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名词解释
1、席勒的理论著作包括
(1)、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实质上是艺术与技巧的区别,他的基本艺术思想是,真正的艺术具有表现性和想象性两个特征,因此,”艺术必然是语言”。伯格森,直觉是一种直接进入对象内部、与之契合无间、水乳交融的神秘的心理体验与单纯的意识进程,是一种无功利时用目的的、非理性的本能。艺术的本质属性在于,“艺术不过是对于实在的更为直接的观看罢了”。
(2)、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3)、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4)、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5)、清初名僧石涛是中国画坛的杰出人物,其作品和理论对于有清数百年乃至当今画坛,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画论专著《画语录》是其艺术思想的集中阐述,而“一画论”则是贯穿其艺术思想的主线。“一画论”,即所谓“吾道以一贯之”。
(6)、这就在人身上产生山两个相反的要求,也就是人的感性兼理性本质的两个基本法则。第一个要求是要有的实在性:他要把凡只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使他的一切潜在能力表现为现象。第二个要求是要有形式性:他须把他本身以内的凡只是世界的东西消除掉,把和谐导入它(凡是世界的东西)的一切改变里:换句话说,他须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变成外在的,把形式授给一切外在的东西。
(7)、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8)、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9)、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10)、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11)、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12)、时间艺术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的展开,如音乐为听者提供的艺术形式,都是一定时间里具有程序性的存在。都大体经过起始、高潮、尾声,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去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音乐、文学的艺术内涵,情感表达,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程序里,动态的实现。由于这种物化结构特性,使这类艺术和时间结缘,只有在时间里程序性的展开,才能显示它的生命活力和魅力,故称为时间艺术。
(13)、《思维导图》和我们之前出的专业一中所包含的那本《思维导图》差别并不大,但是增加了知识点“对应页码”的标注。
(14)、(直觉,即不必进行理性分析就能直接感知到事物真相的一种心理能力,具有它特殊的规定性。直觉是由想象而来的,从内容看是关于个体的,从结果看,其产生的是形象化的意象。)
(15)、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16)、依我看来,我们的思想和冲动,我们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科学的现实情况都显然是散文气的,与诗对立的。在我们的全部生活中这种散文压倒诗的形势我看是巨大的,带有决定性的,以至诗的精神不但不能统制散文而且不可避免要传染得散文的病。因此我看不出天才有什么脱险的办法,除非抛弃现实的领域,努力避免和现实建立危险的联系,和它完全断绝关系。因此我想诗的精神要建立它自己的世界,通过希腊神话来和辽远的不同性质的理想的时代维持一种因缘,至于现实则只会用它的污泥来溅人。
(17)、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18)、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19)、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
(20)、起源于“模仿”。这是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2、席勒式的创作倾向
(1)、 ——第一四封信
(2)、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3)、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4)、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
(5)、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6)、以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为依据分为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
(7)、工艺美术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
(8)、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9)、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与布莱希特演剧理论以及梅兰芳的戏曲被幷称世界三大演剧流派。斯氏演员一概是“体验派”。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
(10)、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
(11)、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反响,它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哲学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12)、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13)、所谓“同时让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戏”,就是让欲念和尊敬这两种心情都能自由活动,我们既感觉不到感性的自然要求是强迫,也感觉不到理性法则是压力,鱼水相得,所以是一种游戏状态。席勒把这种游戏冲动与艺术和美联系起来:
(14)、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15)、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6)、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17)、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18)、自从一七九四年起一直到他死,他和歌德进行了亲密的合作。这两位诗人在文艺创作中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以及一般与特殊关系问题上虽有分歧,但是在合作之中他们互相影响,不仅在走古典主义道路去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总目标上相同,而且在许多文艺问题上的见解也还是一致的。这一点歌德在谈话中曾经明白指出过。(1)
(19)、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理论即“陌生化效果”(间离)。“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20)、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也进而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席勒式的现实意义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3)、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
(4)、知识点框架清楚易懂,重点内容特别标记,可以快速掌握知识体系。
(5)、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6)、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7)、所以其作品用自由奔放富有活力的线条和对比强烈而又色调统一的色彩,描绘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从而达到直击人心的观赏体验。
(8)、他是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9)、在一件艺术作品里,材料(摹仿媒介的性质)必须消融在形式(被摹仿对象的形式)里,躯体必须消融在观念(或意象)里,现实必须消融在形象显现里。
(10)、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11)、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12)、模仿说起源于“模仿”。这是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13)、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14)、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指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生成的思维过程
(15)、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16)、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
(17)、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8)、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19)、贰、油画中期的表现方式“印象派”的衍生黄绿色 作者:格哈德·里希特(浪漫派代表作)
(20)、席勒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是一种“致命的冲突”,他的错误在于不能把它的病根推原到经济基础,而把它推原到人性的分裂和堕落。由于他悬“完整人格”或“优美心灵”为高理想,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制对人格发展所造成的危害的认识更为透彻。他所说的人只是钟表机械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变成他的职业和专门知识的一种标志”,“欣赏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那些现象正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讨论分工制和“劳动异化”时所详加阐明的。马克思把病源诊断为私有制,把私有制的消灭定为的根本调节方剂。席勒把病源诊断为人心腐化,于是就把审美教育定为调节社会的方剂。这个对比就可以见出席勒思想的积极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病象)和消极方面(诊断和调节都错了)。席勒有时也仿佛意识到他自己的矛盾,因为他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政治领域的一切改良都要来自人的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影响之下,人的性格怎样能够得到高尚化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席勒的庸俗市民方面的意识使他不能正视这个问题。他认为可以避开国家工具而乞灵于美的艺术。(第九封信)
4、席勒是哪个学派
(1)、席勒(Schiller,1759—1805)在德国文坛出现,约比歌德迟十年,像歌德一样,他也经历了由狂飙突进时代浪漫主义的倾向(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强盗》,1781;剧本《阴谋与爱情》,1783)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8—1799;剧本《威廉·退尔》,1804)的转变。他的作品始终表现出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和对民族独立自由的热烈愿望,但也同时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
(2)、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3)、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4)、父母早亡,几个哥哥童年夭折,只剩的亲人妹妹一直追随着他,童年的痛苦经历和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敏感,以及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席勒作品中的人物是丑陋和痛苦的,线条扭曲变形,表情夸张甚至狰狞,肢体瘦骨嶙峋,表现出强烈的神经质,生的迷惘和死的沉重透过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5)、就性质说,“美的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量完善的结合与平衡里才可以找到”;就效果说,理想的美也应产生松弛与紧张的结合与平衡,所以“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所应引起的心情正是精神的这种高尚,宁静和自由与刚健和灵活相结合的心情,这是检查真正美的品质的精确的试金石”(第二二封信)。但是在经验界里理想的美是找不到的。卓越的艺术品也“只能接近纯美的理想”。在性质上经验界的美不是偏于内容,就是偏于形式;在效果上经验界的美不是偏于松弛,就是偏于紧张。所以席勒说:“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却显出不同的特性:熔炼性与振奋性;在经验界里熔炼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却分别存在”(第一六封信)。用中国文论的术语来说,理想的美是“阳刚”与“阴柔”的统而经验界的美却往往偏于“阳刚”或“阴柔”。席勒的理想可以说还是文克尔曼的古典理想,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他认为各种艺术到了接近理想时,彼此之间的界限虽未消失,而产生的效果却大致相同:
(6)、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雷纳克、萨罗蒙赖纳许、吉德逊。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愿与武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7)、审美感觉: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一论点就是美术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
(8)、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9)、一句话总结塞勒的贡献:将经济学从人是聪明的假设中唤醒,让人们注意到人的非理性!
(10)、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1)、他举当时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演员为例来说明他的意思。演哈姆雷特的艾克霍夫“正像一块大理石,从这块大理石里他的天才刻画出一个哈姆雷特,他自己(演员的人身)完全沉没到哈姆雷特的艺术的人身里去,因为要引人注意的只是形式(哈姆雷特的性格)而决不是材料(演员的人身)”。反之,演国王的布鲁克“在每一个动作里都笨拙而讨嫌地显示出他自己”,他“缺乏真知灼见,不会按照一种观念(意象)去就材料(演员的躯体)造型”。趁便指出,席勒对表演的看法和狄德罗的很相近。
(12)、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13)、《阿诺菲尼夫妇的婚礼》扬·凡·艾克 尼德兰 1434年
(14)、(游戏说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15)、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6)、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7)、 (近代社会)是一种精巧的钟表机械,其中由无数众多的但是都无生命的部分组成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政治与宗教,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嘈杂声音,人就无法发展他的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上去,而是变成他的职业和专门知识的一种标志,就连把个体联系到整体上去的那个微未的断片所依靠的形式也不是自发自决的……,而是由一个公式无情地严格地规定出来的。这种公式就把人的自由智力捆得死死的。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解力,熟练的记忆还比天才和感受能起更好的指导作用。
(18)、古代人物画家顾恺之在他的画论中提出了“传神写照”,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他认为人物的神情意态,就在眼睛上。如何能画好?顾恺之在其《传神论》中又提出了“迁想妙得”这一方法。“迁想”和“妙得”是因果关系。意思是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把主观的情思投入到客观对象中去,使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融合为“传神”的,的艺术形象。离开了“迁想”,离开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是不可能获得传神的艺术形象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艺术家的情感注入十分关键,只有作者情感的真实才能与客体去交流,这是画好“传神”的关键。
(19)、这里“自然”指被表现对象的本性,“语言的桎梏”指“通向一般的倾向”,“自由的自动”指对象的本性不受艺术家主观特性与媒介的特性影响,而以独立自决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诗应表现出对象的“纯粹客观性”。席勒在这里触及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问题。他说,“待表现的对象先须经过抽象概念的领域走一大段迂回的路,然后才被输送到想象力面前,转化为一种观照的对象”。足见诗必须假道于抽象思维,同时也必须克服抽象思维而终于达到形象思维。这在诗抡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创见。
(20)、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5、席勒提出的概念
(1)、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3)、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4)、好了,这个就是我们的”三驾马车“系列,希望大家喜欢。
(5)、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6)、赫伯特•席勒(HerbertSchiller),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家,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当代西方传播批判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他的代表著作有《大众传播与美帝国》《思想管理者》《传播与文化统治》等,主要就传播结构与传播政策领域广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7)、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8)、我的知解力是按照一种象征方式进行工作的,所以我像一个混血儿,徘徊于观念与感觉之间,法则与情感之间,匠心与天才之间。就是这种情形使我在哲学思考和诗的领域里都显得有些勉强,特别在早年是如此。因为每逢我应该进行哲学思考时,诗的心情却占了上风;每逢我想做一个诗人时,我的哲学的精神又占了上风。就连在现在,我也还时常碰到想象干涉抽象思维,冷静的理智干涉我的诗。
(9)、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10)、审美共鸣:审美共鸣必须进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情深入。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性活动,鉴赏者应该走进艺术家,找到与之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对艺术的欣赏和领会之中,来体味艺术的再创造的欢喜,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共鸣。
(11)、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
(12)、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13)、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14)、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5)、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16)、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类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17)、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18)、 ——第二七封信
(19)、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途径。
(20)、塞尚,高更、凡•高、蒙克是表现主义绘画代表。
(1)、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2)、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3)、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4)、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5)、第一个要求就是“感性冲动”.第二个要求就是“形式冲动”。席勒把话说得抽象,用简单的话来说,人一方面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潜能变为实在,也就是使人成为一种”物质存在”,这就是“感性冲动”;另一方面人也要求感性内容或物质世界获得理性形式,使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现象见出和谐和法则。这就是“形式冲动”。前一个冲动要“把我们自身以内的必然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后一个冲动要“使我们自身以外的实在的东西服从必然的规律”(第一二封信)。不难看出,席勒在这里已隐约窥测到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明的”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的辩证关系,但是他错误地随着康德把本须在统一体里才能真实的两对立面(内容和形式,感性和理性等)看成本来可各自独立而后才结合为统一体,并且认为这两对立面还不能因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而达到统还须有第三种冲动来恢复它们的统他问道:“人的本性的统一好像完全被这种原始的根本的对立破坏掉了,我们怎样才能把它恢复过来呢?”他回答说:
(6)、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7)、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8)、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9)、胡适提出,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不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0)、总结:综上所述,因此我们其实不要去给西方油画,甚至是绘画给以界定性的定义,没有什么一定要表现的主义,艺术高于国界,是建筑在人文主义精神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因此艺术索要表达的也是一种更多元,更博爱的精神层面。
(11)、席勒描绘的景物也是萧瑟荒芜的,幽暗神秘的天空,灰色的基调,如儿童画般自由的线条,无不反映出画家的主观意向。
(12)、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13)、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14)、你选了哪一种?大部分人会选第一种。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丢钱是“意外损失账户”,800和1000差异并不大,给我们带来的损失痛苦差不多。而“捡钱”是“意外收获账户”,200元比0要多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15)、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16)、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
(17)、原本的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去追求利益的大化,结果现实并非如此,真实的人就是跟着感觉走!
(18)、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19)、这种把艺术结合到游戏以及把游戏看成与劳动对立的理论还是来自康德,不过席勒加进去过剩精力的概念,对康德说有所发挥。这一理论后来经过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进一步的发挥获得了“席勒·斯宾塞说”的称号。朗格和谷鲁斯又进一步发展为审美幻相说和内摹仿说。(10)
(20)、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1)、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1)偏重于表现主观思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2)注重对大自然的歌颂;(3)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4)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人民的疾苦;(5)主要成就在诗歌方面,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根据作家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浪漫主义又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消极浪漫主义早兴起于德国。
(2)、壹、油画的诞生和早期的表现主义我们先从油画的诞生开始说起。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成功的找到了绘画用油,将油画技术和材料成功运用而创作出技法的油画作品。“油”这种媒介材料革命性的应用与发展,是绘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逼真效果。
(3)、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4)、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5)、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6)、海因里希·海涅、席勒、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莱辛、荷尔德林等。
(7)、按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感。
(8)、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9)、狂飙突进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主要思想内容有:反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民族风格;崇尚感情,歌颂自然。狂飙突进运动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赫尔德尔是这场运动的理论家,年轻的歌德和席勒是运动的主将。这场运动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只局限在文学领域,80年代中期开始衰落。
(10)、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11)、过分夸大艺术和美的作用是浪漫运动时期的一种通病,“始作俑者”正是席勒。席勒之所以走入迷途,主要由于上文已提到过的德国历史情况,同时也由于他的艺术观点与美学观点中有一个深刻的矛盾:在主观意图上他想证实康德所无法证实的美的客观性质和客观标准,而他用来证实的出发点却仍是康德的感性与理性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以及卢骚的自然与社会文化对立的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个基本矛盾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讨论艺术本质和审美教育途径的部分(第一一封信至第二七封信)暴露得明显。
(12)、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13)、《审美教育书简》出现在《季节女神》刊物上之后,立即引起哲学家费希特的批驳。费希特站在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指责席勒的“感性冲动”还承认外在事物的存在,这恰好可以说明席勒对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毕竟还有所纠正。此外,费希侍从他的较严肃的政治立场,指责席勒误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达到社会的政治的自由,这却是打中了席勒的要害。
(14)、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席勒式的创作倾向精辟1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