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壁画怎么画【花山壁画】

一、花山崖壁画是谁所画?

1、在广西的明江到定阳县城北约25千米处,东岸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幅原始壁画,这就是著名的“花山崖壁画”。

2、壁画画面十分壮观,高接近40米,全长170米,图像为赭色,虽然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侵蚀,却依然毫不褪色。

3、壁画的线条雄浑有力,画中的形象古朴生动。

4、整个画面中,共有1300多个人物,大的高有3米,小的高只有30厘米,画面之中有尊巨人,头戴虎冠,挎刀骑兽,手握箭镞,气度不凡。

5、还有一些大汉,勇武粗壮,正面马步而立,两手屈肘平举,看上去力气很大。

6、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还夹有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以及似马、似犬、似狼、似虎的动物形象。

7、如此巨作却无人知晓它的作者是谁,它出现在什么年代,作画人是怎样在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完成这些艺术创作的。

8、从壁画所在岩崖上的岩石被风化、剥蚀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壁画很古老。

9、可是这些壁画的线条清晰,色彩依旧,又该怎么解释呢?不少人认为、花山崖壁画非人力所为,是大自然显现出来的。

10、一些研究者根据画面的古朴、单纯断定,它是少数民族的原始艺术品。

11、有的学者根据广西历史记载中铜鼓和环首刀流行时代的说法,认为壁画形成于西汉。

12、也有的学者根据壁画中惟一出现的文字“魁”是楷书体,考证它是唐代以后的作品。

13、还有学者依据明江两岸的所有壁画都制作有江河沿流和深潭水旁的高山上这一特点,再加上壮族的经济生活和习俗,认为壁画是壮族人民祷告水神镇压水鬼的作品。

14、此外,还有人认为这些壁画的作者是唐代开成、咸通年间以般木瓠(盘狐神犬名)为崇拜对象的原始居民——处于野蛮状态高级阶段(部落联盟时期)的苗瑶民族。

15、后来他们因为战争带来灾难而远迁离开故土,于是壁画失去了主人。

16、种种说法都有所依据,可又都是推断而已,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

17、近,有关方面已经组织力量对花山崖壁画展开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又综合大量考证之后断定,花山崖壁画的绘制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时期这段时间里,初由瓯骆部族或部族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所作,所来由乌浒人继承。

18、画面的整体内容是这些部族在祭祀祖先时对祖先功绩的追述。

19、我们相信,花山崖壁画之谜被彻底解开已为期不远了,但这还需科学家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二、花山壁画壮族祖先是怎么画的

1、▲宁明花山壁画壁画,也称岩画,就是刻画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图画,早是在欧洲发现的,它的创作时间大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内容多是狩猎、野兽、家禽等,它们是人类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一个民族发生发展的重要依据,有着珍贵的价值。

2、花山壁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无岩画的空白。

3、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离南宁市180公里。

4、在它那临江的一面高约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组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图画,这就是花山壁画。

5、这一画幅宽将近200米,高约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经统计约有1800多个。

6、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其中有一个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

7、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

8、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是狩猎图,有的人说是取悦水神的祭祀图,有的人枣枝说是征战的誓师图。

9、说法不至今没有定论,游客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猜测。

10、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2000多年前。

11、令人称奇的是,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年代的风吹日晒,壁画的颜色仍然鲜艳,不知先民们是用什么颜料画的。

12、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骏的崖壁上,那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一个个谜一样的问题,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人去思考,去探索。

13、除了花山壁画,左江流域的几百里的江岸石山上,类似的壁画还有50多处,它们是壮族人民古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14、▲宁明花山壁画的传说从前,宁明那利有一个叫做勐卡的青年,力气之大,吃得之多,一餐六十斤米只够吃粥,一百二十斤米才够吃饭。

15、有一次,他去坡宁拜访朋友,饮完了酒,走到村边,看见有一头黄牛偷吃田里的禾苗,就拿一块高六尺,长二丈的大石头来打牛。

16、由于用力过大,石头从坡宁一掷到晚驮,有四十里远。

17、收谷时,他母亲请人来割禾,干了一天,不见他来挑,急得要死,催了几次,他才动身。

18、他用横梁做扁担,砍竹破蔑做捆索,把几十个人割了一天的禾捆做一担,末了还叫割禾的人坐在上面,一耸肩就挑了回来。

19、后来勐卡想造反,反对皇帝,但没有兵马,于是在纸上画。

20、他画的兵马,经过一百天就可以变成真人真马。

21、可是,不能给任何人知道。

22、所以勐卡只好白天一人在屋子里画,晚上才去做工。

23、因为白天大家都去田里做工了。

24、秋收时,勐卡已经画了九十多天,但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母亲见他白天不做工,怀疑而且着急,有一天,趁他不在家,就悄悄地走进他的房间,打开箱子察看,谁知刚把箱打开,所画的兵马就都飞出来了。

25、岜来洞的兵马勐卡的兵马飞哪里去呢?大家不知道。

26、后来宁明岜耀屯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穷的到岜来(花山,壮名叫岜来。

27、岜是壮语山的意思,来,壮语即花。

28、岜来直译就为花脸山。

29、)打柴,不小心,仿岩慧柴刀掉落到崖边,顺着悬崖滑落下去。

30、砍柴人顺着陡崖爬到山脚下,不知不觉到了明江边。

31、这时,突然听到敲锣、打鼓、弹琴、唱戏的声音从一个岩洞里传出来。

32、砍柴人觉得很稀奇,便往洞口走去。

33、一走到那里,便看见有很多兵马在那里驻扎。

34、他们见生人到来,就都围拢上来查问、“你是什么人?”“你来干什么的?”“我是靠打柴为生的穷人。

35、”砍柴的照直说,“我在山上把柴刀弄掉了,特地来找刀的。

36、”武士们见他为难的样子,都很同情与怜惜。

37、有一个人说、“你想要什么东西,我们这里都有,你自己选吧!”这时,打柴的才发现这个山洞宽大,里面堆满金银珠宝,闪闪发光。

38、但他什么也都不要,只要一把柴刀和两斤,说、“够我今天吃的便可以了,我今天砍不了柴罗。

39、”从此以后岜耀屯的人生活遇到困难,便都到岩洞去找他们解决,年青人走亲戚也去借一两套衣服,姑娘们赶歌圩就去借首饰。

40、但用完了就拿去还,不得私占。

41、后来有个贪心的人借了不还,岩洞就自动关闭了。

42、那个贪心的人怀恨在心,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认为那岩洞里的兵马一定是勐卡的兵马,便派了许多人来打,山洞里的兵马们寡不敌众,结果全部被杀光。

43、血、人头和备答尸首到处都是,映到明江边的峭壁上,就形成现在的壁画。

44、以后,凡是遇到阴雨天,走到河边或山边,还能隐约听到号哭的声音。

45、人们都怀着沉重的心情,惋惜武士们的不幸遭遇,便商议请僧道来打醮,祈祷他们的英灵升天。

46、斋醮结束那天,人们发现洞口打开了,里面露一口金锅来。

47、大家都很高兴,想把金锅搬出来用。

48、可是,洞口开得太小,人进不去。

49、大家就用手伸进去拉,三拉两拉,把锅耳朵拉断了,洞口又紧闭起来。

50、人们把拉出来的金锅耳朵,拿到金铺里去兑换,所得的钱还清了斋醮的用费后,只剩下一文铜钱。

51、大家觉得这一文钱分又不好分,买东西也不好买,便索性抛到河上去。

52、这一抛,却招来了一阵洪水,洪水冲过岜耀对面的荒坡,水退之后,就现出一个沙洲,大家才知道这一文钱是个宝。

53、现在这个沙洲象一文铜钱那样圆,土地很肥沃,人们在上面种劳动甘蔗、花生,年年都有好收成。

54、自从那时候起,岩洞的洞门一直没有再开过,也没有再听到敲锣、打鼓、弹琴、唱戏的声音了。

55、人们要找洞口,总也找不到,只是听讲那河边岸上有一块象石碑一样平滑的地方就是洞口。

56、而花山壁画的人兽图形,就是当年那些英烈们的形象。

57、每逢大风、打雷、下大雨,壁画的图形都有一些剥落,老人就这样讲、他们又去别处投生了,去做他们还没有做完的事呐。

三、花山岩画的特点是什么?

1、▲宁明花山壁画壁画,也称岩画,就是刻画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图画,早是在欧洲发现的,它的创作时间大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内容多是狩猎、野兽、家禽等,它们是人类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一个民族发生发展的重要依据,有着珍贵的价值。

四、花山岩画的内容有哪些?

1、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2500多年的历史。

2、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鸿篇巨著。

3、现存的花山岩画长172米,高50米,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可辨认的图像有111组1800多个,内容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

4、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

5、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

6、正身人像形体高大,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神情潇洒。

7、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

8、岩画中的中心人物居于画的中央,身材魁梧,头戴虎冠,身佩长剑,威风凛凛,是队伍中的首领。

9、一般的头领也是体魄健壮,彪悍异常,与众不同,突出于群体之中。

10、侧身人像数量众多,有的头戴饰物,有的赤身裸体,有男有女,动作刚健有力。

11、众多的体形较小的人物簇拥在身形高大的“首领”周围,形成众星捧月的构图。

12、远看,岩壁上一片赤红如血,近看画像密密麻麻,整幅画面把许多元素混杂在一起,喧闹而热烈。

13、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做小跑状。

14、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

15、刀、剑一般佩戴在正身人腰部。

16、画面上的铜鼓数量多,只画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

17、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

18、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条狗,胯下或身旁放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

19、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20、岩画由于长期暴露,许多画像颜色逐渐减退,模糊不清,有的画壁已崩落,现正在研究保护措施。

21、花山岩画正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

22、画面长172米,距江面高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离山脚一级阶地3米至10米不等。

五、花山岩画的画法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1、花山岩画的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

2、花山岩画的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

3、风格古朴,笔调粗犷,场面十分壮观。

4、虽然画面上只有一种颜色,人物也仅仅是用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但浩大的场面形成奔放、豪迈的气氛,令观者产生热烈、宏大、庄严的观感。

5、仰视岩画,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眼前、铜鼓声声,人欢马跳,群情激奋,欢声雷动。

6、一个个赭红色人像组成的画面,既像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还像钢筋铁骨的兵马阵,又像先民们狩猎归来的丰收欢乐图。

7、岩画虽然线条粗犷却又栩栩如生。

8、有的人像双手向上,双腿马步而立,型如青蛙。

9、有的头扎发饰,腰挂环首刀,像英勇的武士。

10、有的则侧身,做捧物状,如在欢歌起舞。

11、在这些人像之间,还穿插画有一些动物、兵器、乐器等图像,整幅岩画气势恢弘,热情奔放,内容丰富且带有神秘色彩,构成了一幅史诗般壮丽雄浑的壮民族历史画卷。

12、这些崖壁画是壮族先民通过图腾崇拜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其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见,不仅在广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13、宁明花山岩画。

六、花山岩画是用什么颜料来作画的?

1、关于花山岩画绘画的颜料,通过检测,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天然矿物质原料赤铁矿。

2、然而只有这天然赤矿粉,无法在坚硬、光滑而且直立的崖壁上作画,必须配以粘剂调和。

3、经过进一步检验,发现颜料里的确包含有胶着剂成分,但是检测出来的胶类,到底是植物胶还是动物胶。

4、以当时较为原始提炼工艺,古骆越人又是如何获取这些成分的。

5、胶与赤铁矿又是如何配制的。

6、这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

7、数千年不变色的颜料配方,或许可以理解为古人偶然得到的,毕竟这还在经验和常识的范畴内。

七、宁明花山壁画

1、广西宁明花山壁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南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东岸花山,壮语名为“岜来”,汉译为“有画的石山”。

2、宋、明时代已有记录。

八、花山岩画是怎样画上去的

1、广西宁明花山壁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南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东岸花山,壮语名为“岜来”,汉译为“有画的石山”。

九、古人是怎样在岩壁上作画的?

1、其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画上部或下部的树枝、树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达到作画地点的方法。

2、然而,在崖壁上有许多倒石锥坡、错落体、台地或石坎,这些画面位置有一定的高度,根本没有支撑点,而且崖壁陡峭光滑,无法攀登,站立尚且艰难,作画更不可能。

3、其自上而下悬吊法,此方法是以绳索、藤条之类为辅助工具,利用树根、岩缝等地物,从崖壁顶部悬吊攀援而下,这样就能顺利到达作画地点。

4、但是,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倾斜姿势,底陷上突,从崖顶到地面的垂直点与岩壁的距离达20多米。

5、如从崖顶往下吊人,无论如何也难于贴近崖壁。

6、其高水位浮船法,这是在山洪暴发、江水上涨之时,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画壁下作画的方法。

7、然而,画像高处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涨到这一高度,明江流域早已一片江洋,在这种情况下画师还有闲情逸致作画,那他们的心理素质恐怕非比寻常,强大得不可思议。

8、其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构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画者攀在木架上作画。

9、这种方法看似比较合理,但也有缺陷。

10、从崖底至河边的平台窄处仅3米宽,要搭架子,必须得从河里搭起,其难度可想而知。

11、总之,这些猜想无一例外地有着重大的缺陷,无法解决登高绘画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花山壁画怎么画【花山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