义上谈过智性的直观,没有精神的直观只是感性的,仍然外在于对象的意识。充满精神的真正的直观把握住对象的纯真实体。天才的历史学家直观地把握他加以描述那些状态和事件的全体。直观认识只是认识的开始。”(12)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念”(精神;内部充满矛盾的精神实体。知识:事物终的知识与认知,事物的本源与归宿)。

(3)、(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3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

(4)、在他的长篇巨著中,黑格尔继续说,精神如果只是片面地作为“概念”存在,那还是抽象的,是不现实的,“概念”只有在人的精神中才是具体的,才具有“现实性”。

(5)、海德格尔说明了这样一个情况,莱布尼兹开启了两个走向: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者歌德,德国先验唯心论者康德、黑格尔和谢林。歌德走的是德国精神的外在化的道路,回复到古希腊灵肉一体的状态。康德强化了德国新教的虔信主义的观念论,走的是新教的敌视自然的道路,康德敌视感官。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是一种贵族化的德国浪漫派精神,谢林将康德的精神性spirtualität的先验自我与德国远古的神秘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康德在强调启蒙时,他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反启蒙的。谢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反物化,走的是德国观念论的内在化道路,远离现实,这个观念是自我封闭的。卡西尔的分析,歌德竭力反资本主义的物化潮流,是一个处身在时代资本主义主潮之外的行动。歌德的艺术精神的肉身Leib是古希腊式的,健康的。(10)谢林和康德的德国先验唯心论以基督教的观念压抑肉身。歌德接受的基督教没有明显的新教的特色,歌德已经迈出了基督教的领域,回复到希腊罗马的异教了。康德和谢林是新教的精神,黑格尔的体系没有走到歌德那样的外在性,是新教与希腊罗马精神的综合的产物,新教的元素更多一些,所以,从根本的精神气质来看,黑格尔在两方面都不彻底。黑格尔的体系中没有面对人性的根本恶的问题,这个体系就是莱布尼兹的神义论的模式。歌德已经走出了这个模式。

(6)、在《精神现象学》之中,在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认识,从而

(7)、封闭是内爆的前提,这与鲍德里亚主张内爆是“无外部变量”的具有一致性。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之所以能够成立,不仅在于如前所述黑格尔的就是一种封闭,而且还在于精神的包罗万象决定了精神作为“本身”已拥有它自身无法突出重围的“元一”性的封闭空间。而且,当我们强调黑格尔哲学属于内爆性的体系时,还可以进一步借鉴鲍德里亚所说的“媒介意义的内爆”来做深入理解,即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所表明的是:承认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对精神的包罗万象的不断实现的过程;并且,在此存在着鲍德里亚所说的“摸似”“拟真”与“真实”的差异关系。这也就是说,在精神的封闭体系内,人们可以不断通过“摸似”“拟真”等方式走近“真实”,揭示“真理”,实现“真理意义的内爆”。黑格尔曾经指出,“只有概念才是真理,或更确切点说,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而如此一来,在他那里作为精神的概念或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拥有“无限的”真理性内容等待人们去挖掘,从而帮助人们完成“真理意义的内爆”。对此,也正是L.科莱蒂(L.Colleti)曾指出的,黑格尔作为柏拉图哲学的继承人,充分肯定了无限的存在,即思维与上帝。

(8)、黑格尔将自然与精神进行类比,如同物质(Matter)的本质是重力一般,精神(Spirit)的本质则是自由。他指出所有物质均受制于宇宙的万有引力,这种力量是外于自身的,但是精神的自由则不依赖外在因素而存在,此种自由就是自我包含(self-contained)、自我决定(self-determining),或者说自我意识到自身就是自由的,不需要其他人或者任何条件加以证明。或者依据康德的说法,人的自由本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目的,精神的发展就是在追求所有人的普遍自由。

(9)、对“精神”的意识或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艺术、宗教、哲学。这三者的内容和对象都是“”,只是就认识“”的形式而言才有区别。

(10)、(4)见《黑格尔早期著作选》,贺麟等译,425-4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德国也存在德意志化与欧洲一体化的冲突,深爱荷尔德林的人很少喜爱歌德,歌德和荷尔德林处在两极。歌德对荷尔德林的评价不高,曾阻止席勒为荷尔德林在耶拿大学谋取一个教职,使这位生活无着的人失去一个改良处境的机会。歌德运用理性将人的激情控制,大理石般的冷色调的克制,使歌德的作品外显的血色很少。海涅说,歌德是一个不会生育的维纳斯,这位维纳斯为什么感动了这么多人?将歌德的超善恶的美的追求放在一个系谱上可以看清,歌德只对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动情,也只是有限的动情。后来尼采的高贵者道德,就是指歌德这样的道德,这种道德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应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精神缺少同情感。尼采称荷尔德林为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人,为什么歌德就抵制荷尔德林进入他的人文主义共和国?尼采喜爱二者,但后来偏向歌德,尼采对歌德的分析:

(12)、精神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如欲望、想法和要求)、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如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精神.

(13)、黑格尔这里产生一个没有彼岸的此岸的神,克朗纳认为,《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黑格尔只相信“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两句,不接受“道与上帝同在”,黑格尔在道之外不相信其他的神。(3)黑格尔在早期作品《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中对《约翰福音》开首这几句话,即道成肉身的解释是柏拉图主义的,但反对柏拉图的彼岸与此世的分离。(4)黑格尔还在德国新教的情感内面谈此岸之神,黑格尔否定了彼岸,一切都落在人世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但黑格尔与伏尔泰的“没有一个上帝也要造出一个来”还是根本不同的,可以把黑格尔的这样的立场看作基督徒实践的过程,在彼岸敬奉的神在此世得到思考。黑格尔尽管不信教会的上帝,但精神就是一个道成肉身的神,精神内在的这个模式就是基督教的,此世的信仰不比敬奉彼此的神减少内涵,黑格尔的无神论与有神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4)、“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就是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黑格尔考虑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他认为,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自身也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15)、惟在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中,主体性形而上学中才完成了它的决定性开端,单子是perceptio(知觉)与appetites(欲望)的统一体。……通过莱布尼兹,一切存在着都成为“主体性质”(subjektartig)——也即都成为本身力求表象的,因而起作用的(wirksam)。直接和间接地(通过赫尔德尔),莱布尼兹形而上学规定了德国“人文主义”(歌德)和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由于唯心主义主要建立在先验主体性(康德)基础之上,又以莱布尼兹的方式进行思考,因而在这里,通过一种独特的向无条件之物的融合和强化,存在者之存在状态同时也被思考为对象性和作用性(Wirksamkeit)。作用性(现实性)被把握为有知识的意志(或有意志的知识),也即被把握为“理性”和“精神”。(9)

(16)、黑格尔指出,斯多葛主义其实还是一种奴隶意识,尽管斯多葛主义已经具有自由的意识,斯多葛主义自我意识单纯自身自由。处于斯多葛主义同时代的怀疑主义,自由得到了实现,自我意识否定了另一方面即确定的有限存在的一面,双重化自身,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自我意识之内二元化,两方面的统一没有达到,这就是苦恼的意识,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矛盾着的东西。(16)

(17)、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18)、⒉自然阶段: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19)、伦理以直觉良知的形象的形式体现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精神,哲学以思想概念的形式体现精神。

(20)、黑格尔是施瓦本人,黑格尔对古希腊的情感带有施瓦本人的狭隘限制。克朗纳指出,黑格尔作为施瓦本人,对普鲁士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黑格尔激烈反天主教,黑格尔将精神落在民族精神,普鲁士王国这样的人格性上,有现实的用心。黑格尔希望将分散的德国统一到强大的精神中来,德国不仅成为精神统一的整体,而且国家也要实行统黑格尔与马基雅维利共鸣,渴望形成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黑格尔哲学带有一个臣民的心态的色彩,黑格尔身上有奴性的一面,与贝多芬形成鲜明对照。就现实的时代精神,贝多芬将法国启蒙精神彻底张显在音乐之中,没有什么折中妥协的成分。

5、黑格尔精神学说

(1)、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指出: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

(2)、精神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高阶段。

(3)、「它(理性)既是自我生存的惟一基础和的终目标,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力的权力,这个目标不仅展开在自然世界现象中,同时展开在精神世界的现象,即世界历史之中。」——黑格尔

(4)、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 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精神”解释一切黑格尔的哲学来源发展

(5)、(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14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7)、自然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机械性(物质出现,但一片混沌)、物理性(秩序和属性出现)、有机性(生命和意识出现,如植物、动物、人)。

(8)、遇到问题时,在情绪的掌控、管理上,强者往往更能保持情绪稳定,而弱者则容易冲动,易情绪化。这种反差表现背后所暗藏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9)、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近邻的斯宾诺莎的一个实体的超善恶的上帝,斯宾诺莎哲学成为德国那个时代的哲学与艺术的讨论中心。德国早期浪漫派,深入到德国的虔敬主义之中,谢林的哲学表达,诺瓦利斯回到中世纪的倾向,德国浪漫派的自然观是启蒙运动的反运动,回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时代去寻找精神安慰之乡。德国浪漫主义的相连的德国的犹太精神,其代表斯宾诺莎。德国精神中的犹太性,往后看,法兰克福学派真正的导师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主要从精神气质上来看的。斯宾诺莎的犹太一神教,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与犹太神秘主义深深连在一起,哈贝马斯有这样的分析:

(10)、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

(11)、(12)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26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

(13)、意识的出现,导致了理念进入其后的发展阶段——精神阶段,同时使理念的复归成为可能。

(14)、黑格尔的这个精神的肉身建立在启示的哲学理解之中,那么黑格尔说的在古希腊的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的自由的德国精神,这个内在性的精神自由到底给个体性带来了什么?如果这种精神不能达到理性的诚实,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就会存在根本的缺陷。黑格尔的上帝到底指什么?黑格尔的上帝已经死了。那么黑格尔的上帝死了失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黑格尔说古希腊获得了理性,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那么古希腊人的理性在受外在的命运观念的制约。苦恼意识,黑格尔说的是宗教意识,那么是什么样的宗教意识?黑格尔的上帝是指哪位上帝?黑格尔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神祗和天主教的上帝,但并没有说新教的上帝死了,作为整体的基督教的上帝死了是尼采在黑格尔基础上的推进。

(15)、(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3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

(16)、黑格尔的对美学史的划分,欧洲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为古希腊的古典理性精神,后者为基督新教的内在自由精神,古希腊素朴的诗表现为理性与肉身的完全结合,古希腊的艺术主要形式是人体雕塑。新教的将古典的外在理性内在化,感伤的诗是一种无限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文克尔曼古希腊的研究对那个时代的德国有决定性影响,文克尔曼从拉奥孔的表情看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这个观念直接决定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古希腊艺术精神的理解。黑格尔的浪漫主义艺术就是新教的内在自由的艺术,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影响。阿多诺说,康德与黑格尔本质上不懂艺术。康德的艺术史知识很贫乏,黑格尔的艺术修养全面,但只是知识性的修养。黑格尔对新教国家如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有偏爱,贡布里希有专文分析。相对于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艺术有相当的优势,瓦萨里的意大利艺术家的传记中,意大利的艺术是反对北方的哥特式的僵硬的画风的。黑格尔的民族情感限制他的更高的综合。

(17)、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18)、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界一直围绕“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问题展开着深入讨论。结合前面的分析,在此本文对于该问题的重要回答是:“要黑格尔,也要康德”。这是因为,虽然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各自具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平行发展关系,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认识外部世界的信心问题以及追求认识高峰问题,康德哲学的“开放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认识外部世界的开放性问题,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既需要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也需要康德哲学的“开放性”。

(19)、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断言,“信仰不是同知识对立的,而毋宁说是一种知识,信仰只是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说是高的一种知识”。所以信仰在他看来也有其客观的方面,也是以真理为对象的。

(20)、在这一阶段中,按照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存在、本质和概念。存在,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一",是"虚无"。

(1)、黑格尔对罗马精神没有多少好感,罗马主要是斯多葛主义,黑格尔感到斯多葛主义没有什么积极性,是一种冰冷的宇宙精神。但,黑格尔的历史是上升的世界史,历史按线性往前延伸,进步。所以,古希腊之后的精神均在达到精神的阶段中,都有上升的过渡意义。迈过古希腊,黑格尔认可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只有到这里,古希腊的外在性的城邦理性获得了内在提升的力量,在德意志的新教精神之中,人的精神才达到了自由。黑格尔说的是宗教的苦恼意识,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宗教意识、天主教的宗教意识。黑格尔说的已经死掉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诸神和天主教的上帝,这些神祗还受制于外在性,没有获得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黑格尔站在普鲁士的本土上来思考世界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道德腐败和原则的缺陷,不能把对他的心灵还隐藏的主体性的无限的形式植入他的国家理念里去,他的国家没有主观的自由,没有新教良心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现实之上,但还是没有达到内在性。古希腊城邦的精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古希腊的个体的内在性还没有独立成基督教那样的人格形态。

(2)、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讲,有良知之人。包括佛教的大慈悲心,与老子的玄德,王阳明的良知,黑格尔的精神是同构的。

(3)、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精神。精神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

(4)、物理学的“内爆”概念由麦克卢汉引入社会科学,因此麦克卢汉在内爆概念的发展中具有始祖意义。鲍德里亚被誉为“法国的麦克卢汉”,他挪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概念,让其特指一种信息的自我复制和无限增殖的过程。在吸收“内爆”概念的基础上,鲍德里亚重新解读了“模拟”与“拟真”。在他看来,模拟产生的超真实(hyper-reality)世界是一个内爆的世界即“媒介意义的内爆”,“这正是拟真开始的地方”。鲍德里亚还指出“拟真”表明的是,“对真实的精细复制不是从真实本身开始,而是从另一种复制性媒介开始”,于是“真实化为乌有,变成死亡的讽喻,但它也因为自身的摧毁而得到巩固,变成一种为真实而真实”。因此说到底,鲍德里亚力图用“内爆”概念来表明,模拟只能是无限趋近于真实的“拟真”,这种情况可被称为“媒介意义的内爆”。但是,因为媒介在制造“真实”的过程中也在吞噬着意义,并且也在拼贴与制造意义,因此这里事实上也存在着“意义的黑洞”。

(5)、那么希腊的外在性的理性,理性与自然达到了和谐,这种古典的素朴的终结,通过耶稣基督这样的事件,希腊理性的意志的多元性提升到对外在命运的克服,城邦的不自由的状态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独立性,人人都获得了内在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人平等,人在精神内是无限自由的。那么这样一个人人同在的上帝,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注入了精神性,个体人格。柏拉图的精神现肉体的外在性关系,转化为精神入住肉身,将肉身的外在性的牢笼,转化成肉身的神化。那么,黑格尔在马丁·路德的内在个体性之中,获得了个体内在精神。那么黑格尔这种民族情感这样重的人,普鲁士邦为中心的民族又是一个封建意识这样深重的民族精神,能做到人人平等、自由吗?

(6)、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袭常----追根溯源,内求本明

(7)、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8)、上面的追问及回答用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与“异延”的方式,通过解构黑格尔的精神的“性”并将其“异延”到新的语境下,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元一”概念与鲍德里亚的“内爆”概念,对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发展路径展开新的深入剖析,是一种力求超越黑格尔哲学自身的思想解读。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对黑格尔哲学有了新理解,即认为正因为黑格尔客观唯心论极力主张的是包罗万象的精神,所以从深层次上说它实际上向人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内爆性”特征的体系,在此借助内爆概念,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当代德国哲学家迪特·亨利希曾用“平行论”来解读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关系,因此本文还将借助关于黑格尔哲学本质的上述理解,论证平行论的合理性,并得出“要黑格尔,也要康德”的结论。下面本文将对上述内容做具体的论证与说明。

(9)、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统观黑格尔的全部著作,,加以合理安排。可以这样概括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以逻辑学(包括《耶拿逻辑》、《逻辑学》和《小逻辑》)为全体系的中坚,为第二环;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精神是什么唯心主义精辟10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