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典片段摘要
1、孟子经典片段摘要200字
(1)、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文本中提出了儒家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理想,以“义利之辨”作为王道政治的道德原则,将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勾连在一起。一方面,“义利之辨”的实践意味着“君-民”结构下政治主体积极自由的实现;另一方面,消极自由的发挥,以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共生性”的平衡,可以超越王道政治理想中“以民为本”和现实政治实践中“以君为主”的主体二重性困境。借助于对孟子文本的诠释,指出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内部含有由道德自由导向政治自由的逻辑关联,同时也可通过仁义内在和天道为本突破主体二重性困境,从而使王道政治不仅是理想政治的模型,并且得以落实。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4)、不出声地读书。是进入初中以后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6)、1:乐是人生的追求,痛才是活着的感觉。人的内心,其实是相通的,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7)、将《孟子》与韩愈的《原道》加以比较,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程子所说的“非空凿撰得出”的意思,同时对把握孟子的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孟子的思想,从其发端而言,形成于观念与历史的复杂变化之中。彼时孟子所遭遇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时代困境,是对儒家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境遇之中,孟子一面要在观念上强化儒家对于“仁”的发明,强调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另一方面,也要在治乱中重塑儒家对于良好政治的建设。韩愈撰著《原道》时,同样遭遇这一困境。佛老的性命之论,已侵蚀了士大夫阶层对于人之为人根本的理解,因此要从心性上建立起儒家的人性论,以抵御和对抗佛性论;政治上的混乱,使儒家政治的理想流于横议,因此必须有一“原道”才可匡正“良政”。所以,韩愈撰《原道》,以孟子为道统的继承者,暗示自己是接续了儒学正统,便在于孟子所传之儒学一方面是以儒家心性说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儒家理想政治的基本蓝图。《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从这一记录中,不难发现,孟轲除在心性的维度上继承了儒家对人性的肯定;同时,在政治的层面也不同于其时代的霸道之政,而是承继了周以来的礼治观念。在对《孟子》文本的发掘中,也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始终贯穿着心性与政治的双重维度。在《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篇章中,孟子都是以德高望重的从仕的身份出现的,这就说明孟子的思想不单纯有心性的一面,更有政治的一面。正如孟子自己所说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显然是他对于政治责任的主动担当与抱负。
(8)、20: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谓,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迈向成功时,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只有经得起历练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0)、金融对内是掠夺,对外就是战争,此话出自____之口。( )
(1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13)、(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1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16)、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是明确的,即在什么情境中完成什么样的规定任务。如果设置的情境宽泛而模糊,则会使学生对活动方向不够明确,对任务的要求产生误解。
(17)、 请写出电影《无问西东》里对你印象深的台词。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需要和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19)、(独乐(y)乐(l),与人乐乐,孰乐?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20)、(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2、《孟子》精彩片段
(1)、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4)、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5)、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6)、(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7)、-----请列举你认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并简单说明。注意语言简洁,不超过100字。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
(10)、前段时间有个人问我,“孟子为什么这么喜欢骂人?”我有些不解,他又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不是骂人是什么!”这里给大家澄清一下,孟子说“人之有四端,尤其有四肢”,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知心、是非之心。
(11)、孟子说,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12)、(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13)、 因此可以说,由教材编者设置的种种情境,某种意义上都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同样道理,现在大行其道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专家设计的“语言运用情境”也都不是“真实”的。新课改启动后,好心的专家们组织编写了不少任务群的资料,但似乎并不受教师和学生欢迎,或者说成效并不显著,这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因为这些专家们所“批量”生产的任务群和学习情境很可能是脱离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的。
(14)、从教学文本的选择方面说,要有难点,有疑点,能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然后“启”之“发”之,这才会形成“有效”教学。在李老师的课上,学生有时“沉默”,很正常。这正是需要教师的地方——如果一堂课,无论什么问题,学生都对答如流,看似精彩,其实是无效教学——学生本来都会了,你还上什么课?更有一种可能,所有的角色与答案事先都准备好了,课上不过是作秀而已。这种表演,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效果的话,那就是教会学生弄虚作假。从教师运用教材的方面说,教师要善于抓住难点,设置疑点,并设计适当的方法,安排合乎逻辑的程序,这在“诊断”部分已经说了不少,兹不赘言。(北京十二中高中部 100071)
(15)、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
(16)、C.以同样的数量减少政府购买和税收
(17)、 《关于西南地区的土改情况和经验》,被作为范文推荐全d学习,请写出的推荐语。
(18)、即使是天下容易种植与生长的植物,将它曝晒一天,再冻它十天的话,也没有能够顺利地活下来的。
(19)、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也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2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3、孟子经典文章或片段
(1)、A.宫本武藏 B.克劳塞维茨
(2)、 请用《看啊,这个人》为题,写一篇自我分析、自我批判的文章。满分15分。要求如下:
(3)、为丰富知识,可以博览群书,进行泛读;也可以精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还可以跳读,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跳过去读,也许读到后边就可前后贯通了。
(4)、教材所选多是两三千字的文章,涉及的经典名著多为节选,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都是节选了原著中的一两个章节,教材限于篇幅难以承载更多的内容。而学生光读教材、教师以“教材为中心”难以感受经典作品的全息性和整体性,教材中以“主题”为核心的群文选编虽然有单元性,但依然不能让学生有体系地解读作品,故而整本书的阅读势在必行。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6)、第一层(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里运用了一个排比句,指出从“农”、“鱼”、“林”三个方面达到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
(7)、 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阅读本文时要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8)、(3)(日)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M).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9)、(译文)(孟子)说:“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出处节选)《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
(12)、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在古希腊,有个哲学家为了专心思考,自己把眼睛刺瞎了。为的就是不受外界杂乱信息的干扰!
(13)、每小题4分,满分20分。若答题特别精彩,经两位以上评委提议,可酌情加分1-5分
(14)、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还只能说它是“政治课”或“道德课”,而不能说它是完全意义上的“语文课”。我为李老师点赞,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走“政治课”或“道德课”的路径,而是很清醒很自觉地在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渔”的训练。所谓“自能读书”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与知识的积淀密切相关。所以,语文课,不能忽视知识的积淀,这一点,李老师也做到了——从字、词的解读,到语法、修辞的辨析,再到相关文化常识的拓展,都有相当的着力点。当然,要训练学生“自能读书”,更重要的是引导科学的解读思维,使文本体现“例子”的价值。在这一方面,李老师的做法更值得肯定。
(15)、A.美好生活不充分不平衡
(16)、越是生活在忧愁祸患的环境之中,人就越会得快速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在环境的逼迫下,人的潜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而在安逸享乐的环境中,人就很容易颓靡堕落,走向灭亡。
(17)、4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9)、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20)、 笔者有理由相信,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所创设的种种情境应该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从我们对新教材的了解和王老师的解释看,这三类情境基本都是基于学科知识创设的。
4、孟子经典文段
(1)、(译文)(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2)、 如果去掉“鲁迅说……对道义的追求”这段引入语,后面的学习要求与以前的教材中我们通常见到的学习活动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绝无本质的差异。而前面的内容也都是知识解说。
(3)、“利出一孔”思想,早出自____。( )
(4)、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5)、(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要从国民收入获得个人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
(7)、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9)、 曾国藩十二项功课中有静坐,与禅家的静坐是否相同?静坐就是修炼本身,还是只是修炼的准备工作?
(10)、孟子曰:“人之忌,在好为人师。”摘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译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子》精彩片段精辟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