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唐罗隐的诗
1、峰唐罗隐诗人对什么的之情
(1)、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2)、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3)、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5)、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
(6)、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7)、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8)、注释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翻译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9)、(33)小学必背古诗75首——滁州西涧(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0)、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11)、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12)、罗隐26岁时至长安,应试七年不中。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很失望,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13)、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14)、罗隐也不客气,我没有中第,你也没有家人,可能咱俩都不如别人吧。
(1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6)、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17)、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8)、(美文欣赏10)史铁生奶奶的星星 徐静蕾朗读
(19)、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20)、结束语咏物诗,咏物词,甚至寓言故事,大多通过写物来写现实中的人与事,寄托诗人的感慨。
2、古诗《峰》[唐]罗隐的意思
(1)、罗的咏物“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2)、《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第31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5)、《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6)、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了。
(7)、《七绝·师恩难忘》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8)、(读经典03)读经典——杨绛《我们仨》感人至深
(9)、《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0)、《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11)、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12)、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13)、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14)、(27)小学必背古诗75首——枫桥夜泊唐张继(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5)、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16)、赏析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17)、《师蚕》 教子教女,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18)、(39)小学必背古诗75首——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少儿国学经典诵读)后附全诗
(19)、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读经典02)好文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节选
3、《峰》[唐]罗隐的诗意和注释
(1)、《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2)、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d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3)、(40)小学必背古诗75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4)、采得百花成蜜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读经典07)古文名篇——项脊轩志(高中必背语文)
(6)、(19)小学必背古诗75首——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7)、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8)、(国学启蒙-(增广贤文教念)(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9)、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10)、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全诗的意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古诗作品《蜂》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12)、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14)、(24)小学必背古诗75首——春夜喜雨唐杜甫(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5)、因为罗隐诗中,常常有讥讽之意,所以得罪了权贵,故意不录取他。
(16)、(36)小学必背古诗75首——塞下曲唐卢纶(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7)、(34)小学必背古诗75首——山行唐杜牧(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8)、一二三四五六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19)、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慕与赞美之情。
(20)、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4、峰(唐)罗隐
(1)、búlùnpínɡdìyǔshānjiān,
(2)、bú lùn píng dì yǔ shān jiān,
(3)、(读经典04)偶拾呼兰河传(节选)与大家分享
(4)、注释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翻译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5)、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6)、(国学启蒙《增广贤文》教念)(2)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7)、(30)小学必背古诗75首——浪淘沙(唐)刘禹锡(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8)、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9)、而这些都是《蜂》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用直白的诗句,反映当时的生活,并且能为那些底层人民去鸣不平。虽然平淡,却充满了思想。
(10)、其次,采用了亦叙亦议的手法,但并未明确亮出观点,而是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两句主叙,后两句主议,诗人的怜惜怜悯之意跃然纸上。
(11)、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12)、(38)小学必背古诗75首—江南春唐杜牧(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3)、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14)、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在看”哦......
(15)、(31)小学必背古诗75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6)、《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17)、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
(18)、(爱的礼物)作为王老师的粉丝,能有什么享受?
(19)、(17)小学必背古诗75首——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20)、 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峰唐罗隐的诗意
(1)、cǎi dé bǎi huā chéng mìhòu,
(2)、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3)、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4)、(25)小学必背古诗75首——绝句(唐杜甫)(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5)、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6)、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7)、注释山尖:山峰。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占:占有,占据。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8)、(35)小学必背古诗75首——小儿垂钓(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9)、你这么风光,这么厉害,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自己得到了什么呢?你又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这么辛苦呢?
(10)、《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原文:
(11)、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12)、山尖:山峰。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占:占有,占据。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13)、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d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14)、据说,屡考不中的罗隐还曾经受到一个歌女的揶揄。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记载:
(15)、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16)、《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18)小学必背古诗75首——鹿柴(唐)王维(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8)、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19)、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d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20)、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1)、《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
(2)、(29)小学必背古诗75首——题西林壁宋苏轼(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3)、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4)、(28)游子吟唐孟郊——小学必背古诗75首(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5)、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6)、论语诵读——论语(宪问篇四)(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7)、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8)、古诗赏析:这首诗歌咏了蜂的辛勤劳作,也暗喻了对不劳而获的人的不满和斥责。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9)、小朋友好,哈哈老爸今天和你们认识的古诗叫作《蜂》,蜜蜂的蜂。这是一首著名的唐诗,作者叫罗隐。就诗歌而言,并不是他擅长的。他的头衔是道家学者,更多的是做思想和时事方面的研究和评论。出生的年代是公元833年,属于标标准准的晚唐,比李白等等大诗人小了100多岁。这个时候,唐朝已经走向灭亡的后时光,所以时局也比较乱,各地的战乱也比较多。这点从罗隐的名字里也能体现出来,他本名应该是横,但后来为了躲避晚唐时的“黄巢起义”,避乱隐居九华山,就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隐”。而罗隐另一个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事就是,他20多岁开始,就开始进京,参加进士的考试,但连考了7年都不中,这之后断断续续考了10多次也还是没中,所以后人称他“十上不第”。说的好听就是“怀才不遇”,说的不好听…我觉得也没资格说不好听的话,毕竟他能进京考进士,已经代表了他的才学。另外,也有可能是时局比较混乱,才导致了他屡考不中。
(10)、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曰入神。
(11)、作者简介:罗隐,原名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
(12)、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13)、(活动汇报)王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会终于来啦!
(14)、这是一首很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罗隐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寓意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被残酷剥削,表达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15)、这首诗表明是在写蜜蜂,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而第一句和第二句都在描写蜜蜂辛苦劳作的情形。不论平地与山尖,直白。不管是在平坦的大地,还是高挺的大山之顶。无限风光尽被占,也很好理解,无限风光就是指极其美好的风景。占则是占有,占据。被谁占了呢?就是蜜蜂啊!你看,这是不是很像辛苦劳作的老百姓?因为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农民,他们每天都在平地和山间辛苦劳作,就是为了收获满满的粮食。从这点上看,是不是很像蜜蜂?
(16)、HI,我是哈哈老爸,这里是我为你们开辟的一个新专栏,叫做《哈哈老爸说古诗》。以后每周三推出,周六复播。让我们一起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认识每一首古诗的古诗,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更可以孩子学习中文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17)、 大中十三年(859)底,罗隐至京师考进士,考了许多年,都没中第,史称“十上不第”。诗人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很失望,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愤满。这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18)、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诗《峰》[唐]罗隐的意思精辟1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