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
1、国内对莫言的评价
(1)、以中外文学的史实为例,中国文学有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外国文学有卡夫卡《变形记》的人变形成虫,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淫荡,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乱伦与人的尾巴,宋炳辉教授问道,这是否就代表扭曲及污损中国人、犹太人、爱尔兰人或者哥伦比亚人形象的嫌疑?而作为中国读者,又是在什么意义上肯定他们的成就?他认为,面对一个具体的作家或作品,需要将其放到国际文学交往中来分析,并且辨析它的文学现象、文学和文本,以及本土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中所呈现的意义。优势者发明文学意义的准则、规定世界文学的秩序,并限制后来者或弱势者的文学创造和文学阐释,这种世界文学时代的新殖民主义即是一个不平等的游戏空间。宋炳辉教授总结道,莫言的写作选择并建构了一种话语策略,融入自己特有的禀赋,旨在打破并超越这种游戏规则,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2)、购买梦情签名版小说《我的青春与你檫肩而过》
(3)、在他杰出的小说《丰乳肥臀》中,女性角度一直占据主导位置。莫言描述了大跃进和1960年代的大饥荒。他嘲笑试图用兔子精液让母羊受孕的伪科学革命派,他们把所有对此表示怀疑的人斥为右派分子。这部小说的结局是90年代的新资本主义,所有的骗子因为兜售美容产品而致富,仍在试图通过异体受精孵化出凤凰。
(4)、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持久地发挥效应。——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评委会
(5)、投稿邮箱:zyzuojia@sina.cn
(6)、2008年10月,莫言先生有过一次恩施之行。我们曾向他简单介绍当代恩施多民族文学的现状与困惑。莫言话并不多,言简意赅,他与我们促膝谈心式地陈述了两个观点。
(7)、一部作品的好坏,有个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你愿意看几遍。聊斋志异,可以每年都看一遍,是可以陪伴一生的阅读对象。对我来说,马桥词典也是,王小波也是,类似的好作品很多,不一一举例。
(8)、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9)、 讲座后,车槿山教授评议道,宋炳辉教授指出莫言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特殊处境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面对内外“两个世界”的矛盾;同时点明批评界忽视叙述者借由文本來叙事的行为以表达悲悯之心;再者,深入探讨了莫言的手法折射、超越甚至化解现实的维度,并以自贬的方式瓦解叙述者主体的现象;后,以中外文学作为相对的例子,体现莫言的创作观与批评界的不对接。车槿山教授也问道,基于场域及语境的不同,倘若中国作家意识到内外世界的需求相异,为了生存的目的而放弃身为作家“自由知识份子”的艺术写作态度,当他做出某种妥协以保护自身能够自由发生,那么妥协下的事件再发生是否就使他不再是作家?宋炳辉教授答道,以文体的流变为例,不同文体可以说是在不同语境的压力下的结果,以此或可探讨任何文体的生长及创造,是否真正存在典型自由发生的案例。随后,宋炳辉教授就在场听众的发问(如何看待顾彬对莫言的批评、作家如何在“内外世界”中平衡及把握写作的动机及方法)言道,相较而言,顾彬在文学偏好上更倾向于诗歌及经典文学,且身为外国人,对于外国文学的熟悉度有限,这些皆有可能影响他的文学判断;针对第二个问题,宋炳辉教授以莫言为例,并认为他是从福克纳等许多作家中找到自己的对话方式,同时站在自己的文化立足点上,创造并转化成自己的写作方式。
(10)、莫言的故事都伪装成神话和寓言,将所有的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中。在莫言笔下的中国,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理想具有合乎标准特征的公民。莫言描写的人物都充满了活力,不惜用规的步骤和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打破被命运和政治所规划的牢笼。
(11)、所以,时代造化弄人,在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的时代,莫言说实话,部队出来的文书,有股子猛劲儿,真不知道他绷紧了哪根筋,吃了什么胆,真敢写,也有人真敢发,然后就被国外闻到味儿了,然后就诺贝尔奖了。
(12)、很多人说莫言是江郎才尽,获奖后难出作品,甚至不少业内的作家也说一个作家,一个作家一旦拿下过诺贝尔文学奖,那他就很难再写出超越自己的作品。
(13)、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很少的旅程能超越这些故事和历史进入一个这样的国度,那里驴子和猪的叫嚣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呈现了超自然的比例。
(14)、莫言得奖,太棒了!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泥土的人就国际。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龙应台
(15)、莫言获奖的遭遇就是好的说明,时直今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全文。
(16)、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17)、宋炳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1986年起发表文学批评和研究著述200多万字,出版《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视域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想象的旅程》《徐志摩传》等专著10余部。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014)、“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
(18)、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评委会
(19)、很多人想要拜读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却始终没有读完:
(20)、莫言获奖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
2、2021年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
(1)、食品都是含有点有害物质的,哪有那么纯净绿色无公害?在国家质量检测标准范围内就行。文学作品也一样,他也往里面加了一点不良成分,在当时的检测范围内,就出版了,发表了,赚钱了。一不小心又被诺贝尔奖相中了,不但白馍管饱,还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莫言足矣。
(2)、但莫言的作品,不在此列。这个关乎个人喜好,就好像我也不喜欢三体一样。
(3)、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中的快乐历史,而是他用夸张、模仿以及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变体重现五十年的宣传,令人信服、深入细致。
(4)、莫言的小说《酒国》中,美味的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男童成为很难享受到的食品。而女童,因无人问津反而得以生存。这一讥讽的对象正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因为这一政策女婴被流产,规模之众多达天文数字:女孩子不够好,都没人愿意吃她们。莫言就此话题还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5)、在莫言的作品中,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崛起、生机勃勃,即便是刺鼻的气体也让人心旷神怡,虽然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冷酷无情却充满了快乐的无私。他的笔下从来没有一刻枯燥乏味。这个作家知道所有的一切,并能描述所有的一切,各种手工艺、铁匠活、建筑、开沟、畜牧和土匪的花招诡计。他的笔尖附着了所有的人类生活。
(6)、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7)、文学不是“报告文学”可以虚构,可是你不可故意丑化、污蔑!一个作家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你起码要爱自己的祖国、母亲、人民,起码懂得真、善美,要有做人的良知!这些你都不在乎、都能去虚构,去求得虚荣,去跪接西方人“赏赐”的“厚礼”,你觉得还配做“文学大师”吗?
(8)、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有想象力、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9)、无论是透明的红萝卜和赤热的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都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莫言以强劲的想象力与磅礴的魔幻笔触,书写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张扬了民族心灵的生命欢歌。
(10)、贾平凹就比较不幸,贾先生的作品真的是深得古典文学的真传,朴实的如同黄土高坡,写的东西耐看。诺贝尔奖情节,作家都还是有的,所以贾先生就写出了“废都”,他挂了另一根弦,食色弦,不过这个题材用料猛了,“味精”用得多了,就变了点味儿,加上西方对这一套可比国内大胆多了。小儿科了。
(11)、其莫言认为,作家应认真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认真学习西方现当代文学不断花样翻新的手法,学会在自己独特的生活领域和身边人物中深挖题材,即善于化用名家的语言技巧、结构技巧等,写自己拥有的熟悉的生活。结合他的这一观点,联想到他小说中的“怀乡”与“怨乡”,他正是把自己的创作建立在对乡土的变化与气质了如指掌、并真诚热爱父老乡亲的基础之上的。近,评论家张柠对莫言作品如是评价,“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新果实。”张柠的评述,与莫言自己的陈述基本一致。
(12)、质疑和否定莫言的批评,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倾向。首先,是对莫言小说世界所充斥的粗鄙、欲望、血腥、丑恶的人事、物象的质疑和反感。《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的血腥场面、《酒国》的吃人情节等皆是显著之例,以至于之后的《檀香刑》《生死疲劳》以及《蛙》引起愈来愈多读者对于莫言笔下伦理的扭曲感到不安、厌恶、愤怒。宋炳辉教授解释道,这种批评仍是基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其次,是以精英文学观念和审美理念为理论出发点,对莫言小说语言的不精致,叙述的庞杂,物象的粗鄙,乃至反抗崇高的审美方式表示了担忧和不满,不过这种批评更多的是“褒扬式”的担忧,且在获奖后,这类批评愈趋激烈。第三种则是对莫言的批评采取国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内外视角,并直接借用后殖民理论,在文学反映现实这个前提下,将文学性的判断推演到道德及政治性等的批判。
(13)、所以救急的办法,是不要让大家知道西方人胡说了些什么,先拿到奖再说。
(14)、 ——以莫言的中国评价话语为例
(15)、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16)、听了他的话,联想到我曾读过的几部莫言作品,如《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等,我发觉自己才第一次真正懂得文学这两个字的份量。正如作家王蒙所说:“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手法的新颖,其实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冷峻哲思,对人性的深刻品悟。而愚钝如我者,空负作家之名,几部出版物中有长篇而非小说,有小说而非长篇,蜻蜓点水,支离破碎,哪里有丁点儿“长篇胸怀”可言?
(17)、莫言的实践启迪我们:作家向何处去?其努力方向并不是一味强调要获得什么什么大奖,特别是在人欲横行、人心浮躁的当下,评判标准众说纷纭,获奖与否并不能认定一部作品人文价值之优劣,并不能权衡一个地区文学水准之高低。发表、出版与获奖,不过是作品成型后一种社会性的展示,对于作家自己,真正至关重要的过程只能是创作本身!沉入生活,切磋琢磨,焚膏继晷,潜心创作,这才是作家的使命!
(18)、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十多年前的高行健可没莫言幸运,尽管两者的文学作品都有揭露现实黑暗丑恶的一面,可毕竟人家莫言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高却是法籍。
(19)、中国作家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进而激励外国汉学家努力翻译和向世界介绍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
(20)、莫言的东西就到了聚光灯下了,有种说法,莫言的东西少儿不宜,或者说成年人才看得懂。莫言获奖以后,才真莫言了,沉默了。是国人文人相轻?嫉妒他?那倒未必。
3、中国人对莫言的评价
(1)、在朋友圈里,我看到不少毛左与愤青,对莫言获奖一事耿耿于怀,用尽所有恶毒的话语来骂莫言,说他无耻,说他汉奸,什么难听说他什么。
(2)、这一苦痛的证据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吃人肉的风俗。在莫言的笔下,吃人肉象征着毫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够跨越种种禁忌界限试图加以阐释。
(3)、坦率的说,不知道陈丹青这句话出处在哪里。但是光从字面上看,符合他在江湖中的风格。
(4)、斗胆套用鲁迅先生这种干练精准的文风,对莫言的作品,上下(看的不多,没有上上下下的看,实事求是的说,是花花的上下看了几眼)看了看,也读出了两个字“反动”。真的是这样。就撂下不读了。
(5)、莫言获奖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与全世界读者的距离。中国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由于语言障碍和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传播不广,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
(6)、现在西方人却要插一杠子,他们用西方人一就是二就是二的直白方式,点破了莫言要说的潜台词,这种点破,对于官方来讲是很不悦的;对于莫言,是很为难的:收下这个奖状,等于承认了西方人的解读;如果愤然退场,拒绝这个奖项,那又做了二百五。
(7)、他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8)、对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我细细看了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很难看到。我不清楚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看待的,但我知道,政府的相关人士看到一定会很尴尬的。
(9)、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电影《幸福时光》剧照
(10)、文学圈自古都有“文人相轻”,莫言的批判也是从文人圈子里面开始的,一开始从文学爱好者古川、北风等开始,共同公开发表了《中国民间人士反对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开信》,要求诺贝尔文学奖取消莫言领奖资格,就此掀起了一场文学界对莫言的大批判。
(11)、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对此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12)、 (人文学苑6号楼,未名湖东北)
(13)、其莫言认为,小说这一大类文体,实际上涵纳着若干小类的文体。他谦虚地说,我们这些人可以称为作家,但不能称为文学家,只有像鲁迅、沈从文创造了一类独特文体的作家,才能称为文学家。他对我们谈起长篇小说的定义,进一步强调了长篇要有“长篇胸怀”的观点,即胸中要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要有粗砺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的大精神,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就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他说,文学需要正视人类之恶,认识自己之丑,真正的悲剧,不是战争、灾荒、疾病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而是内在的人性弱点与病态人格所导致的悲惨命运。文学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与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14)、就是他找到了成名的突破口,找到了:在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号下,塞进了“反动”的点滴,就像一个大锅菜,用了一点点“味精”,一下子就挂上了引暴地雷的那根弦,成为“爆款”。当你再细细看去,原来都在国内堂而皇之发表的作品,瑞典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的”文学价值”了。
(15)、不过对于这一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说: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
(16)、看似答非所问,实是真情流露!与共和国同龄人,都会珍惜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今天。只有身临其境,才有真切感受:格格无资格评论莫老师,只是实事求阐述亲身经历—— 儿时,我们跟着老师拾麦穗;长大了,我带着学生拾稻穗?为生产队拾麦穗和稻穗?光明正大,颗粒归仓。如果占为己有,那是原则问题—— 高成分家庭被判:偷公粮、挖社会主义墙角、游街示众,批斗挨打,乃至家破人亡;低成分家庭判:没收,教育,警告⚠️浩劫,罄竹难书,只有老一辈才知道科学家关牛棚、游街示众、扫大街、冲厕所、乃至家破人亡……(当国际友人得知:老舍先生自尽;少奇伟人被殴打身亡;小平同志长子迫害致残……心疼地说:“这种歹徒,简直疯狗!”)如今,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咱不忘初心!
(17)、只要认真读过莫言的《酒国》、《生死疲劳》、《十三步》、《蛙》等小说,就不能否认,莫言的思想与艺术高度绝非表面肤浅的“迎合现实”,而是令人震撼地挖掘了现实和历史中隐秘的真实,并且用各种富于魔力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进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话语能量。
(18)、很多人都怀疑莫言是“暗箱操作”,甚至作家陈丹青也在电视节目中暗讽莫言,直言自己从来没看过莫言的作品,但十分确定莫言获奖与他的作品无关。
(19)、对于获奖,莫言本人特别低调,他告诉所有顶他的人与骂他的人,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一个奖项而已,与写作本身并无多大关系,“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好忘掉它”,“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高的选择”。他认为,“作家写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对着人的命运,人的情感,然后做出判断”。莫言呼吁我们应该关注文学本身,他希望人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作品”方面,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读书”,从大量好书中认识我们面对的共同世界与整个人类。
(20)、现在西方人却要插一杠子,他们用西方人一就是二就是二的直白方式,点破了莫言要说的潜台词,这种点破,对于官方来讲是很不悦的;对于莫言,是很为难的:收下这个奖状,等于承认了西方人的解读;如果愤然退场,拒绝这个奖项,那又做了二百五。
4、莫言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1)、而长远的办法,则是让公众尽快忘掉莫言。数年之后,人们就只知道中国有个莫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给国人带来了荣誉,但对于他获奖的原因却毫无所知。
(2)、不多说了,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诺奖文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辞全文。这才真正代表一个文学组织机构的高水平,也代表了一个作家的良心。
(3)、宋炳辉教授在讲座伊始说,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优秀和富有个性的的作家之他在中国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而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但没有终止反而加剧了争论。莫言获奖这一事件无论是从外部世界看中国,还是中国文学的自我认知,都因此发生转变。事件体现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却也再度引发莫言作品的论争。关于莫言的中国批评,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许多共性,也囊括了中国文学进入文学的世界共和国(TheWorldRepublicofLetters)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包括作家写作如何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接受语境,并且在两者之中实现创造性的超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如何面对这一处境下中国作家的写作;如何理解中国作家在文本内部和文本之外(现实中)的话语方式等。
(4)、1985年底,张洁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动时,被问到1985年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发生,张洁回答:“要说大事,那就是出现了莫言。”张洁形容《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
(5)、莫言是躁动在中国大地上赤裸裸的生命的宣泄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的出现,是一次生命的昂扬勃发。在层层叠叠、积重难返的教条窒息下,只有生命原始欲望的喷薄,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新燃烧,才能使中国从垂死中恢复它的生命。
(6)、所以贾先生一世文名“毁于一旦”,在国外不够劲儿的,在国内又认为作品口味儿重了,里外不落好。被莫言捡了个便宜。不过以贾先生的身世秉性,借他八个胆,他也不敢如莫言那般写法。
(7)、莫言获奖与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若以此证明中国文学的崛起,则仍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孱弱,离文学强国之梦还差得很远,向世界文学学习和开放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旋律。
(8)、有朋友发给我”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细细一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在网上很难看到,要么被屏蔽,要么语焉不详。我不知道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表态的,但我想,如果同声翻译很准确,或者他事先得到了中文译件的话,一定很尴尬。
(9)、莫言得诺奖,媒体炒作得翻了天,但却没有见到发奖人是怎么说的。即使有,也只是三言两语,拿”魔幻现实主义”说事,弄得大家很不得要领。何况中国人要的是那份得奖的”自豪感“,发奖人怎么说的,是不会有几个人去较真的。
(10)、内容简介: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优秀和富有个性的作家之30年来在中国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持续的争议,诺贝尔奖没有终止反而加剧了这种评价的分歧。莫言所选择和建构的文本内外的差异化话语策略,意在同时向中国与世界这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些指责莫言扭曲、污损中国形象以迎合西方目光的观点,是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误置下的产物,也是观念狭隘的文学阐释对莫言独创性的遮蔽。借助莫言评价个案的话语分析,可以观察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处境,也为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实践如何面对内外“两个世界”提供有意味的切入口。
(11)、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既需要诗人惠特曼的赞美,也需要作家德莱塞的批评。
(12)、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13)、恩施文学向何处去?根据莫言的忠告,我以为,恩施的文学作品要以历史的眼光、地域的风情、民间的情怀、深邃的底蕴、全新的手法赢得广大的读者群,要营构一批有恩施地域的骨子里浸润着山韵巴风的艺术形象,要让作品负载着这方水土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气质走向中国和走向世界。
(14)、但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骨子里符合了西方价值观,这里的西方价值观不是太褒义的词。落后,贫穷,人性,挣扎加上那个特殊年代,是西方人潜意识里想看,也乐意看的题材。
(15)、我写的书(数量)是莫言的十倍,但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后,我认为此子胜我百倍,我告诉莫言,我写不出来的书,希望你帮我写出来。——司马中原
(16)、宋炳辉教授认为,莫言的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虚构世界并折射中国现代历史和现实,又以他特有的夸张感觉的方法超越现实;他的作品不乏粗鄙、丑陋甚至残暴的人物、场景与细节,但包裹着对世界的悲悯与救赎之心;他以喋喋不休的语调,及自我贬损的方式传达尖锐的批判之声;并以文本内外的话语方式的醒目反差,体现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学、文化语境的敏感和策略选择,莫言所选择和建构的文本内外的话语策略,正是向中国与世界这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差异的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宋炳辉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对莫言所谓扭曲中国形象的指责,把一种创造性的批判叙事,简单化地阐释成一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迎合和献媚,实际上是对西方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错误移植,它客观上回避了本土社会文化矛盾与对抗,转而强调西方对于中国的话语压迫,却有意无意地迎合狭隘的民族主义话语。
(17)、莫言之所以敢写,也许有一点是真实的,饿怕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百姓是很饿了几天肚子的,就像现在伊朗朝鲜一样,被美国经济封锁成那个惨样子。原来我们也遭受过如此待遇的。莫言不管,他把饿肚子的账估计算在了,他认为的对象上了,反正是饿过的,为了吃饱白馍,豁出去了,大不了再接着饿。
(18)、伟大的作家的诞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莫言也是如此,能够将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关系的细致末节都捋的清清楚楚,并且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经天纬地的事情。莫言文学的诞生源于文革后,改革前中国的社会形态,与当地文人长于思考,生活困苦,努力求变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他的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极为深刻,对要改变现状的迫切表达的极为强烈,这使得他的作品能抓住人心。我们渴望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作品能够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19)、同声翻译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20)、莫言得奖,太棒了!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泥土的人就国际。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龙应台
5、官方媒体对莫言的评价
(1)、他是继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之后,也是继我们这个时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比很多人都更为滑稽和震撼人心的作家。他的辛辣是胡椒式的。在他描写中国近一百年的宏大如挂毯的故事中,既没有跳舞的独角兽,也没有跳绳的少女。但他所描写的猪圈般的生活如此独特以致我们觉得已经在那里呆了太久。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是人类的自我中心和贪婪却永存。所以莫言为个体反抗所有的不公,无论是日本侵略还是毛主义的恐怖以及今天的狂热生产至上。
(2)、毛主席不管文稿和诗词,在世界上堪称属第一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2021年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精辟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