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1、刘基是谁
(1)、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2)、刘基的立制思想具有构建和谐社会治理的特征,对和谐社会构建是形成自身体系。其和谐之道是以宇宙视野考察人性,以遵循天地人三才互为影响为前提的。他在《天说》中指出了人之所以可以与天地并列为说:“天有所不能而人能之,此人之所以配天地为三也。”“三才一理,治道无二”,天地人及社会治理都与天道相关,天道之变化关系着社会运行的发展变化。他把制度建设提到“王道”层面上,提倡“善盗天地”之思想,强调人性善根的引导和培育,并与时势相谐。刘基和谐社会治理思想是具有宇宙全息性、动态和谐性特征的。
(3)、以上所述事迹二则可信,有关张定边在乡间的传闻只是传说,但都可以说明刘基不仅为统一中国有功,且为人厚道,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4)、这既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在那样一个皇权专制的权力结构下,他怎么也躲不开的宿命。
(5)、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6)、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浙田人,是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
(7)、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8)、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9)、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10)、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11)、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12)、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13)、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14)、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起兵后,刘基秉承天意,出山投靠,并终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业。
(15)、很多人读《季氏湖山义塾之记》会赞叹季谦的办义学之举和刘基的写作才华,其实刘基为季谦所总结出的教育思想或办学目的更值得今人去思考。
(16)、当年季氏族人拿到刘基的大作之后如获至宝,为使季谦的义行和刘基的美文传之万代,特将文章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宗祠之内。此碑即《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由永嘉县丞林彬祖书,青田县尹叶伯颜“篆额”。
(17)、语出明·刘基《郁离子》。长江和大海不会痛废弃的水去比清澈,响雷也不会与青蛙与蚯蚓去比声音谁更高。
(18)、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19)、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自小聪慧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入郡庠(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从名儒处州教授郑复初学,至顺三年(1332)中举,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其家室,明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载: 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张时彻《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亦录: 公初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陈氏,赐章氏。陈生子男二:长琏,由考功监丞任江西参政,卒于官;次仲璟,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成祖时死事,别有传。 二者基本相同,故刘基妻室三人:富氏、陈氏、章氏。而富氏、陈氏、章氏三者关系:富氏,初娶(富弼八世孟谦之女),属原配结发,当为刘基母亲富氏的远房侄女。元统元年(1333),刘基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并授瑞州高安丞的大喜期间,在父母主导下与富氏结婚。惜富氏不知何故而未育,大约到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封刘基诚意伯,被赠为永嘉郡夫人。 陈氏为继室。“继室”,《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晋杜预《注》:“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侄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因此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叫继室。汉朝以后,称续娶之妻为继室。《晋书·礼志》:“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我们从“继室陈氏”之义推测,刘基应当有丧偶、续弦的经历:即原配富氏中年逝世,而后再续弦陈氏。 丧偶,一般习俗三年后方可续弦。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继室陈氏生长子刘琏去推想:那富氏之卒,就应是至正四年,即刘基三十三岁(1344)之前,富氏可能三十岁。此年刘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的艰难时期。 刘基继室陈氏,《温州鼓词》说名叫秀英,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官至考功监丞江西参政。明洪武十二年(1379),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四年(1402)被明成祖抓捕入狱,狱中自缢。而让人费解的是,他俩生母陈氏的籍贯生卒,却一直未见记录。 章氏,刘基第三房妻子,一般来说称妾,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前加有“赐”字。“赐”,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似乎宋龙凤六年(1360),刘基五十岁时,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次年(1361),刘基母亲富氏去世。此时当富氏年高多病,需要照料,继室陈氏不能随夫。刘基只得一身前往,章氏当为朱元璋所恩赐。《诚意伯刘公行状》云:章氏生二女:一适吴彪(青田北山人。国子监太学生,唐中书令吴畦的第十六代孙)、一适沈安。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不载了。 《明史·刘基传》:“太祖即皇帝位……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周群、林家骊等《刘基年谱》均载云:明洪武元年(1368):“夏,妻丧”。此“妻”,以名份角度观察,陈夫人为继室,章氏朝廷恩赐,两人都符合。而陈夫人民间传说有“葬夫”一节,当三妻章氏为宜。
(20)、语出明·刘基《卖柑者言》。外表如金玉般美丽,而内里却是一些破败的棉花。形容表里不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这与俚语“绣花枕头一包草”异曲同工。
2、刘基《郁离子》原文及翻译
(1)、(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
(2)、刚出生的刘基也不发声,好象是个哑巴。刘爚夫妇正在发愁的时候,白鹤仙师再次出现了。他对刘爚说:“这孩子眉清目秀,天仓饱满,地库方圆,日后必能成为王候将相。”说完,他伸手往孩子的喉管一摸,又拍了拍胸膛,刘基一下张口发出了声音。白鹤仙师随即驾着祥云飞走了。
(3)、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4)、刘基在文章的后写到“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予,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原来是乡人洪应求把湖山义塾之事讲给刘基听,并请刘基为之作记,刘基为家乡的好人好事所感动,所以作就此文。
(5)、聪明的刘基到了半夜,两寸厚的书就能背记了。道长感叹不已,说:“真是一个天才也!”他随手打开一座石室,引刘基入内。刘基看到室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他异常激动。于是,道士将石室之书连同刘基带来的四卷天书一并讲论。经过道长的悉心传授,刘基终于弄懂了四卷兵书与石室之书的要旨。下山前,道长告诉刘基,他就是当年授兵书于汉张良的九江黄石公也。
(6)、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7)、事迹之二:余姚王守仁(1472-1529)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侧而被学届称为阳明先生,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王文成公全书》记载,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是文武全才,元末奉老母避乱居诸暨五泄,他与诸暨的王冕、永嘉(今瑞安)的高则诚等均有交往。刘基也数度前往拜访,他对刘基说过:“你有辅佐君王成就大业之才,将来建功立业,但应‘厚施而薄受’,我是山野之人,勿以世俗之事累我’。”其后刘基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开国功臣多有封公封侯,而刘基只封了个诚意伯。
(8)、在新剧情中,刘基死亡,三处细节直指真凶,姚广孝早已猜出答案。燕王向皇上举报,从凤阳到北平,从京师到地方,从六部的一品大员到地方上的小小七品县令,无不借开中之便谋取私利,贪赃枉法。皇上别无良策,便想到了重新启用刘基,以御史台之威来名正言顺地整肃纲纪,打击作奸犯科的众官员,揪出首恶。
(9)、2013年7月经刘基后人之召,我有幸来到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刘基故乡文成,目睹了纪念他诞辰七百周年的盛会。回来后想起他在世时和我的老家诸暨还有一些交往,虽然这些不能视为重大历史事件,但并非文成、诸暨两地人尽皆知的事情,旧事重提也许能增加一点乡谊。按刘基自1333年23岁中进士,1336到江西任高安县丞起,在此前后他是不可能到诸暨的,直到1348年38岁时他才寓居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1352年42岁时任浙东元帅府都事,1353年43岁时任行省都事。彼时,地方不宁,他办事认真负责,也不可能到诸暨作非公务之游。因他对方国珍的主张与朝廷的抚绥政策不合,于年底被“羁管”于绍兴,直到1354-1355年即44-45岁时。这里所谓“羁管”,不同于“羁押”,“羁押”须进“看守所”,而“羁管”相当于“安置”,允许有活动空间。果然到1356年46岁时就复为行省都事。就在这两年多的“羁管”期内,他登过会稽山,到过萧山、诸暨等地,还留下了墨迹。
(10)、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11)、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12)、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13)、第一种被胡惟庸毒死的说法传闻,据《明史》记载:刘基在南京养病期间,当时官居丞相的胡惟庸带着医生前来看望刘基,还开了一个药方,后来刘基喝了两服药,之后就有异物在腹部堆积,形状像拳头一样的石块,之后刘基去世。胡惟庸案爆发之后,当时的御史中丞涂节迎合朱元璋的心意,首告胡惟庸谋反,并且提到了胡惟庸毒死刘基。但是这种事情只是传闻,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无法让人信服。
(14)、语出明·刘基《登卧虎山写怀二十八韵》。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
(15)、刘伯温自勉联。人生在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只求能做到无愧于心,便可以了。
(16)、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17)、刘基临终前,与姚广孝见过一面。刘基拜托姚广孝说,“眼下,只有你能帮助燕王。”姚广孝是如何帮助燕王反败为胜,暂时不得而知。但是从姚广孝的祈愿可见,他的计划早已实施,且胜利在望。而刘基的死因,也从姚广孝的举止中透露出重要信息。
(18)、刘基虽然是青田人,但他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年少时就负笈处州,就读郡庠;17岁回青田石门书院师从郑复初(名原善,江西玉山人,是仁宗延佑年间的进士,后任处州录事)学习濂洛理学;23岁考进士一试而中,从此宦游四方,大半生在异乡度过,所以在他的诗文中涉及青田的内容很少很少。
(19)、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20)、小时候的刘基,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书看几遍,就能背下来,所以深得老师的赞赏。
3、刘基贤
(1)、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2)、 江海不与坎井争萁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硁硁之夫,何足杀哉?
(3)、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当即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随之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问原因,朱元璋将所梦告诉刘基,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过三日,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同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国号大明,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4)、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5)、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6)、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7)、也就说刘基的死因非但蹊跷,而且十分蹊跷。这个“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刘基他自己。笔者分析,刘基是自杀,是通过自杀故布疑阵,令皇上疑心他的死是胡惟庸所为,令胡惟庸先是惊惧。再见皇上非但没有动静,反而将查案的燕王贬为庶民,以为皇上拿他没办法,胡惟庸便交出账册,向皇上“摊牌”,反而中了“骄兵之计”。
(8)、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刘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支持且被责难,只好上书辞职。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邀请,与其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不远的蛟溪书屋住下,过起了半隐居生活。其间以教授村中子弟维持生计,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交游往还。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隐居,来到杭州,不久夫人为他生下儿子刘琏。居杭州四年,与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唱和。至正十二年(1352年),于徐寿辉陷杭州前回到故乡,不久朝廷发来公文,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协助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主要者为方国珍。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然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作威福。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9)、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10)、小时候的刘基,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书看几遍,就能背下来,所以深得老师的赞赏。
(11)、聪明的刘基到了半夜,两寸厚的书就能背记了。道长感叹不已,说:“真是一个天才也!”他随手打开一座石室,引刘基入内。刘基看到室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他异常激动。于是,道士将石室之书连同刘基带来的四卷天书一并讲论。经过道长的悉心传授,刘基终于弄懂了四卷兵书与石室之书的要旨。下山前,道长告诉刘基,他就是当年授兵书于汉张良的九江黄石公也。
(12)、安才第一招是顺其性。只有顺其性、放在合适位置,才能使能者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人各有所能也,物各有所庸也”,“生而殊性”,适用为才。“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刘基进一步借郁离子之口说,之所以能够让鸟兽驯服,是因为“使之得其所嗜好而无违也”。而“人于人为同类,其情为易通,非若鸟兽之无知也。而欲夺其所好,遗之以其所不好。绝其所欲,强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从,其果心悦而诚服耶?其亦有所顾畏而不得已耶?若曰非心悦诚服,而出不得已,乃欲使之治吾国,徇吾事,则尧舜亦不能矣”。假如强迫能者做违其所好之事,不能心悦诚服,即使如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恐怕不能有什么作为,即便“御龙之智,不能训猿以礼。神农之圣,不能服豕而耕”。
(13)、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14)、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15)、原来,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是中书省的一个中层干部,这个人被查出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刘基便准备将他开刀问斩,但此人得到了李善长的袒护,李善长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刘基耿直的本性,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派人将此事的奏折送到了开封,上书皇帝说:此人(指李彬)罪大恶极,不杀之,廉政建设以后就没法开展了,我们已经判了他死刑了,现在请你做一下死刑复核批复。朱元璋因为身在外地,不了解这里面的人事牵扯,就按照规矩批了。
(16)、►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因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帝国而驰名天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可悲的是,这样一位料事如神的千古功臣,终却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17)、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18)、《中庸》说:“诚者自成,非诚无物。”只有忠诚内心,由“诚而明”,能明心见性,才能“成己”,长成“有我”之才。“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仁”、自在的根性,只有忠诚于这一根性,并借助一定技艺体己生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才。
(19)、这一段公案,到了明史专家吴晗那里,有了新的结论,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20)、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4、刘基之死因
(1)、假使抛开“王爵”,当年在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中,刘基只是个三等爵,而其他开国有功的封公、侯的大有其人,这也许就是遵王纲“厚施薄受”之教,这样对保住性命是有作用的,所以不少功臣被杀,刘基总算勉强能终老于家,荫及子孙。但是刘基没有听王纲“勿以世俗之事累我”的意愿,等自己在明廷为官了,就向朱元璋推荐了王纲,被朱元璋认命为兵部郎中,因潮州发生民变,就提升他为广东参议去平息此事。王纲携子彦达同往,到后不用武力而是劝谕,潮民感动而叩头服罪,因此建立了威信。但在归途中,在增城县父子同被海盗所获,海盗欲奉他为首,被王纲严词拒绝并加训斥,结果被杀。其子王彦达哭骂求死,海盜感于父忠而子孝使他以羊革裹父尸归葬,朱元璋得知后在王纲殉难处增城立祠以褒。有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刘基自己得以施展其才智,没有忘记在诸暨五泄结交的老朋友,向皇帝推荐是善意,而结果是王纲的处事也不是没有问题而丧了命,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应该知道颜真卿就是因去劝谕烈而被杀的史实,人之措辞实与成败、生死有关,值得借鉴。
(2)、尾联两句“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中“轩裳”指车服,引申为官位爵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姜太公建功立业是天命所注定,那就不由得让数千年后的诗人也想着自己完成功业也会是天命所归。
(3)、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同年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乙卯岁早朝》诗,此诗虽属歌功颁德之应酬文字,但于其中仍可见出刘基之心情。
(4)、全诗借太公钓渭的图画,叙说周文王与姜子牙君臣相知,改朝换代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荒淫的元朝的愤慨和胸怀报复,渴望明主,建功立业的志向。诗人借题画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兴,巧妙地将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的描述之中,为不可多得的题画佳作。后来诗人终得一代雄主朱元璋礼聘,他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了大明王朝。
(5)、安才的第三招是养其能,促其成长。使用人才要教诲要引导,教其所不知,引其所不能,促其逐渐成长。刘基说:“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劳之。用其长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用才者要视其才质区分对待培养,譬之如树之材,“松、柟、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假如急于求成,不待其成长,栋梁之才就没有了,“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用才者要视才质区分对待更因为“教可行于质近,道难化乎性成”。
(6)、安才之道第四招是类,致才有别。或以德怀之,或以政导之,或以财使之。刘基说:“太上以德,其次以政,其下以财。德久则怀,政驰则散,财尽则离。故德者,主也。政者,佐也。财者,使也。致君子莫如德,致小人莫如财。可以君子,可以小人,则道之以政,引其善而遏其恶。”刘基的“才”的理念是符合初造字“才”之本意的,同时也是有现代意义的人文关怀的。《说文》说:“才,草木之初也。从上贯一。将生枝叶。地也。”即草木刚萌芽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自身的根和种子的,是基于自身根性的,这才是“才”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才”,是回归于自身根性成长而来的。
(7)、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轰隆。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只留下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创作出了这首诗。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大地显得那么的恬静。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8)、刘基的父亲叫刘爚,传说他的父母心肠好。一日,一位化作癞头乞丐的白鹤仙师来家乞讨,他们不仅不嫌弃,给他饭吃,而且还上山采来草药,为其医治烂头脓疮。白鹤仙师感念他们的善良,就告诉他们将先人的尸骨埋在家后面的五峰山脚下,日后必出将相之才。在仙人的帮助下,刘爚将祖先的尸骨埋在了山脚下。三年后,刘爚的妻子生下了刘基。
(9)、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
(10)、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
(11)、上面这段话,是“老板”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一段评价。
(12)、刘基的智慧之一是“智之用百”,他说:“夫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所以刘基强调用才用智要善用。刘基用才之智有一个前提,用人者智慧高于人才者,德广量宏者,有识才辩才之能。在这样前提下“安才”更有可能。
(13)、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一万个人如果能同心协力,就能够天下。这句话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很大。
(14)、“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可见刘基和季谦都认为培养子弟或让子弟读书的目的不应只为一个很崇高的理想,将来能“治国平天下”成为“济世之器”,只要学文知礼,即使不能干大事就是在乡里做一个和善之人也很好。
(15)、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16)、 宋濂,生于1310年,卒于1381年,元末明初人。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17)、在北京白云观道士徐信权(中)的陪同下,蒋逸人(右)终于寻到了朝思暮想的刘伯温古琴。
(18)、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成了其谋臣。其时陈友谅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钟山(南京)。朱元璋不能决断,刘基则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刘基有见地,召入内室与其密谋。刘基认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中,应利用其弱点诱其入伏,一举重创,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使朱元璋茅塞顿开。朱无璋按计行事,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同时按刘基建议,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并取国号“大明”,以号令天下。
(19)、刘基二十二岁时就進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刘基在隐居期间,寻访隐士仙道,据说还遇上了仙人黄石公。他终具有了未卜先知、洞察今古的能力。
(20)、朱元璋这才意识到刘基是不可缺少的;加上对李善长的逐渐失望,便又想起刘基的好来,便给刘基手书一封,书中写道,爱卿啊,你告假这么久了还没回来,我想念你啊!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你应当马上回来,我们共同开创大明王朝的千秋伟业!我说的这番话,都是出自诚心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刘基《郁离子》原文及翻译精辟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