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无删改
1、道德经整篇
(1)、圣 人 用 之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制 不 割 。
(2)、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3)、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4)、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5)、一是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这种特殊之物有具体与抽象之分,道不仅指“道路”、“路程”、“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事理”、“规则”、“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如第二十五节,“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6)、《庄子》对于《道德经》的引述比较多,《内篇》、《外篇》、《杂篇》都有所涉及。《庄子》是道家中的浪漫主义,读《庄子》就像是在看玄幻小说,各种珍奇异兽,奇人逸事,奇谈怪论,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和奇妙的构思。
(7)、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10)、在《道德经》一书中,名有三重含义。无名。只表现为纯粹的信息。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信息池,它不可见,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永恒之名,所以为常名。有名。信息化为能量,能量化为有质量有形状的物质。有质有像,开始可以描述。
(11)、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12)、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13)、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
(14)、没有了“道”,我们才去追求德,没有德退而求其次追求仁,没有仁我们勉为其难地考虑义,义也丧失了没办法,大家遵从礼吧。礼是忠和信都消失了的社会主张,主张礼是动乱的祸首。老子首先反对那些主张礼的人,这些思想家、教育家让人类逐渐丧失了本真,变得更加温顺,恪守“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便于管理。
(15)、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6)、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他觉得这是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一声号召,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去捕捉青蛙,他负责收购,后再转卖到香港。当然,他作为“田鸡二手商”大赚了一笔。
(17)、?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
(18)、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19)、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黑人抬棺”背后的思考
(20)、我组织的面对面诵读道德经线下活动,所采用的诵读版本,也是这一版。(见:轻松诵读《道德经》)
2、道德经完整篇
(1)、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
(2)、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3)、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4)、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5)、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六 章
(6)、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8)、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9)、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10)、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11)、宇宙法则的奥妙不需要带着人类的角度去观察,你是观察不到的。人类为自身的角度考虑,倒是可以观察到其中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被人类应用。
(12)、(假如)知(有、无)(根)本之一(回事)也,则玄矣。
(13)、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
(14)、大家都说老子五千言,于是想当然地觉得这部著作大概是5000字左右。五千言就成了《道德经》的代名词: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15)、为了便于阅读,笔者在文中用( )添加了一些连词。
(16)、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17)、所谓原型,是我们只能在“人”或“王”中,二者择其而不是自造出其他什么字来替代。
(18)、“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19)、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20)、《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道德经原文注解
(1)、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2)、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五 章
(3)、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4)、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5)、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6)、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
(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
(8)、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
(10)、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11)、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15)、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16)、夫 亦 将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17)、精神和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18)、笔者按:现代物理学中对物质微观状态的探索也是同理,物质与能量到达状态本无差别(E=mc²)。极限的微观粒子到底是什么?又是否存在(有、无)?
(19)、安(岂)知,无运(作)而为有,有复(归)而为无,未尝不(是)一(回事)哉?
(20)、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4、道德经,原文
(1)、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九 章
(2)、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3)、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
(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6)、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11)
(7)、比如,《道德经》中究竟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9)、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10)、“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因此上德源自于“道”。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
(12)、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经完整篇精辟7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