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及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1、农谚及包含的物候知识解释
(1)、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3)、总结全文。既点题又照应开头,进一步说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4)、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5)、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6)、生4:“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中“迎接”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写活了,仿佛秋天知冷知热、善解人意。
(7)、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8)、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
(9)、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10)、听读第一节,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了什么?用“我听到了 ,读懂了 ”说一句话。
(11)、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4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13)、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请同学们仿照其语言特点,自选生活中某种事理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14)、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15)、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6)、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7)、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18)、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19)、由影响程度的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 古今
(20)、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2、农谚及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1)、我们知道课文是一篇讲述物候知识的文章,请同学们根据所提示的问题,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⑩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3)、 《大自然的语言》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接下来依次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文章结构清晰、逻辑鲜明,体现了说明文写作的条理性。如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了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5)、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7)、(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8)、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9)、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5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6
(10)、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11)、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12)、⑤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13)、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14)、“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15)、分析选段②中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6)、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17)、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8)、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早上的超大豪雨,天空的闪电打雷,告知了天气的语言。橘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告知了季节的语言。甲虫的擂台大赛,蜜蜂的嗡嗡叫声,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19)、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20)、生9:不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农谚谚语大全包含的物候知识
(1)、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2)、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但是有的年份冬季风异常,这时还有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南下,使我们东南沿海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产生较大幅度的降温,甚至在三月份却有可能产生霜冻,形成倒春寒。
(4)、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您的权利。
(5)、(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6)、师:所以我们说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意义呢?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谁来说说你的观点?
(7)、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8)、③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 等。
(9)、物候知识: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10)、意为夏至是种糜子的时节,芒种是种谷子的时候。
(11)、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12)、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13)、(3)精读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14)、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
(15)、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16)、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7)、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18)、(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19)、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20)、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十雾九晴。
4、农谚语有哪些包含的物候知识
(1)、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2)、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3)、 (出示图片)(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子燕翩舞、落叶翻飞,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5)、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6)、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7)、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8)、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典雅?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
(9)、(豆蝇云形容云很小,遮不住猛烈的阳光,晒得地上人们快要热死。)
(10)、 出示诗歌内容,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11)、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2)、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13)、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15)、物候知识: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16)、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
(17)、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8)、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9)、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20)、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5、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1)、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2)、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3)、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5)、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7)、(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8)、生3:不仅写出了燕子归来,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归来时轻快灵巧的样子。
(9)、竺可桢(17—19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0)、6~10段按照由 到 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标志词有 、 、 、 ,显得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11)、(豆蝇云形容云很小,遮不住猛烈的阳光,晒得地上人们快要热死。)
(12)、④ 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13)、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14)、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15)、小结: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次。此外,前三者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
(16)、①“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17)、选读一段 理一理 (说明顺序) 自读文章6-10小节,议一议:
(18)、意为夏天如果云向西移动,说明天气要起变化,过不了多少时日,就会出现阴雨天。
(19)、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20)、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4)、不可以去掉,“几乎”从程度进行限制,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不是为地质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果去掉就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9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6)、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农谚及所包含的物候知识精辟106条