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精辟103条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1、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

(1)、在明代,同样阶层的,一天收入大概是20文,只是宋代五分之一。不过考虑到明朝物价低一些,扣除掉物价因素的影响,宋代市民的每日收入大概相当于明代的2到3倍。 

(2)、宋仁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对一位皇帝来说很不容易,因为他毕竟掌握了高权力。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不自由、有时候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皇帝。

(3)、经济水平高之外,宋朝的普通人出行也是特别自由的,那么多朝代里面,只有在宋朝,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4)、“白面青天”亮,这位苏轼的老领导不一般

(5)、这首诗认为,时代的大背景对于处在其中的个人具有重大的作用。有才的志士没有“时”的作用,是不能有什么大作为的;但若在一个良好的历史环境下,就算一个人只有中等的才能,也可以功成名就。通过对两种人的对比,鲜明突出了“时”“世”的作用和重要性。末两句作者举出了相应的实例。并、汾的那些人并没有出众的才能,却也可以坐享这太平盛世。王安石通过比较和举例,提出了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独到见解。

(6)、这里就又牵扯到财政收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就要做大官有经济,民间经济势必受到挤压,这就造成权贵经济泛滥。

(7)、文学家、政治家,这种双重身份,在宋朝很常见,但在其他朝代很少见。唐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他们多也就是当一个很小的官员,或者一生在官场上很不得志。明清也一样,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落榜生,没有考中功名的文学家,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还有写《西游记》的吴承恩等等。

(8)、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9)、也许很多热爱苏轼、黄庭坚的人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个时代假如有人能够以梅花来形容,那一定就是王安石。

(10)、京房刘向各称忠,诏狱当时迹自穷。毕竟论心异恭显,不妨迷国略相同。

(11)、薛向,字师正,以祖荫任太庙斋郎。薛向被人攻击丑化,大概就是从他凭借家族的恩荫入朝为官开始的。在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中,皇帝将时不时听到来自各路士大夫对薛向的花样恶评:薛向急进希功,贪狡刻薄;薛向善结权贵,致位至此;薛向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这些恶评或是因为政见不同,或是因为阵营不或是来自私人恩怨。 

(12)、夏人反叛,秦州需要修筑城垒御敌。薛向认为大肆修城,劳民伤财,应当从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合理安排城墙的修筑。他向巡查官禀明实情,据理力争,尽大可能了百姓的利益。

(13)、仁宗皇帝尊重士大夫,不会像明清时候那样,君臣一方强势,一方则表现得唯唯诺诺。 

(14)、到了清朝更甚,全面禁止民间发明创新,全面采用官营经济的同时用更加严酷的管制来“维稳”,要“稳定性压倒一切”。

(15)、《水浒传》里面卖炊饼的武大郎,放到现在来看就是个卖馒头的街头小贩,像他这样的一个社会下层的小市民,每天100文左右的收入,可以满足一家五口人温饱,当然也就能够养得起一个爱美、爱买买化妆品的老婆。他还能去申请当时的一种廉租房,两口子完全住得上一套二层的小楼。 

(16)、这首诗如果去掉这些不必要的刻意描写,就又是一首梅花的绝唱:

(17)、王安石对历史的形势也有一定的理解。如《读后汉书》一诗:

(18)、在个人情感上,他一生爱的女子是张贵妃,仁宗想要册封她为皇后。当他稍微有点冒出想要废掉曹皇后再立新皇后的念头,朝廷的台谏官就纷纷上奏章,“你怎么可以这样子”,所以他只能封他心爱的张贵妃为贵妃而已,不敢再动。

(19)、出色的工作业绩让薛向不断升迁。公元1071年,薛向暂代三司使之职。河、洮两地用兵,费用不计其数,薛向却一直没有中断过供给。等到解除危机后,薛向上疏请求皇上戒令将帅裁除多余的官员,削减士卒,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皇上亲自草写诏书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褒扬了他。

(20)、在士大夫中,精通商业的薛向像是一个异类,他凭借一身卓越的理财本领和过硬的政治才干进入到权力中枢,在风雨飘摇的政局中大展身手,助力王安石变法,为风烛残年的北宋王朝点燃了后一团火焰。

2、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1)、有一名妇女,因为厌恶自己丈夫相貌丑陋,在某天夜里拿刀砍杀丈夫,杀人未遂,但造成伤重。这起案件上报朝廷后,众人一致认为这名妇女应判死刑。但王安石却提出一个奇葩观点:要不是丈夫长得丑,也不会引发谋害案啊。所以,在这起案件中,应该定为从犯,减死刑二等论处。

(2)、包括宋朝的美学,跟现代我们推崇的也为一致,比如宋的汝瓷,与我们现在推崇极简主义完全一样。

(3)、中央也认为北方穷困,国土太大流民太多没什么好处,财政还得兜底济困。于是皇帝连发十二道令牌召回岳飞,加上宋朝赵家皇帝本就忌讳武将割据一方,文官秦桧顺应天子之意当了白手套,便有了后来的风波亭岳飞惨死大案。

(4)、“如果按照现代人的价值观往中国古代去寻觅,

(5)、文人确实死板,缺少随机应变之能,在宋的军事领域里深刻体现。

(6)、只是可惜了,曾经的中国是那样的鲜活,开拓丝绸之路引四方来贺。

(7)、“清官偶像”包青天,擅长的不是当“公安局长”,而是当“纪检委”

(8)、宋时舆论很放得开,是对文人争论为宽容的朝代,司马光被王安石挤兑的流放洛阳,沉下心写了《资治通鉴》之后,公开发表著作《与王介甫书》骂王安石,而王安石也马上写《答司马谏议书》回怼,两人文怼不止。

(9)、没有铡刀,没砍过驸马,没有七侠五义,包拯到底干了什么?

(10)、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11)、好官?坏官?忠奸难辨!今天,我们还原真实的“吕夷简”

(12)、而这一切的转折可以追溯到宋王朝王安石变法,以此为界,宋之前的中国生机勃勃,宋之后的中国死气沉沉。后有史学家说“文人确实误国,儒家思想下的文人治国是对创新思想的绝杀”。

(13)、王安石避重就轻地说:“近臣不知是谁,如果两宫传出这种话,那一定是向经、曹佾干的。”

(14)、从某种程度上讲,辩论就是一场语言文字的游戏。你可以凭借各种脑洞和技法,去打动听众,惊艳评委。但是现实世界,可不是一场游戏。它有着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社会共识,由不得标新立异、肆意拆解。

(15)、又一天讲学,大臣们都退朝了,皇帝单独留下王安石,对他说:“我有一些事情想和你慢慢讨论一下。我觉得,唐太宗是先得到魏徵,才开创了伟大时代。而刘备是先得到了诸葛亮,然后才有所作为,所以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出这样的杰出人物。”皇帝的言下之意是我想当明君,但是没有人,我想做事情,但是没有人。

(16)、吕端:这位“糊涂”宰相,竟然用一把“锁”搞定了皇位!

(17)、折家军:十代为将,满门忠烈,一个大写的“战斗家族”

(18)、其实司马光是儒家大佬,在经济治理上很无能,才会有“节流省钱”的想法,再者就是儒家反法,尤其不待见搞“集权”的商鞅,王安石推崇国家集权,两人就此杠上了。

(19)、文章原标题为《王安石咏史诗中的历史观》,刊载于《学习时报》2019年5月24日第7版

(20)、宋朝的西北边事:三个文臣打不过一个落第举子

3、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南宋还是北宋

(1)、丁谓:从“旷世奇才”沦为“千年佞臣”,他败在“钻营”

(2)、吕端:这位“糊涂”宰相,竟然用一把“锁”搞定了皇位!

(3)、范镇:司马光的超级铁哥们,一生都在“低调”中修炼

(4)、大臣冯京赶忙帮皇帝说话:“这事儿我也听说了。”

(5)、士族阶层们不再关心民间经济的发展,“躺平”和“自保”成为主旋律。反正中国是人口大国,只要保护好农业特征,建立和永远保持一种政治现状即可。

(6)、《宋史》评价薛向:干局绝人,尤善商财,讨算无遗策,用心至到。

(7)、明人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叙》中盛赞说:“其制世定俗,盖有汉、唐之所不能臻者。”改革促进了新国家的稳定,稳定带来了繁荣。

(8)、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9)、当你物质方面不愁,精神上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格调、有品位一点——在这种状态下回头去看,宋朝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挖掘、重新发现的。

(10)、唐亡之后,群雄逐鹿中原,五十多年里冒出十多个国家。直到宋赵匡胤“陈桥兵变”,一代武将夺得了天下,然后用“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地方隐患。

(11)、但是,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从来没有断过。汉王朝征辟制度的异化与门阀大家族兴起,开始出现士族政治,地方上门阀家族崛起导致了汉王朝衰落。

(12)、王安石在咏史诗中,曾咏汉文帝、张良、扬雄、司马迁、诸葛亮等诸多历史人物;评价过项羽自刎、昭君出塞、宰嚭误国等众多历史事实。往往寄论于诗,从历史中吸取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思想,以更好地深入当下与未来。王安石对勤政兴国、逸乐误邦的历史规律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如《金陵咏怀四首》(其一):

(13)、太祖认为,文臣即便造反,危害也远小于武将,因此让文臣代替节度使出任地方一把手。为强化文治,笼络读书人,太祖、太宗大兴科举,通过科举者即授官,科举入仕人数大大超过唐代。

(14)、神宗反问道:“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不也有‘四凶‘吗?”

(15)、宋朝甚至还有出于医学目的的人体解剖。尽管以前也有机会来做,但在主流观念里人体解剖是对死者极大的冒犯。然而宋代出现了两次由官方组织的人体解剖,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人体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当时是死囚处死之后,请医生过来解剖,把所见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古代少见的医学实验。

(16)、与唐朝那时候把养兵所需的钱全部丢给地方财政上不同,宋朝中央收了兵权就要自己养兵,宋养兵足有140万,是历代之中养兵多的,也是不抗打的。

(17)、自此,民间商人全部沦落为官营经济的寄生阶层,后世大商人多是红顶商人,朝廷财税收入的买办。而文人阶层,则在清朝越来越完善的科举制度里疯狂内卷。

(18)、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19)、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称:“工业大师是中国,而不是英国。中国‘工业奇迹’的发生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并在宋朝大变革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比英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早了约六百年……正是宋朝中国许多技术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20)、王安石关于历史规律的思想颇有见地,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清醒认识。

4、杜甫是哪个朝代的

(1)、文人又善钻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三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蒂熟于宋。

(2)、到了晚上,普通的市民可以去酒楼茶坊,也可以沿街逛逛吃吃美食,街道上也是灯火通明,夜生活很繁华。唐代那种全年宵禁,只有元宵节三天解禁的制度,到了宋朝,算是被突破了。 

(3)、难能可贵的是,沈括不是靠想象得出这个解释,而是靠做实验,在小屋子里拿几个小球,打了灯光试验,后得出了结论。这种实验精神放在中国古代,就特别不简单。

(4)、是的,王安石写得好的两首梅花诗,都是这样绝句,而不是律诗。而且,字数越少越好,五言绝句,就比七言的更为隽永。

(5)、行政改革亦沿着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方向进行。为限制宰相权力,太祖将宰相之权一分为设为二府三司。高行政称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枢密院为高军事,合称东、西二府。高财政设为三司。二府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6)、“白面青天”亮,这位苏轼的老领导不一般

(7)、这首诗里虽然用了一些典故,但即使不了解这些典故,读起来也不麻烦——这就是大诗人的水平。

(8)、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9)、不过很少有人给王安石扣奸臣的帽子。其中原因也许是,不管王安石的改革政策,还是他的固执己见、打击政敌,都是于公而非于私。

(10)、王安石是江西人,长年居住在南京。独山,是一座小山,在江苏溧水。这三个地方,都多梅花。蜡梅,这个时候还只是在京洛一带开始流行,在江南还没开始成为园林花卉。

(11)、所以王安石的梅花诗就有了不容轻视的意味了。也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众多的梅花诗里,王安石的独创地位被低估了。这种独到的美学,就是强烈的二元对立,一种决不妥协的决然。当然,王安石是生活在那个和和气气的朝代,生活在以柔为美的时代,所以时代风气多多少少地中和了他个体生命中强烈的对抗性。而当未来现代诗人海子唱出“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升起”,我们将再度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与自然环境的二元对立。

(12)、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13)、现代人有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以为宋朝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着装会保守,要把自己包裹得密密麻麻,甚至女子连脖子都不能露出来。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14)、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15)、从有祖荫护体的“官二代”起步,薛向用才干和政绩实实在在的回应了反对者的嘲笑与指责。为官,他仗义执言,勇于担责;为臣,他殚精竭虑,开源节流;为理想,他在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出,助力王安石,为风烛残年的北宋王朝点燃了后一团火焰。

(16)、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一直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杯酒释军权时,赵匡胤就答应石守信等想象不到的土地、花不完的钱、高楼大厦、婢女成群、子孙无忧,并一一兑现,从此北宋王超就拿钱来说事,纵容官僚大肆掠夺土地,越往后越盛,逐渐形成垄断,对土地的垄断是封建阶级的坟墓。

(17)、宋仁宗的“仁”是庙号。“仁”的含义不仅是仁厚、仁爱那么简单,而是要回到儒家经典里的“仁”来理解:“克己复礼,谓之仁也”。“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情感偏好,自觉地服从制度的约束。 

(18)、大道至简,管用的道理并不复杂。收了方镇节度使的权力、军队和钱粮,把“君弱臣强”局面恢复到“君强臣弱”的常态,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19)、明朝统治阶层认为,宋王朝空有强大的社会财富,却无法做好国家与民间的分配,国家大片土地和金银被文人权贵集团把持,而宋放活民间经济及不轻易杀文人大臣的举措才是宋灭朝的根本原因,吸此教训,后世统治者变得更加推崇集权和杀戮。

(20)、王钦若:有明就有暗,有正就有邪,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5、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南宋还是北宋

(1)、实行国家募兵制,严禁地方擅自招兵。凡灾荒之年,朝廷都会招募饥民,防止流民造反。太祖对这项政策颇得意,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2)、王安石反驳道:“魏徵和诸葛亮两人,可都是有识之士所不耻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况且,陛下若是明君,就自然能够吸引贤才。现在陛下觉得没有贤才,那是因为用人方法不当,待人诚意不够,所以你会觉得找不到贤才而让小人当道。”

(3)、好官?坏官?忠奸难辨!今天,我们还原真实的“吕夷简”

(4)、明清皇帝们的心思很多用在帝王权术上,明朝皇帝甚至让宦官都加入到文人、武人、外戚等d派之中去,这些d派中乌泱泱一群人彼此互带高帽子,一条政见不合就容易上头,开骂对方是“奸臣误国,罪当诛杀”。

(5)、柴荣率军于六月返回开封,病情加重,开始安排后事。他解除郭威女婿张永德的兵权,任命亲信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不久,不到四十岁的柴荣驾崩,他七岁的幼子恭帝柴宗训继位。

(6)、王钦若:有明就有暗,有正就有邪,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7)、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8)、《满江红》里的岳飞发迹于王安石之后的南宋初期,那个时候宋兵打起仗来极其拉胯,只会防御不会野战。因为中央瞎指挥作战,皇帝又不在前线,不知道金兵如何布阵,无法第一时间拿出进攻策略,一直被动挨打,加上中央没钱做好后勤,不断地在给金兵送人头。

(9)、有史学家形容,宋代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开放而包容,甚至有一定的攻击性。

(10)、把时间拨回到公元前81年2月,大汉帝国就曾在朝堂上举办了一次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公开辩论,辩题是「官企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盐铁争论的核心,是以桑弘羊为首的帝国利益集团倡导的官营垄断,和儒生贤达们倡导的自由经济之争论。

(11)、反对声、谩骂声、弹劾声……在一片嘈杂中,薛向专心地投入工作,宵衣旰食,尽心竭力。

(12)、宰相文彦博劝仁宗将狄青外放,仁宗说狄青是忠臣啊,文彦博反驳道,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狄青终于罢放陈州,不久郁郁而终。与“文臣主枢密”相呼应,太祖令“文臣任知州”。

(13)、仁宗朝时期的司马光(初俊辰 饰)还年轻气盛

(14)、东汉桓帝、灵帝时,窦武、陈蕃等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对宦官集团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天”,指由两方长期的竞争和君王的心意所在等因素积累形成的整体形势。王安石在此诗中认为,当时的形势对反宦官的士人们是不利的,这就决定那些正直君子的抗争,已经不能挽回汉朝的命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述道:“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但窦武陈蕃等人,在“天下无道”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所为,不因大势所向而灰心放弃。这一点则让同为政治家的王安石不禁深深理解和惋惜,从而发出“可怜”之叹。

(15)、而宋王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地方割据困局加强中央集权,自己搞出“兵政之患”弄得中央财政空缺。

(16)、宋太宗赵光义对军事将领的控制更加严格,将军权抓得更牢。每次战前,他都会为出征的大将授以“阵图”,即作战方案,即使方案不符合实际,前线指挥官也无权改变。照着阵图,打了败仗,主帅责任不大;反之,不按阵图而打了败仗,则罪名极大。

(17)、神宗说:“这怎么能算小事?我之所以感到恐惧,也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现在从近臣到皇太后,没有不说变法有害的。两宫太后更是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

(18)、在穿衣风格上,宋代自由的时尚风气也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

(19)、宋朝的西北边事:三个文臣打不过一个落第举子

(20)、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1)、你说当时的年轻皇帝向着谁?当然是中央集权的王安石。

(2)、首先,宋朝老百姓的收入是历史上高的,收入高就直接意味着在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是不错的。

(3)、为防止将领有二心,北宋把高级指战员的岗位调动的十分频繁,直接搞到“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地步。每逢打仗,皇上还要派宦官到前线监军,拿个小本本记录将领的一言一行。皇帝那边还亲自领人一起画好“作战图”,排兵布阵你只能按照这个来,严格走流程,不准自我发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精辟10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