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人物分析
1、巴金家的人物性格
(1)、思想性格双重性。《家》中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
(2)、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3)、在觉慧身上还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觉慧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是从资产阶级思潮中来汲取力量的,个人反抗、人权平等、人道主义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
(4)、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理智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5)、觉新与梅表姐青梅竹马,可是,这终只是一场梦。当他被告知婚事早已被安排好,让他绝望地将自己关在房间痛哭,但是,他却只是默默地忍受,绝不对长辈提出异议。在长辈们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也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6)、《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7)、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有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如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
(8)、他之所以信奉这样的主义,是因为这样的主义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能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自己并不觉得矛盾。
(9)、《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封建家庭的故事,小说以高家三位少爷“觉新,觉民,觉慧”的爱情为主题,反应出高家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挣扎在双重痛苦中的觉新。觉新在文中处处忍让,处处作揖的形态让我们感到这位受过新教育,却是一位活在封建家长制下的悲剧人物。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孔雀东南飞》里面的焦仲卿,为了不违背父意,有青梅竹马的钱梅芬失之交臂。终以抽签的形式娶了李瑞钰,结果因为封建迷信的影响,李瑞钰分娩之时到城外,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0)、然而我们要知道高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悲剧,他只不过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罢了。
(11)、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2)、《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13)、觉新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命运的一切不公。他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强颜欢 笑,从不在行动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个人默默忍受。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权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着证明着封建势力的强大。
(14)、这样的描写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但还不是能够实践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
(15)、从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
(16)、 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 觉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和家庭斗争中得到了强化。
(17)、与《家》中其他承担着悲剧表现职能的女性牺牲者相比,觉新的形象是具有悲剧内涵的。钱梅芬、瑞珏、鸣凤等人物形象,大都有些类型化;她们的悲剧更多来自命运,而作品对她们命运的表现也略嫌戏剧化。
(18)、具体包括三方面: 首先,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在洋学堂中,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觉慧在高家早觉醒过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觉反抗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
(19)、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青春,阳光和意气风发,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导致他敢于“那些“陈旧的,腐朽的,丑恶的”势力作斗争。直到决裂,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个封建大家庭。
(20)、小说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这是典型的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也是这一形象给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
2、巴金家中人物形象分析
(1)、所以作者说,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的成长历程中无形地伴随着这一种使命感,整个家族的担子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同时也开始了他艰辛苦楚的人生。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地忍辱负重,造成了他的软弱。
(2)、然而,在梅表姐又一次闯进他的生活时,他才发现,他还是始终忘不了她。然而,这时他们已经不可能了,他只能在假山面前呆呆地说:“梅,我对不起你。”而这也是她后一次见到梅表姐。在梅去世后,他无比心痛,含泪向她问候。他们的爱情悲剧,落幕在他的低声哭泣中。
(3)、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4)、他的身上同时具有两种特权:一是利用礼教随意给人定罪的权利;一是自己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胡作非为的权利。其性格特征是感情乖戾,对人专横和思想僵化。
(5)、思想性格双重性。《家》中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
(6)、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
(7)、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
(8)、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9)、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打开一个少爷与一个丫头之间天然存在的藩篱,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爱着琴,遗憾鸣凤为什么不处在琴的地位。
(10)、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11)、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直到后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的得失观在起作用,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鸣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
(12)、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13)、高觉民与高觉慧,他们很幸运,没有他们大哥那样活得那么累,还能在高等学府成就大业。那么作者为何要把他们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为,在当时,他们又是典型的一类人,但他们两兄弟又有着不同。首先来看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罢了,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觉慧,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鬟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14)、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后难产而死。
(15)、梅芬嫁到赵家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成都与觉新再次相见,互诉相思之情。梅芬与觉新的事情使瑞珏起了怀疑,她与梅芬交流并知道了梅芬与觉新的感情。瑞珏并没有排斥梅芬,还与梅芬成为好姐妹。
(16)、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后又毅然从家中出走。
(17)、巴金,文学泰斗,他的作品以“反封建,反压迫,求平等”为主题。让我们也从中领略到作者“爱国,忠诚”以及独特的个性。巴金曾说:
(18)、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后含冤死去。
(19)、在《家》的后续《春》里面,觉新喜欢上了表妹蕙。蕙要嫁到郑家,而郑家少爷人品不好,其父周伯涛却执意要把她嫁到那里。蕙在郑家成天受气,终日以泪洗面,后病死在医院。觉新在蕙的出嫁到死亡都没法帮到蕙,他为了蕙的事情悲痛不已。觉新的孩子云儿,海臣先后死去。觉新心如死灰。
(20)、首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3、巴金家的人物性格特点
(1)、他憎恨一切违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礼教和习俗,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下去,而自己把幸福拿过来。
(2)、“巴金的《家》从“家”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热切关注封建专制和礼教制度下青年男女的命运,并把奋斗性的人格理念同青年的人格建构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思考,表达了积极的反封建主义立场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作用。---汪太伟
(3)、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4)、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5)、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高统治者,是封建大家族的高统治者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一个可憎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制独裁的家庭暴君,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专横、衰老和腐朽的具象化。他反对一切新事物,以风雅自命,他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6)、觉慧:高家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7)、作者塑造这两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为,觉慧的气质、愿望、行为等,几乎都是作者年轻时的真实写照,从觉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测,作者是因为自己在反封建运动当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沦下去,便在对封建礼教的憎恨中塑造了这几个人物,表现出作者对年青一代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8)、小说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这是典型的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也是这一形象给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
(9)、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觉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两方面:
(10)、高觉民与高觉慧,他们很幸运,没有他们大哥那样活得那么累,还能在高等学府成就大业。那么作者为何要把他们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为,在当时,他们又是典型的一类人,但他们两兄弟又有着不同。首先来看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罢了,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觉慧,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鬟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11)、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封建大家庭中,长房长孙也叫"承重孙",也就是说,大家庭的未来责任应该由他来负,是大家庭的继承人,这种家庭结构就要求觉新必须维护这个制度,并处处对这种家庭制度起作用,所以觉新的命运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12)、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
(13)、他害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肖的罪名等,因此尽管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每次还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是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普遍具有的国民性。
(14)、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经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却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鸿沟。
(15)、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直到后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的得失观在起作用,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鸣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
(16)、觉新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中学毕业以后,家里开始给他定亲,祖父和父亲都想要他早日娶妻生子,让他十分崩溃难受。
(17)、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的毒害,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统治的力量。
(18)、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
(19)、但是她时刻处于恐惧与渺茫的复杂矛盾中,直到后要被当做礼物送给封建遗老冯乐山当姨太太。权衡利弊下为了爱情毫无保留的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心灵就此陨灭,就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强烈的血泪控诉。
(20)、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4、巴金家中人物分析
(1)、觉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高公馆内部汹涌激流的原动力,在《春》、《秋》中仍然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的影响。
(2)、他也与觉慧一起参加学生运动而为激进刊物写稿;当封建包办婚姻即将落在他自己头上时,他在觉慧的支持和安排下采取了逃婚行动,暂去外面躲起来。在觉慧的影响下,他也终于走出封建大家族,与他所爱的琴表妹一起外出读书去了。
(3)、觉新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具有悲剧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4)、我们在为李瑞钰惋惜之时,不难看出觉新在思想与行动的双重矛盾中苦苦挣扎,觉新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无法逃避,只有拿出正确的方法来面对他。处处作揖换不来好人心,装糊涂,委屈求全也带不来和平共处。唯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定自己的信念。敢于封建社会做斗争的觉慧同为高家少爷的觉慧就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看法,他没有成为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产物,积极的参与社会革命活动中,编写时代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缴文。敢于反抗高家大的人物---高老爷。
(5)、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6)、其次,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家里的婢女鸣凤相爱,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五四时期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
(7)、作家对其形象的塑造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8)、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
(9)、同时,他的骨子里深受封建家族思想的影响。必须顺从长辈的观念已经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对每一个长辈的话都言听计从,他都从来不曾想过反抗。
(10)、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11)、幸福需要把握在自己手中,信心必是成功的开始,他的勇气是可嘉的,也正是这股勇气支撑起了他势必摆脱牢笼似的束缚。觉民也在他的鼓动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寻找内心的追求,孤苦无助的鸣凤生活在现在这个安宁祥和时代的我们也许无法真正去体会《家》中那些令人发指的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人物真正的内心世界。比如孤苦无助的鸣凤,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与觉慧的爱情给她带来了生活的光亮。
(12)、觉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高公馆内部汹涌激流的原动力,在《春》、《秋》中仍然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的影响。
(1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在巴金的《家》中,长辈们对子女们的婚姻包办代替、横加干涉,酿成了一幕幕悲剧。
(14)、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经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却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鸿沟。
(15)、作家对其形象的塑造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16)、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17)、觉民: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有打破封建主义的愿望。
(18)、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19)、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20)、觉新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命运的一切不公。他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强颜欢笑,从不在行动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个人默默忍受。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权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着证明着封建势力的强大。
5、巴金家的人物关系梳理
(1)、觉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晰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是与觉慧等人从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权、平等的观念不同,他从中吸取的则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
(2)、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有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如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
(3)、正确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4)、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抗封建束缚。
(5)、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 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 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6)、在过早地成亲,父亲又过早地死去之后,他秉承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自己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和卑琐的事务中到处周旋,接受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由此,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并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7)、觉新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幸福;夺去了他的前程;夺去了他爱的两个女人。觉新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对人性摧残的结果。
(8)、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打开一个少爷与一个丫头之间天然存在的藩篱,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爱着琴,遗憾鸣凤为什么不处在琴的地位。
(9)、作者站在被压迫的弱者的立场上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吃人的礼教提出了血泪的控诉,热情歌颂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
(10)、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
(11)、他憎恨一切违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礼教和习俗,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下去,而自己把幸福拿过来。
(12)、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觉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两方面:
(13)、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已经将觉新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14)、 在觉慧身上还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觉慧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是从资产阶级思潮中来汲取力量的,个人反抗、人权平等、人道主义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
(15)、《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16)、但觉新也在不断地改变,他既听从家中的长辈的话,也同时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筹集款项。
(17)、酿成觉新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他出生在高家这个大户人家,是家族里长房的长孙,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身份,他能获得家族继承权,又有家族平安发展的责任。
(18)、小说描写的一个传统的封建大家庭的婚恋悲剧,成为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种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家不再是每一个人温馨的港湾,而是封建家长意志的体现。这部小说中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罪恶,好好的一个的家庭沦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裂的地步警醒着我们。
(19)、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20)、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1)、在《春》的后续《秋》,蕙的遗体在庙里停了一年,郑家却没有给她下葬。觉新与弟弟觉民恐吓蕙的丈夫终蕙的遗体下葬。三房的丫头翠环喜欢上了觉新,三太太便把翠环许给了他。觉新总是受长辈的气,终忍无可忍,在结尾处终于反抗了一次。高家终分散,觉新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2)、可以说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全部都展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3)、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 觉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和家庭斗争中得到了强化。
(4)、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
(5)、李瑞珏:善良贤惠,善解人意,深爱着觉新。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后难产而死。
(6)、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后又毅然从家中出走。
(7)、高老太爷:思想顽固,刚愎自用,行事自私。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
(8)、他与表妹钱梅芬两情相悦,却因为继母周氏与梅芬的母亲闹了矛盾致使他与梅芬没有成为眷属。父母让他娶了李家二小姐李瑞珏,瑞珏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子,觉新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婚姻。后来还生了一个孩子,名叫海臣。
(9)、觉新顺从、软弱等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
(10)、觉新:一个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11)、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12)、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形象——进步青年觉民,敢作敢为的三哥觉慧,不愿屈就的丫鬟鸣凤,多愁善感的梅表姐,端庄大方的大少奶奶瑞珏,而刻画得成功、生动的形象,就是让人又恨又爱的大哥觉新,他在封建旧思想和五四新思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13)、其次,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家里的婢女鸣凤相爱,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五四时期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
(14)、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15)、梅芬看到觉新与瑞珏的幸福不禁想起自己悲伤的过去,终日在悲伤中度过,后病死在家中。梅芬的死令觉新痛苦不已。高老太爷病故,而这时候瑞珏这时候的第二胎要渐渐临产了。高家长辈提出了“血光之灾”的鬼话,逼瑞珏搬到野外生产。
(16)、作者塑造这两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为,觉慧的气质、愿望、行为等,几乎都是作者年轻时的真实写照,从觉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测,作者是因为自己在反封建运动当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沦下去,便在对封建礼教的憎恨中塑造了这几个人物,表现出作者对年青一代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17)、首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18)、《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19)、巴金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激流三部曲》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家》的影响大。
(20)、这样的描写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但还不是能够实践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
(1)、觉新与梅表姐,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这三对恋人都彼此真心相爱,却因为祖父的意见而拆散,觉新与梅表姐相见而不能相认,觉慧与鸣凤生死两隔。祖父在临死前才做出了一点让步,答应了觉民,不再纠缠他的婚事。
(2)、“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
(3)、觉新虽然不满,却不反抗。瑞珏难产,觉新终没有鼓起勇气去见瑞珏,终瑞珏难产而死却没有与觉新见到后一面。
(4)、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家业兴衰的重托,旧意识将他生命的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成为“读过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成为奉行“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人。
(5)、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后决心。
(6)、具体包括三方面: 首先,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在洋学堂中,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觉慧在高家早觉醒过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觉反抗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
(7)、觉新的思想是进步的,他读书很好,曾想过留学,但是他不敢面对威严的爷爷,不忍看继母的境况,所以他只能接受包办婚姻。不幸却又接二连三地到来,夺走了他的妻子和的孩子,他深爱的女人也因为他离世。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巴金家中人物形象分析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