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席勒的美育书简精辟146条

席勒的美育书简名词解释

1、席勒的美育理论

(1)、④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2)、苏格拉底,雅典人,在西方被誉为“一位先知般的哲学家”。一生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己任,他在希腊哲学史上颇负盛名,以逻辑学和理学见长,在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学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对美的定义的追求,以主体(即人)作为判断美的依旧,以含目的性、实用、恰当作为衡量美的标准,开创了人类美学的先河。

(3)、埃贡·席勒(Egon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

(4)、教育目的应该从人的本能、本性出发,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5)、荀子:性恶论;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为国家培养人才

(6)、福禄贝尔:学前教育之父,遵循儿童自然发展。“教育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

(7)、后,席勒的这一做法,赋予了他所提倡的“审美教育”以巨大的历史感,使之显示了“求分化”的时代精神。冯至先生在论及此事时有说:“游戏冲动所创造的‘活的形象’是在物质冲动即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即理性冲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但是席勒越深入探讨这个处在中间地位的‘桥梁’,这‘桥梁’的中间性就越为减少,它的独立性越为增强。甚至说游戏冲动是人的本性,它有永恒的价值。这样,手段就成为目的了。”(11)其深层动因就是当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学界对于知识领域分科分类表现出巨大的热情,遂使专业分工日益细化,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这一大的格局的变动,使得这种求分化、求差异、求独立的风尚成为必然。

(8)、a、含义: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9)、 对于“重构美学”一说的汉译,见韦尔施同名著作“译者前言”第2页。

(10)、主人公:是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凡是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多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例如:《人世间》、《觉醒年代》、《流浪地球》、《长津湖》等。

(11)、①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含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为谁服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12)、劳动创造了人(工具和语言);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又不能完全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间阶段,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后诞生了纯粹什么意义上的艺术。

(13)、席勒:《美育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通过游戏冲动协调起来。人的游戏本能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目的、无功利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发泄,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14)、这里的“杭育杭育”,既是劳动呼声,又是劳动诗歌。它以爽朗有力的音节伴随着劳动的动作使人们在劳动中互相协调,减轻疲劳,是劳动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15)、其是中国现代美育在艺术与人生关系之论中张扬的人生价值追求问题。如上所述,中国现代美育以“新民”“立人”的时代任务为起点和动因,在发展进程中始终未曾改变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追求。正是这一始终未变的价值指向,为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性美育确立了精神基调,使之富有深切厚重的人道主义意蕴。可以说,在中国现代美育的理论言说中包含着对人应该怎样生活以及什么才是理想的人生的丰富思想内容,而其基本价值指向则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国民或曰“新人”的养成。在强调以人为本、一切精神文化和教育活动都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中心的当今时代,中国美育依然是在沿着这样一种指向而前行。如何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公民或人才?人应该如何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值得追求的人生?人生是否要从有爱心、讲道德做起?人是否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以求一切感性和理性的精神能力达到自由、谐和的理想境地?这些问题都是在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中必然显露出来的,它们既是中国现代美育的理论和实践面对和反思过的问题,也是当代美育需要继续面对和反思的问题,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也正由此而得以显现和确立。

(16)、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17)、大家在回答这个题目时可以再在论述内容中扩展这个阶段中导演、编剧、制片人的作用。

(18)、雨果,法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勇于揭露社会矛盾、贫富悬殊,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影响深远。雨果的创作成果丰硕庞杂,不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在政治方面也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其代表作品剧本《克伦威尔》、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

(19)、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0)、适用与美的关系:适用并不等于美。一个技术产品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一个产品可能有实用价值,却可能缺乏审美价值,那是因为它没有实现对功能目的的审美表现。美学所说的技术产品的功能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技术产品的适用性,此范畴实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首先,功能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前进的目的性的展示,它把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就直观化了。其次,功能美通过特定的组合秩序促进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此外,产品的功能美也是激发人的购买欲和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2、简述席勒的美育书简

(1)、席勒将感性形式分成两种:原初感性/高级感性,物质状态/审美状态,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在这种二分结构中,前者构成“原初—物质”状态,后者构成“审美—升华”状态。韦尔施指出,席勒往往表现出贬黜前者而褒扬后者的偏向,认为我们的感觉能力是按照某种化的“审美—升华”需求来发展的,这就要求与原初的感觉彻底分离,这样一来,席勒审美教育的修养计划就变成了一种带有火药味的“战争”方案。席勒呼唤的是一种我们整个知觉模式的彻底革命,那就是完全离开“原初—物质”状态,而向“审美—升华”状态的转化。总之,在席勒那里,“原初的感性和高级的感性状态不是并肩而立,也不是一个压过一个,而是第二个完全消灭第一个。”(33)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原初感性的消除行为,构成了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责”,扩而言之,“消除原初感性,成了美学的基本特征”。(34)韦尔施进一步指出,这并不只是席勒的个人观点,而是整个德国传统美学的观点,席勒只不过是从美育的角度概括了传统美学的公理而已。

(2)、笔者认为,这道题考察的是创作者的必备素质,以及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意义(可以从社会,观众,时代等几个角度回答),艺术与生活的区别等。是一道综合题目。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后一任代表,被后人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艺术创造论”开创了西方艺术美学的先河。他也是第一次提出悲剧范畴和讨论悲剧的艺术美学家,认为悲剧有理化作用,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他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他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化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一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代表作有《诗学》、《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等。

(4)、例如我国软性电影家主张形式美学论,认为“怎么样地描写问题”比“描写着什么更重要”提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电影的形式美固然重要,但面临国家危亡之际,沉迷于浅层娱乐与艺术快感中,难免有失偏颇。

(5)、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任务是能够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6)、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中,既有娇艳的玫瑰,也有泥泞的荆棘,这二者是何种强烈的对比,但是比起肆意的芬芳而言,难道满目疮痍给人的冲击力会更小吗?从审美到审丑的拓展,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如果一个人只能欣赏丑而不能欣赏美,那岂不是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脆弱的观众吗?受限于狭隘的审美视野的人。看不到感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当然也领悟不到历史人生的更深一层意味,我们当然不能放纵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7)、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页。

(8)、以“商场里的奇遇”为题创作一个故事,符合影视叙事逻辑,有三次情节冲突,不少于800字。

(9)、分镜的写作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对视听语言运用的能力,只要在景别、摄影运动,以及镜头衔接上是合理的,分镜内容也写得较为饱满,基本上都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10)、如代表人可举例:斯宾塞认为“人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就是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

(11)、从左到右,第一本是笔记、第二本思维导图、第三本是必备题库~~~

(12)、 见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注②。

(13)、②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的,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14)、以“商场里的奇遇”为题创作一个故事,符合影视叙事逻辑,有三次情节冲突,不少于800字。(25分)

(15)、江苏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是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的岩画,体现出与原始巫术的深刻联系。

(16)、①培养劳动者或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生活素材中发现典型人物原型,加以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典型来,故而典型会比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集中,更普遍,更具审美价值。

(18)、(45)参见王德胜、李雷:《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探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9)、其次,在此一分为三的逻辑框架中,与审美相关的事项有的是结论性的,有的是过程性的,但无论是结论性的还是过程性的,审美的事项都是高境界。

(20)、康德曾说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并有进一步发展。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先出现于精力过剩的游戏中,而艺术正起源于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看出了自己的“巧妙智慧”,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时,一切都是自由的,因而也是平等的。政治革命不能取得的自由和平等,就这样在审美教育中实现了。

3、席勒的美育思想有哪些

(1)、孔德(社会学家):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从美的内在规定看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终成果,是现实对实践充分的肯定;优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中获得现实肯定圆满、充分的形态,也是其他审美范畴对象化实现终所达到的结果,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的代名词和统称;和谐与圆满作为审美活动具本质。

(3)、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著作有《艺术原理》、《历史的观念》等。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伪艺术”,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合理内核,突出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

(4)、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高超的艺术技巧,能够将普通人难以绘制的艺术作品表达出来,实现从意象到作品这一步

(5)、(24)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全集》第7册,第3922页。

(6)、在社会关系中,既有体现着人类进步的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又有表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友爱关系、亲情关系、劳作关系的各种行为和情境,更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和善行、受人崇敬的众多的人物。

(7)、●郭声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8)、(36)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梁启超全集》第6册,第3415页。

(9)、对称与均衡是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同形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对称是人类早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法则,它在原始的装饰艺术中就被注意并运用了。对称主要的特点就是稳定性。

(10)、综合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它们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多种元素,它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

(11)、结合艺术发展过程,谈谈对艺术门类的合并与分化的理解。

(12)、“日常生活”:当今美育思想的“去分化”取向

(13)、(3)资本主义的矛盾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展

(14)、属于较为基础的考察点,定位至艺术起源的学说内容。那么按照名词解释踩点得分的答题方法,可以从介绍、代表人、实例、评价、总结等多个角度中挑选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答题。

(15)、(2)纪录片讲故事有什么好处: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通过设置悬念,解开悬念来制造影片的“一波三折”,让纪录片的叙事更流畅。

(16)、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多选)记忆口诀:政经文化人制定者/社会忍者

(17)、意义:“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

(18)、罗丹的《老妓》有力地论述了上述的观点,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而与艺术的独特的审美创造。罗丹把生活丑发行为成艺术美不是直接地把丑妇变成美妇,而是把丑妇变得更典型了。罗丹用艺术手段表现丑,有助于欣赏者明辨丑美,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

(19)、(27)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

(20)、继之值得注意的是李石岑的意见。按李石岑1922年起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发刊的《教育杂志》,以提倡美育为职志,并在该杂志十四卷第一号发表《美育之原理》一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关系作出厘定。他首先辨析“德育与美育,适立于相反之地位”:德育为现实的,规范的;美育为直觉的,浪漫的。德育重外的经验;美育重内的经验。德育重群体之认识;美育重个体之认识。德育具凝滞阻碍的倾向;美育具活泼渗透的倾向。其次辨析“智育与美育,亦立于相反之地位”:智育重客观的;美育重主观的。智育重普遍的;美育重个性的。智育重抽象的;美育重具体的。智育重思考的;美育重内观的。至于体育,则本属美育之范围,更无所谓领域。体育原期身体之美的发达,一旦趋骛于增高体位,遂忘其本义,而去精神向上之途乃愈远。由此可见,“德智体三育,对于人类本然性之发展,皆不能无缺憾;换言之,对于人生,皆不能予以后之满足。此美育之提倡,所以非得已也。”(19)从而他得出结论:“美育者发端于美的刺激,而大成于美的人生,中经德智体群诸育,以达美的人生之路。”(20)

4、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

(1)、还要注意的是审题,题目是“商场里的奇遇”,那么大家创作时,好能够把主要的叙事场景都放在商场中,设计一个节奏较快的故事,可以以“好莱坞三幕式”的叙事法来进行写作。

(2)、结合艺术发展过程,谈谈对艺术门类的合并与分化的理解。

(3)、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既包含着对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入艺术家的知、情、意。倘若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么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6—87页,此处译文根据原意有所改动。

(5)、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其二是指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律,并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6)、注意:此题我们主要是从背景原因去分析,如果题目换成其余作品,大家依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分析,一定要注意的是,要结合题干中给的作品,结合题干去回答。

(7)、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8)、●郭彪  赵塔里木 魏兵兵|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分析

(9)、再如例如北宋开国初期范宽《溪山行旅图》萧条却直泻而下的瀑布代表了作者“政治经济都可以弱,但要有生命追求”的开国精神,晚期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描写的纵使流水湍急,石头却没有被冲垮,根部努力生长的画面,体现出作者认为纵使亡国末落之际,依旧抱有后的顽强抵抗的挣扎精神。

(10)、(4)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14页。

(11)、歌碟,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的雏形,还有理论著作《诗与真》、《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等。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的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13)、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单选、填空)

(14)、他的观点主要不在于他论证了艺术同宗教在发生学上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也当成了一种宗教。

(15)、(39)朱光潜:《谈美》,《朱光潜文集》第2卷,第96页。

(16)、同学们尽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一个科幻类的故事。

(17)、(2)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14页。

(18)、再如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的《影》将中国的水墨画风格发挥到,宏大伟丽的大场景令人震撼,但其内容所讲述的替身逆袭和阴谋诡计的故事却支撑不起壮观画面,导致欣赏者看完全片只对某几个场景有印象,而忘记了内容。可见离开内容、离开对现实生活的表现,片面追求形式美,艺术就犹如无源之水。

(19)、以上种种新见将美育从单一的情感教育扩展到了人性教育、人文教育、人生教育的空间,广泛关注感性、人性、人格,生存方式、人文学科、人生体验、精神境界、生态环境、经济价值、文化产业等,铸成哲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范畴,带有显著的后现代理论色彩,以执着的理论追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当今美育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并从而消弥了横亘在这些领域之间的天然鸿沟,扭转了以往美育在不同领域之间求分化以确认自身的思维定势,显示了一种兼容并蓄、大度包涵的“去分化”的趋势。虽然从逻辑上说,将事物的内涵扩展到无限的程度将使之失去特点、消蚀本色,但这可能恰恰预示了一种与时偕行的后现代转向,而这种“去分化”的状态也许就是在后现代景观中事物发展、演变的常态。就如韦尔施所说:“‘审美’这一术语的多价性.与其说指示着这个词的‘无用’,不如说表示它的‘丰富’。”(57)因此这种旨在跨越边界、填平鸿沟的理论拓展恰恰可能为当今美育的除旧布新提供理论上的合理论证和有力支撑。

(20)、共鸣的强度、力度和深度,即是显示鉴赏客体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显示鉴赏主体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的标尺。一般来说审美价值越高,产生共鸣的人越多,程度越强。当然也会出现“曲高和寡”和商业炒作虚假制造的现象。

5、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的概念,其贡献主要在于

(1)、冯至: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译本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2)、a、含义: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教育活动。(名词解释)

(3)、“美在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没有内容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艺术作品的“形”与“神”对立统缺一不可,方能栩栩如生。(亮明观点)

(4)、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5)、解释分化:社会发展-艺术的形式多样-分化是什么+举例

(6)、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育方针比较大)

(7)、①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8)、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9)、当今知乎、豆瓣上很多人批评《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三观不正”,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

(10)、简述电子媒介对意象表达、创作特征、审美感受的影响。

(11)、 李石岑:《美育之原理》(1922),俞玉滋主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2)、①德育:思想基础;方向、保持动力(同时出现);灵魂和统帅作用;

(13)、浙传今年的题目:分布范围广,主要聚集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欣赏这几个章节,而且题量大。

(14)、●吴泽泉|从“教育”到“美育”——20世纪初“美育”概念的一条重要演进路径

(15)、合理性:艺术确实需要情感,艺术家确实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16)、席勒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使人受到一种强迫(压力)。感性冲动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压力,理性冲动使人受到理性要求的压力。在这两种冲动的面前,人都是不自由的。于是席勒又提出第三者冲动,即游戏冲动。他认为,这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可以消除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回复自由。”席勒认为,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广义的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所以席勒又把游戏冲动称之为“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

(17)、特别要指出的是,韦尔施倡言“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得到美育研究的有力支持,具有很高的美育理论的成色,一是它以席勒的传统美育思想作为批判对象和理论参照,为美学建构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感;二是它注重在审美教育的层面上对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充实和提高了美学建构的理论内涵,例如他对于席勒美学理论的三种“独断主义”的批判就是在审美教育的意义上展开的。因此韦尔施楬橥“超学科的美学”也是对当今美育作出构想,在他那里,美学的鼎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美育的更新。

(18)、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各⻔类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益增强,不断分化与综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况。这一块的知识点,其实可以拆分为两道题,首先是,不同艺术的联系与融通,注意,此时题目的侧重点在于,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是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例如绘画当中的构图方式,典型的是黄金分割,在如今电影中也大量运用。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各⻔类艺术之也会呈现,分化与综合呈现出怎样复杂多样的状况。

(19)、该知识点出现在第四章技术美,在我们提供的资料里面也有相关讲解。

(20)、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A、 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有过剩的经历来从事游戏,即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

(2)、电影和电视还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对比电影与电视在观看方式上,时长上的区别。

(3)、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序》,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4)、《思维导图》和我们之前出的专业一中所包含的那本《思维导图》差别并不大,但是增加了知识点“对应页码”的标注。

(5)、《美育书简》又译为《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第一在人类教育史上提出“审美教育”概念,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各有其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审美书简》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教育问题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深刻地阐述了作为人的生存范畴的美和美育的现代性意义,弘扬了人性中的感性本质,批判了近代人性的分裂和异化,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6)、解析为什么诗人不在于描绘已经出现的事物,在于描绘可能出现的事物,是更有哲理性和普遍意义的描绘。

(7)、再次,席勒将审美从其他事项中区分出来、独立出来、超拔出来而加以褒扬和推崇,完全是理想化、理念化的,现实与理想、事物与理念尚悬隔着遥远的距离,这在席勒是清楚的:“美的高理想就是实在与形式尽可能的结合和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永远只是观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在现实中,总是一个因素胜过另一个因素而占优势,经验能做到的,至多也是在两个因素之间摇摆,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10)有鉴于此,他才设定一个“审美乌托邦”,在远方引领着、召唤着现实前行。这种思想实验,在宗教信仰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做过尝试,而这一做法,恰恰昭示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3)资本主义的矛盾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展

(9)、(21)雷家骏编:《艺术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6页。

(10)、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多选)记忆口诀:政经文化人制定者/社会忍者

(11)、B、 将艺术与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例如,艺术和游戏一样,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物质需要相距甚远,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都是超功力的。

(12)、实务题一般考察的题型有故事、策划、剧本和分镜,今年第一年考察了故事与分镜,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的。

(13)、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影响较大。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14)、不过总体而言,第一年的题目并不算特别难,基本是一些较为基础的问题,问法都比较直白,没有太多综合性的题目。名词解释基本以视听语言为主,简答题也有两题视听语言的题目,剩下才是广播电视相关的内容。

(15)、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德育、智育、美育

(16)、根据冲突写分镜,可以不连续,画重要的镜头分镜剧本,不少于8个镜头,分镜要写出画面内容和场面调度(25分)

(17)、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各个因素

(18)、19世纪末,德国理论家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分开,因为“美学的根本问题与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不同”,美不等同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应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科学。从此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了,费德勒也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19)、内容是形式的内容。鲁迅曾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20)、(3)王国维:《哲学辨惑》,《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页。

(1)、          183-1096-0627/010-57279732

(2)、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就公民(极端)

(3)、B、 欧洲发现的大量史前洞穴壁画,体现出狩猎部落的生活,往往也具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

(4)、(2)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有的是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而形成的某一艺术流派。例如,美术上的威尼斯画派,电影中的“左岸派”。还有一种是由于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的相似和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比如中国的“建安文学”。

(5)、欣赏者的鉴赏是以艺术家提供的作品为基础的,它不像科学著作的语言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而往往具有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例如曹雪芹用“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描绘出一个具有朦胧的美的林黛玉形象,但她的容貌、气质、神韵到底是什么呢?只可想象而难以言传。在这朦胧之中作者赋予形象特有的内涵,暗含着一定的指向性,欣赏者则以此为基础.多方面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展开想象和联想.在作者描写的形象基础上进行补充,丰富、完善.让模糊的逐步向清晰转化,使朦胧的趋向具体,获得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艺术形象。而每个欣赏者想象中的艺术形象本质上不脱离形象本身,但在具体上又各不相同。

(6)、通过劳动技术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7)、(17)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668页。

(8)、 董洪哲:《以“大美育观”填补美育意识的空白》,《教育科学》1994年第1期,第17页。

(9)、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0)、类型电影主要指具有类型化的叙事模式,类型化的人物,类型化的场景的影片。答题时需要举例不同的类型电影,如歌舞片、战争片、科幻片等。

(11)、优秀艺术家有哪些必备素质:时代的敏锐性,为国家立传,为百姓立言,为民族而歌,为时代写序,都是艺术家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12)、大致说来,中国现代美育早期的倡导者们都是持一种艺术为人生服务的美育观点,将艺术视为美育人生的工具或曰“利器”。梁启超早期鼓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就是将文学和艺术作为“新民”的主要工具,而他后来倡导情感教育时更是明确地说过:“情感教育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24)鲁迅也早在1907年所作的《科学史教篇》中,就提出要防止偏倚科学一极而使“精神渐失”“人生必大归于枯寂”的状况,在科学之外还需要文艺,看重文艺具有“致人性于全”的功能。(25)至五四新文化和新文艺运动期间,启蒙主义人生论文艺观的兴起更是将艺术为人生的美育观念推到了时代的高光时刻。在美育领域,正如前面所述,中华美育会的同仁创办中华美育会并发刊《美育》杂志的基本用意就在于“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够得到美的享乐之一种利器”。(26)在文学领域,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文学”主张,并明确指出了这一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目的在于现实人生和人性的改造,他说:“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27)在1919年的《平民文学》以及1920年的《新文学的要求》里,他又将自己所提倡的“人的文学”主张称为“人生艺术派”或“人生的文学”。此后,文学研究会的主要代表人物茅盾(沈雁冰)在1921年的《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一文里则从文学观念的变化角度提出,在文学和人的关系上,“文学属于人(即著作家)的观点,现在是成过去的了;……反过来,人是属于文学的了。文学的目的是综合地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表现人生”。因而,“文学到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他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有他研究的工具,便是诗(Poetry)剧本(Drama)说部(Fiction)”。他并且强调说,“人的文学”是“真的文学”,是“为人类服务”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即等于人生”。(28)在1922年所作《文学与人生》的演讲里,他又说:“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29)历史地加以审视,应该说,具有深切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人生论”文学观不仅体现了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论在更为宏大的层面上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之革故鼎新的追求,奠定了中国现代性新文学直面现实人生,注重人生改造、人性解放、精神启蒙的优秀传统,而且就教育学的角度言之,其人学价值的充分彰显与现代美育艺术为人生观念的时代精神旨趣是殊途同归、协同共振的。

(13)、到了20世纪,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产生了巨大影响。

(14)、a、含义:向学生传授现代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15)、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16)、(49)参见金雅:《为什么重提“人生艺术化”》,《艺术百家》2012年第6期。

(17)、强化阶段:比较注重讲解专业课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梳理,并指出出题导师目前的新研究方向。

(18)、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易考题型:选择、填空)

(19)、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批判康德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于是辩证统一的。在对美学的探讨过程中,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研究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对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并因此认为艺术随理念发展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代表作是《美学》。

(20)、(注:《美育书简》单独名词解释亦可这样作答,只需要将顺序稍微调整。)

(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精神(版本2)

(2)、共鸣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大家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一些同义词的替换,比如艺术欣赏=艺术鉴赏,并且和审美效应,都是属于欣赏者欣赏的范畴,不要孤立看待知识点,要以理解为主,其次是记忆。

(3)、(34)宗白华:《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222页。

(4)、  本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5)、《管子》: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

(6)、赫尔巴特:培养既不怀疑现在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制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简述席勒的美育书简精辟1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